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軍裝都是灰色調?其實什麽顏色都有,灰藍綠代表三地

2024-07-29歷史

在好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裏面,八路軍的形象好多都差不多,都是戴著統一的灰白色布軍帽,穿著同樣的布軍裝,在觀眾心裏留下了一個不變的印象。

實際上啊,由於抗戰那會物資特別緊缺,讓八路軍統一軍裝的樣式和顏色,那是相當奢侈的。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階段,八路軍的服裝顏色都有所不同。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軍從前線調了好多兵員來跟八路軍打仗。與此同時,在敵後抗戰的區域招募了大批偽軍,多次「掃蕩」我軍根據地。另外,日軍還推行岡村寧次的「囚籠政策」,修了好多炮樓和碉堡,把公路交通線封鎖起來,對八路軍進行物資和經濟方面的封鎖。

在日偽持續進攻還搞經濟封鎖的時候,八路軍的物資供應極為緊張和困難。在這種艱苦的時候,部隊的軍裝幾乎沒法統一。只能讓各根據地和戰區自己去搞定所在區域的服裝。各大戰區把軍裝做出來後,因為物資供應艱難,給軍裝染色成了大難題。沒辦法,各種土辦法都用上了,軍裝顏色也就變得各式各樣了。

總體來講,八路軍的軍裝顏色有三類。

首先要說的是八路軍總部還有 129 師部隊那種灰色系的軍裝,這是在影視劇裏最常見的一類。

這種灰色的軍裝,其顏色是拿草木灰染出來的。染色辦法不難,先把原色布料鋪開,接著用上當地百姓家燒完火留下的草木灰,均勻鋪到布上,澆上水再用腳踩踩,然後拿碾子不停地碾壓,隨後把布匹上的雜質用水沖掉。最後集中曬上幾天,白布差不多就變成灰色啦。雖說辦法不難,可操作起來既費時間又費力氣,還特別辛苦,通常都是被服廠的廠長和骨幹帶頭幹這活兒。

得說一說,八路軍總部的條件還算不錯,有個被服廠,要是布料夠的話,一天能做 400 套單衣,還能做 200 套冬裝。

這一點在電視劇【亮劍】裏面是有所呈現的。

不過呢,同期的新四軍穿的也是灰色軍服,不過是偏灰藍色的。而且呀,因為染色工藝有差別,八路軍那灰色軍裝染出來的顏色,深淺也各不相同。

其次,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穿的是黃色系的軍裝。

和八路軍總部那種灰色系的軍裝不一樣,晉察翼軍區把黃色定為軍裝的顏色。軍區剛成立的時候,人員擴編得特別快,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大量的軍服制造需求傷透了腦筋,關鍵是連染色的染料都缺。幸虧當地百姓知道後,給咱們軍隊提供了傳統的土法染色技術,這才把問題給解決了。

土法染色呢,是把當地的槐花和黃梔子花熬制成染料,然後把灰白色以及白色的布料泡進去。要是想讓顏色更偏綠些,就用火堿水再洗一次。這種借助自然植物的染色辦法效果挺不錯,衣服相對來說不那麽容易掉色。

土法染色在晉察翼各部隊被廣泛學習,1939 年至 1940 年,八路軍各部隊大面積推廣了用土法染色做成的黃色或者黃綠色軍服。並且黃綠色的軍裝跟當時華北地區山地和平原的地貌顏色特別適配。由於軍裝是黃色的,晉察冀的八路軍還被人們稱作「黃八路」。

最後,要說的是山東八路軍所穿的草綠色軍服。

山東八路軍的軍服顏色比較繁雜。在 1944 年,山東八路軍表示軍裝顏色得統一,還得染上保護色,這樣才能更符合作戰需求。其中明確夏季軍服是草綠色,冬季軍服的顏色得根據作戰環境變,像平原地區的冬服用土黃色,山地地區的冬服用灰色。

得說一說,雖說都是土辦法染色,可山東這邊梔子花不多,這兒的八路軍就會拿紅土來染色。

這麽個做法哈,先把挖好的紅土撒到鋪開的白布上頭,再潑點水,然後拿碾子來來回回地碾壓,紅土的泥水就能滲進布裏,把雜質沖掉,曬幾天,這衣服就變成黃色的啦。

八路軍的這種染色方式終歸是土法子,跟工業染色沒法比。一開始染完挺好看,可長期在外面打仗,又經風吹、日曬、雨淋,衣服很快就掉色了。

據八路軍老戰士回憶,出去打仗時,衣服出汗就變紅,人身上也會染上顏色,到最後衣服紅一塊黃一塊的,跟迷彩似的有斑點,而且有些黃色軍服掉色後就成灰色了,所以那時候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差不多就是灰的黃的混一塊兒,這正說明了當時抗戰條件的艱苦。

在好多抗戰劇裏面,八路軍的軍服顏色特鮮明,幹凈得一塵不染,色調還特別純正,這根本不符合現實,在那種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幾乎是沒法實作的。

八路軍的軍服供給老是特別緊張,為了節省資源,按照原則要求,軍服的制作和供應得嚴格節省,發一件新的,就得收回一件舊的。收回的舊衣服得充分使用,像用來做鞋墊、鞋底之類的。

在日軍封鎖的極其艱難的時候,能穿上一件新的軍服那可是相當奢侈。那時好多首長的衣服都得縫縫補補,各級幹部得帶頭節省軍服,能穿就穿,能補就補,盡量把有限的新軍裝留給新戰士。

除了自己生產軍服,八路軍還會靠繳獲敵人的軍服來滿足需求。就像 1941 年冬天,山東軍區的鐵道遊擊隊接到命令去攔截敵軍的運列車,繳獲了 1.8 萬匹洋布、800 套軍服還有軍毯之類的物資,用 200 多只小船滿滿地運到了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