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7年陳獨秀出獄,回延安前主席提哪三個條件,他為何果斷拒絕?

2024-04-12歷史

「宇宙間之事理無窮,科學領土內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廣闊,青年勉乎哉?」

這句話,是【新青年】的創刊詞,出自陳獨秀之手。

說起【新青年】,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整個五四時期,【新青年】代表著中國所有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甚至可以這麽說,在整個近現代史中,這本雜誌是支撐著中國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文化轉型的精神橋梁。

而作為它的創辦者,陳獨秀在中國政治民主化行程和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但就是這麽一位革命先鋒,最終卻因種種原因被開除了共產黨黨籍。

後來,在他有機會重返延安、回歸革命工作時,他為何斷然拒絕了毛主席和黨中央提出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又是什麽?

毛主席的指引者

無論生前身後,陳獨秀都受到過無數贊譽,也遭到過許多批評。在近現代史中,他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他是中國第一批擁護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但後來又義無反顧地拋棄了馬克思主義;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者之一,但日後又與黨組織漸行漸遠;他一手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後期卻又主張取消革命運動。

陳獨秀的功過是非有太多太多了,多到後人可以就此展開無止境的討論。但在毛主席心裏,他永遠都是自己在馬克思主義和革命路途中的指引者。

「我第一次見到陳獨秀是在北京國立大學。當時他帶給我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人給我的影響都要深刻。」於毛主席而言,前期的陳獨秀是一個總能讓他感到醍醐灌頂的良師益友。

即便兩人後來的分歧越來越大,但毛主席絲毫不曾掩蓋過陳獨秀的功績和付出。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就算有過錯,但他促成了共產黨的誕生,這個功勞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1942年,拒絕回到延安的陳獨秀病逝於江津鶴山坪。毛主席得知他的死訊後黯然了很久,在之後的兩年內閉口不提陳獨秀的名字。往後每每提及他,也總是心有戚戚。

但陳獨秀晚年的落寞隱退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他個人的原因。

他是一個思想很復雜的人,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但又沒有完全了解其核心與本質;他說要推翻封建主義、克服資本主義,但他還是沒能跳出這兩種主義的意識形態本身。

再者,陳獨秀孤傲自負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會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錯誤。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時,他永遠不會低下頭顱服軟,這是氣節和傲骨的表現;但面對自己的同誌與人民時,他的一意孤行已經註定了日後的悲劇。

前半生,他是思想解放領域和革命運動領域叱咤風雲的領軍人物;而後半生,他只是一個埋頭寫書的失意老人。遠離政治,成了他無奈之下的必然選擇。

一生五次牢獄之災

監獄對於陳獨秀來說已經算是第二個「家」了,從1913年到1932年,他總共五次進出牢獄。而「陳獨秀」之名為世人所知,正是由於他的第一次入獄經歷。

辛亥革命之後,陳獨秀雖然沒有加入孫中山先生建立的同盟會,但實則也是革命運動的積極分子。他回到了安徽老家,擔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率領該地區人民進行民主革命。

在袁世凱公然推行復辟陰謀時,陳獨秀再次響應「二次革命」的號召,與一眾同誌秘密策劃反復開辟武裝運動。可惜事件敗露,不幸被捕入獄。

不過第一次他沒在監獄裏待太久,次年就獲釋了。但在1919年,北洋政府忌憚於五四運動和【新青年】的影響力,又找了個借口把陳獨秀給抓起來了。

可是百天之後,迫於各界壓力,北洋政府又只能灰溜溜地開釋了他。但當局意圖扼殺新思想的行為還在繼續,陳獨秀只能將【新青年】的編輯部遷移至上海。

不過,在1921年到1922年這短短的一年間,陳獨秀又兩進兩出監獄。雖然也是有驚無險,很快就出來了,可【新青年】雜誌卻因政府的頻繁打壓和全面封殺而不得不停刊。

至此,陳獨秀已經進過四次監獄了。即使在獄中並沒有遭受什麽嚴刑酷打,但常年的奔波和精神上的壓力也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1932年,國民黨拘捕了陳獨秀,並以「危害民國罪」對他提起訴訟。

面對國民黨如此恬不知恥的強盜行徑,蔡元培、胡適、林語堂和蔣夢麟等知名人士馬上向當局展開了抗議活動,並行動各大報刊媒體和各界名流為陳獨秀進行辯護聲援。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令當代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著名科學家愛因史坦居然致電蔣介石,請求無罪開釋陳獨秀。這樣的「夢幻聯動」,是不是有些不敢相信?

而愛因史坦之所以會為陳獨秀叫冤喊屈,一方面是由於他自身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反戰人士;而另一方面也是欽佩於陳獨秀在思想文化上的卓越貢獻。

但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聲援和求情並沒有打動蔣介石,他直接駁回了所有人的聲音,強硬地表示不會輕易放過陳獨秀。他想透過打壓陳獨秀,進而打擊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進步革命人士。

可蔣介石打錯了如意算盤,延年喬年尚且不曾對反動派卑過躬、屈過膝,那他們的父親又怎麽會低頭呢!

最終,陳獨秀被判處13年有期徒刑,關押於江蘇老虎橋監獄。但他對這個判決表示了不滿,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過反動派強加在他頭上的這些罪名。

但由於陳獨秀的巨大影響力,監獄裏也不敢為難他,反倒是許多高官名流一批接一批的來探訪他。

在這些人當中,既有國民黨一派的,也有許多老朋友。老朋友們多是借著探訪之機與他共商國事,再將他的主張和意見帶出監獄,發表到各大報刊上。

而國民黨一派的人多是奉命前來拉攏他的。政府要員徐恩曾、陳公博,陳獨秀曾經的下屬顧孟余,甚至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都「屈尊降貴」對他進行過「勸降」。

而每當看到國民黨的人,陳獨秀是連正眼都不會給一個的。你們屠殺無辜同胞、屠殺革命誌士、屠殺了我兩個兒子,現在居然還有臉來「勸降」我,實在是不知所謂!

因此,陳獨秀的監獄生活就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塊:一是面見老朋友和報刊中人,二是埋頭寫作。

他在獄中寫就的【小學識字教本】一書,被教育部長陳立夫迅速買斷版權,「如獲至寶」的陳立夫當即就著手準備印刷出版工作了。另外,陳獨秀也曾提筆寫過自傳,可惜只寫了前兩章就輟筆了。

提前出獄,拒絕三個條件

按照原本的判決,陳獨秀是要在監獄裏繼續服刑的。但隨著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上海、南京相繼失守,國民政府自顧不暇,也沒空管這批「政治犯」的爛攤子了。

於是在4年零10個月之後,陳獨秀被提前「趕出」了監獄。但而今國土淪喪、日寇猖獗,容身之地又在哪裏呢?

此時的陳獨秀還是想重回共產黨,繼續為黨的工作做貢獻的。雖然他早就被開除黨籍了,可他在心底裏還是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

當初,國民黨曾要求他寫幾篇報道罵罵共產黨,畢竟他都已經被自己的黨派給「掃地出門」了。可面對這般無恥的要求,陳獨秀嚴詞拒絕,並說了一句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因此,陳獨秀輾轉找到了葉劍英和林伯渠,希望他們能夠牽線搭橋,幫助自己完成為黨工作的願望。

而葉劍英和林伯渠自然對這樣的要求樂見其成。其實不止他們,很多黨內同誌都是希望陳獨秀重新回歸共產黨,再和大家一起並肩作戰的。毛主席也是其中之一。

但這事,毛主席一個人說了不算,誰說了都不算,必須得到所有人的同意才行。而要使所有人信服,就不得不直視陳獨秀先前所犯下的錯誤,並讓他自己承認錯誤。

一方面,延安這邊正在就陳獨秀回歸的事情展開會議討論;而另一方面,國民黨「攪渾水」的工作也沒停下,他們極力阻止陳獨秀回到延安。

不過蔣介石也明白,他和陳獨秀之間,不僅有著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更橫貫著殺子的血海深仇。要想讓陳獨秀為他所用,這是絕不可能的。

但要他眼睜睜地看著陳獨秀回歸共產黨,這更不可能。因此,蔣介石派出了朱家驊來同他進行洽談。

國民黨可以出資10萬,讓陳獨秀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組建獨立的「第三黨」。並且,蔣介石保證不插手獨立黨的任何事務。另外,如果陳獨秀願意的話,勞動部長的位置也會給他留著。

這些待遇,在旁人看來的確是十分優越了,可陳獨秀不會貪圖這些。蔣介石的為人他再清楚不過,說出來的話毫無信服力。要他成為這種人的鷹犬爪牙,背叛自己的信仰,還不如一槍斃了他。

毫不意外,這次洽談也是無疾而終了。不過,就算陳獨秀抵擋住了來自國民黨方面的誘惑,但前頭還有兩個難題擺在他面前呢。

一個是共產國際和史達林方面的壓力。陳獨秀當初之所以會被開除黨籍,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曾經信奉了「托洛斯基派思想」。而托洛斯基是史達林的頭號反對者,這使得陳獨秀陷入了一個尷尬無比的境地。

另一個則是黨內王明、康生等人的阻撓。為了阻止陳獨秀的回歸,他們在黨報期刊上發表了文章,指責陳獨秀是一個「日偽漢奸」、「不法匪徒」。

實則,這二人同陳獨秀原也沒有什麽深仇大恨。他們之所以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公開反對陳獨秀,其實也有一部份反對毛主席的意思。因為,毛主席是希望陳獨秀回來的。

王明、康生害怕陳獨秀回來以後會支持毛主席的主張,進一步削弱他們在黨內的威望和話語權,因此竭力阻止陳獨秀的回歸。而後來事情的發展也的確如他們所想,所以晚年的王明依舊為此沾沾自喜。

外部的這些阻力是無法忽視的,它們就像一只只攔路虎,使陳獨秀無法順利踏上前行的道路。但最終,斬斷前路的人卻還是陳獨秀自己。

當時,不管外在壓力有多大,毛主席和黨中央都是歡迎陳獨秀的歸來的。但是,為了使大家心服口服、擯棄前嫌,黨中央也提出了三個條件。

  • 一,登報聲明與「托派」脫離關系,放棄之前所信奉的所有「托派」理論和行動,並承認當初加入「托派」是錯誤的;

  • 二,公開表示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政策;

  • 三,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擁護的誠意。

  • 這三個條件是黨內經過深思熟慮才提出的。如果陳獨秀能夠認同並做到,那麽他可以馬上回到延安,回到曾經浴血奮戰過的疆場。

    可是,陳獨秀拒絕了。

    這樣的拒絕可以說是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乍一看,這三個條件都沒什麽大不了的,該認錯認錯、該擁護擁護,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其實對於後兩點,陳獨秀也覺得沒什麽大不了的,他甚至熱切期盼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因為他是個堅定的抗日分子。不過,第一點他無法接受。

    他承認「托派」理論在中國行不通,他也早就放棄了這些理論。但是,他從不曾後悔過研究追隨「托派」。

    在他看來,「托派」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一樣,都是他曾經摸索過的道路。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了成功,而「托派」理論沒有。

    在開始一條新道路之前,誰能知道前方是光明還是黑暗呢?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不知過從何來,奚有悔。」他沒辦法否定自己之前的摸索嘗試。

    若將這份執拗帶入他的性格中去解釋,那麽也就解釋得通了。他聰敏好學,喜歡嘗試新事物;他尖銳犀利,喜歡直白回應;但他也頑固、也自負、也不羈。這樣的人,是很難聽進別人的建議從而反省自我的。

    外力因素尚且可以緩和,但若自身不願意低頭認錯,那麽結局終究無法轉圜。也因此,陳獨秀失去了重回黨組織的機會。身體和精神遭受雙重折磨的他,開始了輾轉流浪的生活。

    晚景淒涼,落葉歸根

    離開南京之後,陳獨秀先是到了武漢、後來又去了重慶,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讓他滿意。無奈之下,他又只能舉家搬遷。幾經輾轉,最後落腳於江津城郊的鶴山坪。

    徹底淪為一介布衣之後,陳獨秀所有的經濟來源只有北大同學會每個月300塊錢的補貼和【時事新報】每個月160塊錢的薪資。

    但在戰亂年代,這兩筆錢能不能按時寄到都是個問題。即便是寄到了,由於通貨膨脹等種種原因,也無法承擔家庭的日常開支。

    為了維持生計,陳獨秀和妻子潘蘭珍只能自己動手栽培糧食蔬菜。早出晚歸、施肥除草,與尋常老農一般無二。至於屋內的家具陳設,也盡是一些「破爛玩意兒」。

    但其實,陳獨秀是有機會改善生活的。周恩來曾經幾次到訪重慶,都想將他接到延安去,但他每次都拒絕了。這位暮年老人只對周恩來說了一句話:「我老了,已經遠遠落後於你們,幹不動了。」

    而且不光是延安方面,蔣介石也經常派人來看望陳獨秀,希望他能「為黨國效忠」。但這些人無一例外都被打發了回去,他們留下的所有銀錢也都被退了回去。

    關於當初那本【小學識字教本】的出版問題,陳獨秀又和陳立夫產生了爭執,他拒不接受陳立夫的改名要求。也因此,那筆巨額稿費他至死未動一分。

    眼見拉攏無望,蔣介石又派出了特務全方位監視陳獨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連他生病住院,甚至是下葬發喪,都有專人進行監視盤查。

    所以陳獨秀的晚年,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遭到了摧殘和禁錮。而生活的重擔也再一次壓垮了他的身體。

    1942年5月27日的晚上,陳獨秀在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雙重折磨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此時,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三子陳松年,而他死後的唯一心願就是落葉歸根。

    但當時抗日戰爭尚未結束,一家老小都忙於躲避逃命,落葉歸根的遺願也實在是有些「奢望」。

    直到1947年,陳松年才護送父親的棺槨回了家鄉。而後,松年後人也一直在故鄉守護著陳獨秀。

    後記

    「一枝獨秀開正艷,狷介狂傲眾人羨」,這是大家公認的陳獨秀,也是他至死未改的孤傲決絕。

    若單以文化成就而言,他是無人能出其右的領軍人物;初登政壇時,他也做出了一番實打實的成績。但他卻永遠不知變通,有時也不夠圓滑,這或許就成了他日後跌落政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陳獨秀的一生就好似一顆流星,以耀眼絢麗的流光劃破了近現代的黑夜,帶領迷茫中的中國青年走上了「民主科學」的救國道路。

    不論後人如何評說,他的精神和貢獻都值得吾輩銘記敬佩。#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