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伯溫遺囑:命兒子將一筐魚獻給朱元璋,劉伯溫此舉的用意是什麽

2024-07-25歷史

劉伯溫,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以智慧和才能著稱。有人認為,他的智慧和才能,要超過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有句話這樣說「三分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意思就是說,諸葛亮的軍事,政治才能,只能是維系三國鼎立的蜀國,並不能完成一統江山的霸業。而劉伯溫則不同,他的智慧和能力能完成大一統的霸業。

劉伯溫的一生,都獻給了大明王朝。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他獻計獻策。明朝初立,百廢待興,他嘔心瀝血。即便到了臨死前,他都在為大明王朝的未來著想。

劉伯溫在臨死前,把他的兩個兒子叫到身邊,他交給大兒子一筐魚和一本書【郁離子】,並告訴大兒子,在他死後,要將這本書和這筐魚進宮獻給皇帝朱元璋。並告訴二兒子他送這本書和一筐魚的目的,如果日後朱元璋問起,就如實的說給他聽。

劉伯溫之所以有如此的舉動,完全是出於對明王朝的長治久安的擔心。因為他已經從朱元璋對待自己的態度上發現了一種可怕的現象。劉伯溫到底發現了什麽?

事情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在洪武四年,劉伯溫請辭告老還鄉,不再過問朝中之事,安心養老。可回到家鄉三年後,劉伯溫得了一場重病,訊息不脛而走,傳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中。於是,朱元璋就命右丞相胡惟庸和一名禦醫前去探望。

禦醫給劉伯溫診治以後,並開出藥方。臨走前,胡惟庸轉達朱元璋的口諭:一定要吃禦醫開的藥。

胡惟庸和劉伯溫在朝廷中本就不合,是朝廷中成對立關系兩個派系。此時,朱元璋派胡惟庸前來探望,劉伯溫就已經起了疑心。可是,對於禦醫,劉伯溫的戒備心比較小,禦醫已經是全國醫術最高的醫者了。所以,劉伯溫就遵醫囑,按時吃藥。

可事情並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吃了幾副藥以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卻加重了。劉伯溫懷疑有可能是胡惟庸從中做了手腳。於是劉伯溫就拖著病體,一路奔波,來到皇宮向朱元璋表達了此行的用意。可朱元璋對此卻置之不理,關於此事只字不提,只是一味的勸告劉伯溫安心養病。

聰明如劉伯溫,瞬間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這是要對自己痛下殺手啊!只是礙於各方面的壓力,才采用如此隱晦的方法。劉伯溫深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反抗的越激烈,死的越難堪。這種局面已經超出自己的掌控範圍,劉伯溫也料定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多麽愚蠢,也料定胡惟庸不會有好下場。

於是回到家的劉伯溫放棄了治療,就靜等大限時刻的到來。才有了後來交代後事時命兒子將自己所著的【郁離子】和一筐魚獻給皇帝朱元璋。擁有大智慧的劉伯溫,發現了朱元璋不正確的建國思路,但此時,若直言相勸,勢必會遭到雷霆般的打擊。於是他就采取了如此隱晦的方式來勸誡朱元璋,就看朱元璋的悟性如何?能能不能從中領悟什麽?換言之,什麽時候幡然醒悟,就看造化了。

【郁離子】一書,相當於劉伯溫的個人回憶錄和對人生的感悟,記錄了他的一生的經歷,以及對治國理政,用兵策略的深刻理解。朱元璋再看過這本書之後,頗受感動。書中所寫他基本上都能理解。可是,對於劉伯溫送一筐魚給他的用意,他是百思不得其解。

對於這件事,朱元璋就此放下,仍然按照既定思路處理朝中事物。

當時的朱元璋,身居高位,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打江山和坐江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打江山時,需要劉伯溫這些軍師家的文臣們獻計獻策,需要武將攻城拔寨。可坐江山就不同了,這些為建立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各個功勛卓著,在朝中擁有相當高的話語權以及威望,尤其是武將,手握兵權。如果這些重臣聯手,勢必會動搖朱家王朝的統治。為了確保朱家王朝的千秋萬代,他必須要將這些老臣勢力盡可能的削弱。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斬殺開國重臣的行動。

以李善長和元帥徐達為首的淮西黨,和以劉伯溫和宋濂為首的浙江黨是朱元璋打殺的重點。淮西黨大多都是跟隨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開國武將,而浙江黨多數都是出謀劃策的文臣,劉伯溫自然不用多說。至於宋濂,想必大家不是很了解。其實,宋濂最初是太子朱標的授業恩師。後來才一步步的得到朱元璋的重用與信任。宋濂為人小心謹慎,從不貪功,也不圖利,守口如瓶這是朱元璋看重宋濂的幾個點。宋濂本身為人無可挑剔,可宋濂栽跟頭就栽在兒孫後代身上,兒孫參與明朝著名的「胡惟庸謀反案」,宋濂大受牽連。朱元璋本想以教子無方為由殺掉宋濂。後來,在馬皇後的斡旋之下,宋濂才得以保命,落得個流放的下場。

淮西黨和浙江黨的集團勢力的存在,首先讓朱元璋感覺到朱家的皇家地位深受威脅。其次,守江山不需要那麽多的開國功臣,當時天下早已平定,政局穩定,手握重兵的開國武將用武之地實屬雞肋。所以,朱元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盡全力消滅掉。就以淮西黨的34大開國功臣為例,32人都被斬殺,僅有兩人幸免於難。經歷了明朝時期比較有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郭恒案,前後共斬殺過十萬官員。

再有,朱元璋非常喜愛太子朱標,可好巧不巧的是,朱標在38歲時意外離世。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實際是非常大的。太子離世,朱家王朝今後何去何從?或許由於愛屋及烏的思想,朱標之子朱允文的各方面都太像朱標了,於是,朱元璋決定讓朱允文繼承皇位。可朱允文年紀尚幼,難以服眾,這些開國功臣,未必會信服於他。勢必會對皇權的穩固形成威脅。是有必要為朱允文的皇位繼承之路掃清障礙的。

最後,太子朱標雖死,可朱標的兄弟眾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可朱允文被推到前台,勢必會受到朱元璋其他兒子的不滿,如果自己百年以後,朱允文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脅,於是朱元璋采取了進一步的行動。他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派到各地鎮守一方,並傳下口諭,不經召見,不得回京。這才有了後來燕王朱棣掃北的歷史事件。也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不得不說朱元璋朱元璋的能力確實強大,在明朝建國之初,他能網路全天下的能人異士,與其共謀大業。等明朝已步入正軌,政局穩定,他感覺功臣的用武之地作用不大,於是就痛下殺手。劉伯溫同樣在此行列之內。劉伯溫實際是猜想到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政局發展軌跡。即便到了此時,劉伯溫還是在為大明王朝的後續發展獻計獻策。才有了交代大兒子在自己死後進宮面聖,交給他【郁離子】和一筐魚,以此來警示朱元璋,就看朱元璋的領悟能力如何了。

【郁離子】一書,講述的是劉伯溫的傳奇人生,和用兵策略,其實是在暗中警示朱元璋,有功的那些開國的武將良臣對大明的江山社稷穩定發揮的重大作用。

而這一筐魚的警示作用就更加隱晦了。這個筐,說的就是大明的江山社稷,筐中之魚,就是那些被朱元璋網路來的全天下的能人異士,也是對大明王朝做出突出貢獻的有功之臣。全天下的能人異士盡數被朱元璋網路而來,被朱元璋控制在這籮筐之中。吃掉一條魚,對大明王朝有幫助的能人異士就減少一位。等筐中之魚盡數變為口中之食,盡數被消滅掉以後,大明王朝就僅剩下一個籮筐了。貌似銅墻鐵壁,實則內部空虛,再無有大智慧的文臣輔佐,再無可沖鋒陷陣的武將保其安危。大明王朝也就徹徹底底的變成外強中幹的「空城」,政局變動就成為了可能,沒良臣武將的輔佐,籮筐的防禦能力名存實亡。這也就是後來燕王朱棣能順利推翻朱允文地位的關鍵所在。

劉伯溫此舉太過隱晦,就看朱元璋的悟性了。可惜的是當時的朱元璋未能領悟,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幡然醒悟。可是,該殺的已經殺了,該派遣鎮守外地的藩王已經派出去了。大明王朝只剩下這個籮筐的時候,朱元璋才悟透劉伯溫的用意。此時,朱元璋已經無力回天,為時已晚了。

這就是劉伯溫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的前因後果,以及劉伯溫的一番良苦用心,怪只能怪朱元璋領悟的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