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商湯滅夏路線:戰國竹簡覆寫認知,原來商湯用了一道「詭計」

2024-05-09歷史

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伐夏,雙方戰於鳴條,結果夏朝一戰而亡。對此,史記記載的是夏桀不修德、商湯修德,然後雙方爆發鳴條之戰,最終「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問題在於:對於商湯伐夏具體細節,史書記載較少,似乎自東向西進攻,然後夏朝一夕而亡,那麽真相到底如何,商湯究竟怎麽滅夏?

對此,過去百年考古發現,大致捋清了真相。其中,地下出土的戰國竹簡,更是揭示了商湯滅夏時使用了「詭計」,最終出其不意的繞過夏朝防線而直搗黃龍,攻占了夏都斟鄩,此後才出現鳴條之戰。

商湯步步緊逼

先秦史書記載,商湯滅夏之前,先滅了夏朝豕韋、顧國、昆吾等鐵桿屬國。與周滅商一樣,先打掉鐵桿夏朝盟友,逐步侵蝕夏朝勢力,最後才對夏族勢力發動攻擊。

對此,現代考古佐證了這些記載的可信度。過去,古人認為商湯從商丘發兵攻夏,但商丘到洛陽二裏頭高達300余公裏,這個距離實在太遠了些。現代考古發現鄭州二裏崗商文化遺址(距今3620年左右),說明商族勢力已經擴充套件到了鄭州一帶,且距離二裏頭不到100公裏,已經逼近夏朝核心區。

既然商湯敢在距離二裏頭不到百公裏之處築城,顯然說明其已剪除夏朝在東南部、東北部的大量勢力,否則就會面臨二裏頭與東南或東北的夾攻。而以史書記載看,豕韋、顧國、昆吾都在鄭州南部或北部,因此二裏崗遺址的出現,說明商湯已經滅了這些國家,二裏頭政權已無外圍勢力緩沖。

戰國竹簡清華簡【尹至】記載:刺探夏朝情況的伊尹,從夏都西邑用十天回到亳都,向商湯匯報了夏朝內部人心渙散,隨後「湯盟質及尹,茲乃柔大禜。湯往征弗附。摯度,摯德不僭」,即舉行「大禜」之祭,然後出兵攻打不歸附的邦國,伊尹幫忙謀劃,秉德無差失。

從二裏頭到鄭州二裏崗肯定不需要十天,但從二裏頭到商丘卻大約十天步行路程,即當時商湯勢力在商丘,或在距離二裏頭300公裏左右的東北部地區。大概透過「往征弗附」,滅掉了豕韋、顧國、昆吾等邦國,然後入駐二裏崗地區,開始作最後的滅夏準備。

商湯攻夏詭計

學者錢耀鵬總結過中原龍山文化聚落分布規律,就是多數成扇形分布,中心部落位於或接近扇心,而扇心背後往往有一些險要地勢,二裏頭防禦體系大致也是如此。

考古發現夏朝為應付東夷與商族入侵,在二裏頭以東建立了多個軍事據點,比如滎陽大師姑、新鄭望京樓、偃師灰嘴、鞏義稍柴、禹州瓦店等,相當於形成了一個扇形防禦圈,二裏頭大約位於扇心。

問題在於,商湯伐夏前線基地在二裏崗,位於二裏頭的東部,那麽商湯如何突破防線,攻到二裏頭呢?

對此,清華簡伊至給出了答案: 「往征弗附」之後,「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民入於水,曰:‘戰’。帝曰:‘一勿遺’。」 即商湯繞過東部防線,自西進攻西邑,夏民逃到水地,商湯說戰鬥到底,大概是占蔔得到的天帝回答是全部格殺。

【尚書·湯誓序】偽孔傳雲:「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其中,「陑」應是山阜之地,地勢較高,故而古人雲「升」或「降」(下陑),結合清華簡和考古來看,「陑」應是嵩山西部山脈,商湯由此繞過夏朝東部防禦陣線,出其不意的直攻二裏頭——斟鄩。

也就是說,二裏頭的扇形防禦陣線,如果商湯自東往西進攻,那麽就會面臨層層阻擊,但若繞道西線,直接攻打扇心——二裏頭,那麽無疑就會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當然,夏都在西部不是沒有防禦,而是有位於洛陽伊川縣的「有莘國」,但可惜有莘國與伊尹背叛夏朝,讓商湯大軍得以透過。

余論

商湯從鄭州出兵,繞過東部的防線,從西部直攻夏都,那麽結果如何呢?

上博簡【容成氏】上,商湯突然兵臨城下,攻入北門,夏桀逃到歷山,之後「湯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條之遂」,後來夏桀逃到南巢,「湯又從而攻之」,最終夏桀又逃到蒼梧之野。除了夏桀逃到蒼梧之野部份,容成氏上的其他部份,在先秦史書上都有記載。

因此當時局勢應為:商湯攻破二裏頭——斟鄩之後,夏桀倉皇出逃,但因還有部份主力部隊,尤其是東部的防禦部隊,故而才有最終的鳴條之戰。

由於鳴條之戰中,夏朝主力盡失,於是始於大禹的夏朝滅亡,或因淮夷塗山氏(大禹之妻,蚌埠禹會村遺址可證塗山氏所在)的緣故,夏桀決定南逃。其中,安徽合肥巢湖附近的三官廟遺址,是一處有二裏頭文化高等級青銅器的兵災現場的遺址,應是商湯追殺夏桀的結果。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清華簡伊至、上博簡容成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