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韓戰拉開序幕。隨著南韓軍隊在北韓的猛烈攻勢下逐漸失利,美國出於維護其在亞洲利益的考量,派遣遠東空軍增援南韓,並以此為契機對中國進行了幹涉。
中國應北韓政府的請求,決定出兵援助,以反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隨即,中國組織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奔赴北韓戰場,展開了抗美援朝的鬥爭。這一行動展現了中國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對和平正義的堅定維護。
在這支中國人民誌願軍中,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士兵同樣占據了不小的比例。
但最引人註目的,無疑是那隨誌願軍文工團一同赴朝的張氏姐妹:姐姐張德貞年僅十歲,而妹妹張德華剛滿八歲。她們為何能隨軍出征?在北韓半島,她們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1.雜技世家姐妹花入朝】
1944年,遼寧省的一個雜技世家迎來了新的生命——張德貞的誕生,緊接著兩年後,他的妹妹張德華也降生於世。
他們的雙親身為技藝高超的雜技表演者,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付出,所以從未打算讓兩個女兒也走上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
盡管她們的外祖父來自聲名顯赫的彭家班,他仍殷切期望兩位外孫女能夠延續他的傳統,繼承他的技藝。
姥爺巧妙地以陪伴她們嬉戲為借口,引領她們逐漸接觸並練習兒童武術基礎,同時耐心教授她們如何駕馭獨輪車。
這兩個小女孩精力充沛,將練習視為一種享受。
目睹女兒們對雜技的熱愛,父母無法再找到阻止的借口,於是決定讓姥爺帶領她們專心修煉技藝。
盡管姐妹倆年紀尚幼,只有六七歲,但她們似乎天生便繼承了家族的雜技才能,因此早已遊刃有余地掌握了許多不算復雜的技藝。
姥爺因此倍感欣喜,甚至邀請她們登上彭家班的舞台,在沈陽上演了她們的首次公開表演。
她們倆的精彩演出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成為了彭家班表演中的璀璨明星,隨後被雜技團吸收,在舞台上不斷錘煉和提升自己的技藝。
1950年10月19日,應北韓方面的軍事援助請求,中國將東北邊防軍重新組織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人數高達240萬。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這支龐大的軍隊踏上了北韓戰場的征程。
在歷經漫長而艱苦的抗美援朝戰爭後,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憑借著他們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成功控制了四千多名美軍戰俘。這一重要成果最終促成了朝美雙方簽署停戰協定,北韓半島重獲和平與安寧。
然而,在戰場上,刀劍無眼,有197653名抗美援朝誌願軍英勇獻身。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士兵需要暫時留在北韓,協助進行戰後重建工作,為北韓的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
為了犒勞在北韓的誌願軍戰士,國家決定派遣更多的誌願軍文工團成員前往,為他們帶去慰問表演。
1954年初,誌願軍文工團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招募傑出的雜技表演者,同時,沈陽誌願軍留守處亦設立了專門的招生機構。
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在了解到彭家班在當地享有盛名後,積極前往觀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心中的人選隨之水落石出。
教員深知,誌願軍戰士們在戰場歸來後,最渴望的便是充滿生機的活力。在觀看張德貞姐妹倆的表演時,他感受到了這種生機勃勃的感染力。因此,他向雜技團詢問了張家的住址,並計劃親自前往,與她們會面。
當教員抵達張家之際,張德貞和張德華恰巧在家中休憩。
教員向她們的母親表達了來意,並多次重申北韓戰場的戰事已經停止,小姑娘們前往那裏是安全的,他衷心期望她能夠同意讓女兒們加入誌願軍文工團。
每個母親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對於這兩個如此年幼的孩子,她的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憂慮和不安。她既擔心孩子們在遙遠的地方會受苦受難,又身為一名中國人,深知有許多誌願軍戰士為了守護家園和國家的安寧,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
在她反復權衡之後,她深知,盡管她的出身並不顯赫,但只要能為國家的進步獻上綿薄之力,她的內心便會感到坦蕩與滿足。
在得到母親的同意後,教員滿懷喜悅地將這個訊息告訴了上級,文工團也對小女孩的加入感到興奮,並且特意為她們客製了合身的綠色軍裝。
在誌願軍文工團全體成員的精心照顧下,兩位女戰士得以平安抵達北韓。
【2.在北韓登台表演】
張德貞與她的姐妹走下火車,目睹了北韓的淒涼景象。目之所及,地面布滿了深淺不一的彈坑,顯然是美軍轟炸留下的痕跡。原本堅固的鋼橋也被炸斷,橋身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彈孔。
盡管姐妹倆未曾親眼目睹戰爭的慘烈,但這幅令人震撼的畫面卻使她們提前體會到了難以名狀的悲傷。
張德貞和張德華隨著誌願軍文工團抵達了檜倉,這裏不僅是文工團的總部所在地,還匯聚了歌舞團和話劇團的同仁,唯獨缺少了雜技隊的身影。
經過短暫的休息調整後,兩位女生迅速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這段時間,她們顯得格外用心,因為文工團的前輩們告誡她們,觀看表演的眾多觀眾中不乏曾經英勇的戰士,她們必須為這些英雄們奉上一場無比精彩的演出!
1954年5月,在板門店,姐妹倆與文工團其他成員共同為駐守在那裏的誌願軍呈獻慰問表演,而同時也有幾名美國戰俘在場觀看。
盡管舞台是臨時搭建且規模不大,卻吸引了眾多觀眾,將其緊密地圍繞在中心。
面對眾多觀眾,兩個小姑娘並未顯露出一絲怯意,她們以細致入微的技巧展現著高難度的動作,同時盡力綻放著充滿陽光的微笑。
身材嬌小、體重輕盈的她們在進行人墻表演時,被眾人合力舉至頭頂。兩人緊抓下方隊員的肩膀,保持身體平衡,同時各自伸出一臂,以對稱的姿態呈現了一個展望的造型。
眾多誌願軍戰士在觀看那兩張天真無邪的稚嫩臉龐時,不禁回想起遠在故鄉的親人,心中湧起一陣難以言表的感動,淚水在眼角打轉。她們充滿活力的演出,給這個充滿嚴肅氛圍的軍營帶來了一抹難得的溫馨與歡樂。
演出圓滿落幕後,觀眾們熱烈鼓掌,齊聲喝彩,紛紛流露出與她們合影留念的強烈願望,甚至被俘的美軍士兵也贊不絕口,對她們的精湛技藝表示由衷的欽佩。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排練,姐妹倆的表演贏得了軍人們的贊賞,這份肯定讓她們倍感滿足,也堅定了她們未來繼續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次演出的決心。
這兩位小姑娘誌向遠大,不僅在雜技訓練中表現出色,還主動向其他隊員學習抖空竹和武術技巧。她們的才能和勤奮,讓所有人都驚嘆不已,隊員們甚至開玩笑說,她們兩人足以組建一支小型的表演隊伍了。
張德貞姐妹覺得學習技藝並不艱辛,相比之下,隨著文工團在北韓各地奔波演出,才是她們真正深感艱辛的時刻。
在北韓的東西海岸線上,誌願軍駐地如星星般散布,除了誌願軍外,還需深入後勤保障隊、野戰醫院和工程部隊等諸多駐地,為他們帶去慰問與關懷。
鑒於物資短缺,汽車無法為每支隊伍所配備,因此文工團成員們經常要背負著道具和行李,透過步行的方式到達不同的駐地。
盡管文工團的大人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為姐妹倆分擔壓力,但她們終究無法代替她們踏上崎嶇的山路。
兩個孩子十分乖巧,總是自己背著輕便的背包,面對崎嶇的道路也從不言苦。
她們穿越了包括上甘嶺、金剛山、平壤和板門店在內的11個地域,由於長時間的行走,鞋底下的皮膚早已形成了厚厚的繭。
文工團的老隊員們在旅途中不斷為孩子們分享戰場上的傳奇故事,以此吸引她們的註意力。
資深隊員分享道,曾有一次,她們在偏遠且環境惡劣的山溝裏為誌願軍獻藝,不料突遭美軍轟炸。炸彈接連從高空墜落,其中一枚在離她僅十幾米遠的地方爆炸,震耳欲聾的聲響讓她幾乎以為自己將失去聽力。
張德貞姐妹倆在聽完這些故事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對誌願軍們曾經的艱險處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誌願軍們的敬意也愈發深厚。
數月之後,蘇聯為文工團提供了一批卡車作為援助,使得隊員們能夠暫時緩解疲勞。然而,這些卡車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常常需要連續駕駛七八個小時,令人感到極度不適,甚至引發暈車反應。張德貞和張德華經過長時間的適應和努力,最終克服了暈車帶來的困擾。
盡管許多駐地條件艱苦,連搭建臨時舞台都困難,但姐妹倆仍渴望向誌願軍們展示自家的獨門絕技——獨輪車技,只是表演需要平整的場地。
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迎接彩虹。兩位表演者為了能在任何環境下都展現出色的獨輪車技,傾註了巨大的心血。她們不再滿足於平坦的舞台,反而將崎嶇不平的地面視為最佳的訓練場,以此來挑戰自己的極限。
最初,兩姐妹在崎嶇的沙地上步履蹣跚,稍有不慎便會重重摔倒,導致小腿和膝蓋的皮膚被擦破。看到兩個小女孩如此努力卻又屢屢受傷,哥哥姐姐們於心不忍,建議她們嘗試其他技能。然而,身為彭家班的血脈,張德貞姐妹堅定地認為必須精通獨輪車的技藝。
姐妹倆逐漸領悟到保持平衡的要領,當沙土地對車輪產生較大阻力時,她們選擇減緩車速,並竭力維持車身的重心穩定。
在持續不斷的日常訓練中,她們終於嫻熟地展示了獨輪車技,贏得了每位誌願軍士兵的贊嘆。
【3.演出外的生活】
經過兩年多的北韓生活,張德貞姐妹倆已逐漸適應了緊張的生活步伐,她們甚至在忙碌中抽空繼承了雜技團的優良傳統,即為誌願軍洗滌衣物和縫補被褥。
誌願軍戰士們註意到她們年紀尚幼,於是半開玩笑地詢問她們是否真的有足夠的力氣把衣服洗得潔凈如新。
兩位女士堅決不服,堅稱在練習雜技的過程中,她們的手臂肌肉也得到了鍛煉,因此洗衣服的能力必然優於誌願軍戰士。
大人們主動承擔了文工團中的重體力工作,而在察覺到她們的積極參與意願後,便讓她們協助誌願軍清洗軍帽和鞋子。
在那段時光,兩位小女孩每日清晨手持一盆,踏足河畔,用刷子仔細清除每一絲汙漬。當潔凈的鞋帽被送還到誌願軍戰士手中時,她們收獲了滿滿的贊譽與認可。
隨著小姑娘們逐漸成長,她們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令文工團政委程遠召深感憂慮。既然接手了這些孩子,他自然肩負起了教育她們的責任,否則他又如何向她們的父母交代呢?
因此,程遠召要求雜技隊的領導為這兩位姐妹妥善安排入學就讀的相關事務。
雜技團的領導現在可犯了難。張德貞姐妹的獨輪車表演已然成為隊裏的明星節目,若令她們如常童般入學,那些駐紮的誌願軍們必將大為失落。
經過深思熟慮,雜技團的領導靈機一動,他意識到話劇團中有一位文化素養較高的隊員,其學歷足以勝任小學課程的教學任務。於是,領導產生了邀請這位隊員來教孩子們算術和識字的想法,這樣一來,既能保障孩子們的學業,又能不影響他們的演出活動。
雜技團負責人迅速與話劇團負責人取得聯系,話劇團負責人展現出了極高的理解和善意,他對那對小姐妹也抱有好感,因此毫不猶豫地批準了她們加入雜技團的請求。
張德貞和張德華日復一日地投入到訓練與表演中,白天他們全力以赴,而夜幕降臨後,他們則拿起筆在紙上揮灑才情。
雖然兩人的休息時間大大減少,但她們的精神狀態似乎變得更加高昂和快樂。
文工團為確保兩位小姐妹的生活得到妥善照料,特地指派了張大姐在她們身旁,全面負責她們的飲食起居事務。
盡管在1957年,張德貞年僅13歲,但她自覺已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大姑娘,無需他人的庇護。她甚至充滿自信地認為自己已經具備照顧妹妹的能力。
張德貞暗中留意張大姐梳妝的手法,待張大姐疏忽之際,她便會嘗試在妹妹身上實踐這些技巧。
張德貞原本梳頭的手法較為粗魯,導致張德華不斷抱怨頭發被扯落,於是她調整策略,小心翼翼地梳理著。
經過長時間的磨礪,張德貞竟然真的掌握了處理自己和妹妹生活中瑣碎事務的能力。
得知張大姐因照料她們而犧牲了大量訓練時間,兩位小姑娘立刻向她表示感激,自信地告訴她們已經成熟,能夠自理生活,無需再讓她費心。
這兩個孩子在張大姐的呵護下逐漸成長,她幾乎把她們視如己出,如今聽到她們這樣說,內心的喜悅和滿足難以言表。
1958年10月,隨著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北韓的任務圓滿完成,文工團亦按計劃撤離北韓,與其一同歸國。
毛主席以和藹的笑容迎接姐妹倆,詢問她們是否願意參與匯報演出。兩個小姑娘熱情高漲地表示願意參加,於是那次的匯報表演成為了她們最難忘的一次演出經歷。
女孩子們已經成熟起來,她們深知這次演出的重要性,因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份執著和付出,最終贏得了領導者和眾多戰鬥英雄的廣泛贊譽。
表演落幕之際,姐妹二人同與會眾人一同拍攝了一幅大型合影。
她們對這張照片視若珍寶,經過精心裝裱後,將其掛在家中客廳最顯眼的地方。
1964年,張德貞參演了第三屆全軍文藝匯演,而讓她深受觸動的是,在周總理向雜技表演者致意時,他準確無誤地喚出了她的名字。
張德貞立誌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黨和國家,而他的妹妹張德華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她決定投身於提升中國雜技藝術的道路上。
隨後,張德貞積極投身於文工團的訓練之中,透過不懈努力,其技藝日益精進,屢次斬獲全國殊榮,最終榮升為沈陽軍區前進雜技團的大校團長。
張德華秉承了姥爺的遺誌,繼承了彭家班的傳統,並擔任了前進雜技團的專職編導,憑借他的才華和努力,引領雜技團在國際舞台上榮獲了金獎的殊榮。
【4.結論】
兩位女士將畢生精力都傾註給了國家和藝術事業,盡管現在她們已步入晚年,但退休後依然選擇繼續為社會貢獻力量。
沈陽民族藝術學校向張德貞發出了聘任通知,在她的指導下,學員們在國際賽事中斬獲殊榮。
張德華建立了個人演藝企業,積極推廣中國經典文化至國際藝術領域。
張德貞和張德華,這對親如姐妹的藝術家,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熱情與才華貢獻給了國家。正是因為有她們這樣的堅韌不屈、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先行者,中國的藝術事業才能蒸蒸日上、茁壯成長。張氏姐妹,實至名歸的人民藝術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