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總有一門絕技,開國十大元帥十大將很少有人能比擬

2024-04-24歷史

彭總有一門絕技,開國十大元帥十大將很少有人能比擬,就算是最會打仗的幾位,像徐向前劉伯承粟裕等也沒有掌握彭總這手絕活。甚至如題目所說,彭總這手絕活,起初並沒有人註意到。直到抗美援朝戰爭中,才有人開始發現。

這個話頭,要從彭總怒批38軍說起。

一、西野到底是誰的山頭

1950年11月初,時任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因38軍未完成穿插任務,對梁興初大發其火,這個經典場景已有無數文學藝術作品表現,筆者就不再贅述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彭總罵完後,有人嘀咕說彭總對自己的老部隊也這麽不留情面。彭總很意外,38軍是他的什麽老部隊?

後來經有心人提醒,還真是。原來38軍真有彭總當年領導的紅三軍團的血脈,38軍112師334團,其前身是東野一縱一師一團,再往前數,是抗戰時代的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而這個686團就是由紅三軍團長征後幸存下來的紅四師改編過來的。

(筆者註:這段軍史資料的梳理,得益於沈聽雪兄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38軍112師334團基本保持了當年彭總領導的平江起義的紅十團規模。

老底子!老兄弟!

彭總得知這個訊息,內心究竟有多麽感慨,我們已經無法想象了。

為什麽要說這個事呢。大家註意觀察一下,從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彭總其實就沒有再指揮過任何一支屬於自己山頭的部隊。

這和十大元帥及粟裕大將完全不一樣。林羅二位都是老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的領導人,他們指揮的115師和東北野戰軍,基本底子都是雙一血脈,高級指揮員都是當年的老部下。

聶帥領導的華北部隊,是他老人家全面抗戰八年,在晉察冀苦心孤詣、獨撐危局,一點點打造出來的人馬,縱使聶帥指揮水平未臻絕頂,但他的威望、功勛,在華北無人能替代。

劉鄧二位自領導和指揮129師始,逐步壯大,自成體系,原紅四方面軍主力和老中原軍區部隊,在劉鄧手裏變成鼎峙一方的大野戰軍。

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將則是新四軍和華野、三野的領導人,華東系統的部隊,除了山東八路軍留下的部隊,其余大部份都是陳粟一手領匯出來的舊部,尤其以新四軍部隊居多。

徐帥則在紅四有崇高的威望,歷經各種整編重組,紅四雖然散落於各家野戰軍系統,沒有形成實體化的紅四力量,但徐帥是紅四老將們的精神旗幟。

唯獨彭總,誰能說得出來,他的山頭是哪裏?哪支部隊奉彭總為精神旗幟呢?

有人不免要說西北野戰軍和西北軍區系統,但遺憾的是,彭總從來沒有、也沒想成為西北系統的大佬。

二、彭總之絕技

行文至此,我們要申明一點,山頭這個詞,在革命戰爭年代並不是貶義詞,而是對那個年代特殊嚴峻的戰爭形勢之形象概括。

自井岡山時期一直到1949年10月解放戰爭基本勝利,全國各大戰略區實際上處於互相隔絕的狀態,從紅軍時代遺留下來的習慣,大家習慣於在山區、山頭打遊擊求生存,久而久之,以山頭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作戰、生存、後勤等一套制度和習慣。中央管不了,也不願意管太細,沒有那個條件啊,通訊太差,有限的電台只能保證中央和各大戰略區商量軍國大事。

所以新中國成立後大授銜,把山頭代表性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尊重山頭,是對各大戰略區艱苦奮戰、自力更生的廣大基層幹部戰士的尊重。

接著說西北山頭。

西野的基本盤,其實是賀老總120師,以及抗戰中後期成立晉綏軍區,解放戰爭初期的晉綏野戰軍。

彭總剛當上西野司令員兼政委時,手下兩個縱隊零兩個旅,一共六個野戰旅,都是從賀老總麾下原班調過來的。

後來西野一路走的是拼盤式增長路線,西北人口稀少,不足以快速擴軍,西野從兩萬多人擴充到十五萬人,一方面靠俘虜國民黨軍,一方面靠賀老總源源不斷地把晉綏軍區部隊送過來擴充。這種模式其他各家野戰軍都沒有過。

我們說的彭總的絕技,與此密切相關。

彭總指揮打仗,對手下將領和部隊不挑,基本上能做到拿來就用,而且指揮的十分順暢,不會出現其他野戰軍的問題。

其他野戰軍有什麽問題?我們且梳理一番,以便更好地認識彭總絕技的高明之處。

1.華野的問題,資格老的將領、不同山頭的將領,對相對年輕的副司令粟大將不服,種種現象我們舉過很多次了,不再多說。

2.東野的問題,見識深刻的老將,對東總的戰略指導有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還對。比如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提議。當然東野的問題沒有華野那麽突出,1947年形勢穩定以後就好多了。但是西滿黃大將自始至終有自己的一套,林羅高彭陳誰也不能真正從思想高度上壓服,這是黃老自身優勢過強所致。

3.華北的問題,聶帥作戰指揮水平不是特別高,一些將領牢騷大,局部出現過失利,如抗戰時的冀東大撤退,解放戰爭初丟張家口、大同集寧失利,有的將領對聶帥有意見,甚至起沖突,比如郭天民出走中野,鄭維山留了三次才留下。

4.中野,劉鄧二位資歷威望思想水平都是高山仰止的存在,並無太大問題。要說真有問題,那可能是姑娘縱隊始終拉胯的問題,從抗戰調教到淮海戰役,也沒調教明白,後來不得不把縱隊司令調回省軍區當司令。

按理說彭總指揮一個完全陌生的野戰軍,問題應該最多,但恰恰以上這些問題,尤其是涉及到思想認識水平、作戰指揮思路、上下級感情認同這方面,最容易出現火星撞地球的問題,並沒有出現太多。

1947年10月打清澗城,賀炳炎率一縱攻城,遲遲打不下。彭總打電話問什麽情況,問著問著兩人就吵吵起來,彭總脾氣大,不太註意語氣,賀炳炎火氣也大,直接摔了電話。

但是摔歸摔,吵歸吵,都是因為工作,並無私人關系上的矛盾,很快就重歸於好,沒有任何疙瘩。不像有的老將和上級出了問題,幾經調節也不行,甚至毛主席親自出手,下命令開會整頓風氣。

彭總在西野一路打過無數仗,也有過失利,也有過局部不順,但總體上越打越強,2萬多打20多萬,怎麽做到的呢?

筆者以為,彭總高超的戰爭指揮藝術肯定是主因,除此之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絕技,有兩個方面。

一是霸氣敢戰。

彭總是舊軍隊出身,不像徐林劉幾位上過軍校、去過蘇聯培訓,也不像粟裕大將一樣十分註重鉆研自學成才(當然粟大將是橫絕當世的軍事天才,一定程度上老天爺賞飯吃,這個別人比不了),彭總打仗如做人,直來直去,粗豪爽利。

有道是上兵伐謀,可彭總並沒有十分高明的謀略,無論在西北還是在北韓作戰,在運用基本的軍事謀略條件下,沒有拿出過像錦州關門打狗、孟良崮中心突破、豫東戰役三戰三折那樣高明的打法。

直來直去,大刀闊斧,聚力於一點,讓人無法招架。

西北三戰三捷打的都很簡單,宜瓦戰役也只運用了最基本的圍魏救趙。

很多人看到這裏大概都會想起【天龍八部】裏的喬峰,是的,霸氣、敢戰,有時的確是構成戰鬥力的一部份。

彭總沒有東野算不好不出手的謹慎,沒有粟大將繁復的調動和計劃,也沒有徐向前元帥對局面的精準掌控,甚至也不像劉伯承元帥一樣把戰爭打成活教科書。

反而是直來直去,省去很多計劃協調的環節,和復雜玄妙的計策,讓部下諸將能夠最快最準確理解他的作戰意圖,以最簡單最直接的動作實作作戰意圖。

大巧不工,蓋如此也。

彭總在山西指揮八路軍,在西北指揮西野,在北韓指揮全軍各大野戰軍派來的精銳,都是在沒有充分了解部下大將們認知水平、打仗特點的情況下立即展開作戰的,但他神奇地做到了一點:讓部下們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他的認知水平、打仗特點。

這種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也是很多高級指揮員的誤區,過於執著地按照「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原則行事,一定程度上反倒不如彭總的辦法更好使。

二是一顆公心。

三、彭總嫡系去哪了

一顆公心,看似是人品道德方面的素質,但對戰鬥力也十分重要。

彭總的公心,體現在不拉山頭,不搞自己的班底人馬。

彭總領導的平江起義是早期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組成部份,僅次於南昌、秋收和廣州三大起義。

彭總在井岡山時期指揮紅三軍團,是紅一方面軍的絕對主力。但是打到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麽彭總沒有自己的班底人馬了?老紅三軍團都去哪了?

1935年11月,長征抵達陜北後紅軍進行整編,長征途中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因為減員嚴重相繼取消軍團編制,麾下各師直接隸屬方面軍指揮,陜北整編時中革軍委準備恢復兩個軍團的番號。彭總鑒於紅一方面軍人數過少,只有幾千人馬,搞成兩個軍團架子未免太大,於是主動提出只恢復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就不再恢復了。

就這樣,在老紅三幹部戰士們都有情緒的情況下,因彭總一言決定,紅三軍團的光榮歷史劃上了句號。

紅三軍團的余脈絕大部份融入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全面抗戰爆發後又大部份融入115師。此後彭總與所謂的山頭再無瓜葛。

筆者輕輕幾句話,帶過的是紅三軍團一萬多將士奮戰多年的光輝歷史。

紅三軍團出身的高級將領其實不少。

如黃克誠大將、滕代遠(平江起義的領導者,無軍銜)、袁國平(皖南事變犧牲)、彭雪楓(新四軍師長,抗戰犧牲)、李天佑上將(東野一縱司令、38軍首任軍長)、彭紹輝上將(西野七縱司令)、李誌民上將(華北十九兵團政委)。

彭總出任西野司令員兼政委時,也沒劃拉當年舊部來給自己當助手,有什麽人用什麽人。上述幾位活著的,都在幹什麽呢?

黃克誠是彭總的軍團政治部主任,去了新四軍系統,1945年底率新四軍第三師千裏北上,融入東北野戰軍。

彭紹輝,當年紅三軍團紅八軍第四師參謀長,這位獨臂將軍(說來也怪,西野盛產獨臂將軍,余秋裏、賀炳炎都是)長征後到抗大當了軍事教員。1936年分到紅二方面軍工作,全面抗戰爆發後編入賀老總120師麾下,當了新358旅旅長。與廖漢生、賀炳炎等人成了老兄弟。1948年7月,兜兜轉轉又從晉綏軍區轉隸到西野,成為彭總的七縱司令。

李誌民,抗戰後去晉察冀,給白袍小將楊成武當過副政委,和楊得誌搭過班子,1949年4月率十九兵團入關中,加入一野大軍。

滕代遠也去了晉察冀,沒有帶部隊,與彭總徹底漸行漸遠。

彭總在做人和用人上,真正做到了不藏私心,一心為公,這種表率作用非常強大,能夠極大增強部隊的凝聚力。

彭總指揮西野,始終面臨一個很尷尬的難題,西野部隊主力絕大部份是賀龍帶出來的,賀老總個人魅力、領導藝術非常鮮明,老紅二、120師、晉綏部隊,不謙虛地講,視賀老總為真正的精神領袖。

賀炳炎、廖漢生、許光達、王震,這些大將們會不會不拿自己當回事?我的指揮風格他適應不適應?賀龍會不會暗中影響我這邊的工作?

彭總從來沒有這些疙瘩,該怎麽指揮就怎麽指揮,該怎麽罵就怎麽罵。

西府隴東戰役沒打好,西野召開前委擴大會,彭總首先自我檢討,把自己批了一頓。

然後要撤一縱一個旅長的職,批評一批沒有執行好野司的作戰意圖,話沒表達好,也挺暴躁,直接把一縱政委廖漢生罵急眼了,兩人當眾吵了起來。

賀龍當時也來參加會議了,不容分說把一縱司令員、政委罵了個狗血淋頭。

賀炳炎父親一代就跟著賀龍鬧革命,廖漢生是賀龍的親外甥,賀龍罵他們,他們只有聽的份,一個字都不敢多說。

一頓罵,讓西野眾將認清了兩個事實,

其一,彭總人品道德公正無私。

其二,連賀老總都佩服。

廖漢生中將在回憶錄裏有這樣一段話:彭總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從不隱瞞自己的思想。他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從不存個人私心……

可謂的評!

彭總的獨門絕技,到此就概括完了。但他在西北時大概並未有人察覺這也算得上絕技,直到1950年10月入朝之後,彭總指揮各大野戰軍派去的部隊,居然都能無縫銜接,又能做到如心使臂、如臂使指,這才令人意識到,原來彭總有些東西,是天才軍事家也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