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康輝咬文嚼字——說說這些不會讀錯的城市

2024-02-27歷史

摘自【康輝咬文嚼字】

我們「咬文嚼字」小課堂的畫風要變一下,給大家講幾個絕對不會讀錯的地名。可是,這幾個城市有意思的地方你未必全都知道。

先說嘉興。嘉興,最早名檇(zuì)李,是當地特有的一種很美味的水果。三國的時候,這裏長出了青青野禾。吳國國君孫權就把這裏改名為「禾興」,他的兒子孫和被立為太子之後,為了避諱,又把「禾興」改為「嘉興」。這兩個字都非常好。【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嘉,美也。從壴(zhù),加聲。」可見「嘉」有美好、贊美、吉慶之意。「興」有升起、奮發、產生之意。嘉興不僅是水果興,禾興,最重要的是人興。說起嘉興的名人,能列出一個好長好長的名單:王國維、李叔同、茅盾、巴金、豐子愷、朱生豪、張樂平、木心、沈鈞儒、陳省身、蔣百裏,蔣百裏還有個內侄叫查良鏞,他的筆名大家更熟悉—金庸。金庸有個表哥叫徐誌摩,有個表弟叫穆旦,都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你看,嘉興真的是人傑地靈。

當然,今天提到嘉興,我們馬上能想起來的,也是最讓中國人驕傲的,還是南湖紅船起航的地方。紅船起航,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駛進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自此,「五千年的中國就改變了方向」。在這條前進的道路中,有犧牲,也有英勇的抗爭。

接下來我們再去南昌看一看,這裏是軍旗升起來的地方。這個地名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漢代的開國功臣灌嬰在吳楚之間修建了一座新城,人們稱它為灌城。後來取「昌大南疆」之意,定名為「南昌」。

說到南昌城,肯定離不開一個人和一篇千古奇文—王勃的【滕王閣序】。自從唐朝初建,一千多年來,滕王閣遭遇過很多次天災人禍,修了又毀,毀了又修,共修了二十多次。這麽執著一座樓,其實原因很簡單,誰都舍不得背誦著絕美的【滕王閣序】,卻再找不到滕王閣。但如果只知道滕王閣,南昌人一定會覺得你對南昌太不了解了。南昌還有一位名人,汪大淵,他的一次遠遊和一本書,讓南昌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獲得了一席之地。1330年,汪大淵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後來的西方學者把汪大淵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當西班牙人還以為海洋盡頭有魔鬼守候時,汪大淵早已九死一生地在茫茫大海上跑了兩個來回,他乘風破浪到澳洲差不多二百年後,歐洲人才驚呼:哇,這裏有新大陸。

在【島夷誌略】中,汪大淵記錄下了他親自遊歷過的220個國家和地區,把這些地名一一標註到地圖上,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了半個地球。這是一位偉大的南昌人,偉大的中國人。

南昌最偉大的時刻,是1927年8月1日,為了心中那個可愛的中國,勇敢的共產黨人在這裏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中國革命走上了萬水千山的漫漫征程。

前進的道路總有迷茫,也有跌倒,但更有跌倒之後的成長。

「飲赤水河擋酒,展婁山關舒卷。」讀完這兩句詩,是不是感到撲面而來的豪邁之氣?坐擁這片山川的,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座城市:遵義。

遵義的名字出現在唐朝,取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也就是遵道行義的意思。

唐朝時,將隋朝的郎州改名為播州。播種什麽呢?最高端的無疑是文化。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太原人楊端和他的後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們與當地夷人融合,把中原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蠻荒之地,開創了一片世外桃源。遵義山高路險,當年蒙古大軍橫掃歐亞,所向披靡,但是到了楊家駐守的海龍屯,也只能望山興嘆,如今,這裏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當然,今天我們提到遵義,記憶中最著名的事件還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遵義是以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永載史冊的,因此,遵義也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遵義也把「人間煙火」充溢在每個愛生活的人心間。前進的道路,只要不斷求索、奮爭,總會有凱歌奏響。

接下來,我想說說我的家鄉,河北省石家莊。「新中國從這裏走來」,沒錯,說的是石家莊平山縣的一個小村莊—西柏坡。提到石家莊,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這是個火車拉來的年輕城市。是的,石家莊是因為鐵路發展起來的。但是,石家莊也有不少的冷知識。作為地道的莊裏人,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我的祖先原來不是燕趙人,而是來自一個神秘國度的遊牧民族。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土地屬於一個名叫中山的神秘國度。它的建立者是來自西北高原的白狄鮮虞人。在風雲爭霸的戰國時代,這個方圓不到五百裏的千乘之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狠角色。它三起三滅,南敗強趙,北殺燕將,一度與戰國七雄並駕齊驅,所以,也被稱為「戰國八雄」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裏更是一次次唱響了慷慨壯歌,「人民子弟兵」的稱呼就是從這裏叫響的。

最宏壯最喜悅的歌聲當然是「進京趕考」了。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踏上了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趕考之路」。浪奔浪湧,「趕考」永無止境。今天我們仍在路上,這條路,連線著我們的初心,也通往更美好、更幸福的未來。

說到路,我又想到在今天的安徽合肥,有一條延喬路。如果你看過【覺醒年代】這部劇,就會知道,它是為了紀念陳延年、陳喬年這兩位烈士而命名的。而與這條路並列的是集賢路,陳延年和陳喬年的父親陳獨秀就葬在安慶集賢關。延喬路短,集賢路長,它們沒能會合,卻都通往了繁華大道!

就像有句話說的,這盛世繁華,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