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穆濤歷史散文作品集【中國人的大局觀】連載(72)讀通一門經,就可以光耀門第,還可以終生免稅賦,這對普通人家是多麽具體的誘惑和鼓勵

2024-04-11歷史

中國人的大局觀

作家 穆濤 長期沈潛於典籍閱讀,從【史記】【漢書】入手,上讀先秦典籍,下讀唐宋、明清文獻,經、史、子、集四部無遺。讀原典,從典籍中汲取養分,抒寫散文;把自己由一個編輯、作家讀成了「漢代的經生」。他最新的歷史散文作品集【中國人的大局觀】是一本讀史劄記,共有五個專輯,分別為:「中國歷史的學名叫春秋」「腹有詩書氣自華:關於【詩經】和【尚書】」「冊命之辭:中國古代官員的任職談話」「在制衡與失衡之間:【漢書】認識筆記」「黃帝給我們帶來的」。本書以【詩經】【尚書】【史記】【禮記】【漢書】【春秋】等典籍為底本,對照當今,對傳統、文化常識等給出鞭辟入裏又幽默風趣的闡釋,對深植於中國人內裏的文化氣質予以全方面展現,並結合一些社會問題,點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遠影響

沒有禁書的時代

「五經」:漢代的大眾讀物

「五經」成為漢代的普及讀本,與「四書」是明清兩朝的普及讀本一個緣由,出於科舉和仕途的需要。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僅僅是國家人才的成長道路,還是窮門小戶的希望之光和生活出路,底層人家的孩子,只要苦讀書,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漢代還沒有科舉考試,是察舉制,也就是推薦制。漢武帝時期的推薦標準是:「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縣令、侯相、縣長、縣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漢書·儒林傳】)推薦物件是「有好文學」,指讀書出眾的。漢代,「文學」一詞比今天含義厚實,有寫作的一面,但更多指讀書,且能從中讀出學問的。政審標準是「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發現這樣的人才後,「令相長丞」上報給「二千石」。「二千石」是以級別薪資代指郡守及諸王相。「二千石」考察透過後,要帶著考生及具體的推薦者赴京城長安,到太常處報到。太常是九卿之首,掌管國家禮儀、宗律、天地祭祀,還分管文化教育。入門太常後,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結業時嚴格考試,讀通「一藝」(一藝指一經,漢代六藝指「五經」,再加上【樂經】)以上,「補文學掌故缺」。「文學」和「掌故」均是官職,也相當於資格學位,「文學」是學官,「掌故」是史官。學業突出的直選為郎中,漢代的官職中,帶「中」字的都是中央機關幹部。「太常籍奏」,指進入國管後備幹部序列。「既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中特別突出的,直接奏報皇上,告示天下。這是漢代選拔人才的機制,同時還有結束機制,「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連一本經都讀不通的,勸退,再遞補另選。漢代讀書講究讀通讀透。「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史記·儒林列傳】)。漢代的公務員有讀書風氣,因為書讀好了可以仕進。公孫弘是漢武帝時的丞 相,也是【春秋】研究專家,還是人才選拔和結束機制的頂層設計者。

漢代的文化生態不是一時之功,而是累朝積澱而成的。漢武帝在國家人才選拔主渠道外,還設定有更高層面的學術機構,設定博士官,相當於今天的社會科學院。博士官招研究生,「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博士弟子不是一般的研究生,要精通「五經」的。「復其身」是很高的待遇,一般官員都享受不到,終生免稅賦。武帝之後,漢昭帝「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漢宣帝「增倍之」,是二百人。漢元帝時增為一千人,而且「能通一經者皆復」,通一經,就可以終生免稅賦。到了漢成帝時期,「增弟子員三千人」。讀通一門經,就可以光耀門第,還可以終生免稅賦,這對普通人家是多麽具體的誘惑和鼓勵。

我們今天讀到的「五經」,是經由漢代「搶救文化遺產」重新整理的,整理工作難度極大,因為「焚書坑儒」幾乎毀絕了民間存書,僅有【易經】因「蔔筮」之名僥幸逃過劫難。更致命的是,項羽攻入鹹陽城燃燒了三個月的那場火,使皇宮的「國家藏本」蕩然無存。所謂的整理工作,是依靠老讀書人的「文化記憶」,說白了就是背書而得。後來在孔子老宅夾墻裏發現了部份善本,但也由此有了經學的「新舊」之爭。

漢代的經學研究,守著「夫子不以空言說經」的方法,下踏實的笨功夫:「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漢代經學研究最大的亮點是允許各抒己見,也允許各持己見,形成了多家學派,「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漢書·藝文誌】)。漢代的經學研究,是中國文化的曠世功德,是在廢墟之上重整旗鼓,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和再出發。

班固對西漢文化生態是這麽總結的:「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漢平帝年號),百有余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漢書·儒林傳】)從漢武帝到漢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濃郁的文風和學風,在於「祿利之路然也」,是政府的祿和利起的推動功用。如今倡導全民閱讀,是天大的好事,形成踏實的讀書風氣,還需要更多跟進實際的作為。

責 編 | 姜 瓊

審 核 | 張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