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遠征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2024-01-31歷史

1

1942年的早春,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滇緬公路上突然塵土飛揚。一時間,旌旗飄飄,如龍騰九天。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軍隊,宛如一條綿延天際的灰色巨龍,從雲南啟程,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了緬甸境內的征程。

這支英勇的隊伍,是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的中國遠征軍,共計九個師、十萬人之眾。他們是我們民族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批跨出國門與外敵抗爭的勇士。而這一次,他們的對手,仍舊是那個曾給我們帶來深重災難的日本。

彼時,中國本土的抗戰烽火連天,內憂外患。那麽,為何中國還要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派遣精銳之師赴緬甸戰場呢?這背後,實則是日本對華戰略封鎖的遠征軍之源。自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以來,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軍隊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此時的日本,急於抽調兵力前往太平洋戰場,遂絞盡腦汁地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為了將中國困死,1941年東條英機糾集了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至雷州半島,發起一連串封鎖戰,將中國對外海上通道全部堵死。

至於陸上,日軍先是攻取越南,切斷中越鐵路,之後又進入緬甸,目的只有一個——切斷中國的所有對外通道,徹底困死中國。

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對英國人來說,當時的緬甸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印緬省,僅僅對印度構成外部屏障,但對於1942年的中國來說,緬甸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關乎中國抗戰大後方的安危。一旦滇緬公路被切斷,仍然處於農業國的中國將徹底失去外援,陷入無法補給的困境。

1941年冬,在中美英軍事聯席會議上,蔣介石對西方記者宣布,中國將組織遠征軍入緬作戰,中美英三國成立盟軍聯合指揮中心。


2

遠征軍,中國軍隊中的精銳之師,如同破曉的曙光,照亮了那黑暗的年代。其中的第五軍,更是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引領著中國軍隊的雄心壯誌。這支以戴安瀾師長為首的200師,他們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每一次出征都如同一部英勇傳奇,令人敬仰。
在昆侖關戰役中,戴安瀾以黃埔三期生的身份,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他率領200師大破日軍,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為中國軍隊贏得了榮譽。然而,1942年的同古戰役,卻是他們面臨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同古,一個戰略要地,日軍第55師團下屬的兩個聯隊朝這裏撲來,兵力是200師的四倍。敵人的飛機在空中盤旋,重武器掩護下,日軍連續猛攻。然而,200師毫無畏懼,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一次又一次擊退日軍。
然而,在這艱難的時刻,200師的英勇氣概卻遭遇了豬隊友一樣的英國軍隊。緬甸的英軍士氣低落,一心只準備後撤保存實力。面對日軍的包圍,遠征軍後續部隊未能如期抵達。戴安瀾眼見形勢嚴峻,深夜寫給妻子王荷馨一封遺書,信中說:「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為了保存戰力,200師不得不突圍。在戴安瀾師長的指揮下,全師順利突圍,連一個傷兵都沒有扔下。日本人占領了一座空城後才發現,他們面對的是一支如此堅韌不拔的隊伍。同古戰役雖然從戰略上看意義不大,但200師的英勇奮戰給西方國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古之戰扭轉了西方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能小覷這支曾經被視為破爛叫花子軍隊的中國軍隊。200師的英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3

4月17日,緬甸仁安羌上空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大地顫動,仿佛末日降臨。這是仁安羌油田爆炸引發的災難景象。日軍占領仰光後,兵分三路繼續侵略,其中左路被戴安瀾的200師阻擋於同古,右路則勢如破竹,英軍節節敗退,連續放棄重要陣地。
仁安羌油田是緬甸的能源心臟,年產石油百余萬噸,日軍對此覬覦已久。為了避免油田落入日軍之手,英軍在撤退前引爆了油田。然而,日軍33師團迅速反應,采用迂回戰術切斷英緬軍第一師的後路,將其7000人和100多輛輜重車輛包圍在仁安羌。
就在英軍陷入絕境之際,孫立人38師麾下的113團團長劉放吾接到了救援命令。他迅速制定突襲計劃,親自率領兩個營偷渡到仁安羌大橋南岸,直逼日軍炮兵陣地。這場戰鬥是出乎日軍的預料的,他們沒想到中國軍隊會如此勇猛地主動發起攻擊。
在酷熱天氣下,兩軍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陣地失而復得,戰鬥進入了白熱化。激戰一天後,包圍圈外的日軍開始潰敗,放棄了陣地。
這場仁安羌大捷在歷史上或許名聲不顯,但它卻是一個震驚世界的戰役。113團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日軍,成功救出十倍於己的盟軍,創造了一個戰爭奇跡。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時,柴契爾夫人訪美。在芝加哥的卡爾登酒店,柴契爾夫人拜訪了坐在輪椅上的原113團團長劉放吾。柴契爾夫人動情地對劉放吾說道:「老將軍,您當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國軍人的性命。想想看,這些人,現在都已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了,他們的性命都是您救的。」


4

然而,仁安羌大捷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局部戰役的勝利,也無法掩蓋盟軍指揮系統的混亂。盡管中國遠征軍將士浴血奮戰,上下用命,但盟軍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日益顯現——盟軍方面,指揮官史迪威與杜聿明矛盾不斷,英軍畏敵如虎時刻準備跑路,遠征軍原本策劃的幾次會戰計劃一次次泡湯。

遠征軍將領在回憶錄中曾說,關鍵問題出在英國人不僅無意參與緬甸會戰,而且不「願意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打勝仗,制造出使中國人有賴在緬甸不走的理由」。此時的英軍司令是新到任的亞歷山大。

這位亞歷山大倒也不是無名之輩,他曾在歐洲指揮了著名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把幾十萬英國士兵撤退到英國——丘吉爾把他派到緬甸來,目的也就很明顯了。仁安羌大捷後,當孫立人準備反攻日軍時,亞歷山大卻認為緬甸已守不住,打定了主意撤退到印度去。

這位撤退將軍違背中英共同作戰計劃,在沒有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擅自撤離。孫立人無奈,只好連夜撤出仁安羌,在後掩護英軍撤退。局勢不斷惡化之下,遠在重慶的蔣介石意識到情況不妙,連夜電令遠征軍放棄原來的會戰計劃,改為縱深防禦,禦敵於國門之外。防禦的目標,是位於緬甸北部的戰略要地臘戌。

相比於盟軍指揮系統的一團亂麻,此時的日軍卻進展迅猛,如同一股土石流快速推進,日軍的目標,也是臘戌。幾天之後,一個最壞的訊息還是傳來:日軍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千裏大奔襲,先於遠征軍占領了臘戌。再接著,另一處要地密支那也被日軍搶先攻占。

這一連串的壞訊息意味著遠征軍回國的退路被切斷了。遠征軍陷於絕境,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逃出日軍漸漸成形的包圍圈,免於被全殲的命運。

5
史迪威率領司令部及部份遠征軍,開始朝印度方向撤退。而杜聿明率領的第五軍,在日軍分割包圍之下,唯一的回國通道,只剩下野人山。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處,樹木遮天,藤草彌漫,終年不見天日,毒蛇、瘧蚊、螞蟥遍地,並傳說有野人出沒。這裏成為中國遠征軍最大的噩夢。

進入野人山之前,遠征軍不得不拋棄汽車、戰炮等重裝備,輕裝上路。出國前蔣介石送給杜聿明一瓶價值上萬美金的紅酒,他一直舍不得喝,這時取出來與將士共飲,因為這次他們將要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每個人都要面臨生與死的考驗。

熱帶原始森林兇險異常,對遠征軍雪上加霜的是正好遇上緬甸的雨季,山洪時而爆發,將士兵席卷而走,軍隊制作的簡易木筏也不斷被沖走。更為致命的,是遍布森林的毒蛇野獸、螞蟻螞蟥等,士兵被蟲蟻叮咬後,破傷風、瘧疾等傳染病開始在軍隊中流行。

一個士兵一旦發高燒昏迷,被蟲蟻侵蝕,大雨沖刷,幾小時便化為白骨。遠征軍因此死傷累累,沿途白骨遍野慘不忍睹。這是一條地獄般的行軍之路。杜聿明在途中患上了回歸熱,昏迷兩天不省人事。

200師的遭遇更為不幸,他們在撤退途中遇到日軍埋伏,師長戴安瀾被日軍機槍打中,身負重傷。手下官兵輪流用擔架擡著他,艱難奔波於高山密林之間。

然而在距離國境線僅三四十裏的地方,戴安瀾心力交瘁,終於傷重去世,年僅38歲。200師將士按照他遺願,將他遺體擡回國內。最終走出野人山回到國內的遠征軍,僅剩下三萬余人。

6

在抗戰時期,有一句振聾發聵的口號響徹雲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那是1943年的記憶,當第一次遠征軍在困境中折戟沈沙,國民政府發出召喚,號召知識青年投身軍教。那是一段悲壯的歷史,第一次遠征歷經半年,終以失敗告終,僅剩三萬多的英勇戰士背負著沈重的命運。
滇緬公路中斷,外援斷絕,國民政府決定發起第二次遠征,誓要反攻緬甸。此時,美國已從珍珠港事件的震驚中恢復,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撤退到印度的遠征軍得到專業訓練和現代化裝備,中國軍隊的實力空前強大。同時,一部份學生軍被空運至印度,補充兵員,接受嚴格訓練。

其中,新一軍尤為引人註目。孫立人將軍領導下的新一軍,堪稱中國軍隊的翹楚。這支軍隊的官兵文化素質極高,軍官皆為大學以上學歷,士兵亦具備高中文化,被譽為「天下第一軍」。

1943年10月,孫立人率領駐印軍隊踏上復仇之路。精良裝備的中國軍隊如破竹之勢,勢如猛虎下山,殲滅日軍王牌第18師團,迅速解放緬北。日軍驚呼,這已非他們所熟知的中國軍隊。

然而,滇西遠征軍的征程並非一帆風順。情報泄露、進攻受挫、反攻計劃屢屢失敗,其中最艱難的一役便是松山之戰。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西交通要沖,是中日雙方必爭之地。

然而,日軍已將松山打造成一座堅不可摧的永久防禦工事。這些工事究竟有多堅固?日軍幾乎將整座松山挖空,構建了如蟻巢般密集的地堡。工事由圓木、鋼板、泥沙組成的三層防禦系統構成。甚至用500磅的炸彈進行測試攻擊,結果發現工事內部幾乎毫發無失真。

在松山的深處,日軍部隊如狼似虎,人數高達一千兩百有余,他們的武器裝備如同烈火般強大,榴彈炮、反坦克炮在他們手中咆哮,震耳欲聾。日軍報告狂妄地宣稱,「松山工事的堅固,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11個月以上。」
遠征軍的指揮部如同被蒙蔽了雙眼,未能預見這松山陣地堅不可摧的真相,因此進攻準備不足。然而,當進攻的號角響起,中國軍隊才如夢初醒,首次沖鋒的71軍一個營的士兵們,如同被狂風掃過的落葉,瞬間倒下。他們的身軀在日軍的火網中化為灰燼,只留下一排排孤零零的背影。
遠征軍不畏艱險,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沖鋒,然而每次都被日軍的火力所阻。松山陣地上,士兵們的屍體堆積如山,觸目驚心。71軍在苦戰半月後,傷亡超過3000人,攻擊部隊換成了李彌將軍帶領的81軍,但進攻依然受挫。面對堅如磐石的松山陣地,中國軍隊幾乎束手無策。
然而,最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卻是一條古老卻行之有效的戰術:挖地道爆破。8月4日開始,中國軍隊炮兵步兵一如既往地出擊迷惑敵人,而工兵部隊卻在暗中挖掘地道。美國顧問親自測量計算,士兵們白天黑夜地挖掘了十幾天,終於將地道挖到了松山陣地下方。
然後,在地道盡頭的藥室裏堆滿了數百公斤的炸藥。8月20日,陽光明媚,工兵營長顫抖著手,搖動了電話機改裝而成的起爆裝置。隨著一陣地震般的顫動,松山主陣地的地堡被掀上了半空,爆炸產生的煙塵直沖上天。李彌軍長親內建領特務營發起沖鋒。幾天之後,松山戰役勝利了。
接著,遠征軍在付出重大犧牲後,先後解放了龍陵、騰沖等地。他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頑強的鬥誌,徹底收復了雲南境內被日軍占領的領土。他們的勝利不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日軍野蠻侵略行徑的有力回擊。


7

中國遠征軍,這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悲壯之師,歷經兩次遠征,歷時三年,投入40萬精銳之師,傷亡近20萬。他們曾被英美媒體譏諷為「乞丐軍隊」,卻以慘烈的犧牲和堅韌的毅力,書寫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一次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援助盟國在異國土地上取得勝利的大規模作戰。

然而,這支英勇的軍隊在近現代史上卻鮮為人知,幸存的將士們在建國後也未曾得到應有的尊重。當我翻閱那些塵封的史料時,一張遠征軍戰士的照片映入眼簾,他們席地而坐,稍作休息,顯然是第一次出征的勇士們。

照片上的士兵們衣著簡陋,腳穿草鞋,但他們的臉上卻綻放著燦爛的笑容。這笑容背後,是九死一生的戰爭與無畏的勇氣,讓人不禁感慨:在這戰爭的殘酷中,他們仍保持著對生命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憧憬。

這支遠征軍,他們用生命和熱血,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他們的故事,應該被銘記,被傳唱。

然而,他們中的大部份,在青春的年華便黯然隕落,未能見證勝利的曙光。曾經,有人創作了一首【知識青年從軍歌】,歌詞出自新一軍一名士兵之手。孫立人將軍聽後大為贊賞,這首歌便在軍隊中傳唱開來,最終成為遠征軍的象征。

如今,這首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軍歌,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聆聽。它如同一首悠揚的挽歌,訴說著那些年輕生命的悲壯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