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最新!陰山森林覆蓋率爆增20%,有望恢復古代草木繁盛的時代!

2024-07-28歷史

陰山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該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陰山山脈地勢險要,東西橫亙,如同一條巨龍蜿蜒在北方大地。它是連線關中和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遊牧民族力圖逐鹿中原的必經要塞。

它包括狼山、大青山等一系列山脈組成部份。地勢呈現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的特點,由一批中低山、山間盆地和丘陵組成。是阻止戈壁沙漠東擴的重要天然屏障。該地區的防護林建設對於保護華北平原、減少風沙災害、維持生態平衡具有戰略意義。

其山勢海拔一般在2000公尺左右,到了集寧以東至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海拔約為1000公尺至500公尺。陰山在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北部的白雲鄂博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鐵礦和稀土金屬資源。

由於陰山南北地勢、氣候的巨大差異,導致山南為農業區,山北為草原遊牧區,形成了獨特的農牧交錯地帶。這種生業形態的差異,使得陰山地區成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匯、碰撞的重要地帶。

在國家的科學治理下,陰山的森林覆蓋率已經從建國前的不到3%增長到20%左右,並在2025年可能增長到24.64%。

古代的陰山生態環境

陰山,在古代以其豐美的生態環境而著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為古代的遊牧民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也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和歷史。

在古代的文獻記載中,陰山被描繪成一個水草豐美、生機勃勃的地方。陰山北側是廣袤的草原和荒漠,適宜遊牧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南側則是肥沃的耕地,黃河穿流而過,形成了富饒的河套平原,為農耕文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種南北不對稱的地形特點,使得陰山成為了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史記·匈奴列傳】中描述,陰山地區「 草木茂盛,多禽獸 」。說明在當時的陰山,植被繁盛,動物種類繁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漢書】卷94【匈奴傳下】也記載,陰山東西千余裏,都是茂密的草原和森林,為匈奴等遊牧民族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地。

秦漢時期在秦長城以外曾經營造和補植的「榆谿塞」,意圖用 林木 和長城阻止匈奴南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陰山樹木叢生。

陰山的南北坡雖然形態不同,但在古代都擁有豐富的植被。北坡較為平緩,與內蒙古高原融為一體,草原廣袤無垠;南坡則陡峭,形成約1000公尺的垂直落差,直接下降至河套平原,這裏山地植被茂盛,樹木叢生。陰山的西段雖然較為幹旱,但仍有稀疏的植被覆蓋,尤其是大青山區域相對濕潤,低山區域覆蓋著草地,山中有橡樹、榆樹、樺樹等植物生長。

古代陰山地區動物種類繁多,有大量的野生動物棲息於此。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在此地「 治作弓矢,來出為寇 」,說明這裏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同時,陰山地區也是古代遊牧民族的狩獵場所,他們在這裏狩獵野生動物以獲取食物和皮毛等生活必需品。

古代陰山地區有著豐富的水資源。雖然山脈北側是幹旱的內陸流域,但南側的河流大多流向黃河及海河,為當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這些河流不僅滋養了廣袤的草原和農田,也為遊牧民族提供了飲水和灌溉的便利。

陰山地區的氣候在南北兩側有著明顯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也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樣性。北坡屬於溫帶半幹旱區,南坡則屬於溫帶幹旱區。這種氣候條件使得陰山地區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更加豐富多樣。

【敕勒歌】,生動地描繪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陰山腳下的景象:「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用簡練的語言,描繪出了陰山地區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 壯麗景象,直接證明了陰山地區在古代擁有非常良好的生態環境。

陰山環境的破壞

元明時期,陰山地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元史·五行誌】等史料記載,元代陰山地區為北方草原幹旱區,自然災害頻發,如水災、旱災、風霾災、隕霜雪寒等。這些災害造成糧食減產,引發饑荒,還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元朝政府雖然對陰山地區進行了多次賑濟,但並未能從根本上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元朝時期對山地森林的過度開發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山地森林被大量砍伐用於建築、燃料等,導致森林-灌木-草原生態系破碎化,生境空間逐漸減少。

明朝取得河套平原的控制權後,並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導致明軍在河套平原的消耗 巨大,難以維系。隨著蒙古部落的頻繁侵擾和明朝內部政見的分歧,明朝逐漸失去了對河套平原的控制,河套地區再度陷入動蕩,環境破壞加劇。

進入清代至民國時期,陰山地區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人口的增長和農牧業的發展,土地過度開墾和放牧導致草原退化、沙漠化加劇。戰亂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和自然災害導致大量難民湧入陰山地區,加劇了當地的環境壓力。

那時的陰山,不再是那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山脈,而是像是一位疲憊不堪的老人,滿面皺紋,滿目瘡痍。山體被過度開采和砍伐,原本茂密的森林變得稀疏不堪,裸露的巖石和泥土在陽光下顯得那麽刺眼。

山間的小溪和河流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變得渾濁不堪,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幹涸。空氣中彌漫著沙塵和塵土的氣息,讓人感到壓抑和窒息。

在陰山的山腳下,原本肥沃的土地也變得貧瘠不堪,莊稼無法生長,村民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們望著這片曾經養育他們的土地,眼中充滿了無奈和絕望。

新中國時期對陰山環境的治理

新中國成立初期,陰山地區由於長期的過度開墾和砍伐,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據歷史數據顯示,當時的森林覆蓋率極低,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山頭變得光禿禿的。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治理。

政府大力推動陰山的植樹造林工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有了顯著提升。據統計,陰山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建國前的不到 5% 增加到了現在的 19% 以上,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植樹造林工程的成功。

防護林的營造考慮到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選擇了適應力強、抗旱耐寒、生長穩定的樹種,如楊樹、沙棘、檸條、梭梭等。配置上,通常主林帶與主要害風方向垂直,以最有效地阻擋風沙,同時設定副林帶以增加防護效果。

有數據顯示,內蒙古啟動實施的陰山綠化工程預計到2025年,將使陰山地區森林覆蓋率增加4.5個百分點,達到 24.64% 。在陰山某些區域的森林覆蓋率現已經超過50%,甚至更高,最高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

透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恢復。一些原本裸露的山頭重新披上了綠裝,植被覆蓋率大幅提高。特別是陰山東段,在烏拉特前旗境內實施了80余萬畝的綠化計劃,完成了1000多畝的生態修復林帶和景觀經濟林帶的綠化任務。

透過人工造林、飛播、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及人工更新等措施,陰山地區的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復。預計到2025年,整個陰山綠化工程將完成綠化面積 217.3萬畝 ,這將極大地改善陰山地區的生態環境。

總結

想象一下,在國家精心策劃與全面治理的推動下,陰山逐漸展現出它昔日的風采。隨著一項項綠化工程的實施,陰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煥發出勃勃生機。樹木蔥蘢,繁花似錦,仿佛穿越時光,讓我們窺見了古代陰山的壯美畫卷。

在這樣的治理下,未來的陰山不僅恢復了生態的繁榮,更成為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人們在這裏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風景,感受著大自然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