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北平胡平解放,有三人功不可沒,他們究竟是誰?

2024-01-27歷史

1941年1月15日,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天津,華北地區就只剩北平一座還在 國民黨控制下的主要城市了。經過與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三次談判,傅作義部最終決定放棄抵抗,撤出北平城,接受解放軍的改編。

隨著解放軍和平進駐北平城,北平終於獲得了解放。至此,持續了兩個多月的平津戰役圓滿結束,國民黨控制區域進一步縮小,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這件事情上,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作用無疑是決定性的,沒有他的首肯,和平解放北平就只是一句空談。當然,傅作義在最終做決定之前也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

在傅作義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的時候,是他們三個人透過堅定不移地對他進行積極勸導,使傅作義的情感一點一點地向中國共產黨偏移,並最終做出了那個重大的決定。

可以說,他們為北平的和平解放付出了巨大努力,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麽,究竟是誰有這麽大的能量能促成傅作義在重大抉擇面前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首先,我想講一下傅作義的女兒傅冬。

傅冬作為傅作義的長女,思想上並未受其父的影響,反而是在求學期間更多地接觸到了進步思想。傅冬在重慶讀中學期間,初步接觸了革命啟蒙教育,並在身邊同學的影響下進行了一些集體的革命活動。這時的傅冬已經開始顯現出其思想的進步性了。

在父女兩團聚時,傅冬總是有意識地將國民黨內部的惡行講給傅作義聽,並向他宣揚共產黨聯合抗日的主張。身為國民黨高層的傅作義,面對自己愛女的這種言論,自然也不好說什麽,只是沈默以對。日積月累之下,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一顆種在傅作義內心深處的種子,在等待發芽壯大的一天。

在西南聯大畢業後,傅冬趕赴天津,成為了【大公報】的一名記者。在這期間,她不停地用自己的筆記錄下日軍的殘暴行徑、宣傳進步的思想。也就是在這裏,傅冬如願以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8年,遼沈戰役結束,平津戰役將起。考慮到傅冬身份的特殊性,她被黨中央派到北平做她父親的思想工作,爭取可以和平解放北平。

傅冬回到北平後,除了在生活上照顧傅作義之外,就是反復地勸他要考慮當前的局勢,不要跟蔣介石一路走到黑。傅冬這種反常的行為終於引起了傅作義的懷疑,在他的連連追問下,傅冬矢口否認自己加入中國共產黨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在東北大勢已去,蔣介石立即對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進行停職查辦處理。看到同僚的這種下場,此時的傅作義未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清醒下來的他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恰逢此時外界一片呼籲和平的呼聲,一些部下也向他提出了和平的建議,傅作義就順勢向決定向中國共產黨發一封要求談判的電報,但發電報的人選是一個問題。為了避免泄露訊息,傅作義思來想去還是覺得自己的女兒傅冬最合適。於是傅冬聯系了自己的直接領導,向他表達了傅作義想要談判的想法,並由他向黨中央轉達。

不久,黨中央的指示就下來了,同意與傅作義談判。傅冬把黨中央的意圖轉述給傅作義後,傅作義怕是國民黨對他的一次試探,不敢相信訊息是否為真,直到傅冬亮出了她的共產黨身份,傅作義才表示願意談判。

1948年初,張家口、天津先後被解放軍所圍,北平已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的形勢,傅作義決定與解放軍進行第一次談判。雖然由於雙方條件的難以接受,談判最終破裂。但傅作義既然有和平解放北平的想法,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隨後,解放軍殲滅了圍困的傅作義部三十五軍,知道了這一訊息的傅作義大受打擊,內心焦慮不安,情緒變得極為暴躁,甚至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

傅冬利用自己身份的便利及時向黨組織匯報自己父親種種的心理變化與情緒波動,收到情報的黨中央分析了傅作義的一系列行為之後,能夠及時調整對北平的作戰方針與戰略部署,這直接讓解放軍在作戰中占盡了先機。

這時的傅作義內心正在進行劇烈的掙紮,一方面,他想自行解除兵權,赴南京請罪;一方面,他在考慮再次與解放軍談判的可能。

在傅作義下定決心與解放軍談判前,傅冬對傅作義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兩方面出發詳細地分析了這件事的利弊。傅冬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說動了她的父親,促成了雙方的第二次談判。雖然這次談判依然沒有成功,但傅冬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的巨大努力有目共睹。

戰後,立下了大功的傅冬重回天津做回了她的編輯,此後,她一直以這樣的身份為新中國的建設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在動蕩年代,傅冬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傅冬還差點丟了性命,但在對追隨共產黨這件事上,傅冬說,如果歷史能夠重演,她依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接下來要講的這個人是劉厚同,他曾經參與了辛亥革命,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前輩。

劉厚同與傅作義的曾有一段長官與下屬的情誼,後來傅作義的勢力越來越大,劉厚同成了他長期的政治顧問。

劉厚同為傅作義提過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議,傅作義對劉厚同也是極為信任,稱其為「老師」。傅作義赴任北平時,也一並將劉厚同帶了過去。

考慮到劉厚同對傅作義的影響力,黨中央聯系到了曾在解放區工作過的劉厚同女兒,並由其向劉厚同轉達了黨中央的意圖,希望他能為和平解放北平出一份力。劉厚同欣然同意。

劉厚同的思想也是在一步步發生變化的。剛開始,他建議傅作義向全國表達和平的想法,但要成立聯合政府。

這樣一來,既表明了主張和平的心跡,又能保留自身的實力。傅作義頗為心動,於是就有了雙方的第一次談判。但很顯然,在全國即將解放的大局下,這樣的想法無疑是無稽之談,解放軍果斷拒絕了這種要求。

如果說剛開始劉厚同與傅作義對局勢還存有樂觀的想法,對談判還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麽隨著局勢的發展,日益艱難的傅作義就不得不重新考慮與解放軍談判的情況了。但此時的傅作義還有諸多擔憂,主要是怕得不到解放軍的原諒;怕被人說成是叛徒。

對於第一點,中國共產黨一再向傅作義強調,只要他放棄抵抗,讓北平免受戰火的摧殘,他就是功臣,共產黨絕對會優待他的。對於第二點,劉厚同則開導他說這是民意所歸,沒有人會說他是叛徒的。傅作義聽了深以為然。

隨著傅作義的精銳部隊相繼被解放軍所殲,傅作義在國民黨的政治生涯已經無路可走了。

劉厚同時向傅作義分析了眼前的形勢,並適時向其提出建議:與解放軍和談。本來這一建議已經被傅作義采納了,誰知到了晚上他又反悔了。又急又氣的劉厚同甚至產生了放棄傅作義的想法。但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為和平解放北平再出一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傅作義終於下定決心與共產黨進行第二次談判。但此時的傅作義對形勢仍然抱有一絲幻想,最終未下定決心在協定上簽字。雖說雙方未能正式簽訂協定,但較第一次談判來說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當解放軍發起了對天津的總攻之後,北平已無任何堅持下去的希望,但傅作義遲遲下不定決心再次和談。

眼看解放軍已經兵臨城下,再不和談就沒機會了。劉厚同再次對傅作義進行了一番勸導,傅作義最終決定派副總司令鄧寶珊與解放軍進行第三次談判。

可以說,劉厚同這位老前輩為和平解放北平付出了不可磨滅的努力。

這最後一位就是傅作義的摯友鄧寶珊了。

鄧寶珊時任華北剿匪總司令,且與傅作義私交極好,兩者關系頗深。不僅如此,鄧寶珊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也相當不錯。

早年,鄧寶珊曾與中共的建立人李大釗有過來往,也幫助過很多遇難的共產黨人。國共合作期間,鄧寶珊還多次存取延安,與共產黨高層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就鄧寶珊這種復雜的身份而言,由他全權代表傅作義與解放軍進行談判再合適不過了。

傅作義下定決心和談後,將在外的鄧寶珊召回了北平,請他即日出城與解放軍談判,鄧寶珊卻說不急,讓傅作義在考慮考慮。

鄧寶珊這番行為可不是在勸傅作義打消和談的念頭,相反,他是要用這幾天的時間堅定傅作義的決心,爭取使接下來的和談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

在這幾天裏,鄧寶珊增大和談的把握,做出了巨大努力。為了能詳細地了解了城內的形勢,他東奔西走,每天要忙到很晚才能睡。

此時,影響傅作義和談信心的就是北平城中為數較多的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以及在故宮城墻內藏著的巨量炸藥了。

鄧寶珊經過多方調查,為傅作義分析了城內城外的形勢,他斷定,傅作義的部隊足夠穩定北平城內的局勢,蔣介石的部隊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無謂的反抗。這番談話給了傅作義極大的信心。

在解放軍即將攻下天津的訊息傳來後,傅作義放棄了最後一絲幻想,選擇派鄧寶珊出城與解放軍進行談判。迫於形勢,傅作義只能接受了解放軍提出的條件。隨後,鄧寶珊與解放軍簽訂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初步協定】。

之後,在雙方多次的協商之後,傅作義本人與解放軍簽訂了正式協定。隨著國民黨軍隊的撤離和解放軍的進駐,北平這座千年古都終於免遭戰火摧殘,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鄧寶珊因其在和平解放北平工程中做出的巨大努力,深受人民群眾的擁戴,也被中國共產黨給予了高度評價。

北平能夠和平解放對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首先,北平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城內有諸多名勝古跡,見證了千年來的歷史變遷,承載了各種各樣的文化。一旦開戰,這些名勝古跡必然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這勢必會對中國文化的延續造成一定影響。

另外,北平城內大學林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以北大為首的各大學一直是國內文化的中心,為國家培養了不計其數的人才,這些大學能夠完好的保存下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積極地意義。

此外,北平的和平解放也為解放軍保留了有生力量,不僅如此,和平解放北平這一成功案列也為後來解放國民黨軍隊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說,和平解放北平對中國、對中國共產黨都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大事。

傅冬以其傅作義之女的身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給他的心裏埋了一顆種子,劉厚同以其師的身份不懈的勸導著他,給那顆種子澆上了水,讓它發了芽,鄧寶珊以其友的身份給那株芽施了肥,讓它最終結了果。

可以說,沒有他們三個,北平能否和平解放還是一個未知數。萬幸,他們三個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才有了如今既有深厚的歷史又有嶄新的面貌的北京城。身為後人的我們,在看到越來越好的北京時,也應當記得他們為這座城市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