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淮海戰役,劉伯承扮演什麽角色?為何晚年再也不願提這場仗?

2024-04-03歷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淮海戰役之中,60萬解放軍對戰80萬國民黨軍,在人數並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殲滅了55.5萬敵軍,且大部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這一戰過後,使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那麽在這場經典的戰役中,作為淮海戰役總前委之一的軍神劉伯承,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為何晚年他不願提及這場戰役呢?

一、切斷徐蚌線,孤立敵軍

濟南戰役結束後,粟裕隨即向軍委建議發起淮海戰役,遼沈戰役勝利後,淮海戰役也被提上日程。

經軍委決定,淮海戰役總前委,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和譚震林組成,共同指揮中野和華野的戰鬥。

此時蔣介石在中原設定了兩個剿匪總司令部,一個在徐州,由劉峙和杜聿明指揮,一個在中原西南角的平漢鐵路南段,由華中剿總白崇禧在武漢指揮。

1948年11月3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的前三天,當時,為了協助華東野戰軍攻打黃百韜兵團,軍委指派劉伯承帶領中原野戰軍前往配合作戰。

經過劉伯承的仔細觀察,最終分析出國民黨軍的分布特點為,

頭部在徐州地區,向濟南和沿海方向延伸出兩支小部隊。

腰部從徐州的津浦線延伸到蔣介石的南京大本營,又從南京順著長江南岸直到武漢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司令部。

尾巴則在漢水和白河流域。

從而做到夾其頭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後快。

針對敵軍的分布特點,劉伯承認為由粟裕在東側遏制住敵人的頭部,自己與鄧子恢抓住敵人的尾巴。

陳毅和鄧小平則斬斷敵人的腰部,盡可能在中原地區消滅國民黨的有生力量。

淮海戰役打響後,劉伯承留在豫西牽制黃維和張淦兵團。

中野另一路大軍則陳毅和鄧小平率領,重點進攻鄭州吸引孫元良回援,進而將邱清泉兵團也吸引過來,方便華野在徐州東側的作戰。

粟裕則向徐州以東進攻,將黃百韜圍困在碾莊圩。

得知黃百韜兵團被困後,蔣介石立刻命令黃維兵團增援,又在蚌埠組織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北上。

劉伯承隨即將牽制白崇禧的任務交給李達,自己則指揮中野牽制敵人的三個兵團。

仔細觀察敵軍陣地後,劉伯承發現重兵把守的徐州,只有一條津浦鐵路作為補給線。

只要切斷宿縣這個咽喉要道就能切斷徐蚌線,邱清泉也會被迫轉移到徐州附近。

依靠宿縣的中野,便可以切斷徐州的退路,阻擊蔣援軍的同時,完成對徐州的包圍。

此時的孫元良兵團剛從宿縣出兵救援黃百韜,其他援軍都被我軍拖在路上。劉伯承趁機向宿縣發起進攻以最快的速度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隨著宿縣的解放,徐州主力徹底斷了退路,中樞生命線也被斬斷,徐州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黃百韜兵團也最終難逃覆滅的下場。

攻克宿縣,打到了敵人的致命之處,造成了對徐州國民黨軍的戰略包圍,截斷了他們南逃的退路。

毛主席也曾在後來的電報中說道,

「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是因為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會合並攻占宿縣,客觀上是敵人只有某種程度的防禦能力,很少有攻擊能力。」

這對攻取宿縣的戰略作用做出了恰當的評價。

除了切斷徐蚌線以外,劉伯承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提出了另一重要戰略主張──圍剿黃維兵團。

二、圍殲黃維兵團

黃百韜兵團被殲,宿縣也被攻克後,戰場上的局勢再次發生變化。

蔣介石讓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沿津浦路向南,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由蚌埠向北,黃維兵團則由蒙城向宿縣方向進攻。

企圖讓這三路會師宿縣,打通津浦路徐蚌段。

究竟率先阻擊哪一路兵團,成為我軍首要問題。

起初軍委想進攻邱清泉和李彌兵團,沒想到圍剿黃百韜兵團時間過長,兵力消耗也比較大,黃維兵團和李延年兵團也在全速前進。

在這關鍵時刻,劉伯承提議第二階段以攻打黃維兵團為主。

23日,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向軍委建議以中野全部及華野一部先殲滅黃維兵團。

次日,毛主席復電「完全同意先打黃維」,並指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黃維兵團是蔣介石嫡系部隊,共有12萬人,行進到南坪集時,在飛機大炮的攻勢下,黃維誤認為解放軍已經撤退,便帶領主力渡過澮河。

但已經被我軍三麵包圍,倉皇撤退時人仰馬翻,秩序出現嚴重混亂,最終鉆進了我軍的大口袋。

對於如何吃掉黃維兵團,中野提出將包圍圈開放一個缺口,讓敵人進入我軍預設陣地,再進行逐一殲滅。

不過劉伯承卻不同意這個想法,他擔心敵人可能采取入駐村莊鞏固兵力的做法,逐步推進兵力,這樣就會利用我軍的工事和民間糧食,與我軍進行拉鋸戰。

劉伯承提議緊緊圍困住黃維,采取縮小包圍圈的方式,徹底消滅黃維兵團。

除此之外,劉伯承意識到我軍擅長攻打運動戰,面對黃維的反攻,我軍必須修建防禦工事,特別是依靠迫近作業,才能盡可能減輕傷亡。

按照劉伯承的建議,我軍修建了防禦工事,黃維兵團已經無限縮小且沒有出逃的希望,蔣介石便命杜聿明放棄徐州突圍,配合李延年營救黃維。

經劉伯承等人的商議後,最終決定暫緩對杜聿明的攻擊,全力消滅黃維兵團,並增加阻止李延年的兵力。

對於當前的情況,劉伯承將其形容為吃一個(黃維),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

在劉伯承等人的指揮下,黃維兵團被殲滅,之後又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化裝逃脫,淮海戰役結束。

可為淮海戰役立下大功的劉伯承,晚年時卻並不願意提及這場戰爭。

三、不願意提及的原因

自1926年入黨開始,劉伯承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土地革命和長征。

抗戰爆發後,劉伯承又馬不停蹄地投入抗日戰場,日本投降後接著為全國解放事業南征北戰。

劉伯承的一生先後負傷9處,一只眼睛更是因為戰爭而失明,身上彈片痕跡數不勝數。

但對於自己經歷的傷,劉伯承從不在意。唯有戰士們的犧牲,一直是劉伯承內心的傷痛。

許多年輕的戰士都扛槍奔赴戰場,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都不得不承擔起如此重任,每次看到這些年輕的面孔,劉伯承的內心都百感交集。

所以每次戰鬥打響時,劉伯承都會盡可能降低傷亡。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位從土地革命時期成長起來的共和國元帥,已經記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仗,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張張消失在戰鬥中的笑臉。

所以晚年時的劉伯承,從不對後人講述任何關於戰爭的事,也不願看炮火連天戰爭片。

有一次,劉伯承子女問道,

「淮海戰役打得那麽漂亮,怎麽從未聽您在我們面前提起過呢?」

是呀,淮海戰役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是解放戰爭時期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略決戰。

而不論是第一階段的攻克宿縣、切斷徐蚌線,還是第二階段的圍剿黃維兵團,都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劉伯承的貢獻不可磨滅。

更重要的是,在這次戰役中,大部份時間都是粟裕和劉伯承共同指揮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伯承同樣是淮海戰役的大功臣。

而劉伯承則表示戰役結束後,他夢見千百萬年輕寡婦找他要丈夫,無數白發老人找他要孩子,他心裏不安,所以根本不願去想、更不會去談起那場戰役了。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劉伯承心中,不僅僅只想到了的部隊,對犧牲的國民黨士兵,同樣心存不忍。

「一位國民黨士兵死了,也會傷害到他的家庭。他們都是農民的孩子,一場戰爭不知道傷害了多少家庭。」

「每次打仗前,我都睡不好。到現在我都能看到那條血肉模糊的路。敵人也一樣,也是我們的同胞啊。」

也正是因為對生命的敬畏,晚年的劉伯承從不提及關於戰爭的任何事。但面對祖國的召喚,劉伯承卻從不推辭。

四、晚年的劉伯承

1950年6月,在得知軍委決定建設陸軍大學的訊息後,劉伯承第一時間向軍委申請,

「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麽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早在1927年蘇聯留學回國後,劉伯承就出任過抗日大學的副校長,也兼任過一些軍政大學的校長、政委等職務,擁有豐富經驗。

不久後,毛主席同意了劉伯承的要求,劉伯承也隨即投入到緊張的籌備工作之中,從教材到教師隊伍的選拔,都離不開劉伯承的心血與付出。

對印自衛反擊戰爆發後,劉伯承又系統分析了印軍動向,以及交通情況,要求總參提醒前線部隊,繪制出詳細的軍事地圖,部隊到哪裏就要掌握哪裏的地理情況。

在每一個戰鬥節點中,劉伯承都時刻關註印軍行動,積極為前線部隊出謀劃策、查漏補缺。

雖然人在北京,可劉伯承的心卻在一線戰場,將部隊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想到了,甚至提出了解決方案。

為了國家戎馬一生的劉伯承,始終秉承著艱苦樸素的原則。

哪怕國家為他們分配了房子,劉伯承也不願意去居住,而是讓給身邊的工作人員。

對於自己的配車、服裝等,劉伯承更是能省就省。實在需要時,才會乘車出行,衣服也選擇最便宜的面料。

對自己如此嚴格的劉伯承,更不會允許親人仗著自己的身份享受便利,而且他的子女結婚後,都會被父親強烈要求住到工作單位,自力更生養活自己。

在劉伯承的培養下,他的子女都依靠自己的力量,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結語: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劉伯承心懷大愛,因不忍敵我雙方戰士的犧牲,而對戰爭閉口不談。

而戰鬥結束後,劉伯承卻並未停下腳步,而是繼續為國家、為百姓無私奉獻。

身居高位卻保持謙遜,掌握大權但不為親人謀利,或許正是這樣一心為黨為國的高尚境界,才能促使劉伯承無往不利,百戰百勝。

也正是因為中國出現了許多具有劉伯承精神的英雄,才有了中國今日的繁華。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

參考文獻:

【點睛之筆劉帥在淮海戰役中】瞭望周刊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與淮海戰役】四川黨史

【劉伯承與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新論——紀念淮海戰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劉伯承元帥的家風】黨史縱覽

【晚年劉伯承為何拒看一切戰爭片】政府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