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安史之亂期間,爆發了永王李璘之亂,卻是唐朝內部政治鬥爭的延續

2024-04-13歷史

永王李璘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與唐肅宗李亨之間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唐朝太子是個高危職業,首任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第三任太子李承乾準備發動叛亂,結果事情泄露被廢。

武則天時期,別說太子了,就是自己的皇帝兒了,武則天一口氣就廢了2個。

唐玄宗時期,他的第一個太子李瑛被武惠妃誣陷謀反,唐玄宗二話不說,直接把太子李瑛及其另外2個兒子一起先廢為庶人,然後賜死。

李亨就是唐玄宗時期的第二個太子,他這個太子當得是戰戰兢兢的,李林甫、楊國忠先後以各種手段陷害打擊太子李亨,唐玄宗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太子集團與宰相集團一直在暗中較勁,太子李亨與刑部尚書韋堅、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私下聚合,結果被李林甫上報給唐玄宗,說李亨私下聯絡邊將,圖謀造反。

結果就是韋堅被流放嶺南,在路上全族被害,皇甫惟明先被貶為播川(今貴州遵義)太守,後被賜死。

李亨為了擺脫李林甫的打壓,不惜與韋堅的妹妹韋妃離婚,這一案件直到李林甫去世才作罷。

唐肅宗李亨

這件案子還沒結果,李林甫又借李亨的另一妃子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的政治案件打壓李亨,李林甫一度要求唐玄宗廢除太子李亨,但唐玄宗未答應,即使如此,也讓李亨如臨大敵。

楊國忠上位後,繼續與太子李亨明爭暗鬥,而唐玄宗則默許這一切。

唐玄宗為什麽這麽做?

因為他擔心太子謀反,所以縱容手下人敲打太子,有前太子李瑛的前車之鑒,現太子李亨只能夾起尾巴做人,不能被抓住一點點把柄,否則丟的可就不止是太子之位了,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敏感。

安史之亂爆發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叛軍攻破潼關後,唐玄宗帶著楊國忠、楊貴妃及少數隨臣南逃蜀地,結果在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北)發生兵變。

禁軍將士殺死楊國忠父子,並威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

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策劃人就是太子李亨

此時的李亨被唐玄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手中有兵權,而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打出的旗號是「誅楊國忠」,此時楊國忠已經不得人心,李亨利用這個機會,殺楊國忠與楊貴妃,這只是第一步。

唐玄宗李隆基

李亨不可能跟隨唐玄宗一起到蜀地,那裏是楊國忠的地盤,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使,又在蜀地長期生活,李亨一直又受到楊國忠的打壓,想借此次機會登基稱帝。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這一行為無疑就是政變,剝奪了唐玄宗的皇帝之位,這是李亨向李隆基奪權。

唐玄宗會甘心被奪權,成為太上皇嗎?

明顯不甘心,他可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權力欲望極重,只是晚年寵信楊貴妃,疏於朝政,一時疏忽,才被李亨奪了權。

李亨稱帝等於是公開化了他與唐玄宗之間的矛盾,稱帝的當天,李亨就派人通知唐玄宗。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到達漢中,下了一道命令:

以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向南攻打長安、洛陽。

以永王李璘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少府監竇紹做他的師傅,長沙太守李峴為都副大使。

永王李璘

以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節度使。前江陵都督府長史劉匯做他的師傅,廣陵郡長史李成式為都副大使。

以豐王李珙為武威都督,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節度使。隴西太守濟陰人鄧景山做他的師傅,並兼任都副大使。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唐玄宗下這道命令時,不知道李亨已經稱帝了。

從這道命令來看,唐玄宗開始不相信外姓武將,以自己的兒子擔任各地節度使,由他居中統一指揮。

其中盛王李琦和豐王李珙並未出任,而是遙領,李亨則出任天下兵馬大元師,在靈帝稱帝,並策劃反攻安史叛軍,真正出任的只有永王李璘一人。

那麽唐玄宗得知李亨稱帝後,是如何反應的?

【舊唐書 本紀 卷九】: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冊命曰:「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候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八月十一日,靈武使者到達,唐玄宗才知道皇太子李亨已經即位。

十四日,唐玄宗用靈武之封立稱為太上皇,詔改稱為誥。

唐玄宗不甘心結束政治舞台

十六日,唐太宗臨欄桿封立唐肅宗,命宰相韋見素、房琯出使靈武,冊命道: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唐肅宗)處理,然後報告朕知道。等到克復兩京,朕當在姑射山怡神養性,在外庭仰臥休息,不再過問政事。

唐玄宗本人就是靠宮廷政變起家的,他知道李亨繼位為帝意味著什麽,唐玄宗防了兒子一輩子,還是被兒子奪了權,他明顯不甘心,首先, 唐玄宗保留了自己下誥命的權力

其次,唐玄宗保留了自己參與軍國大事的權力,只是先由唐肅宗處理軍事大事,再報唐玄宗。

最後,他表態只要收復兩京,就不再過問政事,這明顯就是為了麻痹唐肅宗,如果沒有收復兩京呢?是不是就要過問政事了?

唐玄宗到達蜀地之後,還特意下詔,重復了命令:

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重鎮,合其兵勢,以定中原。

命令長子在北巡視朔方,命令各諸侯王分別駐守重鎮,聯合各軍隊及勢力,以平定中原。

以太上皇名義下這個命令,已經不太合適了,命令中的「元子」指的就是唐肅宗,他已經稱帝了,唐玄宗還命令唐肅宗巡視朔方,這是不是父子倆在進行政治鬥爭呢?

唐玄宗以太上皇身份不斷幹預政治

為了對抗唐肅宗,唐玄宗至少做了三件事:

1、派身邊重臣到唐肅宗處,以圖控制唐肅宗

唐玄宗先後數次派重臣到唐肅宗身家,企圖控制唐肅宗,左相韋見素、文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先後到靈武唐肅宗的進行來。

韋見素是楊國忠引薦成為兵部尚書的,後擔任侍中,隨唐玄宗一起逃到蜀地,一直是玄宗朝的重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被唐玄宗任命為左相、兵部尚書。

崔渙也是跟隨唐玄宗一起入川的,被唐玄宗任命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房琯在玄宗朝任職數十年,安史之亂前擔任刑部侍郎,唐玄宗從長安逃往蜀地後,房琯就一直跟在後面追趕唐玄宗,後被唐玄宗任命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三人都是宰相級別的人物,如果不是唐玄宗信任的人,也不會派到唐肅宗的身邊了。

這三個人先後被唐肅宗罷相,沒有參與決策中樞,說明唐肅宗是防備唐玄宗的,同時也防備唐玄宗派來的人。

唐肅宗不用唐玄宗所派之人

2、唐玄宗在蜀地發號施令

【舊唐書 本紀 卷十】:甲寅,以襄陽太守李峘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使,將作少監魏 仲犀為襄陽、山南道節度使,永王傅劉匯為丹陽太守兼防禦使。以憲部尚書李麟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上皇遣平章事崔圓奉誥赴彭原。

至德二年(757)春正月五日,唐玄宗以襄陽太守李山亙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使,將作少監魏仲犀為襄陽、山南道節度使,永王傅劉匯為丹陽太守兼防禦史。以憲部尚書李麟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上皇派遣平章事崔圓奉詔誥奔赴彭原。

唐玄宗此時已經做了半年的太上皇了,他還在任命大臣,這不是又弄了一個政治中心,與唐肅宗分庭抗禮嗎?

【舊唐書 列傳 卷六十二】:時扈從宰相韋見素、房琯、崔渙已赴鳳翔,俄而崔圓繼去,玄宗以麟宗室子,獨留之,行在百司,麟總攝其事。

至德二年正月(757年),唐玄宗把宰相韋見素、房琯、崔渙、崔圓都派到唐肅宗那邊去了,然後因李麟是宗室子弟,封他為宰相,總領百官。

唐玄宗已經是太上皇,還封李麟為宰相,這個宰相到底是唐朝的宰相,還是唐玄宗的宰相呢?那唐肅宗這個皇帝知道後又做感想?

這其實就是唐玄宗與唐肅宗之間的政治鬥爭,唐玄宗與唐肅宗各自弄了一個政治中心相互對抗,明爭暗鬥。

永王李璘曾把李白招入幕府

3、派李璘到江南招募士兵

當時天下的兵權都在唐肅宗手中,他是天下兵馬元帥,又坐鎮朔方軍大本營,手中有兵權。

唐玄宗只有蜀地,為了對抗唐肅宗,唐玄宗企圖用永王李璘來制衡唐肅宗,想要制衡,就必須得有軍隊,李璘到江南最主要的任何就是招募軍隊。

不久李璘到達江陵,以江淮的賦稅,在當地招募數萬軍隊,當時的江南還沒有遭受安史叛軍的侵襲,這裏也是唐朝唯一有完整賦稅來源的地方,李璘還把著名詩人李白招入幕府。

如果不是唐玄宗的支持,光憑李璘一個人,哪怕他有皇子的身份,如何能夠崛起呢?

【新唐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璘生宮中,於事不通曉,見富且強,遂有窺江左意,以薛镠、李台卿、韋子春、劉巨鱗、蔡駉為謀主。肅宗聞之,詔璘還覲上皇於蜀,璘不從。

唐玄宗先後兩次命令李璘到江南,李璘自幼長在宮中,還是唐肅宗李亨撫養長大的,但李璘到了江南之後,唐肅宗命令李璘回到蜀地,李璘根本不聽。

李璘到江南不是唐肅宗的命令,那只能是唐玄宗的命令。

此外,從江南地區官員對待李璘的態度,也知道李璘的行動並非進行的旨意。

吳郡太守、江南東路采訪使李希言還寫信給李璘,責問他擅自發兵東下的意圖,李璘因此發兵攻打李希言,唐朝地方將領因此與李璘打了起來。

永王李璘兵敗被殺

李璘最終兵敗被殺,唐玄宗悲傷了很長時間,而唐肅宗因為李璘是他撫養長大的,沒有宣布李璘的罪行。

【新唐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璘未敗時,上皇下誥:「降為庶人,徙置房陵。」及死,侁送妻子至蜀,上皇傷悼久之。肅宗以少所自鞠,不宣其罪。

從兩人對待李璘的態度來看,也知道李璘是為唐玄宗做事的。

有人說李璘有割據江南之心,才會率軍從江陵到江淮與唐朝地方兵作戰的,李璘如果沒有唐玄宗的支持,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到江陵招兵,機會都沒有,哪來的割據野心呢?

所以李璘只能是唐玄宗用來對抗唐肅宗的底牌,因為李璘的失敗,而讓唐玄宗徹底地失去了與唐肅宗對抗的機會,最終只能淪為傀儡,這也是唐玄宗傷悼久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