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總理問溥儀想幹什麽,接連說出2個職業都被拒,現在依舊很熱門

2024-04-21歷史

1959年12月4日,末代皇帝溥儀得到了新中國的特赦。

對於溥儀出獄後的生活,周總理表現出了極大的關心。

溥儀即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被封建制度戕害的人,因此,周總理希望溥儀能夠珍惜機會,重獲新生。

【重入社會】

在1960年除夕的前一天,周總理主動提出要邀請溥儀共進晚餐,這令溥儀倍感榮幸和驚訝。這一舉動無疑給溥儀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快樂。

見面之後,溥儀有些緊張,因為他深知自己過去犯過很多錯誤,但是,周總理並未責怪他,反而熱情的和他坐下,聊起了家常。

周總理關心起了溥儀的個人問題,此時溥儀已經一把年紀,但卻孤身一人。

溥儀年少時娶了末代皇後婉容為妻,同時還納了文繡為妃子,三人一同入宮生活。

但是,婉容和溥儀成了怨偶,最後更是以婉容精神失常告終。

文繡是個明白人,她很早就看清了局勢。離開紫禁城沒多久,她就堅決地提出了離婚,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全國的轟動。

客觀而言,當時的溥儀不能被稱之為一個好丈夫,婚姻的一團亂麻,他得負主要責任。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經過多年的風霜,溥儀已經不再是那個自我為中心的末代皇帝了。

現在的溥儀,比任何人都想快點成為新中國的一份子,徹底改變自己。

所以,周總理希望溥儀能遇到一個合適的人,組建家庭,另外還要有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真正的找尋到自己的價值。

問題是,對溥儀而言,找到適合他的工作還真不容易,因為這位末代皇帝所掌握的技能十分有限。

他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就是當皇帝,然而偏偏是個傀儡皇帝,他還沒反應過來,清王朝就滅亡了。

接下來的大半輩子,他成了封建王朝留下來的一個不合時宜的棋子,被各方勢力利用來利用去,自己走了不少彎路。

如今回頭一看,他根本沒做過什麽正經的工作,能照顧好自己就不容易了。

關於溥儀的狀態,戰犯管理所的同誌也多次對上級反映過,他的自理能力極差,剛到管理所的時候,甚至連倒水都不利索,一副被伺候慣的模樣。

後來時間久了,他總算學會了自己收拾床鋪、洗臉梳頭,但仍未見得多熟練。

出獄之後,溥儀甚至不敢一個人出門,因為他摸不準回去的路,也不會坐公交車。

雖然他長時間與現實世界疏遠,但正因如此,他更需要有改變的決心。要改變這種脫節的狀態,需要下定決心,勇敢迎接現實,努力融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重新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因此周總理便問溥儀想做什麽工作,如果不會,只當是從頭開始學習。

但溥儀還是十分茫然,周總理只好問他:「今天和你談談,你願意在工業部門嗎?究竟哪一種更適宜?」

溥儀根本不知道工業部門要幹什麽,自然答不出來,周總理只能又問:「你喜歡化學還是物理?」

溥儀非常誠實地回答:「我什麽也沒學過。」

溥儀雖然並非自謙,但對於現代科學,這位曾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帝幾乎一無所知。在文科方面,他的水平也只是普普通通,小時候只是粗略地讀過四書五經而已。

溥儀對周總理總結說:

「這恰恰能說明封建時代的特點。我小的時候貪玩不念書,老師也不敢管,後來長大了,簡直就成了老師聽學生的話。學【四書】、【五經】時,只念不講,即使講了,也不往心裏去。雖然我從6歲一直念到17歲,但念得不行。英文學了3年也忘了,簡單的話還能說。至於物理、化學,都沒學。」

周總理碰到個棘手的問題,溥儀動手不太靈光,文化水平也得打個問號,再加上身體狀況不佳,得給他找個既能勝任又不影響他生活的工作,這可真是讓人頭疼啊。

【新的開始】

這時候有人給周總理出主意,讓溥儀到故宮去。故宮已經被改造成了博物館,如果末代皇帝回去當個管理員,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溥儀覺得這工作挺合適,不僅輕松,還能讓他回到故宮——那個他從小長大的「家」。

但周總理思考了一會兒,否認了這個提議,他說:「這樣安排不妥,如果讓溥儀在故宮勞動,遊人一定會包圍他,那讓他怎樣工作呢?這是顯而易見的嘛!」

周總理的擔憂確實有道理,故宮的人流量已經很大了,要是末代皇帝出現,他肯定會成為大家最想看的「焦點」,那樣大家還哪有心思工作呢?

再說,溥儀好不容易獲得特赦,就該邁入新的階段,再進入故宮,哪怕是用工作的名義去,聽起來也很不像話。

得知自己不能去故宮,溥儀又提出一個想法,他想當個醫生。

他說他想當醫生。其實,他早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宮裏的時候就把醫科當作自己的愛好,讀了很多中醫書,還聽過朱益藩老師的中醫中藥課。他也研究過很多中藥和西藥,甚至在撫順戰犯管理所也學過醫,還親自參與過聽診、打針、量血壓、針灸等醫療實踐。他覺得當醫生對他來說是有信心的。

行醫的確是溥儀一直以來的愛好。但是,過去留給溥儀發揮的空間的確不多,誰會讓一個皇帝給自己治病?

盡管溥儀面臨的機會並不多,但他對醫術的熱情並未減退。在戰犯管理所度過的那些年,他最大的樂趣就是鉆研醫術。

可周總理依舊不同意,雖說溥儀本人興致很高,可是,行醫和別的工作還不一樣,這是事關生死的大事,可不能讓溥儀鬧著玩。

如果溥儀真的被安排進醫院,他那業余醫術萬一鬧出人命官司,該怎麽收場呢?

周總理建議道:「你雖然讀了很多醫書,但最好別隨便給人治病。治好了還好說,萬一治壞了,難免會被別人說三道四,這樣不好。」

後來有人開玩笑說,溥儀真是個「行業先知」。他當初挑的兩個工作——故宮博物館管理員和醫生,現在可都是炙手可熱的職業,大家都爭著搶呢,想進都進不去。

不過,由於溥儀特殊的身份經歷,這兩份熱門工作到底和他無緣。

但是,既然這兩個選項已經被排除,那溥儀還能去做些什麽呢?

最後,還是周總理想到了辦法,他安排溥儀到北京植物園,當了一名花匠。

這份工作不累,能夠照顧溥儀的身體,另外,侍弄花草也符合溥儀本人的愛好,溥儀也有時間慢慢學習和融入。

就這樣,1960年2月18日,溥儀正式來到了北京植物園報到。

【煥然一新】

末代皇帝的到來,成了植物園裏的大新聞。

畢竟,溥儀這個名字,植物園的同誌們早就聽了幾百遍,但如今新聞裏的人物成了自己身邊的同事,這感受真夠新鮮的。

不過,周總理一早交代了植物園,對待溥儀,要適當照顧。

但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溥儀當做末代皇帝看待,也不要把他看做一個罪大惡極的人,要用平常心來對待溥儀,只有這樣,溥儀才能真正的獲得新生。

溥儀到來的第一個月,因為他對花卉養殖的專業知識一竅不通,所以植物園只能安排他澆水和打掃衛生。

溥儀幹起這些活計,有些笨手笨腳,過去他可沒有幹過這種搞衛生的「粗活」!

但溥儀適應的很好,而且,隨著時間流逝,他的精神狀態也比過去積極多了。

當個普普通通的花匠,當然比不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皇帝,但溥儀心裏踏實,他總算能夠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了。

周總理得知溥儀的變化,心裏很為溥儀高興,同時又叮囑植物園的同誌,一次讓溥儀工作半天即可,要顧及他的身體狀況。

但是,溥儀的工作熱情非常高,每天都是一大早過來上班,而且對花卉種植技術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他一邊忙著做各種雜七雜八的活兒,一邊跟植物園裏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請教各種專業技能。

雖然前半生溥儀並不精通什麽花卉種植的技術,但是,他進步的很快,不出一個月,他就已經把花卉種植的各項訣竅背的滾瓜爛熟。

連老師傅也不得不稱贊,說這位末代皇帝是個聰明人,只要一用心,沒有什麽能難得住他。

又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溥儀的進步速度飛快,所以,植物園決定讓他幹更專業的工作。

就這樣,溥儀被安排到了繁殖溫室。

這下,溥儀的心中更有成就感,幹起活來更賣力了,整個人的精神面貌更是煥然一新。

在北京植物園工作期間,溥儀就住在植物園的員工宿舍裏。

最初有很多人覺得這不合適,溥儀過去的身份怎麽說也是皇帝,他出獄之後,也是一直住在招待所裏的。

但周總理認為,如果讓溥儀住在員工宿舍裏,更有利於他融入新中國的環境,和同事們多交流,能讓他從過去的陰影裏走出來。

於是,溥儀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集體生活,北京植物園特意給溥儀安排了室友,負責教溥儀各項生活技能。

面對眼前的新生活,溥儀表現得熱情高漲,他什麽都願意學,什麽工作都搶著做。

幾個月之後,溥儀培育出來的第一批花種也長大開花了,出獄這麽長時間以來,溥儀頭一回如此開心。

他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來自新生活的溫暖,也終於徹底的與過去的皇帝身份告別了。

這個園丁的工作對溥儀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過去無論他到哪裏,與什麽人打交道,都始終沒有辦法割舍掉自己的皇帝身份。

遺老遺少們追捧著他,日本人利用著他,而他自己,也沈浸在舊日的光輝之中,不願意醒來。

皇帝身份成為了溥儀身上最沈重的枷鎖,建國之後,對於身份的認知是溥儀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

想要成為新中國的公民,就不能再留戀過去的皇帝夢。只有放下過去的身份和地位,才能迎接新的開始。

而溥儀當時的思想態度之所以如此扭曲,本質上還是因為他沒有找到人生的價值。而園丁這份工作,讓他終於發自內心感受到了,成為一個新社會的人,有多麽的幸福。

周總理之所以特意安排溥儀到北京植物園,是因為他深思熟慮後認為這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重獲新生】

在溥儀當園丁期間,周總理也為他想好了一份新工作,那就是前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擔任研究員,對於過去的歷史進行編寫。

溥儀是具備一定文字功底的,【我的前半生】這本書雖然是溥儀口述,但也能顯示出,溥儀並非自己當初總結的那樣一無是處,他用真心寫下的文字是很有感染力的。

所以,周總理不希望他的這份特長被埋沒。

另外,文史資料委員會裏,絕大部份的工作人員都是從戰犯管理所出來的。

除了溥儀這個末代皇帝之外,還有杜聿明、沈醉這樣的國民黨元老。

這些人的經歷是相似的,他們都曾執迷不悟過,但最終也都被新中國所感化,而由他們去記錄過去的那段歷史,也算是人盡其才。

在文史資料研究會,溥儀交了不少朋友,和同事們相處的很愉快。

只是,人們在提到溥儀的時候,總還是會用「末代皇帝」四個字來介紹他,而溥儀並不喜歡這個頭銜。

於是,後來每次出席重要場合,溥儀都會搶先站起來,介紹說,自己是新中國的公民溥儀。

有一回,幾個同事與溥儀一起出門,正準備上公交車的時候,車裏忽然下來一群人,見著溥儀,張口就稱呼萬歲,把大家都弄得一頭霧水。

後來一問才得知,這些人是旗人,作為滿清舊貴族,他們心裏當然對溥儀這個皇上還有留戀。

可是,溥儀一聽到皇上這個稱呼,頓時怒氣沖沖,對著眼前對他跪拜的一眾人說:「解放都這麽多年了,還來這一套!」

說完之後,溥儀還是覺得很生氣,於是他就很生氣地離開了。

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幾十年前的溥儀身上,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想都不敢想。

想當年,即便是已經淪為日本人的傀儡,溥儀還是會顧及皇帝的面子,必須要守著封建禮數,對於別人行的跪拜禮,他也是欣然笑納。而現在,情況卻完全不同了。

在此期間,溥儀還成功的與李淑賢喜結連理,成就了一段佳話。

李淑賢現在是醫院的一名護士,這個職業選擇也正好圓了溥儀當初沒能當醫生的夢想。

溥儀和李淑賢是經人介紹相親認識,溥儀對李淑賢幾乎是一見鐘情。

李淑賢之前的經歷坎坷,兩段婚姻都不順利,而溥儀成了李淑賢最終的歸宿。

結婚之後,溥儀和妻子搬進了小胡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院子,這個小院子雖然比不上氣勢恢宏的紫禁城,可對於溥儀來說,這裏更有一個家的感覺。

在這個平凡的小院子裏,末代皇帝溥儀走完了他人生最後的幾年。

臨終之際,他有妻子的陪伴,有無數朋友送別。

他最終以一個新中國的普通公民身份入土為安,這對於溥儀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圓滿的結局了。

當然,因為這個特殊的身份,即便他死去,關於他的種種傳說,依然能引起人們強烈的興趣。

溥儀,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真的是挺幸運的。與那些悲慘收場的亡國皇帝不同,他並沒有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反而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真是造化弄人啊!

而溥儀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也是值得贊許的。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從皇帝的光環之中走出來,而溥儀完成了一個奇跡。

他從皇帝成為公民,成為了新中國的一份子,人民接納了他,他也融入了人民,在溥儀一生之中,也許這正是最值得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