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樓蘭到底幹了什麽缺德事?讓咱們老祖宗「斬樓蘭」、「破樓蘭」?

2024-01-31歷史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底蘊的古老國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誕生過許多輝煌的文明,然而隨著朝代的更替,許多小眾的文明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樓蘭是古代研究中最神秘的一個國家,它並不是什麽大國,但是卻留下了許多值得考究的遺址。

因為想要揭開樓蘭的神秘面紗,歷史研究人員針對樓蘭留下的遺跡展開了系統的調查。

這個過程中人們卻驚訝的發現我們的祖先曾好幾次對樓蘭刀兵相向。

許多武將更是以攻破樓蘭作為自己的終身目標,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許多攻破樓蘭的勵誌詩詞。

例如大詩人李白的「寧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王昌齡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等等。

這些慷慨激昂的詩詞,無一不暗含著古人對樓蘭的憎恨。

為了弄清楚緣由,歷史研究者針對樓蘭國的背景以及當時的朝代現狀展開了調查和分析,最終發現樓蘭獲得最後的結局完全就是咎由自取,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一、歷史的發展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在沒有進入現代社會之前采用的一直是封建統治。

那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並不開放,加上各地域之間的交流較少,所以一些比較偏遠的民族和地區並不願意歸順到統一的王朝統治中。

秦朝滅亡之後,漢朝成為了全新的大一統王朝,具體分為了東漢和西漢兩個時期。

那時人們將中原作為主要的都城,也就是後來的中原王朝。

雖然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當時的中原王朝並不完整,許多偏遠地區的民族並不願意服從中原的統治,他們大多數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匈奴,突厥等等。

他們生活在草原,個性十分豪爽,性格也十分開放,所以面對並不願意遵守中原的繁文縟節。

更不願意向中原的皇帝俯首稱臣,以至於許多具有血性的匈奴人想要反抗,最終取而代之。

因為中原地區環境優渥,幾乎天下的珍寶全都匯聚在此,反觀偏遠地區環境惡劣,當地的人民連生存都十分困難。

所以他們常常會南下侵犯中原,惡意搶奪他人的土地和財富以求生存。

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忍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釁,加上這些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確彪悍,行為上又劣跡斑斑。

給當時許多中原地區的人民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所以漢朝大多數皇帝都不會想著去勸服,而是竭盡全力把他們從邊境趕出去。

從那時起,地處南方的中原與地處北方的匈奴、突厥等常常爆發戰爭。

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分出明顯的勝負,而是處在僵持狀態,有意思的是在兩方的中間偏偏夾雜著一個不起眼的小國,也就是後人所說的樓蘭。

二、樓蘭人的選擇

據記載,樓蘭是古代西域地區的一個國家,存在時間約有600余年。最初的樓蘭在西域三十六國中並不起眼。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張騫在皇帝的授意下前往西域各國通商貿易,最終打通了絲綢之路,才讓它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因為當時的樓蘭正好處在了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

占據了這個地形之後,樓蘭在後面經濟貿易的往來上占了很大的優勢,最終發展為了西域地區最為富庶的國家。

對於當時的樓蘭人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可他們還沒有在這樣幸福的氛圍中享受多久,北方的草原上就出現了一個新的霸主「冒頓單於」。

他是匈奴人中少見的一代天驕,數次率領部下搶占土地,是當時漢朝所面臨的最強大的一個敵人。

為了能夠銼滅匈奴人的銳氣,當時的皇帝甚至選擇了禦駕親征,可最後依舊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用和親的方式換來短暫的和平。

不過漢朝並沒有因此而選擇放棄,而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間不斷增強兵力,只為一舉攻破匈奴。

在兵強馬壯的前提下,漢朝有了足夠的實力和匈奴一戰,但當時的皇帝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便開始聯合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西域國家是看中漢朝的強大,還有一些則是遭受過匈奴人的欺壓,所以紛紛選擇投靠漢朝。

面對其他國家的選擇,樓蘭卻陷入到了的糾結之中,因為它處在絲綢之路的核心地段,無論是匈奴還是漢朝都需要從他這裏通行。

因此無論哪一邊得勝對樓蘭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可若是選擇錯誤,那麽後面戰勝的一方必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所以他們便開始了兩頭討好。

三、發兵樓蘭

一開始樓蘭見漢王朝非常強大,所以便和其他西域國家一樣選擇臣服,當時的皇帝也認為樓蘭是真心歸屬漢朝的。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樓蘭表面服從,可背地裏卻經常協助匈奴人搶劫絲綢之路上的商隊。

這讓當時的漢朝皇帝十分惱火,於是就問罪於當時的樓蘭國國王。

當時的樓蘭王面對漢朝皇帝的威壓,則是賣慘表示自己只是生活在夾縫中的小國,即便歸順漢朝,可匈奴人對他們的襲擊也不會因此而停止。

他們只是想要生存,所以才被迫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後來為了表示衷心,甚至把樓蘭皇室裏的王子送過來當質子。

漢朝皇帝見此也理解了樓蘭王的不易,所以便把他送回了樓蘭國,並幫他打擊匈奴,使樓蘭不受匈奴人的侵擾。

可這個國王在回去之後轉身又送了另一個王子給匈奴人當質子,在之後的日子裏更是貫徹了墻頭草兩邊倒的風格。

見哪一方強勢便扶持哪一方,一旦對方略遜一等便果斷選擇另一個,後來樓蘭國王因病去世,新的王位繼承人因為在漢朝和匈奴當質子,所以樓蘭人一度陷入到了無主的混亂中。

巧合的是當時送到漢朝的質子因為犯了錯被當時的法律懲罰導致身體殘缺,無法繼續稱王。

而匈奴人在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果斷將質子送回樓蘭稱王,並盡力扶持他,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樓蘭人對匈奴的態度更加尊敬。

開始盡心盡力的幫助匈奴人打擊漢朝往來的商隊,這也絲綢之路上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讓當時的貿易徹底失去了穩定性。

於是漢朝派兵抓了樓蘭王想要給個教訓。

當時的樓蘭王面對漢朝的精兵強將果斷認錯,並表示絕不會再犯。

可安分了沒多久又開始了兩邊倒的行為,最終漢朝忍無可忍,派遣了大將軍霍光出兵樓蘭。

斬殺了樓蘭王之後,又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質子送了回去,將樓蘭改名為鄯善。

從那之後樓蘭才慢慢安分下來,一直到北魏時期,這個國家被當時的霸主所滅掉,最終徹底消失。

四、詩詞由來

到了唐朝時期,西域的各個國家都已經不再服從唐王的統治開始蠢蠢欲動,面對這些外患,許多將士都被迫開始上了戰場。

而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們用詩詞發內心的情感,用文字去鼓舞將士奮勇殺敵。

所以在書寫有關西域的戰爭時,這些詩人會習慣性的使用樓蘭。

一是因為樓蘭的反復無常,兩邊倒的行為讓後人為之鄙夷,所以才會用詩詞去暗諷。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樓蘭在過去是西域強盛的一個代表。

他們之所以寫「破樓蘭」、「斬樓蘭」也是希望將士們能夠像當初漢朝時期的大將軍霍光直取樓蘭王性命那樣,一舉攻破懷有不臣之心的西域諸國。

有了這個先例之後,後世的詩人每當想要抒發報國之情便會習慣性的把樓蘭作為一個反面例子拿出來彰顯自己的愛國之心。

後來隨著朝代的不斷輪替,樓蘭這個國度也漸漸被世人所遺忘。

昔日的文明與輝煌也都埋沒在了漫漫黃沙之中,時至今日只剩下了幾處斷壁殘垣供後人參考。

由於當時有關樓蘭的記錄並不多,所以後人在探尋樓蘭歷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阻礙,樓蘭的文明也幾乎成為了一個未知。

不過越是未知的東西就越是神秘,樓蘭也慢慢成為了許多人心中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

有人認為樓蘭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浪漫城邦,也有人認為樓蘭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國,但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

結語

綜上來看,樓蘭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在咎由自取。面對兩個強國的戰爭,生活在夾縫中的樓蘭的確難以選擇。

可若是從一而終堅定的選擇了其中一個,也不會出現後面兩面為難的境地,更不會成為後世詩人心目中不齒的存在。

而樓蘭的選擇以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詩詞,也都側面告訴了世人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人應該從一而終,搖擺不定並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對此您有什麽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