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時,毛主席帶頭將兒子送去戰場,但十大元帥為何不送?

2024-04-15歷史

文|歷史求知所

編輯|歷史求知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北韓半島發生了嚴重的沖突,美國軍隊與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隊之間的對抗愈發激烈。

在北韓政府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他們向中國政府發出了援助請求。

經過審慎地考量,中國政府作出了支援北韓的決定,並立即調派中國人民誌願軍奔赴北韓半島執行任務。

這一決策得到了毛主席的堅定支持,他相信這是維護國家利益和地區和平的重要舉措。在這一歷史時刻,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也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誌願軍,準備與戰友們並肩作戰。

盡管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對此表示擔憂,認為戰爭的殘酷性可能會給毛岸英帶來危險,但毛岸英本人和毛主席都堅持這一決定。

毛主席的態度是:「誰叫他是毛主席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這句話體現了毛主席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兒子的期望和信任。

毛岸英作為轉譯和機要秘書,於1950年10月19日在彭德懷將軍的領導下進入北韓,參與了戰鬥。

不幸的是,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戰鬥行動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毛岸英在韓戰中的英勇獻身,成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歷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回憶。

後來不禁有人發出疑問,既然毛主席都帶頭讓兒子上戰場了,那為何十大元帥的孩子們都沒去北韓戰場呢?

«——【·毛岸英·】——»

在公開的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得悉毛主席家族為國家的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

在毛主席眾多親人中,毛岸英的經歷尤為坎坷,他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其特殊的身份而變得順遂,反而充滿了曲折與挑戰。

1922年10月24日,毛主席與楊開慧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毛岸英,當時毛主席29歲。

隨後,他們的家庭又添了兩位男孩,分別是毛岸青和毛岸龍,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聲笑語。盡管毛主席忙於革命工作,經常需要四處奔波,與家人團聚的時光顯得尤為珍貴。

毛岸英才8歲時,他的母親楊開慧遭遇不幸,被捕並關押,而毛岸英自己也隨之被關進了監獄。

在母親楊開慧英勇就義之後,得益於地下黨組織的細致安排,毛岸英連同他的兩位弟弟安全地轉移到了上海,躲避追捕。然而,隨著地下黨組織的遭受破壞,毛岸英兄弟失去了依靠,開始在上海的街頭流浪。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毛岸英體驗了各種艱辛的工作:他做過學徒工,拾過廢棄的物品,售賣過報紙,還曾推過人力車以維持生計。

直到1936年,情況才有所好轉,毛岸英和他的弟弟毛岸青得到了前往蘇聯繼續學業的機會。

在某次訪談中,劉思齊回憶起她和丈夫毛岸英一起觀賞電影【三毛流浪記】的往事。

她描述說:「婚後不久,岸英帶我去西四的勝利影院觀賞了【三毛流浪記】。影片的情節深刻地引起了他的共鳴,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影院的觀眾都已散去,他依然沈浸在影片的情感之中。他八歲那年,母親被殘忍殺害,他在母親被帶走的最後一刻緊緊抱住她的腿,深知這是永別。

他和弟弟在上海顛沛流離的日子與三毛的經歷頗為相似,三毛所經歷的苦難他也一一嘗遍。不同的是,他從未成為資本家的養子,也從未有過偷竊的行為。」

在1946年,毛岸英結束了他在海外的漫長歲月,回到了革命聖地延安。當時,盡管身體狀況不佳,毛主席還是親自到機場迎接兒子,這對多年未見的父子終於重逢。

根據與毛主席親近的老同誌們的回憶,這次父子團聚顯著地改善了毛主席的情緒和身體狀況。

毛岸英回國後,他沒有選擇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學歷去謀求高位,而是遵循父親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深入基層,與勞動人民一同勞作和生活,體現了他堅定的信仰和對人民深深的情感。

«——【·父與子·】——»

在眾多的文獻和影像資料裏,毛岸英被塑造為一個深諳父親心意、順從而孝順的形象。但在現實生活中,毛岸英也曾因一樁事情而與父親發生了意見分歧。

在中央機關從陜北、晉西北遷移至晉察冀邊區的西柏坡之後,毛岸英在參與農村土地改革的過程中,與劉謙初之女劉思齊漸生情愫。

毛岸英,即將邁入25歲,在確立戀愛關系後,急切希望盡早完成婚姻大事,於是向父親提出了結婚的打算。然而,當毛主席得悉劉思齊尚不足法定結婚年齡兩個月時,他駁回了毛岸英的結婚請求。

毛岸英對父親的這一決定感到困惑,他一直遵從父親的指導,但在婚姻問題上,他認為許多人未達法定年齡便結婚,為何自己卻受到限制?

毛主席則以幾乎是「吼」的語氣回應他:「你身為毛主席的兒子,難道不遵守我們的紀律嗎?我再強調一遍,劉思齊未到適婚年齡,你們就不能結婚!」

短短幾周之後,毛主席在鄉間漫步時,偶然遇到了正從附近村落返回的毛岸英。盡管毛岸英有意回避,毛主席卻出聲將他留住。

「不要躲避我,關於結婚的事你考慮清楚了嗎?」

「我明白了,我的想法不對。」毛岸英低頭認錯。直到1949年11月15日,毛岸英與劉思齊才舉行了婚禮,距離他們最初提出結婚請求已過去兩年。

婚禮當晚,毛主席在菊香書屋的西側房間準備了簡單的宴席,邀請了鄧穎超、周恩來、蔡暢、李富春等親友共聚。

作為結婚禮物,毛主席送給兒子一件呢子大衣,這件大衣是抗戰勝利後毛主席前往重慶談判時客製的,也是他最珍貴的衣物之一,充分體現了他對兒子深沈的愛意。

婚後,毛岸英與劉思齊的生活充滿了溫馨與和諧。只要他們身處北京,每逢周末,毛岸英都會攜同劉思齊前往中南海拜訪父親。

這段時光或許是毛岸英一生中最為幸福和平靜的歲月。有劉思齊這位美麗而溫柔的伴侶相伴,加上與父親之間和睦的關系,生活顯得格外美滿。

然而,這份幸福並未持續太長時間,隨著戰爭的爆發,毛岸英的命運再次發生了改變。

«——【·青山處處埋忠骨·】——»

1950年,當中國決定派遣軍隊支援北韓時,毛岸英立刻送出了參戰申請,並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以一名普通戰士的身份前往北韓,為國家的安全和榮譽而戰。

得益於在蘇聯學習的十年經歷,毛岸英精通俄語,因而在誌願軍中擔任俄語轉譯及秘書的職責,主要負責協調蘇聯顧問與誌願軍司令部之間的溝通。

僅一個月後的11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第二次大規模戰役階段。

在此期間,美軍根據偵察情報註意到大榆洞區域的無線電訊號異常活躍,便推測這一地帶很可能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重要指揮部所在地。

於是,美國軍隊派遣了四架野馬式戰鬥轟炸機飛臨該區域,實施了轟炸行動,投下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彈。

在戰鬥指揮部工作的毛岸英以及機要參謀高瑞欣,因未能及時逃離,不幸在空襲中犧牲。

毛岸英,作為毛主席的長子,是第一個誌願加入誌願軍的人。他在異國他鄉的戰場上英勇犧牲,這一突發事件令人痛惜和震驚。

毛岸英的童年歷經波折,且英年早逝,毛主席對他的兒子始終懷有深深的愧疚之情。毛岸英的犧牲讓毛主席深感痛惜,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懷念兒子。

然而,毛主席從未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因為他堅信,作為領導者,如果自己都不讓兒子上戰場,又怎能要求其他人的兒子去呢?

在1954年12月,中國人民誌願軍指揮部發電向毛主席請示,是否應將毛岸英的遺骸運回北京。毛主席以簡明而深刻地回應道:「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

因此,毛岸英的遺骨便與其他眾多誌願軍烈士一樣,永久地安息在了北韓的土地上。

到了1990年,在中央警衛局對毛主席遺留物品進行整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在倉庫的一個櫃子底層意外發現了一些衣物。

這些衣物極其普通,但被折疊得非常整齊。這些物品中包括了兩件襯衫、一雙襪子、一頂軍帽以及一條毛巾,它們看起來頗為陳舊,顯而易見是經過了長時間的保存。

眾所周知,毛主席一向生活簡樸,對個人物品並不過分關註。然而,這些衣物卻與眾不同,它們是毛岸英的遺物,被毛主席默默地保存了26年之久。

按照湖南韶山的傳統習俗,逝者的物品通常會被焚燒或轉贈他人,以避免親人因物品而悲傷,並不鼓勵保存遺物。

這些衣物的保存,既非傳統風俗,也非一般習慣。它們的存在,反映了毛主席對已故兒子深沈的思念,這份思念被默默地埋藏在心底。

毛主席必須面對兒子不再回來的現實,而在他心中,對毛岸英的愧疚是無盡的。從童年的流離失所到短暫的團聚,再到永久的別離,這一切對毛主席來說,無疑是沈重的負擔。

每當夜深人靜,毛主席是否會像所有失去子女的父親一樣,拿出這些衣物,輕輕地撫摸它們?

我們無從知曉,不敢深究,也不忍心去想象。這些衣物,成為了毛主席對兒子思念的象征,靜靜地訴說著一位父親內心深處的情感。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更疑惑,為何毛主席在失去眾多親人後,還親自把兒子送上戰場,那十大元帥的孩子為什麽沒有一個出現在戰場上呢?

«——【·十大元帥孩子情況·】——»

在1950年韓戰爆發之際,中國的十大元帥中有幾位的子女並未參與誌願軍,原因各異。

朱德的獨子朱琦,生於1916年,戰爭爆發時34歲。朱琦的早年經歷充滿了波折,他在年幼時失去了母親的庇護,而他的父親朱德則全身心投入革命活動,無法常伴左右。

在動蕩的歲月中,朱琦甚至一度被國民黨方面征召為壯丁,吃盡了苦頭。

在1937年國共兩黨實作合作的背景下,周恩來找到了他,並將他安全帶回了延安。朱琦在抗日戰爭中不幸腿部受傷,導致殘疾,不得不離開部隊,轉而在天津鐵路總署從事基層工作。

因此,當韓戰爆發時,朱琦因傷退休,未能再次參軍。

彭德懷雖然經歷了兩次婚姻,但並未有自己的孩子。林彪與葉群所生的兒子林立果,於1945年出生,在韓戰開始時,他的年齡僅為5歲,自然不可能加入戰鬥行動。

劉伯承元帥一家

劉伯承的三個兒子中,長子劉太行1939年出生,戰爭爆發時11歲,二兒子劉蒙和三兒子劉太遲分別出生於1952年和1954年,當時還未出生。

賀龍元帥獨生子名為賀鵬飛,他於1946年出生,在韓戰打響之際,他尚只是一個4歲的幼童。

陳毅元帥共有三位兒子,其中最年長的陳昊蘇生於1942年,次子陳丹淮來到世間是在1943年,而三子陳小魯則是1946年出生。

在韓戰爆發的那個時期,他們都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尚未達到能夠參與戰鬥的年齡。

羅榮桓元帥的獨生子名為羅東進,他出生於1939年,在韓戰爆發之時,他的年紀僅為11歲,所以無法加入誌願軍。

徐向前元帥一家

徐向前元帥的獨生子徐小巖,1947才出生,因此在韓戰期間尚屬年幼,同樣無法參軍

聶榮臻無子,僅有一女,名為聶力,1930年誕生。在戰爭爆發之際,她正投身於學業之中,後續成長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女性中將。

葉劍英的三個兒子中,長子葉選平1924年出生,當時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學習,之後在沈陽第一機床廠工作,未參軍。

次子葉選寧1938年出生,當時12歲;三子葉選廉1952年出生,自然也不能參戰。

以上,就是十大元帥兒子的情況。在1950年抗美援朝爆發時,除了沒孩子的,大多數元帥的孩子年齡很小。少數幾個成年的也因學業或身體原因,無緣參加。

參考資料:

共青團中央:「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

共青團中央:毛岸英犧牲細節!彭德懷絕密電報首次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