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征中的開國十大大將

2024-04-11歷史

正文之前,先總結一下十大大將的年齡和籍貫。

年齡:普遍小於十大元帥

十大大將中年紀最大的是張雲逸,出生於1892年,他是大將中唯一一位生於1900年之前的。第二位是出生於1900年的徐海東,而年紀最小的是許光達,生於1908年。

而十大元帥中,只有四位出生於1900年之後,分別是:陳毅(1901)、徐向前(1901)、羅榮桓(1902)、林彪(1907),年紀最大的是朱德,出生於1886年。

所以總體來說,十大大將的年齡小於十大元帥。林彪是十大元帥中年齡最小的,而且即便放在這二十人中,也只有許光達的年齡比林彪小。

籍貫:一半以上是「兩湖」人

十大元帥中四川人最多,有四個: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其次是三位湖南人:彭德懷、賀龍、羅榮桓。還剩三位分別是:湖北人林彪、廣東人葉劍英和山西人徐向前。

而十大大將中,最多的是湖南人,有六個: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其次是兩位湖北人:徐海東、王樹聲。其他兩位是:廣東人張雲逸和四川人羅瑞卿。

所以這二十人中有九位湖南人,五位四川人,三位湖北人,兩位廣東人,一位山西人。

其中「兩湖」人超過一半,達到了十二位。

杜衡記以前還總結過「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籍貫,也是「兩湖」人最多,除了代表湖南、湖北黨組織的四人外,其他代表中還有五人是「兩湖」籍。風風雨雨二十八載後,走上天安門城樓的一大代表是湖南人毛澤東和湖北人董必武。

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兩湖地區,人傑地靈,英雄輩出。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句話毫無疑問是完全貼切的。

入黨

一句話總結:有兩位1922年入黨的「老黨員」,大部份大將的入黨時間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後

十大大將中的兩位「老黨員」, 陳賡 蕭勁光 ,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時間是 1922年 。所以陳賡後來經常對人說:第一年有黨,第二年有我。

陳賡

陳賡是湖南湘鄉人,而毛澤東是湘潭人,兩個地方離得很近,而陳賡的入黨也和毛澤東有間接的關系。

毛澤東和何叔衡參加完中共一大後,在湖南發展的第一個黨員名叫易禮容,他在1919年就加入了毛澤東、蔡和森發起的新民學會,並在1920年與毛澤東、何叔衡一起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和文化書社。

易禮容就是湘鄉人,他便是陳賡的入黨介紹人。

蕭勁光在入黨前,首先是在1920年加入了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這是在建黨前,由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的一個先進青年群眾組織。

蕭勁光

和蕭勁光一起加入這個組織的,還有他的湖南老鄉兼中學同學 任弼時 。1921年,蕭、任二人和 劉少奇 等青年一起赴蘇聯留學,入讀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第二年,經中共旅俄支部的批準,蕭勁光和任弼時在莫斯科轉為中共黨員(劉少奇在前一年已入黨)。

1925年 ,有三位大將入黨,分別是: 徐海東、黃克誠和許光達 。這三位都是「兩湖」人,在參加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中加入了共產黨。

1926年 ,有兩位大將入黨: 張雲逸和王樹聲

1926年是「北伐年」,張雲逸34歲,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5師參謀長。我們都知道,北伐時的第4軍受共產黨的影響極深,張雲逸即在這一年的10月份,於武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樹聲是湖北麻城人,屬於共產黨將領中的另一類典型人物:農民武裝領袖。他在1926年入黨後一直領導原生的農民運動,並率部於1927年參加了著名的 「黃麻起義」

1927年 是「起義年」,有兩位大將在這一年入黨,都和起義有關。

一位是 粟裕 ,他於 南昌起義 前兩個月,在第4軍24師(葉挺部)軍中入黨。另一位是 譚政 ,他也在第4軍中任職,雖然沒有趕上南昌起義,但參加了毛澤東的 秋收起義 ,並在井岡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最後一位是 羅瑞卿 ,入黨時間是 1928年 。羅瑞卿也沒能趕上南昌起義,然後從武漢前往上海,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後入了黨。

十大元帥中最後入黨的彭德懷,時間也是在1928年。

從軍

一句話總結:有五位大將的從軍起始點是軍校,其中三位出自黃埔;三位大將「投筆從戎」;兩位大將出自工農武裝運動。

入讀軍校的有五人 :陳賡、羅瑞卿、許光達、蕭勁光、張雲逸。

陳賡其實在1916年就從軍了,在湘軍的魯滌平部當兵。但陳賡的 黃埔一期 身份太有名,所以也歸到這裏一類。

還有兩位大將也入讀過黃埔,分別是 黃埔五期 炮兵科的許光達,和 黃埔武漢分校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羅瑞卿。

蕭勁光大將在蘇聯留學時,後期曾轉入蘇聯紅軍學校學習軍事,1925年回國後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2軍,大革命失敗後再次前往蘇聯,入讀列寧格勒軍政學校。

張雲逸的從軍經歷最為豐富,1908年就考入了廣東陸軍小學堂,這個「小學堂」是「初級軍校」的意思,不是現在所說的「小學」。這所「小學堂」出了很多「大人物」,除了張雲逸,還有鄧演達、陳濟棠、張發奎、薛嶽、葉挺等人。

張雲逸

1909年張雲逸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參加了著名的廣州 「黃花崗起義」 ,是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之後,張雲逸先後在粵軍的陳炯明部和許崇智部任營長和旅長,北伐時任第4軍25師參謀長。

十大大將中 「投筆從戎」的有三人 ,分別是:粟裕、黃克誠和譚政。

粟裕和黃克誠都是師範生,而且讀的都是湖南省立師範學校,粟裕在第二師範(常德),黃克誠在第三師範(衡陽)。

兩人都是在北伐戰爭時從軍,粟裕去了第4軍葉挺24師教導大隊,黃克誠去了第8軍。

譚政也是標準的「投筆從戎」,他之前是一名小學教師,北伐時也加入了第4軍,在總指揮部從事文書工作。

還剩兩位大將,是徐海東和王樹聲。徐海東的軍教生涯從參加 工人運動 開始,而王樹聲從 農民運動 開始。王樹聲其實也是「投筆從戎」,參加革命前是一名小學校長,只不過他的從軍路徑不是入伍,而是組織農民武裝。

由此可見,十大大將的從軍背景非常全面,來自工、農、兵、知識分子這四個群眾階層的都有。

1927年

1927年是大革命失敗的一年,但也是共產黨的「建軍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這「三大起義」都發生在這一年,

這一年,註定會在共產黨將領的軍教生涯中,留下深刻的銘印。

一句話總結:十大大將中,除蕭勁光被派往蘇聯外,其他九人分別參加或參與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和湘南起義。

先說南昌起義。

直接參加了8月1日當天起義的,是粟裕和陳賡。

粟裕

粟裕是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起義後跟隨大部隊南下廣州,在潮汕戰鬥失敗後,加入了朱德、陳毅部,並跟隨朱德上了 井岡山

陳賡原是第2方面軍特務營營長,起義前因「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被迫交出了特務營。南昌起義時陳賡在賀龍的部隊中擔任營長,在戰鬥中左腿嚴重負傷,後經香港轉往上海治療,並留在了上海協助周恩來開展 中央特科 的工作。

關於南昌起義,這裏需要說明一個情況: 它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但從計劃到實施,中間的準備時間非常短

最早提出在南昌發動起義的是李立三,時間是1927年7月20日的第一次九江會議。然後在7月24日的第二次會議上,決定了葉挺、賀龍的部隊向南昌集中,並由周恩來組織起義。

周恩來於7月25日從武漢趕到九江後,又召開了第三次九江會議,會上曾一度提出過將起義地點放在南潯。再後來,又發生了張國燾試圖阻止起義的情況。

電視劇【光榮與夢想】

周恩來堅持在南昌發動起義

總之,南昌起義從提出設想到付諸實施,滿打滿算也就10天,中間還經歷了兩次反復。可見共產黨人的決策力和執行力還是很強的。但另一方面,因為準備倉促,所以很多同誌都是很晚才接到了起義的通知。

許光達 當時也在第4軍,任炮兵營見習排長,但他接到通知已是8月2日,所以到達南昌時起義部隊已撤離。和陳毅一樣,許光達趕上了南下的部隊,並參與了朱德組織的三河壩戰役。戰鬥中,許光達被炮彈炸傷,與部隊失去了聯系,直到1929年5月,才在安徽找到了黨組織。

許光達

譚政 當時在第4軍總指揮部工作,和 徐向前 一樣,總指揮部的共產黨員都沒有接到起義的通知,直到8月3日張發奎下令驅趕總部的中共分子,他們才知道起義已經結束。譚政離開第4軍後參加了秋收起義。

羅瑞卿 當時正就讀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七一五」之後,武漢分校被改編為張發奎的教導團。8月1日,教導團從武昌乘船出發開往九江,並在三天後到達。張發奎因為知道教導團中共產黨員很多,於是繳了教導團的械,才允許他們上岸。

當時大多數共產黨員都選擇了離開教導團,然後返回武漢,其中就包括羅瑞卿,還有後來在紅25軍和徐海東「搭檔」的 程子華 。他們二人都在上海找到了黨組織,羅瑞卿被留下來從事地下工作,而程子華和徐向前一起參加了廣州起義。

張雲逸 大將的情況和 葉劍英 元帥類似,當時都在張發奎部任要職,為了不暴露身份,都沒有直接參與起義,但做了很多支持工作。葉帥在起義後說服了張發奎沒有全力追擊,而張雲逸在這之前力薦 盧德銘 成為了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這個團後來成為了秋收起義的主力。1929年12月,張雲逸與鄧小平等領導了百色起義,建立了工農紅軍第7軍並任軍長。

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失敗後,朱德和陳毅帶領著保留下來的800人,於1928年1月發動了 湘南起義 ,而加入其中的,就有 黃克誠 的永興農民軍。

所以,井岡山上誕生的開國大將有三位:粟裕、譚政、黃克誠。

最後就是 徐海東和王樹聲 兩位湖北籍大將了,他們都參加了1927年11月的 黃麻起義 。起義失敗後,二人都留在當地繼續開展遊擊戰爭,這裏後來發展成為了中共的第二大蘇區: 鄂豫皖蘇區

長征

十大元帥中有九位參加了長征,只有陳毅因為腿傷被留在了中央蘇區繼續開展遊擊戰。九位元帥中,紅二方面軍一人:賀龍,紅四方面軍一人:徐向前,其余七位都在中央紅軍的長征隊伍中。

而長征中的十大大將,一句話總結是:六位從中央蘇區出發;兩位從鄂豫皖蘇區出發;兩位沒有參加長征。

粟裕參加長征了嗎?

兩位沒有參加長征的大將是許光達和粟裕。

許光達在1932年身負重傷,被送往蘇聯治療,再次回國是在1937年。所以許光達未參加長征這個結論沒有什麽爭議。

但粟裕的情況略有爭議。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前,曾派出過兩支先遣部隊,一支是 蕭克的紅6軍團 ,目的是 「探路」 ,也就是向西尋找賀龍在湖南的部隊;另一支是 尋淮洲的紅7軍團 ,目的是 「誘敵」 ,也就是北上進入敵人的後方,以吸引敵人兵力的北調。

西征部隊成功了,紅6軍團與賀龍的紅2軍團在湘貴邊境會合,成為了長征中的三大主力部隊之一。 這支部隊裏出了一位元帥:賀龍,一位「五大書記」:任弼時。另外,1955年授銜的時候,蕭克是57位上將之首。

但北上的部隊失敗了,紅7軍團後來和閩浙贛根據地的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尋淮洲在譚家橋一役中犧牲,軍團長劉疇西和政委方誌敏在懷玉山被捕,只有參謀長粟裕帶著少數人突圍成功,然後一直在閩浙邊地區堅持遊擊戰爭。

如果把紅7軍團的北上看成長征的一部份,那粟裕無疑也參加了長征,但如果把長征定義為「到達陜北」,那粟裕就不算。

但這個爭議不重要。正因為有陳毅、粟裕等共產黨將領留在南方堅持遊擊戰,才有了後來的「南方八省」遊擊隊和新四軍。

湖北人徐海東與王樹聲

如前所述,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中湖南人最多,有九位。但在1955年授銜的所有開國將軍(10位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1360位元少將)中,最多的是湖北人,有200多位。

這些湖北籍將軍大多出自黃麻地區,也就是鄂豫皖蘇區和紅四方面軍的搖籃。

徐海東和王樹聲都屬於紅四方面軍,但在1932年撤出鄂豫皖蘇區時,徐海東被留了下來,他後來帶領紅25軍率先完成了長征,第一個到達陜北,這個故事詳見【「立了大功」的「小長征」】。

徐海東

而王樹聲的長征歷程,是跟隨著紅四方面軍,從後來的川陜蘇區開始的。 他的名字,和總指揮徐向前緊緊地「繫結」在了一起。

徐向前在1929年被派到鄂東北地區時,擔任的是紅31師副師長,這個師只有4個大隊300多人,王樹聲就是第一大隊的黨代表。

王樹聲

王樹聲打仗很猛,遊擊戰經驗也很豐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自感力不從心,軍校科班出身的徐向前由此成為了他的「老師」。

長征期間,王樹聲擔任了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在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強渡嘉陵江等一系列戰役中,王樹聲都是一線指揮官。

中央紅軍中的開國大將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的隊形,按劉伯承的比喻,就是一個「八擡大轎」。中央縱隊在中間,前面是紅1、紅3軍團開路,兩側是紅8、紅9軍團掩護,後衛部隊是紅5軍團。

中央紅軍中的六位開國大將,有三位在中央縱隊,兩位在紅1軍團,一位在紅3軍團。

01

張雲逸大將

張雲逸在長征前是紅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當時為了準備長征,中央蘇區開展了「擴紅」運動,並在出發前將新兵組建成了 紅8軍團 ,張雲逸調任紅8軍團參謀長。

血戰湘江 後,紅8軍團損失殆盡,在紅軍的編制序列中僅存在了60多天。張雲逸於12月復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

所以張雲逸在長征中的行動軌跡,大多是和總參謀長 劉伯承 一致的。比如強渡烏江的時候,指揮架設浮橋的便是劉伯承和張雲逸。

毛澤東帶領陜甘支隊單獨北上時,張雲逸任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為 葉劍英

02

幹部團出了兩位大將

當時中央蘇區有四所紅軍學校,分別是:紅軍大學、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紅軍第二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

長征時,這四所學校合編成為 軍委幹部團 ,團長是原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的校長 陳賡 ,政委是 宋任窮

幹部團下設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特科營,還有一個「上級幹部隊」,簡稱 「上幹隊」 ,隊長是原紅軍大學教員 蕭勁光

陳賡的故事我們比較熟悉,他於1933年3月在上海被捕,並在5月份脫險後來到中央蘇區,擔任了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的校長。

蕭勁光的故事更曲折一些,他先後在紅5、紅7軍團中擔任政委,1931年因對「左」傾冒險主義提出過不同意見而被撤職審查。

1933年,在博古發起的「反對羅明路線」鬥爭中,蕭勁光再次受到波及。1934年1月,蕭勁光又以黎川失守有責為名被判刑五年,後來在毛澤東、王稼祥等人的保護下獲釋,到紅軍大學任教。

幹部團的故事杜衡記講過很多次,本文不重復了, 土城戰役 二戰遵義 期間,幹部團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戰遵義前的 婁山關戰役 ,打得相當激烈,最後連預備隊都動用了,而這個預備隊就是蕭勁光率領的「上幹隊」。

遵義會議後,蕭勁光得以平反。

二戰遵義時,紅3軍團參謀長 鄧萍 意外犧牲,而接任這一職位的,就是蕭勁光。

03

紅1軍團:將帥「搖籃」

紅1軍團的軍團長 林彪 和政委 聶榮臻 ,都是十大元帥之一。而另外一位元帥 羅榮桓 ,也和紅1軍團有關。

羅榮桓原本擔任紅8軍團的政治部主任,但如前所述,紅8軍團編制不久後被撤銷,所以在長征途中,羅榮桓擔任過紅1軍團的政治部副主任。

長征時的紅1軍團,不僅出了三位元帥,還誕生了兩位大將:譚政、羅瑞卿。

譚政 是十大大將中的 「政工大將」 ,井岡山時期的軍委秘書長,長征時擔任紅1軍團紅1師政委。紅1師是長征的先頭部隊,譚政為此寫過一篇【突圍的第一仗】,收錄在【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中。

譚政

羅瑞卿 是新中國的第一任公安部部長,而他在長征中擔任的職位是:紅1軍團政治保衛局局長。再結合前面提到的,羅瑞卿曾在上海參加過地下工作,就不難明白為什麽毛主席後來會說:「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我就感到十分放心。」

羅瑞卿

紅軍在進入四川,強渡大渡河前,組織了先遣隊深入彜區,這支先遣隊的指揮官的是劉伯承,政委是聶榮臻,參謀長是羅瑞卿。

也就是說,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中的五位四川人,除了朱老總要坐鎮中軍,陳毅沒有參加長征外,其他三位四川人都在先遣隊裏

所以你看,紅軍能順利透過彜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不是偶然的,準備工作相當細致,真是細節決定成敗。

04

黃克誠:「小彭德懷」

黃克誠被稱為「小彭德懷」,不僅因為他在彭德懷的紅3軍團中擔任紅4師的政委,還因為他和彭德懷一樣,以性格耿直著稱。

黃克誠是個高度近視,這讓他幾次遇險,但有意思的是, 這個「高度近視」經常比別人「看得遠」 ,所以黃克誠的另一個特征就是頭腦清醒。

黃克誠

中央紅軍在準備長征前,因為前方戰事非常膠著,所以戰略轉移的訊息是嚴格封鎖的。但黃克誠在同博古的一次談話中,發現他對之後紅軍該如何「轉移陣地」這件事說得很籠統,於是預感到了中央紅軍或許要撤離蘇區。

黃克誠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醫院裏的傷員,因為這是最有可能被留下來的群體。他當然不可能冒然把自己的猜測說出來,只能盡量勸說大家盡早歸隊。最終,有少部份人被黃克誠勸動了,這裏面就有後來的開國中將甘渭漢,開國少將鐘偉,還有上世紀90年代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

黃克誠另一個「看得遠」的故事,是在解放戰爭初期。

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做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因為這個決策,才有了後來的兩萬幹部和十萬大軍開赴東北。

這個會是在1945年9月14日晚上開的,而就在同一天,遠在蘇北淮陰的黃克誠以個人名義給中央發來電報,同樣建議立即派部隊去東北「創造根據地」。

更難得的是,當時赴東北的部隊大多輕信了「東北到處是武器和物資」的說法,但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3師共約3萬5千人,全部帶足了武器彈藥,甚至還帶上了過冬的棉衣。「高度近視」是真的「看得遠」。

黃克誠應該是十大大將中,對長征的殘酷性體會最深的一位。紅4師的師長 張錫龍 ,在長征開始前的反「圍剿」戰鬥中,犧牲在黃克誠的身邊;新任師長 洪超 ,在10月21日的長征第一仗中,中流彈犧牲;血戰湘江時,4師10團團長 沈述清 犧牲在江邊…

最後,用紅4師政治部主任張愛萍在【第六個夜晚】中的一段摘錄,來結束本文。

四師的黃政治委員一副近視眼鏡架在他的鼻梁子上,一只腳踏在板凳上,用那嘶啞的喉音在對團一級的幹部們談話…「這是一個大的損失!」他握著他那瘦得骨頭都看見的手,「一個流彈犧牲了洪師長,少了一個英勇堅決頑強的同誌!」「捉著蔣介石來坐鐵籠!以勝利的反攻,來紀念光榮犧牲的洪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