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作為解放軍中的佼佼者,舉世聞名的三楊、三梁、三陳分別都是誰?

2024-07-17歷史

有句話是這麽講的:「兵軟一個,將軟一窩」,在那槍林彈雨的日子中,這話體現得那叫一個到位。

在中共的紅色革命、抗日、抗美援朝等階段,有九位關鍵人物流傳開來,他們由於同姓、功績或者其他一些微妙的緣由,被一起稱作「三楊」、「三梁」、「三陳」,那真實的他們,在歷史的行程裏,又有著怎樣的傳說呢?

【「三楊」的英勇事跡】

楊得誌是1911年出生的,湖南醴陵人,本來叫楊敬堂。

楊勇,1913 年出生,本名叫楊世峻,是湖南瀏陽縣人。

楊成武是1914年出生的,老家在福建省長汀縣。

他們三個因為都在同一個參戰時期,仗打得特別好,而且都姓楊,所以被一起叫做「三楊」。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三楊」,咱先按歲數給他們排個序。楊得誌歲數最大,咱就叫他「一楊」。

【長征路上,突破天險烏江】

烏江在貴州省那可是數得著的第一江,這江面的水急得很,周圍都是懸崖絕壁,所以還得了個「天險」江的名號。江的兩岸全是茂盛的竹林,就跟天然的綠色屏障似的。

1935 年,中共的右路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一個在回龍場,一個在茶山關,中路的軍委縱隊在江界河,這三路軍隊打算強行渡過烏江。

在烏江陣地防守的王家烈,那可是貴州頭號軍閥。他得知紅軍要強行渡過烏江後,就命令手下把江邊老百姓的房子、船只給燒了,連沒用的木板都沒放過。完事兒後,王家烈還挺得意,放話說:「紅軍大部隊要想過這江,除非能長翅膀飛過去。」

楊得知帶領的右路紅一軍團的第一師第一團,到了余慶縣的回龍場渡口,楊得知發現所有能渡江的工具都被敵人給弄壞了。他看著竹林想渡江的辦法,這時候,耳邊傳來「嘩嘩」的風吹竹葉聲。

「嘿,有辦法了!」楊得誌興奮地喊了一聲,他讓手下把竹子砍了做成「竹筏船」,還挑了幾個水性特別好的戰士,讓他們乘著做好的「竹筏船」悄悄過江。可水流實在太急了,那幾個戰士連同「竹筏船」都被卷進了江裏。

當晚,楊得誌帶著三十來個戰士,總結上回失敗的教訓,在漆黑得啥都看不見的夜裏,最後悄悄、順當地過了烏江。戰士們上岸後,就藏在了岸邊的竹林中。

三天後,紅一團用猛烈的炮火,壓制住對岸敵人的火力點。與此同時,九只「竹筏船」在岸邊並排著,戰士們趕緊登上「竹筏船」,一塊兒順著水使勁朝對岸劃去。

這會兒,藏在對岸的三十來個戰士喊著,一塊兒朝敵人陣地沖過去。兩面一夾攻,敵人都蒙了,紅軍戰士陣陣的喊叫聲在他們耳邊響著,他們一下子都沒搞清楚咋回事,就慌張地逃跑了。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借此機會過了烏江到對岸去了。

接著,在那些已經渡江的戰士掩護下,其他大部隊很快在大江兩邊搭起浮橋,三萬多紅軍戰士沖破諸多阻礙,全都渡過了烏江,讓敵人「插翅難飛」的想法落了空。

「烏江戰役」那叫一個驚險,「一楊」參與其中並獲得了勝利,這之後,「楊」的名字也給叫響了。

在楊得誌的政治生涯中,這場戰鬥不過是「一小部份」。

那,楊勇這「二楊」之一,有啥功績呢?

【留下「光榮紀念印」】

1934 年,湘江戰役開始了。國民黨軍隊把第四道防線設在了湘江區域的全州和興安之間,一心想把中共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的地方。

當時,楊勇是紅四十師十團的指揮員,他帶領的部隊承擔著掩護中央縱隊渡過湘江的任務。

在楊勇指揮下,戰士們奮戰了兩天兩夜,湘江兩岸滿是血腥味。最後,在他們部隊的掩護下,中央縱隊得以順利過江。

槍林彈雨裏,楊勇左腿小肚子讓子彈給打穿了,可他一點兒疼的感覺都沒有。等大部隊過了江,楊勇一低頭,這才看見鞋子都被血給浸透了,這時候,一陣特別揪心的疼猛地湧了上來。

在極其緊張的指揮作戰時,楊勇一門心思都在「掩護」上,哪有功夫去管子彈打穿腿肚子的疼啊。

不過呢,等楊勇左腿小腹好起來以後,那兒就留了個永遠去不掉的「疤印子」,算是個紀念了。

當然啦,楊勇的功勞可不只這些,這只是讓咱從他功勞的一個小方面來了解「二楊」罷了。

接下來咱再瞧瞧「三楊」的能耐。

【日本名將隕落太行】

1939年,兩萬多日軍從河北省淶源縣出發,分成好多路展開冬季大「掃蕩」。

日軍的主力部隊到了司各莊那些地方,毫無顧忌地搞破壞,還特別對村民養的豬、羊使勁捕殺,用來給他們存「冬糧」。

在八路軍遊擊隊的「引逗」下,一小撮日軍被「帶溝裏了」,當天太陽快落的時候,日軍從淶源城進了黃土嶺。

這時候,日軍的阿部規秀將領,猛地察覺有埋伏,趕忙帶著日軍,打算趁著雨從埋伏的地方繞路回淶源城。

這時候,第一軍分區一團的指揮員楊成武,好像覺著黃土嶺那塊有日軍在活動,他二話不說就讓八路軍炮兵隊朝著敵人那片區域開炮轟炸,一時間,日軍一個一個都被轟上了天。

後來清理戰場的時候才曉得,日本的將領阿部規秀,是被這次八路軍的炮兵給打死的。

這一回的戰役,八路軍的炮兵隊狠狠給了日軍一個教訓,把日軍的頭兒打死之後,日軍的軍心一下子就垮了。最後,靠著八路軍炮兵和步兵的完美配合,這次反「掃蕩」的戰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這下子,楊成武的名字,跟著日軍頭目阿部規秀在中國戰死的事兒,在日本的報紙上出現了,他的名聲也傳到了日本。

楊得誌、楊勇、楊成武三人年紀差不多,在中共革命、抗戰那些時候立了大功。所以在1955年,給「三楊」授予了上將軍銜。毛主席看到他們三個一起上台領獎,樂呵呵地說:「你們仨的關系就跟張飛、關羽、劉備似的。」

講完「三楊」那沈重且驚險的戰役事兒後,咱來放松放松,瞧瞧「三陳」有啥「精彩」故事。咱就按年齡大小,讓他們挨個「亮相」。

【「三陳」的塵封趣事】

【南昌起義中裝「死人」】

陳賡,本叫陳庶康,1903年於湖南湘鄉降生。

在紅軍將領裏邊,陳賡說話特別幽默有意思,就算死神快要找上他了,他也有著比一般人更厲害的機靈勁兒和沈著勁兒。

1927 年南昌起義完事兒後,紅軍大隊人馬果斷往南走。陳賡呢,被留下來了,進到了前衛部隊裏面。

紅軍在和國民黨軍隊的一場拼死戰鬥裏,損傷不小,戰場上到處都是戰士的遺體。

好嘛,陳賡在這大戰裏,就腿上受了重傷,血止不住地流,一下就昏過去了。等他醒過來,瞧見滿地都是戰士們的屍體,就一瘸一拐地朝著大部隊的方向走。

然而沒走多久,陳賡就模模糊糊瞅見有國民黨士兵在那晃悠,他腦子一轉,趕緊滾到旁邊的溝裏,這一下,他的衣服立馬被血給染紅了。

一個國民黨的兵走到他邊上,瞅見他在一堆死人當中,渾身是血,就覺得他肯定死透了,拿槍撥拉一下就走了。

陳賡死裏逃生,等腿傷好起來後,只要舊傷一疼,他就會指著傷疤講起自己裝死的那檔子「逗趣事兒」。

陳賡撿回命後,接著為革命努力戰鬥。

陳賡在中共的紅色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時期貢獻卓著。1955年,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

【水潭中丟下五百塊銀元】

陳再道是1909年出生的,老家在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

陳再道其實本姓程,1926 年他報名參加北伐軍作戰時,不小心把「程」寫成了「陳」,後來他就幹脆叫陳再道了。

紅軍革命那會,在木蘭山腳下,紅軍被國民黨軍隊追著打。陳再道傷得挺重,可就算這樣,為了把革命任務給弄好,他背著一袋有五百塊銀元的東西跟著大部隊往回撤。

當天晚上,陳再道回到自己摔倒的地方,從水潭裏把錢袋子找了回來,看到袋子口沒壞。

這不過是陳再道跟敵人周旋的一個小片段罷了。在抗日、解放戰爭等其他關鍵戰爭裏,他帶領軍隊立下了很大功勞。1955 年,陳再道憑著卓越戰功,被授予上將軍銜。

【「小鋼炮」往茅坑裏仍金磚】

陳錫聯,1915年在湖北黃安出生,他個頭不高,走路挺快,打仗那是回回都能贏,戰士們私底下就叫他「小鋼炮」。

1933年,紅四軍打下四川達縣後,得到了許多金磚、兵器之類的東西。

當晚,「小鋼炮」覺得睡覺的床板不穩,就找了好幾塊金磚墊在床板下面。這時候,劉義齋到「小鋼炮」屋裏談事,瞧見床板下有好些金磚,特別吃驚,問:「咋拿這玩意兒墊床板呢?」

「這有啥稀奇的,不就是幾塊爛磚頭嘛!我還往茅坑裏扔過幾塊呢。」「小鋼炮」滿不在乎地說道。

劉義齋聽完,猛地一拍大腿,說:「這哪是一般的磚吶,那是黃金磚!」這話把「小鋼炮」驚得呆住了。

接著,劉義齋沒辦法,只好把部下召集起來,趕緊去撈茅坑裏的金磚,還把「小鋼炮」平常隨便用的金磚也給收起來了。

這訊息一傳開,被稱作「小鋼炮」的陳錫聯,他那股「憨氣」的名聲更響了。

陳錫聯跟陳再道似的,對中共革命、抗戰等貢獻不小。1955年,給陳錫聯授了上將軍銜。

說完「三陳」那些被塵封的有趣事兒,最後咱再講講「三梁」的事兒。

【關系微妙的「三梁」】

梁興初、梁仁芥、梁必業這三人之間的關系有些特別,所以被一起稱作「三梁」。

梁仁芥在1912年出生,梁興初是1913年出生的,梁必業1916年出生,這三位都是江西吉安縣的人。

咱先來說說被稱作「萬歲軍」的梁興初。

梁興初長了一口不太好看的大牙,戰士們在背後給他起了個「梁大牙」的外號,這綽號在部隊裏就傳開了。三人裏他的長相最特別,就連他帶的軍隊都有「外號」。

可林彪使勁兒反對,他講:「戰士們都熟悉梁興初的打仗辦法了,這時候換將領,對後面打仗特別不好。」到最後,彭德懷采納了林彪的想法。

過了沒多久,德川戰役開始了,梁興初總結之前失敗的經驗,多次給戰士們開會,剖析失敗的緣由,還鼓勵大夥:「這仗我就算豁出這條老命,也得打出個樣兒來!」

開戰那一天,梁興初帶著兵分了三路,將南韓和美國的那些侵略軍給層層圍住了,士氣高昂的三十八軍一股勁兒地打,把敵人打得稀裏嘩啦。

這下子,梁興初帶領的部隊,在美軍那兒打出了威風,讓美軍再也不敢輕視咱中國軍隊。甚至一聽到三十八軍,他們就嚇得不行,這都成了傳奇故事了。

德川戰鬥打贏後,彭德懷特別高興,喊道:「中國誌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打這以後,梁興初帶的三十八軍就被稱作「萬歲軍」,這支部隊也就有了這個「名號」。

被稱為「萬歲軍」的三十八軍,這功勞可不單單是指揮員梁興初的,梁必業也有份兒。

從1948年開始,連著兩年,梁必業先後在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十八軍當政治委員。

1949年,解放天津那會兒,三十八軍擔任主攻,戰士們的士氣多虧了政治委員梁必業的激勵,這樣一來,部隊很快就把天津拿下了,就連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都被生擒了。

因為梁必業出色的政治工作,第三十八軍一直都有著能把敵人嚇得夠嗆的那種威風勁兒。

比起前兩位,梁仁芥的功績稍微顯得弱了一些。

在抗戰那會子,梁必業、梁興初在115師擔著重要職務,梁仁芥是120師政治處的副主任。

1952 年,梁仁芥去參加了抗美援朝,那時候他是誌願軍第一軍的政委。

1955年,梁興初、梁必業被授予中將軍銜,梁仁芥被授予少將軍銜。

雖說梁必業、梁仁芥都是搞政工的,可他們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三梁」不光在革命裏關系挺近,在生活中也是緊密相連。

原來呀,他們三個不光都姓梁,而且還是同一個祖宗,都屬於「梁家」的。梁仁芥算是爺爺那一輩的,梁興初是叔叔那一輩的,梁必業則是孫子那一輩的。

好啦,到這兒,那9位因為同姓、戰績,或者是有血親關系,從而被一起稱作「三楊」「三陳」「三梁」的事兒,咱就說完了。

如今,先輩們已然離去,可他們的英勇作為仍舊鼓舞著我們去開展「新的革命」。咱身為中華兒女,走在老一輩革命者以熱血鑄就的安穩幸福之路上,得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