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楚漢相爭」到底在說什麽?不是流氓打敗了英雄,而是主流變了

2024-04-03歷史

「如果你的孩子有機會成為項羽或者是劉邦,你希望他成為誰?」

上述這個問題,是當初有人問我的一個問題,我給出的答案是「項羽」。這個答案讓很多人始料不及,畢竟誰都知道劉邦才是歷史的勝利者,而項羽則最終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落寞下場。

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了一段讓人蕩氣回腸的歷史,那就是「楚漢相爭」,講的就是縱橫天下的蓋世英雄項羽和因勢利導的世故流氓劉邦爭奪天下的故事。

故事的結局眾所周知,劉邦完勝!劉邦奪取了天下,建立漢朝。漢朝延續了400年,「漢」也成為了我們的民族和文化符號。劉邦算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我為什麽依然希望我的孩子要做項羽那樣的人呢?這就說明,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段歷史的背後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本質問題和邏輯問題並不一定被觸及和理解。

歷史不是「神仙打架」,也不是「熱血沸騰」,不能因為怎麽看著爽,就希望歷史以什麽樣的面目出現。

在說「楚漢相爭」的歷史之前,先回顧一下以前的基本歷史邏輯。

原始社會,其實本質上是人從個體行為向群體行為的一個演變過程,它的最終結果是產生部落。

部落產生之後,隨著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的交叉,在矛盾和統一的交互作用下,最後產生了「共主」和「邦國」,也形成了統治。

統治邏輯其實是一種動態的競爭邏輯,必然會有一部份人接受著失敗的懲罰,原始的生產方式導致最野蠻粗暴的生產關系出現,人類慢慢進入了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中,奴隸註定只能是吃瓜群眾,主要的戲份只能從奴隸主開始。

當分散的團體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產生一個權威上的獨角獸,「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這個道理。

最開始的領袖,也就是「三皇五帝」,由於他們的權力來源主要是來源於個人的威望和品行,所以誕生了歷史上難得的美好時代——禪讓制時代。

禪讓制背後的邏輯實際上是與人的私心欲望相違背的。隨著最高統治者的親屬實力越來越強大,夏禹終於捅破了權力自私性的最後一層窗戶紙,把天下政統帶入了「家天下」時代。

相信說到了這裏,聰明的讀者也會明白了,「家天下」的權力來源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德行,而是實力。

實力的演變與反復,最終成為了歷史上政權更叠的本質根源。

在周朝以前,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政權顛覆基本上都停留在「邦國」層面,為什麽?因為生產力相對落後,一般的群體或者個體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去顛覆和分裂一個政權。

商代夏、周代商,本質上都是邦國層面的逆襲與爭霸。

到了周朝,周公旦發明了周禮,也就是為政治統治制訂了約定俗成的規矩。當然,這種規矩還是需要實力作為背書的。

周禮問世之後,周天子在宗室諸侯的保駕護航下,穩定了好幾百年。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器和壟耕技術的問世,生產關系的濃度出現下沈式的發展趨勢,很多諸侯國的拳頭越來越硬。

實力法則的作用力就是誰的拳頭更硬,誰就希望自己說話更好使。春秋時期的爭霸局面開始出現了。

但是,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國的實力體量有限,依然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兼並現象,所謂的「爭霸」遊戲也只能停留在諸侯國層面。

隨著諸侯國晉國的霸絕一時,歷史出現了一個拐點,那就是「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為什麽會被視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呢?因為它的出現,確實是歷史的分水嶺。首先,「三家分晉」之後,天下的發展趨勢由「爭霸」向「兼並」再向「大一統」發展了;其次,「三家分晉」標誌著權力遊戲由諸侯國之間下沈到了諸侯國內部了。

在周禮的封建秩序之中,從上至下的設定分別是天下、國和家,天下的統治者就是天子,邦國的統治者就是諸侯,家(采邑)的統治者就是卿大夫。卿大夫下面的有能力、有本事的高級打工者、管理者則被稱為「士」。

稍微總結一下,在歷史進入「家天下」的秩序之後,先是天下大亂,然後是邦國之間的紛亂,到了「三家分晉」的時候,「采邑」(家)才有機會步入權力遊戲的核心。也就是說,權力遊戲的核心是呈下沈式發展的。

為什麽要花這麽多文字來解釋這樣一個基本的歷史邏輯呢?因為只有明白這樣一個基本邏輯,才會對很多歷史現象有了接近本質的認知。

比如戰國時代,為什麽會出現那麽多「遊士」?它的本質是什麽?其實就是「士族」這個群體的政治崛起。這些遊士「路迢迢水長長」地走四方歸根到底是尋求更廣闊的政治空間。蘇秦、張儀……他們毫無顧忌地到各個國家去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策思路,其實就是一種政治重心開放性下移的表現。

秦朝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統一王朝,結束了之前的邦國政治,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典型意義的轉折點。要真正讀懂「楚漢相爭」的本質邏輯,必須要從這個點去順藤摸瓜。

秦國滅掉了山東六國,打散了原來的邦國政治,建立了「郡縣制」的大一統局面,這無疑是一種先進的制度和體系。但是,對於當時來說,這也無疑是一種新生的事物,新生的事物必然要遭受舊事物的反噬,這是蛻變的必然規律。

那些被打散的六國諸侯勢力流落民間,造成已在戰國時期慢慢覺醒的士族集團勢力大增,他們和六國舊貴族的勢力結合得更加緊密,利益需求的契合度更高,行為導向上更容易達成一致。

秦朝的崩盤最廣為人知的起點就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歷史上習慣性地將這次起義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伴隨著這次起義千古回響在歷史的天空的,還有陳勝那句震耳發饋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次起義其實有很多細節是值得商榷的!比如陳勝吳廣真的是農民身份嗎?這次起義的發動者和倡導者真的是農民階級嗎?

但是無論如何,這次起義確實是秦崩的導火線,是楚漢相爭的開端。那麽,脫胎於大澤鄉起義的「楚漢相爭」究竟在說些什麽呢?

陳勝吳廣吹響了反抗暴秦的號角,然後天下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聰明的老流氓劉邦審時度勢,響應了時代潮流,英武的楚霸王項羽橫空出世,合上了暴秦的棺材蓋,然後,老流氓人老成精,將項羽玩得沒脾氣,最終獲取了勝利果實,定鼎江山,建立大漢。

僅僅是這麽簡單嗎?這其實只是歷史的表面,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歷史邏輯往往是需要逐步去挖掘的。

秦末天下大亂,確實因為農民暴動而被煽動的,但它的本質卻不是真正的農民起義。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過依靠農民為主體的起義最終推翻了某個政權的情況,推翻秦朝的統治也不是依靠農民的力量。

引爆秦末天下大亂的陳勝吳廣不是農民,打得秦朝土崩瓦解的項羽也不是農民,最終奪取天下的劉邦也不是農民,輔佐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蕭何、韓信、張良等都不是農民……

秦朝的崩塌實際上是六國舊貴族勢力對秦朝統一勢力的一場反殺。那麽,因此而衍生的「楚漢相爭」到底又在講什麽呢?

大家想一想,秦朝被推翻之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麽?是不是建立一種大家都能接受或者無力反抗的利益分配體系?

再沿著這個思路往下走,秦朝被推翻之後,參與利益分配的主體主要有哪些?新的霸主西楚霸王項羽、六國舊貴族田榮、韓王信等和新興勢力如劉邦集團、彭越集團等。

這些勢力主體背後的權力邏輯又分別是什麽呢?新的霸主項羽自然是想更大程度地集權,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六國貴族推翻了秦朝這座大山,自然是希望擁有更大的權力自由,最好是恢復到戰國時代的諸侯並立局面;劉邦、彭越這些新興勢力,如果形成了前兩種穩定局面,他們最後都難免成為炮灰,他們唯一的出路和強烈的願望只有徹底站起來。

說實話,從客觀情況來分析,劉邦這些新興勢力集團的實力根基是淺薄的。這也是劉邦集團前期一直在夾縫裏求生存的根本原因,也是劉邦在行事方式上註定要圓滑世故得多的根本原因。沒有實力,任性是要付出代價的。

聊到了這裏,我們應該可以看出,楚漢相爭其實就是兩種階級之間的利益賽局。

這種階級之間利益賽局的核心在於誰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項羽代表的是楚國貴族或者是項家背後的軍功階級利益,劉邦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呢?盡管劉邦的陣營裏也有張良這樣的南韓貴族後裔,但他的陣營裏更多的是韓信、蕭何那樣的遊士和彭越那樣的遊俠,也就是劉邦更多代表了接近社會低層的利益。

歸根到底,楚漢相爭其實標誌著源於戰國時期的士族崛起的更進一步,是權力遊戲重心下移的重要表現。

很多人在看待楚漢相爭這段歷史的時候,都習慣性地把目光聚焦在項羽、劉邦、韓信、張良、蕭何、彭越、英布等人的行為方式上,而忽略了他們的階級背景,這往往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比如項羽不用韓信,真的只是因為項羽有眼無珠嗎?若真是如此,為何韓信剛剛投奔項羽的時候,項羽會給韓信安排官職?而且項梁、範增等人均對韓信頗為重視。其實一方面是因為韓信的才能和項羽自身的才能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他的價值空間被擠壓;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兩個人的階級利益存在較大的分歧。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不同,行為方式和內心訴求自然也就會產生較大的差異。

又比如張良為什麽願意輔佐劉邦而不願意輔佐項羽?真的是因為劉邦的個人能力和魅力超出項羽一大截嗎?其實張良的核心訴求在於推翻秦朝,以雪秦國讓他家破人亡的仇恨,而項羽身上讓他看到了另一個秦始皇,這是他所不願意接受的。他在劉邦身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各取所需。張良在劉邦功成名就後,選擇飄然歸去,其實暗示了他對劉邦並不是完全認可的,劉邦在他心目中就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人,只是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他不介意這些。

還比如彭越一輩子就是要和項羽死磕到底,真的是因為他和項羽有什麽深仇大恨嗎?或者說劉邦讓他死心塌地嗎?其實還不是因為項羽在分封天下的時候沒有滿足他的利益期望,還不是因為他和劉邦在報復項羽這個情緒是共鳴的。

要真正讀懂楚漢相爭這段歷史,首先要讀懂權力遊戲的模式在逐漸地變化,其次要讀懂那段歷史中代表人物背後的階級內容,最後要讀懂不同階級所選取的不同鬥爭方式。

楚漢相爭其實就是貴族階級和士族階級之間相生相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二代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鬥爭。

回到了開頭的那個話題上來,為什麽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項羽而不是劉邦?因為項羽是貴族中的貴族,劉邦只是逆襲者的代表,前者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零零碎碎說了這麽多,楚漢相爭這段歷史為什麽這麽精彩,它真正的意義在於,陳勝吳廣起義之前,所謂的士人主要是透過遊說的方式介入到權力遊戲當中去,而在陳勝吳廣起義標誌著這一群人正式發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怒吼和吶喊,自此他們真正地崛起。

從楚漢相爭往後,士族集團逐漸成長為封建政治中的主體,並持續影響了中國歷史命運長達千年,直到唐末的軍閥割據後,慢慢向兩宋的地主政治轉變。

開篇之前,不知所雲,先說這麽多吧,更多的精彩、更多的細節、更嚴的邏輯,就都留待於以後再逐一展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