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浮一大白」並非是一句醉話

2024-01-13歷史

喝酒的人都知道有句話「浮一大白」。 有人說,這是當年魏文侯酒喝多了,嘴不聽使喚的一個口誤,實際上應該是「罰一大杯」,是後人將錯就錯了。其實,這種說法是因為對「浮」是「罰酒」的出處不夠了解。「罰一大杯」意思沒錯,但「浮一大白」不是魏文侯醉酒口誤。

「浮一大白」出自西漢·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釂(jiào,盡)者,浮以大白。」其中,「飲不釂者,浮以大白。」意為:飲酒不盡的人,罰酒一大杯。這裏說的是戰國時期魏文侯在一次宴會上與大夫們飲酒,讓酒令官監督大家一定要喝幹。酒過數巡,魏文侯有一杯酒沒喝幹。監酒官公乘不仁準備按照規矩讓魏文侯「浮一大白」。有人說:「君上已經醉了。」公乘不仁堅持自己的職責,對魏文侯說:「君上親自制定的酒令,如果不照令執行,這樣行嗎?」公乘不仁又引經據典提到【周書】裏講,「前車倒下了,後面的車要引以為鑒。」魏文侯覺得公乘不仁講的句句在理,接受了批評,表示自己「當浮一大白」。隨即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魏文候沒想到的是,他的「當浮一大白」,在宮廷坊間迅速走紅,竟成了後來的成語典故。甚至有人把「當浮一大白」看作文人風雅之事,成了朋友聚會行酒令、推杯換盞的代名詞。「一大白」也成了文人飲酒的「專利酒杯」。

「浮」作為「罰酒」稱謂,較早的文獻資料是【禮記.投壺】:

「魯令弟子辭曰:毋幠 、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 ,有常爵。薛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 浮。」

關鍵詞出來了:

常爵:按常禮罰酒。

浮:鄭玄雲,或作匏,或作符,罰酒。(東漢.鄭玄【禮記註】)

投壺是古代的一種遊戲,與射箭相似。這段話說的是,如果不遵守「投壺」的規矩,就要罰酒。轉譯過來是:

魯國規定主賓雙方不要怠慢、不要傲慢、不要背轉身立著、不要大聲與間隔較遠的人談話,背轉身和遠距離與人談話,如果有犯,按常例都要罰酒。薛國規定主賓雙方的年輕人,不要怠慢、不要傲慢、不要背轉身立著、不要大聲與間隔較遠的人談話,觸犯上述戒令的人要罰酒。

雖然是懲罰,但「罰酒」畢竟是雅事。用「浮」代「罰」,是不是頗有一番創意?鄭玄【禮記註】告訴我們,「浮」作為「罰酒」的雅稱,由來已久。至於「白」作為罰酒的酒具,這要了解中國古代酒器分類。酒杯有樽、觴、盅、鬥、酌、白、觶、杯杓、觥等稱呼,分別對應了不同容量、形狀的酒杯器具。 白是一種較大的酒杯。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據統計【詩經】裏有五十多篇詩歌涉及到釀酒、酒器、飲酒、大型酒宴等,內容包括男女婚戀、家庭親情、朋友聯誼、君臣歡愉、宗廟祭祀等, 幾乎囊括了當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

【國風.豳風·七月】: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小雅.伐木】:

「伐木許許,釃(shī)灑有藇(xù)」

【小雅 ·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烹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小雅·賓之初筵】:「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在這些詩歌中,我們似乎聞到了伐木休息時的酒香,看到了宴席上用瓠瓜葉烹飪的美食,魚肉佳肴,感受到了鼓瑟吹笙,舉杯暢飲的歡樂氣氛。

酒能助興怡情,也能讓人率性放縱。或許是為了回避人們對酒的另一面的印象,文人們給飲酒賦予了很多風雅稱謂。【三國誌·魏書·徐邈傳】記載,因當時諱說酒字,於是徐邈把清酒叫「聖人」,濁酒叫「賢人」。清酒喝醉了不叫「喝醉了」,而叫「中聖人」。「浮一大白」逐漸成為墨客騷人「罰酒一杯」的雅稱,也是與人們對酒文化的雅好分不開。而「一大白」,在文人們看來,其文化含義、內在情趣和意境是「一大杯」無法傳達的。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他的【湖心亭看雪】中寫道,在湖心亭看雪時,遇到「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再後來,「浮一大白」罰酒的本意漸漸淡化,實際上成了「喝一滿杯」「喝一大杯」的含義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說:「得此喜信,勝聽撻音,當浮一大白。」 如果你還要問,「得此喜訊」為什麽要「罰一大杯」,就大可不必了。文人墨客常說「人生當浮三大白」,活出精彩,高興了就要「浮一大白」,是當年夜雨,是快意人生,是詩酒趁年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時GET到你的是哪種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