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青海上孫家寨漢簡出土,揭開歷史真相,學者:難怪諸葛亮會殺馬謖

2024-07-21歷史

青海上孫家寨漢簡出土,揭開歷史真相,學者:難怪諸葛亮會殺馬謖

世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卻不知其中緣由。千百年來,這段歷史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說諸葛亮太過嚴苛,有人說馬謖罪不至死。直到近日,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一批漢簡,才讓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真相重見天日。這些漢簡記載了軍事方面的律令文書,為我們揭示了當時的軍法制度。學者們研究後驚呼:"難怪諸葛亮會殺馬謖!"究竟這些簡牘中記載了什麽?為何會讓學者們如此感嘆?馬謖究竟犯了何等重罪?諸葛亮又是出於何種考慮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一、諸葛亮北伐的背景與戰略

建興五年(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劉備逝世後的蜀漢局勢。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將年僅十七歲的劉禪托付給諸葛亮。作為托孤大臣,諸葛亮深知蜀漢面臨的內憂外患。

內憂方面,蜀漢國力尚弱,地處偏遠,資源有限。劉備平定益州時,不少原益州豪強對蜀漢政權仍心存芥蒂。諸葛亮上任後,首要任務就是安撫這些地方勢力,鞏固蜀漢統治。他推行嚴明法度,重用蜀中士人,逐步獲得了益州各方支持。

外患方面,曹魏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對蜀漢發動進攻。諸葛亮深知,若只是被動防守,蜀漢遲早會被強大的曹魏吞並。因此,他制定了積極進取的戰略方針,決定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北伐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透過北伐可以擴大蜀漢疆域,獲取更多資源,增強國力。其次,北伐可以打擊曹魏士氣,鼓舞蜀漢軍民,樹立必勝信念。最後,北伐可以吸引曹魏主力西進,緩解吳國壓力,維系孫劉聯盟。

為了實作這一宏大戰略,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頗費心思。他重用姜維、魏延等年輕將領,培養新一代軍事人才。同時,他也不忘啟用一些資歷較深的老將,如趙雲、王平等,以老帶新,確保軍隊戰鬥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謖作為諸葛亮的得力助手之一,也被委以重任。馬謖出身名門,年輕有為,在諸葛亮麾下頗受重用。諸葛亮欣賞馬謖的才學,認為他有潛力成為優秀的軍事指揮官。

建興五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兵分三路北上。馬謖被派往街亭,負責守衛這個戰略要地。街亭位於隴西,是進攻關中的咽喉要道。諸葛亮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馬謖,顯示了他對馬謖的信任。

然而,馬謖雖有才學,卻缺乏實戰經驗。他在守衛街亭時,不聽王平等老將建議,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種固執己見的態度,最終導致了街亭之戰的失敗,也為他自己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本是精心策劃,初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然而,馬謖的失誤卻讓這次北伐功虧一簣。街亭失守後,諸葛亮不得不撤軍,第一次北伐就此告終。

這次失敗不僅打亂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讓他不得不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如何處置馬謖?作為托孤大臣和軍事統帥,諸葛亮必須在維護軍紀和愛惜人才之間做出選擇。這個決定,不僅關系到馬謖的生死,更關系到蜀漢的未來走向。

二、馬謖守街亭之敗

街亭,位於今天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境內,是古代秦隴地區的一個重要關隘。在三國時期,街亭扼守著由隴西通往關中的要道,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諸葛亮深知,若要北伐成功,必須牢牢控制住街亭這個咽喉要地。

建興五年(227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兵分三路。其中,馬謖被委以重任,率領一支偏軍駐守街亭。諸葛亮選擇馬謖擔此重任,一方面是看重他的才學,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這位年輕將領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然而,馬謖雖有滿腹經綸,卻缺乏實戰經驗。在抵達街亭後,他沒有按照常理築城設防,而是將大軍駐紮在山頂。這一決策引起了副將王平的強烈反對。

王平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他向馬謖進言道:"將軍,我們應當在山下駐紮,靠近水源。山上地勢險峻,難以獲得充足的水源補給。若敵軍來攻,我們腹背受敵,將陷入困境。"

馬謖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居高臨下更有利於防守,堅持己見。王平見勸說無效,只得暫時作罷,但心中仍然憂心忡忡。

就在這時,魏國大將張郃得知街亭防守空虛的訊息,立即率軍前來攻打。張郃是魏國名將,善於用兵,曾多次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他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馬謖用兵的破綻。

張郃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先派斥候仔細偵查了街亭周圍的地形。發現馬謖果然將大軍駐紮在山頂後,張郃立即制定了圍困計策。他命令部份軍隊切斷山下水源,另一部份軍隊則在山下設定營寨,形成包圍之勢。

馬謖見張郃來攻,並不慌張。他認為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張郃無法對其造成威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缺水的問題日益嚴重。山頂上的蜀軍開始出現饑渴和疲憊的跡象。

王平再次向馬謖進言:"將軍,我們現在腹背受敵,糧草補給困難。不如趁夜色派一支精銳突圍,尋求援軍。"馬謖仍然不聽,他堅信憑借地利優勢,定能守住街亭。

張郃見計策奏效,開始對山上發動猛攻。蜀軍因缺水而士氣低落,加上居高臨下反而不便排程,很快就陷入了被動。眼看大勢已去,馬謖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這危急時刻,王平挺身而出,率領一支精銳部隊死戰不退,為主力部隊爭取了撤退的時間。馬謖見狀,不顧軍令,帶著少數親信倉皇逃離,留下王平胡大部份將士在街亭苦戰。

街亭之戰,蜀軍大敗。這場戰役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更重要的是,街亭的失守使得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北伐計劃功虧一簣。張郃乘勝追擊,一度威脅到漢中,迫使諸葛亮不得不率軍回撤,第一次北伐就此告終。

馬謖的這次失敗,暴露出了他在軍事指揮方面的諸多不足。首先,他不懂得因地制宜,固執己見,忽視了水源在軍事行動中的重要性。其次,他輕敵冒進,低估了張郃的軍事才能。最後,在危急時刻,他選擇拋棄士兵獨自逃跑,嚴重違反了軍紀。

街亭之戰的失利,不僅給蜀漢造成了巨大損失,也讓諸葛亮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如何處置馬謖?這個決定,將直接關系到蜀漢軍隊的士氣和未來的戰略部署。

三、諸葛亮的艱難抉擇

街亭之戰的失利給諸葛亮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作為蜀漢的托孤大臣和軍事統帥,他不得不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如何處置馬謖?這個決定不僅關系到一個人的生死,更關系到整個蜀漢軍隊的軍紀和未來的戰略部署。

諸葛亮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馬謖的處置問題。會議上,眾將領意見不一。有人認為馬謖罪不至死,應當從輕處罰;也有人主張嚴懲不貸,以儆效尤。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卻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老將站了出來。他是趙雲,字子龍,曾在長阪坡之戰中救出幼主劉禪,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信任。趙雲緩緩開口道:"丞相,馬謖雖有才學,但此次失守街亭,實乃重大過失。若輕易饒恕,恐怕會動搖軍心,影響今後的戰事。"

趙雲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沈思。諸葛亮沈默良久,最終下令將馬謖押到軍帳外待命。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權衡利弊,做出最終決定。

就在這時,一名傳令兵匆匆趕來,報告說發現了一批漢代簡牘。這批簡牘出土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內容涉及軍事律令文書。諸葛亮立即派人將簡牘取來,仔細研讀。

簡牘中詳細記載了漢代軍法的條例。其中一條引起了諸葛亮的特別註意:"將軍臨陣易輒,貽誤軍機者,斬。"這條軍法明確規定,將領在戰場上擅自改變既定計劃,導致軍事行動失敗的,處以死刑。

諸葛亮將這條軍法向眾將領宣讀。軍帳內頓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意識到,按照這條軍法,馬謖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死罪。

然而,諸葛亮並沒有立即做出決定。他命令將馬謖帶到軍帳內,親自詢問街亭之戰的詳細經過。馬謖跪在地上,將整個過程如實道來,包括他不聽王平勸告,固執己見的決策,以及最後倉皇逃離的行為。

聽完馬謖的陳述,諸葛亮面色凝重。他問道:"你可知罪?"

馬謖伏地叩頭,聲淚俱下:"臣知罪。臣有負丞相重托,致使北伐功虧一簣,罪該萬死。"

諸葛亮又問:"若依軍法,你該當何罪?"

馬謖答道:"按軍法,臣罪當處斬。"

諸葛亮長嘆一聲,對眾將說:"馬謖才學出眾,本是國之棟梁。然而,用人不當,責在我身。諸位以為該如何處置?"

眾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無人敢答。最後,還是魏延開口道:"丞相,軍法不可廢。若廢軍法,何以服眾?"

諸葛亮點了點頭,又問道:"那麽,諸位認為該如何處置王平?"

這個問題讓眾人一時愕然。王平在街亭之戰中多次進言,最後還率軍死戰掩護,為何也要處置?

諸葛亮解釋道:"王平雖有功,但身為副將,未能阻止主將違法亂紀,也難辭其咎。"

這番話讓眾將陷入了沈思。如果連王平也要受罰,那麽對馬謖的處置就更不用說了。

經過再三考慮,諸葛亮最終做出了決定。他宣布:"馬謖擅改軍令,致使街亭失守,按軍法處斬。王平雖有功,但未盡副將之責,降為士卒。"

這個決定一出,軍帳內外一片嘩然。有人贊同諸葛亮秉公執法,也有人為馬謖惋惜。但無論如何,這個決定都體現了諸葛亮對軍紀的嚴格要求。

馬謖被押出軍帳時,諸葛亮的眼中閃過一絲不忍。然而,作為統帥,他必須以大局為重。這個艱難的決定,不僅是對馬謖的懲戒,更是對整個蜀漢軍隊的警示。

四、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馬謖之死在蜀漢軍中引起了巨大震動。諸葛亮嚴明軍紀的決心得到了彰顯,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質疑之聲。有人認為,諸葛亮處置馬謖過於嚴厲,有失偏頗。然而,這個決定背後,蘊含著諸葛亮深謀遠慮的用人之道。

在馬謖被處決後不久,諸葛亮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會上,他不僅總結了街亭之戰的教訓,更重要的是,他闡述了自己的用人理念。

諸葛亮說道:"用人如用木,直者為軸,曲者為輪。各取所長,方能成器。"這句話道出了他用人的核心思想:因材施教,量才而用。

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理念,諸葛亮開始著手調整軍中人事。他提拔了一批在街亭之戰中表現出色的將領,其中就包括被貶為士卒的王平。

王平雖然在街亭之戰中未能阻止馬謖的錯誤決策,但他的勇氣和忠誠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諸葛亮將王平召至帳前,親自為他平反。

"王將軍,"諸葛亮說,"你在街亭之戰中多次進言,最後更是率軍死戰,為大軍撤退爭取了時間。這份忠勇,不應被掩埋。我hereby恢復你的將軍職位,並升你為前軍主將。"

王平跪地叩謝,眼中含淚。他沒想到諸葛亮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對他委以重任。這一幕被眾多將士看在眼裏,更加堅定了他們對諸葛亮的忠誠。

除了王平,諸葛亮還重用了其他一些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的將領。比如姜維,這位年輕的將領在街亭之戰後的撤退中表現出色,被諸葛亮提拔為參軍。姜維的才能很快得到了展現,後來成為了蜀漢的重要將領。

與此同時,諸葛亮也沒有忘記對年輕人才的培養。他設立了"蒙學館",專門培養年輕的軍事人才。在這裏,年輕人不僅學習兵法戰策,還要接受嚴格的道德教育。諸葛亮親自為這些年輕人講授【孫子兵法】和【六韜】,培養他們的軍事素養。

諸葛亮的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蜀漢軍隊的整體素質,還為蜀漢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在隨後的幾次北伐中,這些經過培養的將領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並非只局限於軍事領域。在民政方面,他也展現出了高超的用人才能。

在蜀漢境內,諸葛亮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屯田制"和"租調變",這些政策的實施離不開capable的官員。為此,諸葛亮大力推行"舉孝廉"制度,選拔品行端正、才能出眾的人才進入政府。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費祎。費祎年輕時曾因醉酒鬧事被關押,但諸葛亮看中了他的才能,親自為他擔保,將他提拔為參軍。費祎後來果然不負諸葛亮所望,成為了蜀漢的重要官員,在外交和內政方面都有出色表現。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僅體現在選拔和培養人才上,還體現在對人才的保護上。當有人誹謗魏延時,諸葛亮並沒有輕信讒言,而是親自調查,最終還了魏延清白。這種公正的態度,贏得了將士們的敬重。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為蜀漢儲備了大量人才,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和政治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馬謖的處決看似嚴厲,但正是這種"賞罰分明"的做法,才能讓人才在正確的軌域上發展,最終為國家所用。

在諸葛亮的領導下,蜀漢的軍政體系日益完善,國力逐漸恢復。這為後續的北伐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蜀漢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中站穩腳跟提供了重要支撐。

五、諸葛亮的歷史定位

諸葛亮的一生,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隆中草廬到蜀漢丞相,從運籌帷幄到親臨戰場,他的每一步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銘印。然而,對於這位集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於一身的歷史人物,後世的評價卻一直存在爭議。

在諸葛亮逝世後的數百年間,他的形象經歷了多次變遷。最初,人們主要關註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記載,多集中在他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才能上。陳壽在【諸葛亮傳】中評價道:"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也。"這段評價突出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才能。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的形象逐漸被神化。唐代以後,諸葛亮開始被塑造成一個近乎全知全能的智者形象。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繪成能夠預知未來、呼風喚雨的神人。這種形象雖然脫離了歷史真實,但卻深深地植根於民間文化中。

與此同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受到了質疑。有人認為,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說明他並非真正的軍事天才。這種觀點在清代學者中尤為普遍。例如,清代學者王夫之就曾批評諸葛亮"好大喜功",認為他的北伐政策是不切實際的。

然而,這種簡單化的評價忽視了諸葛亮所處的歷史背景。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但卻為蜀漢爭取了生存空間,延緩了魏國統一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北伐精神成為了後世抗爭外敵的精神象征。

在近代史學研究中,學者們開始嘗試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們不再將諸葛亮視為神人,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就指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可能比他的軍事才能更為出色。呂思勉認為,諸葛亮在蜀漢推行的各項政策,如屯田制、租調變等,對穩定蜀漢政權起到了關鍵作用。

除了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能,諸葛亮在文化方面的貢獻也開始受到重視。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文化人。他精通天文地理,擅長發明創造。據傳,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連弩等先進武器,這些發明體現了他的科技才能。

在外交方面,諸葛亮的貢獻同樣值得關註。他主導的"聯吳抗魏"策略,雖然最終未能阻止魏國的統一,但卻為蜀漢爭取了寶貴的生存時間。諸葛亮多次派遣使節前往東吳,維系蜀吳聯盟,展現了高超的外交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頗具特色。他在治理南中地區時,采取了"懷柔"政策,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支持。這種政策不僅穩定了蜀漢的後方,還為後世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鑒。

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一些新的歷史證據也為我們理解諸葛亮提供了新的視角。例如,在四川閬中出土的漢代簡牘中,記載了諸葛亮時期的一些政務文書,這些文書為我們了解諸葛亮的治國方略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總的來說,諸葛亮作為一位集軍事、政治、文化、外交才能於一身的歷史人物,其歷史定位是多面的、復雜的。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中華文化中智慧和忠誠的象征。盡管對諸葛亮的評價仍有爭議,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否認的。諸葛亮的一生,不僅影響了他所處的時代,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