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0萬國軍去掃蕩緬北,胡宗南與宋希濂的自救計劃,為何沒有成功?

2024-04-21歷史

1949年8月,國民黨呈全面崩潰之勢。

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如秋風掃落葉般向南追擊。程潛、陳明仁等人在長沙宣布起義,不久董其武在綏遠宣布起義,陶峙嶽在新疆宣布起義。

國民黨控制的地盤僅剩兩廣、西南、西北等部份地區,雖然號稱仍有100萬部隊。但這些部隊大多是被殲後重建的,多為剛抓來的新兵,沒有實戰經驗。老部隊也殘破不全,士氣極為低落。

國民黨內部仍是矛盾重重。老蔣已經下野,退居幕後以國民黨總裁身份,指揮著黃埔系的部隊。李宗仁雖然代理總統,卻只能調動桂系部隊。老蔣妄圖割據西南,桂系部隊卻不願去西南聽老蔣指揮,即便兩廣之間白崇禧與余漢謀也是各自為戰。

西南方面,雲南的盧漢以及四川的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人早已與解放軍建立了聯系,正等待合適時機起義。西北三馬只顧自身利益,也不肯聽中央軍指揮。

老蔣實際能用的主力,僅剩駐守在川北的秦嶺、大巴山一線的胡宗南集團30多萬人,駐守在川東宜昌、沙市一線的宋希濂集團14余萬人。

一旦解放軍準備入川,宋希濂將首當其沖。 宋希濂絲毫沒有與解放軍對抗的信心,但又不肯坐以待斃,終日苦思出路。

宋希濂

密商最後出路

宋希濂把自己的司令部遷到了恩施,並乘飛機前往漢中與胡宗南商量對策。兩人是黃埔一期同學,宋希濂還在第34集團軍當過胡宗南的副手,關系要好。

吃過晚飯,8時左右,宋希濂便與胡宗南單獨密談,足足談了6個多小時,直到深夜兩點。這次談話的內容非常廣,重點只有以下幾個:

第一個問題: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會在短時間內爆發?

當時國軍將領普遍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爆發。主要是老蔣持這種觀點,每逢前線部隊遇到挫折後,老蔣總以這個說法安撫將領。加上國軍節節失利,三戰爆發,美國下場援救,成為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即便可能性不大,國軍將領們仍抱有很大希望。

然而宋希濂和胡宗南得出一致結論——三戰不會在短時間內爆發。主要是二戰破壞太大,歐洲人民普遍希望和平。美國沒有充足的理由,想拉出幾百萬部隊與蘇聯開戰,同樣會遭到老百姓的抵制。

第二個問題:國軍能否保住西南、華南、台灣等地?

宋希濂和胡宗南認為解放軍正規軍已經400多萬,加上地方部隊恐怕有1000萬。國軍僅剩100萬來人,而且分布很散,根本無法集中起來對抗解放軍。

兩廣地區地形不佳,難以持久與解放軍對抗,華南和西南遲早要丟。但由於解放軍尚未組建海軍,渡海作戰還有難度,台灣及東南沿海地區起碼還能守三五年。

第三個問題:如果解放軍向西南進攻,國軍能否進行決戰?如不能,又該怎麽辦?

這也是兩人重點討論的問題,他們的觀點非常一致,即無法與解放軍決戰。 正如前文所言,大多說部隊根本沒有形成戰鬥力,也毫無戰鬥意誌。西南地區又沒有可以運輸的鐵路,部隊很難快速集中起來。再有就是地方部隊各懷鬼胎,不會配合中央軍作戰。

既然不能決戰,那出路在哪裏呢?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是老蔣的鐵桿支持者,自然不會起義投誠。四川雖然物產和人員豐富,自古就有得巴蜀者得天下的說法,但到了熱武器時代,解放軍又有如此大的兵力,一旦被包圍也很難持久。

宋希濂更看好雲南。他曾擔任第11集團司令,駐防昆明,後來又參加了滇西對日軍的大反攻,對滇緬邊區的情況是非常熟悉的。雲南雖然物產不如四川,但地形險要,有多條山脈和河流作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而且背靠外國,方便接受物資。

胡宗南

宋希濂的自救計劃

宋希濂向胡宗南提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兩人的主力部隊應逐漸向雲南退卻:

第一步先控制西康和川南,保證退入雲南的通道暢通。

第二步,當解放軍開始向西南進軍時,立即將主力部隊轉移到滇西的保山、騰沖、芒市一帶。

宋希濂的眼光非常獨到,並沒有打算去搶相對富饒的昆明,而是直插滇西和滇南。這能最大限度避免與解放軍的纏鬥,保全主力部隊。

滇西一帶背靠邊境線,進可攻退可守。有怒江和瀾滄江天險,以及高黎貢山作為屏障。地形破碎,多高山,交通不便。解放軍很難集結大部隊進剿,而小部隊又很難對付他們。

如果滇西也守不住怎麽辦? 宋希濂提出了更瘋狂的一步,退到緬甸去,占領克欽邦的密支那到八莫一線以及撣邦的臘戍。

這一招更狠,當年遠征軍曾在緬北一帶作戰,與當地老百姓並不陌生。遠征軍時期曾修建印度到雲南的史迪威公路,可以作為補給線。

密支那和八莫一線背靠原始森林野人山,必要時可做藏身之地。而且這一帶交通更加閉塞,一旦到了雨季,山洪爆發,根本無法運輸,直到如今緬軍每次圍剿民地武,到了雨季就必須撤軍。所以解放軍要集結大軍圍剿是狠困難的。

臘戍則是緬北較大的華人聚居區和為數不多的產糧區,且遠離邊境線,可以用作後方指揮部,並從當地補充兵員和物資。如果解放軍跨境圍剿便正中下懷,因為這很可能造成外交事件,讓美國找到幹預的借口。

當然,緬甸政府肯定會拒絕國軍入境,但他們卻無力攔截。 緬甸長期被英國殖民,為了打壓緬軍反抗勢力,英國大量招募少數民族士兵。另外,為避免影響自身統治,英國人肯定也不會讓這些部隊過於強大。緬甸軍隊總體戰鬥力很低。

緬甸1948年才獨立,陸軍擴充到16個營,才12000多人。 但第二年就爆發了內戰,緬共與克倫族武裝聯合,一度把緬甸政府軍打到僅剩仰光地區。緬北一帶沒有緬甸政府軍存在,即便只1萬人退入,都能橫掃。

胡宗南聽了計劃,高興得從座位上跳起來拍著宋希濂的肩膀說:「老宋,這個計劃好極了!好極了!」那段時間異常煩悶的胡宗南,罕見地在日記中寫下「水乳交融,情投意合」來形容與宋希濂的密談。

為了計劃能順利實施,會後胡宗南調一個軍開入川南的樂山、峨眉、新津等縣,隨時準備進入西康。宋希濂則派一部份兵力占領瀘州,守住將來主力退入滇西的通道。

同時,他們覺得劉文輝向來不肯配合中央軍,完全靠不住,必須在第一時間將其解決。為了應對將來可能與緬軍發生的沖突,在撤退時應該多保存戰車、山炮等重武器。

一旦宋希濂的計劃成功實施,將給解放軍帶來很大麻煩,邊境地區可能要迎來幾十年的動亂,這對國家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當然,主力棄守眾多大城市,直接退入邊境地區完全是一種流寇思想,也反映出當時國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眾所周知,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未能逃到緬甸,原因又是什麽呢?

西南解放

計劃被老蔣拒絕

8月下旬,老蔣由廣州飛重慶,召集西南方面所有負責人開會。胡宗南和宋希濂兩人一起去找老蔣,說出了他們的計劃,不料老蔣卻堅決不同意。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老蔣的戰術思想一直未變,他幾乎認為每座城市都很重要,每座城市都要求將領死守,然而結果卻是幾乎每座城市都守不住。胡宗南和宋希濂想直接放棄四川,顯然與他一貫的思想沖突。

老蔣認為,在大陸上必須保留一個據點,將來才有反攻的可能。 兩廣由於地形和兵力原因肯定是守不住的,必須要保有西南地區。另外完全放棄大陸,也就意味著徹底失敗,國民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將完全消失,不利於爭取援助。再有就是西南地區地形險要,尤其是四川物力和人力很充足,適合用作建設基地。

想守四川只是一廂情願,能不能守住,則要衡量雙方實力,支撐老蔣認為能守住四川的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老蔣太信任長期主政西南的張群。 張群是老蔣的結拜兄弟,兩人在日本時期就認識,關系極為密切。西南方面眾多將領建議老蔣及早解決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人,張群卻認為川軍將領雖然不聽話,但立場是堅定的。

老蔣正是聽了他的建議,遲遲沒有動手。當時雲南的盧漢也在眾人勸說之下前往重慶參會,李宗仁得知情況後派時任行政院長閻錫山親赴重慶,說服老蔣一定要解決盧漢。然而張群曾承諾保證盧漢的安全,他才來重慶,所以老蔣不願撕破臉皮動手。

可這些人早已經與解放軍有聯系,不僅泄露了許多軍事機密。到了後期,更是直接派便衣部隊四處襲擾,破壞交通線。國軍兵力原本就不足,又要分兵到各地維持秩序,加上運輸效率大大降低,結果就是加速滅亡。尤其是他們起義後,反戈一擊,更讓國軍拿不出任何應對措施。

第二,老蔣認為相持幾個月後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會爆發。 到了後期,老蔣幾乎是見人就拿這套說辭出來安撫。他為何如此堅定地認為三站一定會爆發?大概是美國方面的政治人物給了某些承諾。

宋希濂回憶,11月中旬時,美國共和黨參議院諾蘭來到重慶會見了老蔣,他表示希望國軍能在大陸上堅持6個月,之後美國將會出兵增援。屆時如果蘇聯也出兵,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爆發,美國有決心和力量打這一仗。

諾蘭認為6個月後美國會下場的依據是什麽,我們不得而知。但老蔣確實是共和黨的鐵桿支持者,在1948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曾押寶共和黨候選人,大張旗鼓地給予支持。不料最後民主黨的杜魯門勝選,從此開始針對老蔣。

在局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盡管諾蘭只是一名參議員,他的話也讓老蔣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更加堅定了死守四川的決心。

那麽胡宗南和宋希濂的兩大主力最後結局又會如何呢?

杜魯門

胡宋兩大集團滅亡

解放軍進軍西南的戰術是「大迂回、大包圍」,避免國軍殘部逃到境外。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川北制造進攻秦嶺的假象,抑留胡宗南集團。

自古以來,大軍入川大多走川北,從川東逆長江而上難度更高。解放軍一些列佯動也迷惑了國軍高層,下令駐守秦嶺、大巴山一線的胡宗南集團,必須等到封凍後才能將主力撤走。然而,當年秦嶺封凍的時間較晚,大大推遲了胡宗南集團入川的時間。

劉伯承率領的第二野戰軍,秘密經湘西,一路解放貴州,隨後西出畢節、瀘州、宜賓、樂山等地,截斷了國軍退往西昌、滇西的道路。另一路劍指川東,很快就將宋希濂集團擊潰。

老蔣原本預計宋希濂能堅守兩個月以上,完全沒料到僅10多天就便丟掉了川東門戶,重慶撤離計劃完全被打亂,牽一發而動全身。

當時胡宗南集團正在向成都撤退,老蔣強令胡宗南將走到半路的第一軍調往重慶掩護撤退。這是胡宗南最精銳的部隊,當時重慶周圍已無有力部隊,若以第一軍迎戰很可能全軍覆沒。

胡宗南非常悲憤地復電老蔣 :「若以此等精銳有用部隊,毫無計劃,分散割裂,投擲於無用淪陷之途,如此用兵實為戰略上之大忌。」然而他並不敢抗命,除下令第一軍急赴重慶外,還電令軍長陳鞠旅「勤王之師,義無反顧」。

結果,由於找不到足夠的汽車,第一軍稀稀拉拉抵達重慶,遭到解放軍重創。

解放軍入川

宋希濂這邊一路敗退至川南,幾乎放棄了抵抗。 如此快便丟了川東,回到重慶必然會被老蔣處罰,而他又不願起義,退往滇緬邊境成了唯一的出路。宋希濂召集自己信任的兩個軍長商量,決定單獨實施撤往滇緬邊境的計劃。

他們決定每人帶一個縱隊,第一步先退到西昌,第二步退到滇緬邊境的騰沖一帶。 沿途避開大城鎮,以減少目標。而且徹底斷絕與重慶方面的聯系,電台每天傍晚才開機向宋希濂報告一次位置。 也就是從這時起,宋希濂集團徹底脫離了老蔣的控制。

宋希濂的算盤雖然打得好,但由於解放軍的追擊速度太快,他們幾乎剛一停下來,身後就會傳來槍聲。部隊疲於奔命,有時整日不吃不睡行軍,人也越打越少。

身心疲憊的宋希濂在樂山金口河邊睡了一覺,早上7點起來吃完飯下令部隊渡河,剛渡了一千余人邊遭到解放軍的猛烈攻擊。已經渡河的宋希濂帶著警衛排向東走了不到一裏,就被解放軍俘虜,撤往滇西的願望徹底破裂。

胡宗南這邊,從重慶撤離後,老蔣又企圖孤註一擲在成都與解放軍決戰。這完全是一種狂熱的賭徒心理,就好像從100萬輸到只剩1萬,輸紅了眼幹脆一把梭哈,輸了就上天台。

在白崇禧等人極力勸說下,老蔣才答應主力從成都撤退,然而時間太晚,成都已被團團包圍。川軍將領們相繼起義,反戈一擊,讓國軍徹底崩潰。

胡宗南集團的三個兵團,李振第18兵團在成都被圍後起義,裴昌會第7兵團在德陽起義,李文第5兵團在逃往雅安途中被解放軍殲滅。

最後只有數千殘兵退往西昌,此時老蔣仍然不準胡宗南撤退,要其固守西昌等待「局勢轉變」。兩個月後,西昌被解放,胡宗南乘坐飛機逃往台灣。

尾聲

回過頭來看,宋希濂撤退至滇緬邊境的計劃確實非常高明。胡宋兩個集團的兵力加起來四五十萬人,即便只有一半能撤到滇緬邊境,隨著以後局勢的轉變,這些殘兵必將對新中國構成極大的威脅。

尤其是宋希濂想占領的密支那到八莫一線,很大一部份在當時中緬未定邊界的江心坡區域,這是清朝時期永租給英國的,中國當然可以順勢收回江心坡租約,再合法出兵進剿國軍殘兵,緬北邊境現狀很可能改變。

宋希濂作為帶兵的將領,單純地只從軍事角度出發,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計劃。但作為政治領袖,老蔣考慮的更多,棄守四川對政治和外交無疑都是一個沈重的打擊。優柔寡斷的他,自然下不了這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