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赫赫宗周 郁郁乎文

2023-12-19歷史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季雲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周代是夏、商之後的第三個朝代,存在時間約有八百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

當夏、商在中原大地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明時,周還是一個偏處西部一隅的小部落。【史記·周本紀】記載了周的發家史,原本定居豳地的周人不堪戎狄襲擾,便跟隨首領古公亶父遷於岐山腳下的周原。到周文王姬昌時,他篤行仁義、禮賢下士,任用呂尚等能臣,繼續積蓄倒商的力量。武王姬發即位後,將周的勢力向東挺進,定都於鎬京,商的扈從部落紛紛歸附於周,滅商的時機終於成熟。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異常慘烈,商朝亡,周朝建。

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周公制禮作樂,創制制度,營建洛邑,率軍東征,討伐叛亂的「三監」,穩定了新生的周王朝。此後周常年向外擴張,周穆王四出征討、巡遊,周的疆域到達今天的遼寧、甘肅和江漢流域。周厲王時,實施「專利」政策,專營山林川澤之利,派人監視批評時政的百姓,不堪忍受的周人發動暴動,厲王出逃,大臣周公、召公聯合執政,穩住了局面,史稱「共和行政」。國家動亂、積弊難消,後來雖經短暫的「宣王中興」,但周王室已走向衰落,最終西周滅亡於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剛登上王位的周平王放棄戰火侵燒的鎬京,倉皇遷往東都洛邑,史稱東周。此後,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控制的範圍僅限於王都周圍。

東周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春秋」之名來自於魯國國史【春秋】,該書是記載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編年史,與這一時代斷限大體吻合。從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這是中國史上的春秋時代。「戰國」之名也來自於一部書名,便是西漢末年劉向組譯【戰國策】,時間大致以趙、魏、韓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為起止,「戰國」的稱謂,也正好體現了這個時期各國征戰不休的歷史特點。

春秋時列國並立,上演了大國爭霸的一幕幕好戲,五位不同國家的諸侯先後成為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這些諸侯相繼登上歷史舞台中央,留下了「尊王攘夷」「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問鼎中原」「臥薪嘗膽」等精彩故事。

春秋時代寶鼎,最高權力的象征,楚國「問鼎」就是意圖奪天下。

到戰國時,經過戰爭兼並,秦、楚、燕、齊、趙、魏、韓七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七國比拼國力、大舉兼並,戰爭頻次、規模和烈度遠高於春秋。經過變法的洗禮,秦國國力逐漸強盛,統一天下之勢已成。秦王嬴政終掃平六國,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

縱觀周代歷史,王朝興衰、令人唏噓,霸主輪替、目不暇給,其中還隱藏著制度和文化大變遷的歷史脈絡,深刻影響並塑造著「何以中國」的精神內核。

1917年,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其【殷周制度論】中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即如何認識周代商的變革意義。他認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這裏主要指周創制了封建制、宗法制等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封建就是封土建國,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對同姓和部份異姓諸侯進行分封,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諸侯「受民受疆土」,與周王之間形成了權利義務關系。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路線的抉擇,貫穿了中國古代政治史。宗法制是利用血緣關系對族人進行管理,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確定大宗、小宗之別,標定個人在家族中的地位、等級,形成「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與之相配套的還有禮樂制度,周禮被後人細分為吉、兇、賓、嘉、軍五禮,講究尚德、君君、親親,區分了尊卑、親疏、貴賤、賢愚,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安定,這是中華禮樂文明之邦的濫觴。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把春秋戰國稱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具體來講,戰國時代產生了往後兩千年中國帝制時代制度和社會結構的雛形。在經濟上,私田和自耕農產生了;在政治上,世卿世祿制的貴族被領取俸祿、接受考課的官僚取代;在社會上,宗法制松動,受國家直接掌控的編戶齊民出現了;在學術上,產生「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諸子百家競相出現,知識分子遊說列國。春秋戰國的變革,萌發了秦漢以後專制帝國的諸多因素,中國自此開始走上了大一統國家的歷史行程。

【封神演義】的插圖

對小朋友來說,初識周代的歷史,不妨從舊小說入手,可以自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讀到馮夢龍的【東周列國誌】,這些小說頗有演繹誇張成分,甚至多有神鬼玄奇之處,但歷史脈絡大體清晰,人物、故事更是精彩紛呈,是無數孩童的歷史啟蒙。翻開【左傳】【國語】【史記】,正史的書寫同樣引人入勝、淋漓暢快。大時代的劇烈變革,造就了紛至輩出的英雄人物,霸王、權臣、名將、改革者;諸子、策士、豪俠、縱橫家,異彩紛呈、百花齊放。他們的故事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這便是這段歷史的獨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