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反思東北戰敗,最大失策是未撤精銳部隊

2024-02-04歷史

蔣介石心生悔意:「如果當初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就不會被困在台北過著茍且偷生的日子了!」背景1949年,百萬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政府被徹底推翻,戰敗的蔣介石在接濟下逃到了台灣地區,度過了余生。

蔣介石在台灣地區度過晚年時,開始反思他失敗的原因,回溯整個解放戰爭,他堅信自己的戰略計劃無懈可擊,認為他輸給毛主席的最大因素就是1948年未能及時將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為什麽蔣介石晚年的最後悔的是1948年未能把東北的部隊撤往關內,當年為何沒能成功撤退?

東北地區,自抗戰之前就備受關註。這裏擁有中國最大面積的黑土地,兩側的山嶺則蘊藏著豐富的林木資源和珍貴的名草藥,同時東北地區還擁有煤礦和鐵礦資源。

在抗日時期,俄國和日本都在東北建立了最密集的鐵路網和工業區,可以說,抗戰勝利後,誰能得到東北,誰就能「主宰天下」。

然而,蔣介石手下的主要人員以浙江人為主,他們秉持著商人的經濟理念,忽視了為國為民的大方向思維方式。

因此,在東北九一八事件發生時,蔣介石無動於衷,甚至將東北拱手讓人。

抗日戰爭進入尾聲,蔣介石的偽裝已被揭穿,貪得無厭的本性昭然若揭,因此戰後國共內戰已是定局。在七大會議上,毛主席預見到東北地區將為我軍的發展帶來重大的機遇,為了搶占先機,自1945年起,我軍派遣了12萬將士和眾多幹部前往東北地區。

在東北,長期主政山東的羅榮桓和東野指揮官林彪脫穎而出,成為我軍在東北地區的最高領導者。

魏軍在搶占東北時不惜血本,從林總和羅榮桓的陣容就可以看出。盡管蔣介石對搶占東北不感興趣,但國民黨內部仍有人意識到東北的價值。

狡猾的美國不希望毛主席迅速崛起,因此派馬歇爾勸說蔣介石出兵。在精良裝備的誘惑下,蔣介石答應出兵占據東北,但他的每一個決定都使他步步陷入困境,最終輸得一敗塗地。

國民黨內部普遍認為,應該釋放長期被軟禁的張學良。因為他曾領軍北上,中國共產黨的東北發展必定會受到一定阻礙。然而,蔣介石因為個人恩怨,看不清大局面,堅決拒絕「放虎歸山」,反而派了不熟悉東北情況的熊式暉前往主持大局。

考慮到熊式暉勇猛善戰,蔣介石害怕他會成為下一個背後捅刀的小人,所以只給了他表面上的總司令權力,並派了自己的親信杜聿明全權負責東北軍事。

這樣,兩人的權力相互制衡,一方想出兵,另一方卻不批準,導致雙方針鋒相對,什麽也做不成。

蔣介石因美國的虛張聲勢,誤判形勢,將抗戰中的精銳部隊新一軍和新六軍調往東北。這兩支部隊的將領大部份從美國學成歸來,士兵也是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陳誠在沈遼戰役中的失敗,使蔣介石的計劃落空,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損失了戰鬥力最強的兩支部隊。這讓蔣介石深感後悔,新一軍和新六軍的調往東北,成為他的一大失誤。

1945年11月,山海關保衛戰拉開了國共兩軍在東北戰場的首次激戰序幕,之後雙方打打停停。次年,國軍的第52軍、第53軍、第71軍和第93軍等全美械裝備部隊陸續進入東北,對我軍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我軍雖然利用原關東軍的武器擴充了部份機械力量,但由於缺乏充分的訓練和磨合,面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的國軍主力部隊時,連連敗退,陷入了困境。

林總過去只指揮過萬余人的115師,現在突然要指揮十萬人馬,對於大兵團作戰還感到有些不適應。結果,在與杜聿明的交戰中,林總的部隊接連在山海關、四平、本溪和長春等地被擊敗,甚至在1946年6月,杜聿明逼迫林總進行了「千裏大撤退」,一直撤退到松花江。

雖然我軍在東北地區在1946年遭遇了連續的失敗,但從未遭受過淪陷性的打擊。相比之下,國軍在抗戰後期就已經暴露出了其缺陷,他們雖然裝備精良,但在戰法和組織能力上存在嚴重短缺。

例如,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在每一場戰鬥中的傷亡人數都遠超我軍。

在美式後勤裝備的支持下,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戰鬥熱情高漲,但在取得多次「勝利」後,卻因為不珍惜彈藥,導致庫存告急,兵力不足。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政治不得民心,國軍的腐敗和剝削讓人民失望。國民政府官員貪汙腐敗,無休止地搜刮民眾,每一次奪取城市後都會進行瘋狂的掠奪。

因此,國軍的後勤只能依賴於地方官紳和軍隊後勤單位,這嚴重限制了國軍的發展。此外,國軍內部的腐敗現象也十分嚴重,大量吃軍餉和倒賣軍火更是東北國軍的致命問題。

林總戰敗後退守哈爾濱,迅速調整戰略,一面穩定後方,發動群眾支持;另一面緊鑼密鼓訓練軍隊,伺機反攻。"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反擊戰取得勝利,東北戰局在1947年逐步穩定。

然而,蔣介石在東北問題上不斷犯錯。華北戰局不樂觀,他動了調東北主力軍入關作戰的念頭。然而,東北戰局瞬息萬變,他卻又不願讓主力軍撤退,這讓他苦惱不已。

新一軍和新六軍在戰場上經歷了不小的挫敗,其中新一軍三個師損失了兩個團。後來由於缺乏美式精良裝備和彈藥,他們只能用燒火棍進行戰鬥,戰鬥力已經遠不如以前。

1948年3月,經過休養生息的東北野戰軍開始第四次進攻四平。此時,國軍部隊已經開始出現混亂,東北戰局的惡化讓軍國高層爭論不休。

對於蔣介石的整體布局來說,東北國軍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略意義。然而,蔣介石卻認為這些失敗只是偶然情況,他們的人多優勢還在,只要美援及時,他仍然可以一舉拿下東北。

因此,他撤掉了戰敗的陳誠,派出了衛立煌前往東北處理局面。然而,還沒等衛立煌守住長春,錦州就已經失守了。

1948年,蔣介石在決定不放棄東北的同時,召集高層軍事領導進行討論,提出了「穩住東北,鞏固華北,兩方兼顧,同時奪取」的軍事策略。

同年9月12日,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東北野戰軍高層一致同意放棄對長春的圍攻計劃,全力南下攻打錦州,以期實作最終的目標。

蔣介石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解放軍攻占錦州,東北的國軍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火燒屁股的蔣介石立即乘坐專機飛往沈陽,他要求衛立煌和廖耀湘率領軍隊前往錦州阻止東野軍的行動。

然而,衛立煌堅決反對出兵沈陽。一方面,他們實力不足,無法與東野正面交戰;另一方面,他擔心東北野戰軍圍攻錦州的訊息是誘餌,真正目的可能是圍城打援,那樣他將面臨無法逃脫的危險。

廖耀湘是黃埔系將領,只能遵從命令,率領新一軍前往錦州。然而,他有自己的打算,決定避開與東北野戰軍的正面沖突,轉而切斷他們的後勤路線,想等到我軍彈藥耗盡時,給東北野戰軍致命一擊。

不料,我軍主力部隊戰鬥力驚人,僅僅用了31個小時就成功拿下了錦州。此時,廖耀湘接到命令,讓他撤回沈陽,但蔣介石卻讓他和華北部隊一起收復錦州,這使得軍情耽擱了七天,錯過了轉道營口上船撤退的機會。

在杜聿明的提議下,廖耀湘帶領部隊南下蒙特內哥羅,卻在我軍的嚴密包圍下束手無策,只好改變策略返回沈陽。然而,東野主力早已在錦州附近設下了堅固的防線,導致廖耀湘和新一軍最終全軍覆沒。

整個遼沈戰役使得國軍部隊遭受重創,大型武器損失超過4700件,槍支彈藥遺失達18萬余支。

蔣介石對於東北戰局的失利感到十分痛心,他開始不斷尋找戰敗的原因。首先,他嚴厲訓斥了衛立煌,接著又怒斥馬歇爾,聲稱都是馬歇爾害了他。

他認為,馬歇爾原本沒有必要搶奪東北,只是因為他一直不停地說話,導致他損失了大量精銳士兵。現在,連南京的根據地都無法保住,如果他不派軍隊去東北,或者及時止損,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也不會失去他的老本。

結尾實則蔣介石東北戰敗的結局早已成定局,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內部統治腐敗至極,無論是政府還是軍隊,都看似繁榮興盛實則內裏千瘡百孔。

蔣介石總是把戰敗歸咎於未能將精銳部隊撤出東北,這只是他一貫的托辭。缺乏全域視野和對人民的關愛,他只知道追求私利,最終只能過著茍且偷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