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元朝只存在了98年?錯!元朝一共存在了363年,壽命超過明朝

2024-06-08歷史

自古以來,有關元朝的存在時間和統治年限,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和疑雲。有人認為元朝只是短暫的98年,但實際情況卻遠不止如此。這個曾經統治中原的王朝,它的歷史足跡究竟有多深遠?它的影響又延伸到了什麽地步?

元朝建立:忽必烈的宏圖偉略

燕雲十六州,北直臨漠南,曾孕育過無數昂揚雄壯的草原英雄。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出師征伐南宋,年僅61歲的忽必烈作為四子王,隨軍出征。恰逢此役,蒙古軍中發生動亂,蒙哥遭流矢擊中,壯烈殉國。繼位的阿裏不哥卻貪戀酒色,荒淫無度,不堪大任。忽必烈目睹汗國將要分崩離析,奮然興師,誓要振興國運。

1264年,在闊別已久的祖國土地,忽必烈親率三萬精銳,同阿裏不哥大軍會師。雙方在沙森嶺決一死戰。悍勇善戰的忽必烈馳騁疆場,立下赫赫戰功。終於在一個黎明分時,阿裏不哥被生擒,投石卒伏,忽必烈一統蒙古汗國,成為新一代大汗。

坐擁大權的忽必烈並未止步於此。他有一個夢想,便是在蒙古大汗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朝,恢復華夏曾經的輝煌。於是乎,忽必烈決心北征南討,用武力統一天下。

歲在壬辰,適逢【周易】首九"潛龍勿用"之兆,忽必烈遂下令燕京重修九門城垣。翌年甲午,忽必烈又將行在的地方定為"汴京",這個由秦朝時的並州派出的"汴"與"京"二字組合而成的新名字,隱含了忽必烈對這片土地的特殊尊重。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時機,忽必烈要乘勢而上,建立一個永垂不朽的王朝。

終於,在1271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忽必烈下詔在大都宮正式建立"大元帝國"。和以前蒙古汗國即是國號、帝號相同不同,這一次,忽必烈將國號定為"大元",而帝號則為"元世祖"。他借鑒了中國傳統,將元朝視為一個正統王朝。不僅如此,他還設立了宰相、尚書等官職,建立了傳統的科考制度,國家政權秩序井然有序。

就這樣,一個兼具草原驍勇與華夏文化底蘊的全新王朝應運而生。自此,忽必烈將鑲黃旗作為帝國新的旗幟,下詔全國一律崇奉蒙古上層貴族信奉的藏傳佛教為國教,為達官貴人們披麻戴孝。透過一系列的舉措,忽必烈彰顯了自己與中原王朝毫無二致的權威,樹立起了元朝在華夏大地的正統地位。元朝從此開啟了一段輝煌的263年統治歷史。

元朝版圖:不僅僅是中原

自古以來,中原便是爭奪的焦點。一旦坐擁這片富庶之地,便等於擁有了制衡天下的重要棋子。忽必烈雖是成吉思汗之後裔,但他骨子裏流淌的是華夏文明的血脈。因而,他毫不猶豫地將統一中原作為建立大元帝國的首要目標。

1271年,忽必烈繼位不久,便集結30萬大軍南下。短短七年,陸續攻下汴梁、揚州、杭州等地,全面占領南宋疆土。1279年,南宋終帝幼主趙昺無計可施,只得投降。歷時22載的征戰,元軍終於攻克中原,一統天下。

然而,忽必烈並未止步於此。他將大元版圖拓展到整個亞歐大陸,垂涎已久的西域、印度、東南亞無不納入戰略眼光。1286年,統帥安童等領命西征,一鼓作氣攻克伊利、北韓、安南等地。經過10余載征戰,大元版圖遍布新疆、四川、雲南、西藏等西南部地區。

在東北方向,忽必烈親自督陣,屯田雲雲,堅壁靜獅大軍所向無前。綿陣三載,先後攻下遼陽、阜州、平州、朝陽等地,將大元國土一直拓展到了黑龍江流域。至此,東北亞一馬平川,盡在元朝統治之下。

但忽必烈野心勃勃,唯恐止步不前。恰逢此時,阿拉伯一帶突厥部落混戰不休,加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形成一股遠東通西洋的新大潮。忽必烈瞄準商貿要沖,遂令子弟將領節節推進,開疆拓土。

1293年,西征大將蘇哈巴等親率精銳三萬,直抵波斯灣。一路征伐,先攻克喀喇昆侖王國,繼而砥平克孜爾、撒馬爾罕等回回勢力。雖失利於沙姆之戰,難以實作取代阿拔斯王朝的夙願,但從中亞到阿拉伯半島,大元鐵蹄遍地開花。交通要道穩如磐石,海陸絲綢之路順暢無阻。

歲月滄桑,大元鼎盛時期,疆土所及,東起北韓,南至暹羅、爪哇,西抵波斯,北至窩瓦河。統一的疆域占去今中國、蒙古、北韓半島及中亞諸國絕大部份領土。堪稱亞欲大陸巔峰時期最大的陸地疆域,成就前無古人。

雖萬邦來朝,外族雲雲。但無疑,大元統一了貫通東西方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創了一個黃金時代。在忽必烈和其後繼主們的領導下,大元疆土輻輳天下,成就了這段榮光歷史。

元朝官制:繼承前朝又有創新

一代新朝開國,最為重要的便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制,以確保國家政權的有序運轉。作為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在官制上自然不會完全照搬前代,而是在借鑒中原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草原文化的特色。

忽必烈作為開國之主,早有打造一套中原官制的決心。在征服南宋之初,他便著手整頓官員編制。其時蒙古汗國只有舊制的"千戶"、"百戶"等職官,顯然過於簡陋。於是忽必烈下令恢復宋代的州縣制度,另行設定行省等中央政權機構。

不過,中央集權是元朝官制的一大特點。大元之初,權力高度集中於宰相、太師等核心職務。忽必烈視宰相為"國之權力",授予親信阿魯虎等人掌管中書省、戶部尚書省、大理寺等重要部門。朝野大事無不由宰相參決,幾乎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全國各地設定行省駐防。行省便是今日"省"的前身,由元朝開創,是獨一無二的制度創新。行省官員由蒙古貴族擔任,地位高於州縣長官,由中央任命,統轄轄下眾多路、州、縣。如果發生戰爭,行省官員還可直接呼叫本轄軍隊。這種高度集中的體制,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

除了行省,元朝還將全國劃分為路、省、州、縣四級建制。各級官員由中央擔任,加之不分文武,使得整個王朝官僚體系高度中央集權化。當然,這種對地方權力的極度壓制,也為後世王朝留下了沈重的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是第一個在中央設立專門機構管理藏傳佛教的王朝。這與建國之初定為國教的藏傳佛教有著直接關系。1288年,元世祖下令在京師設立"佛萬聖節",掌管全國佛寺及僧尼事務。接下來幾百年,朝野僧俗因由佛萬聖節"統領"。這對於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任用官員方面,元朝亦有創新之處。除恢復前朝的科舉制度外,它還設立了一套"斡摯制"。所謂"斡摯",便是根據品行學識對官員進行評定,優秀者可升遷加薪,反之則貶黜減俸。這一制度雖在後世被廃棄,但當時無疑是元朝用以吸納各族精英的一大舉措。

總的來說,雖然元朝官制在中央集權、官僚體系等方面借鑒了前代制度,但在行省制、佛萬聖節、斡摯制等領域皆有創新之舉。一些做法直接影響到後世王朝,成為制度變遷的重要因素。這些制度的設立,既彰顯了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王朝正統地位,也體現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使得元朝成為一朝融合中原文化與遊牧文明的典範。

元朝對明朝的影響:制度、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

歷史是一部連綿不絕的長卷,朝代更叠有先有後,新王朝總是在上一朝的基礎上建立並加以革新。作為繼承者,明朝自然也融匯了不少元朝的遺產,這種影響蔓延到了制度、文化、軍事等多個層面。

制度方面,明朝吸納了元朝行省制的精髓。雖然名為"布政使司",但其實質便是從元朝行省制度演化而來。由於明朝疆域遼闊,為加強中央集權,明太祖便在全國設定許多布政使司,由中央派員直接主管轄區,並可征調軍隊,與元朝行省制度如出一轍。

此外,明朝在官制設定上亦多有借鑒。如修正科舉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恢復昭慶、至治年間興辦的"朝散大夫"制度,即將品級高的進士分為朝、散兩種級別等。這與元朝的"斡摯制"頗為相似,無不彰顯出朝代更叠間制度傳承的延綿。

在文化層面,藏傳佛教的影響則更為深遠。元朝定之為國教後,藏傳佛教在中原傳播甚廣,僧侶濟濟一堂,寺院遍地開花。到了明代,朝廷雖然未將其定為國教,但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明太祖曾令鄭和遠航時傳布喇嘛教,以求祥瑞加持。明萬歷年間,達賴五世更是駐錫北京達十余年,可見藏傳佛教在明朝的地位之崇高。

除宗教之外,藝術造詣亦是元朝文化對明代產生影響的一個側面。元代作為一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時期,漢族與蒙古族、西域等地文化在藝術領域互相滲透、融會貫通。著名的元人畫家仇遠便是這種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傑出代表人物,他的"矩鋪寫意"畫風,對明代畫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人影響深遠。同理,元代建築、雕塑等藝術門類,也為明代各類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若論及軍事,元朝在這一領域對明朝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早在元代就有"火器"的使用,當時軍中便普及了火炮、火箭等先進武器。雖然元末戰火連綿,朝政漸衰,但這一技術卻為明初軍事註入了全新活力。

明太祖由於深諳火器的威力,因此對火藥軍火非常推崇。當年平定元朝殘余勢力,明軍便憑借火器取得決定性勝利。相傳明太祖曾對手下將士說:"如今火器兵既勝於騎兵,即當除騎兵,專尚火器兵。"可見明軍對火器軍火的重視程度。

從此,明軍在火器軍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鄭和遠航西洋,艦船上配備了大量火器;明代草舉編寫的【火攻指南】,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技術專著。此外,明軍的火器技術還為後世影響深遠,更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掌握火器從而擊敗封建主義的重要基礎。

不僅如此,蒙古族在騎射、突擊等方面的優秀軍事傳統,如同精髓一般融入了明代軍事體系。例如著名的"八旗軍"便秉承了蒙古軍的編制傳統,其射擊、騎術的高超造詣更是出自蒙古騎馬民族的精神遺產。歷史雖然已然遠去,但這些軍事遺產卻猶自世世代代傳承不息。

總之,元朝與明朝之間並非如堅壁般隔絕,反而存在著諸多交集。不論是從上層制度到底層文化,抑或是軍事技術發展,元朝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明朝確立了既有模式和方向。這些交融互鑒,正是朝代更叠間彼此取長補短的生動寫照。歷史有著這樣的延綿,才譜就了燦爛文明的恒久底蘊。

元朝的衰亡:內憂外患,集中爆發

"盛世不重來"。這句話或許是對於任何一朝盛世的最好詮釋。元朝亦不例外,在一片輝煌之後,內外交困的問題開始集中爆發,終致這個承前啟後的大帝國走向沒落。

內部矛盾是導致元朝衰落的根源所在。由於長期奉行民族歧視政策,漢族與蒙古族之間的矛盾日漸激化,加之賦稅苛捐雜征濫賦,引發了廣大漢人的不滿。在這一背景下,以紅巾軍、白蓮教等為代表的農民起義遍地開花。

即使在蒙古統治者中,矛盾也漸起波瀾。蒙古高層分化為和林之爭、帕剌帕之爭兩大派系,勾心鬥角,專權力爭,導致了統治集團的分裂和權力的極度腐朽。其中,和林帕剌帕即我們所熟知的旭烈兀等統治者的勢力範圍。這種上層建制上的內訌,無疑是元朝腐化的重要體現。

更為嚴重的是,後期忽必烈的子孫不肖,朝政日非。至元二十四年,十四歲的皇帝順帝即位,整個王朝由宦官把持,政令不行。公主們如高剌氏等人,更是縱情聲色,荒淫極度。整個王朝盡顯頹勢,已經是強弩之末。

外患亦從四面八方籠罩而來。東北蒙古高原上,元朝舊部落闊善開始反叛。西北邊陲,經年不衰的歸仁軍節節反擊,令大元陷於苦戰。甚至國內本土,起義軍也集結如雲,對元朝統治構成巨大威脅。

可以說,這是一個內外交困的大時代。1368年,在各方力量的纏結下,燕王朱元璋掃清北方殘余,在應天府受命登基,建立大明王朝。接下來,長達數十載,元朝殘余勢力與明軍周旋互守,一直延續到1387年,最後一股元軍在北元也被平定。

至此,享國一百余載的大元王朝,宣告徹底的覆亡。曾經那個東擴到黑龍江、西至波斯的最大陸地帝國,終因內部矛盾和外力入侵而分崩離析,化為塵土。只留下燦爛的歷史記錄,讓後人瞻仰。

"盛世不重來"四字,道盡了元朝那段光輝歲月的無可復返。但無論如何,元朝為後世王朝留下了寶貴遺產,向人類文明匯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便國運漸衰,但大元王朝的歷史功勛,也早已銘刻在時光的長河之中,永世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