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孫子呼籲:把「兩蔣」帶回大陸安葬,卻屢屢受挫,為什麽?

2024-06-08歷史

1996年8月,蔣介石的最後一位孫子蔣孝勇來到浙江奉化祭祖,此時的他已經身染頑疾,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兩鬢也有了白發。

然而看見祖宅之後,他卻難以抑制內心的感傷,像一個孩童一樣涕淚縱橫。

他親切地用鄉音慰藉父祖的在天之靈,向周邊的鄉親訴說自己的祖父蔣介石有多麽思念故鄉,而當人們得知蔣介石的遺願之後,都感到唏噓不已......

蔣介石在彌留之際到底說了些什麽?他又能否得償所願?

浮厝慈湖

1975年4月5日,離開家鄉近30年的蔣介石去世,彌留之際他反復叮囑家人要讓自己落葉歸根,安葬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一側。

然而那個曾經攪動風雨的蔣中正,在人生的最後也不過是一個想要魂歸故裏的耄耋老人。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願望,卻猶如黃粱一夢、遙遙無期。

蔣始終確信自己終有一日可以回到祖國、回到故鄉,在此之前他命令家眷將自己的遺體暫時浮厝在慈湖蔣陵。

在江浙一帶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習俗,那就是如果遊子客死他鄉,要用浮厝的方式暫時下葬。

所謂浮厝,就是透過將逝者的棺槨四角墊高,使其懸浮,距離地面三寸,以便後代為其遷墳。

而他暫留的慈湖,雖然常人看來並不起眼,但卻與蔣介石頗有淵源。

20世紀50年代末,蔣介石巡察台灣省,無意間發現了慈湖這處風水寶地,這裏位於桃源縣大溪鎮,緊鄰一座海拔300公尺的死火山,山色青蔥、碧波蕩漾。

只見這裏春風和煦,尤其是氣候風景與蔣的故鄉——浙江奉化頗為相像。

於是他有感而發,將這個名為「洞口賓館」的傳統四合院命名為「慈湖」,作為自己的臨時「總統行宮」。

之所以命名為「慈湖」,是為了表達蔣介石對母親王采玉的思念之情,每每來到慈湖,他便能深感慰藉、撫慰思鄉之心。

對於垂垂老矣的蔣介石而言,這塊方寸之地卻成了唯一可以寄托鄉愁的地方,他會在這裏盤著腿與家人攀談,聊家鄉奉化、聊風俗習慣......

正因如此,百年之後他決定將自己留在這個小地方,只為了離家鄉近一點。

1969年8月,蔣介石突發意外,他所乘坐的轎車無意間發生碰撞,胸腔遭到了嚴重的撞擊,而此時的他已經是耄耋之年,經此打擊身體開始江河日下。

尤其是車禍引發的包括心臟病在內的多種並行癥苦苦纏繞著他。

到了1975年3月,年邁的蔣介石已經油盡燈枯,開口說話都成了奢望。

即便妻子宋美齡四處求醫為其做肺部穿刺手術,可他仍舊高燒不退,最終於當年3月26日再次陷入昏迷。

4月5日,蔣介石在這個雨疏風驟的時節溘然長逝,享年88歲。彌留之際,他喚來諸位家眷,對自己的子孫們語重心長地說道:

「將我的棺槨暫時浮厝在慈湖,等時機成熟再遷至南京,葬在紫金山孫中山先生周邊......」

4月16日,蔣介石的家眷按照遺囑將他安葬在慈湖賓館,一切設計都按照他生前習慣設定。

在陵墓內放置了眾多他的遺像,東側是蔣介石最後時日一直居住的房間,一切盡可能保持原樣;

西側則陳列著他生前的各種獎章、榮譽。

此後,蔣陵就一直安置在慈湖邊上,直到後來桃源縣對其修繕一番,最後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

而蔣介石「落葉歸根」的夙願似乎逐漸被人淡忘。

時過境遷,其子蔣經國也逐漸年事已高,與父親產生了同樣的想法,父子二人離岸多年,思鄉之情早已積攢到無以復加。

而蔣經國想要回到家鄉、落葉歸根其實還有一個原因。

雖然人盡皆知宋美齡是蔣介石的妻子,但不為人知的是蔣是在拋棄發妻之後再與宋走到一起,而蔣介石的原配毛福梅正是蔣經國的生母,她曾因為蔣介石始亂終棄而十分惱火。

即便蔣介石表面上說的光明磊落、仿佛一副君子做派,但他仍舊遭到同鄉的一致唾棄,蔣經國的母親也因此一直留在了故鄉,直至日軍侵華時期在日寇的轟炸下意外喪生。

這也成為了蔣經國心頭永遠的傷痕。

蔣經國在國軍戰敗之後隨同父親來到台島,然而卻時常想念母親、想念故鄉。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後浮厝一方,待到時機成熟與父親一道落葉歸根......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他的遺體暫存在桃源縣大溪鎮的頭寮賓館,與父親相隔一公裏。

不過世事不能都遂人願,蔣氏父子的遺體一擱置就是幾十年,他們落葉歸根的夙願也仿佛成為了一紙空談、南柯一夢。

祖蔭難佑

蔣介石匆匆離世,其子蔣經國在13年後也步其後塵而去,所以蔣氏父子二人的回鄉夢只能寄托在子孫後代的肩上。

然而蔣家雖然子嗣眾多,卻都命途多舛、早夭短壽。

蔣介石的長子長孫名叫蔣孝文,是蔣經國與妻子蔣方良在蘇聯所生。由於嫡長子的身份,深受蔣經國重視,早年家教甚嚴,稍有錯漏就會被嚴加懲治。

也因此形成了壓抑、暴戾的性格。

蔣孝文自視甚高,荒廢了學業,同時貪戀美色,在當時鬧出了許多啼笑皆非的荒唐事,一時間人望不佳。

不得已蔣介石只能安排他趕赴美國留學,但是由於其成績太差,被市民指責暗箱操作,民心大損。

即便如此蔣孝文仍舊未能成就一番事業,而是在錯誤的軌域越走越遠,由於長時間的酗酒、荒淫,染上了病根,最後年邁體弱。

父親對他既失望又懊悔,感到十分失責,最後蔣孝文惡疾纏身,在聽聞其父逝世的訊息之後大受打擊,他的妻子感傷說道:

「那一段時間,孝文只要看公公的遺照,都會用手遮住臉,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

次年他便隨父親而去,英年早逝,時年54歲。

這樣的一個紈絝子弟自然無法肩負蔣氏父子回歸故裏的夙願。

1993年,蔣介石的孫子蔣孝慈作為學者訪華,與中國大陸的教授進行學術研討,在此期間抽空回到了母親章亞若的故居桂林,為其掃墓。

蔣孝慈當時其實還叫做章孝慈,他成為了蔣氏家族第一位來到大陸祭祖的後人,次年其雙胞胎兄弟章孝嚴也來到桂林為母親掃墓。

為什麽當時的兩兄弟要跟母姓?

實際上這二人是蔣經國與其秘書章亞若所生,因此並不被家族認可,蔣經國更是因為此事被蔣介石痛斥「敗壞門風」。

雖然與口含金湯匙的長孫蔣孝文的待遇天差地別,但是兄弟二人反倒是頗為爭氣,他們飽讀詩書,透過寒窗苦讀十余載終於成為了那個年代的大學生,並且在台灣省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直到2002年,兄弟二人才有望認祖歸宗、改為蔣姓。

然而時運不濟,兩兄弟中的蔣孝慈並沒有等到這一天。1994年,他突發中風,此後兩年一直臥病在床,最後撒手人寰,時年54歲。

這不禁讓人感到諷刺,暴戾乖張的長孫難堪大任,正直有能力的兩兄弟卻命途多舛,直到逝世也沒有得到家族的承認,又何談幫助蔣氏父子落葉歸根?

此外,蔣介石的孫子蔣孝武、蔣孝剛等人皆身體抱恙,亦或者與家族少有往來,因此即便蔣介石有多達6位孫子,但是猶如一盤散沙,去世的去世、離開的離開。

屆時,能幫助蔣氏父子完成終生夙願的,只剩下最年幼的孫子——蔣孝勇。

先輩遺願猶如千斤重擔壓在他的肩上,但是這是他作為蔣家僅存的獨苗的重要責任。

看著同輩的兄弟姐妹逐漸雕零,自己的身體也每況愈下,蔣孝勇不得不提前將父祖頒布的「任務」提上日程。

雖然蔣孝勇此時已經是風中殘燭,但是他探望故鄉的渴望卻尤為強烈,他的大陸探親之旅會順利嗎?他可以完成父祖的多年心願嗎?

踽踽獨行

1948年,蔣孝勇降生於上海,是蔣經國與蔣方良第三個兒子,也是蔣方良四子女裏的老幺。

他長相俊朗、性葛文順活潑,因此是蔣的六位孫子中最招人喜愛的一個。

在慈湖時,他總會耐心地聽父親與祖父回憶故鄉奉化的景象,兒時市場駐足在家鄉的老照片周圍,對家鄉有濃烈的感情。

他總是對自己的妻子說,自己雖然一日也沒有在浙江奉化待過,但是聽祖父說慈湖神似奉化,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讓他懷念故裏、心馳神往。

與其他幾位兄弟不同,蔣孝勇最為謙卑、最為體貼,是父親最喜愛的孩子,也常被長輩誇獎。

當其他兄弟都不在人世亦或者對父祖遺訓拋之腦後之後,孝勇主動扛起了這份重擔,其中原因除了對家鄉的眷戀以外,或許也是因為只有他與父親、祖父感情更深厚。

1996年,蔣孝勇被查出患有食道癌,身體每況愈下,日漸消瘦,他意識到如果自己再不著手完成父祖遺訓,他們就要永遠浮厝在台了。

當年秋季,蔣孝勇終於透過了大陸的審批,可以帶著家人一起回鄉訪親。

九十年代,大陸的醫學突飛猛進,早已將日月換新天,此時的蔣孝勇來到大陸,既是為了探親訪祖,也是為了在北京接受治療。

經過診療後,48歲的蔣孝勇多方輾轉,長途跋涉,終於回到了自己朝思暮念的故鄉。

當他看到從小瞻仰的照片中的故宅時,頓時熱淚盈眶。

他感到周遭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一路小跑、顫顫巍巍地向故居奔赴,他的手止不住的打顫,輕撫著故居的柱石、台階。

他來到院落中間,操著鄉音大聲喊道:「父親、爺爺,孩兒回來了!」

在妻子蔣方智怡的攙扶下,他參觀著故宅的每一個角落。

當他看到蔣介石與宋美齡曾經居住過的臥室、蔣介石的書房以及與慈湖中陳設頗為相似的院落時,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現實,沈浸在回到故鄉的喜悅當中。

來到蔣氏祖墳的孝勇更是難忍心中愁緒,將多年的心中苦悶傾瀉而出,跪在祖墳前痛哭流涕,久久不能起身。

不久之後,孝勇一家回到了台灣省,他滿心歡喜地向台申請將「蔣氏父子」的棺槨移回故鄉安葬。一邊準備和大陸磋商相關事宜。

然而現實卻向他潑了一盆冷水。大陸還沒有傳來訊息,台當局卻率先駁斥了他的申請,這讓他感到十分心寒。

然而此時的蔣孝勇已然是窮弩之末,面對這般奚落卻毫無辦法,悲憤交加的他決定立即開一個記者釋出會。

在釋出會上,蔣孝勇聲淚俱下,將自己父祖遺訓公之於眾,情到濃時,竟哽咽難以自已。

當無數的媒體將閃爍著鎂光燈的攝影機對準他時,他趕到無比的落寞,感到自己是孤身一人、踽踽獨行。

「我的父親、爺爺生前交代有朝一日要落葉歸根、魂歸故裏,這一點我常記於心,並會堅決維護。我會傾盡所能將父祖的意願實作!」

然而蔣孝勇的言論並沒有引來大眾的認同,人們面面相覷、兩岸三地皆唏噓不已...

當歸,當歸

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民俗傳統,這體現了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們對家庭、故土情結的重視,以及對親情、友情的珍視。

中國人重視羈絆、安土重遷,對於生養自己的故鄉有特殊的感情。因此,「蔣氏父子」想要百年之後回歸故土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兩蔣」移靈的夙願最終仍舊難以實作。

一方面,國民黨當年在大陸挑起內戰,犯下累累罪行,鄉親們無可饒恕,蔣介石當局的罪孽並非一句「死者為大」就可以一筆勾銷的。

另一方面,台灣省當局對蔣「落葉歸根」也百般阻撓。台灣方面對於蔣氏家族的態度近年來也急轉直下,2007年宣布即將關閉慈湖,將二者的遺體移至五指山處。

想必蔣介石終其一生也不會考慮到自己身故之後會遭到這樣的對待。現在想來是在諷刺。

1996年12月22日,蔣孝勇與世長辭,直到最後也未能完成「蔣氏父子」的心願。

實際上,落葉歸根也乃人之常情,如果有助於兩岸友好,一些基礎的交流和探親無傷大雅,但是一切都基於兩岸雙方達成共識、友好相待的前提上。

我們始終相信:遠在他鄉的遊子終有一天要回到母親的懷抱,漂泊的孤舟也終將回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