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春秋爭霸,鄭國遭殃;這個小國是如何在兩強之間生存的?

2024-07-21歷史

春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但持續時間最長的還是楚國和晉國的霸業。兩國前前後後對峙了上百年,直到晉國分裂為止。縱觀晉楚爭霸的歷史,兩國對峙的前線基本在黃河一線,而黃河沿岸的鄭國、宋國成為了兩個重點的爭奪物件,兩國也備受戰爭之苦。

鄭國位於鄭州一帶,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地帶。在春秋初期,鄭國還能夠憑借自己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的優勢東征西討,成為了一個小小的霸主。但鄭國地處中原,四面鄰敵,沒有兼並坐大的地理條件。當周邊的齊、晉、楚、秦都透過兼並而成為了大國的時候,那鄭國也就只能成為大國爭霸的棋子了。

鄭國第一次成為諸侯爭霸的前線是公元前666年。這一年,楚國子元發動戰車六百輛,對鄭國發動了戰爭。楚國當時基本已經兼並了江漢諸侯,正想利用鄭國這個彈板,進取中原。訊息傳來,中原霸主齊桓公緊急帶領齊、宋、魯三國軍隊向鄭國挺進。不過,由於鄭國采取了「空城計」,楚軍不敢貿然進攻,最終解圍而去。

不久後,子元被殺,楚成王即位。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國之軍討伐蔡國,進入楚國境內。楚成王派遣軍隊與之對峙,實作了「召陵之盟」,南北對峙的格局基本奠定。

前655年,周王室出現更立太子之事。齊桓公糾集諸侯軍隊支持原太子鄭,這引起了周惠王的不滿。於是周王暗中和鄭國會盟,並試圖聯合晉、楚兩國對付齊國。鄭文公在周王的鼓動下,選擇脫離華夏聯盟,轉而投靠了南方的楚國。楚成王大喜過望,立即帶領軍隊北伐,吞並了齊國的小弟弦國。

齊桓公大怒,立即帶領五國軍隊進攻鄭國。鄭國被圍困,楚成王也不忙於解救,而是繼續進攻齊國的另外一個小跟班——許國。許國無法抵禦楚國進攻,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只好放棄對鄭國的進攻。

前653年,為了問罪鄭國的背叛,齊桓公帶領大軍又對鄭國發動了進攻。鄭國沒有多余的選擇,直接向齊桓公投降。鄭國這個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只能在大國之間搖擺不定。只有搖擺不定,才能生存下去。

管仲去世後,齊國霸業一落千丈,而楚文王則不斷北上,幾乎成為了一個新的霸主,而鄭國也投入了楚國的懷抱。但不久後,晉國在重耳的帶領下崛起,晉楚兩國為了爭奪宋國、曹國,爆發了城濮之戰。此戰,楚國稱霸中原的腳步暫時停止,而晉文公成為了新的霸主,鄭國也在不久後參加了晉文公主持的「踐土之盟」。

但晉文公依然不願意放過鄭國,他想教訓一下這個反復無常的小國,並報當年流亡過程中沒有被鄭國禮遇的舊仇。為了將勢力延伸到中原,秦國也派兵參加了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危難關頭,鄭國的老臣燭之武勸說秦穆公退兵,這就是語文課上【燭之武退秦師】。最終,秦穆公不僅沒有幫助進攻鄭國,還在鄭國駐紮了軍隊,幫助鄭國抵禦晉軍。晉文公得知後,覺得聯盟已經破裂,也選擇了退兵。

鄭國暫時倒向了秦國,可秦穆公也只是向利用鄭國作為彈板,爭霸中原。前627年,晉文公趨勢,秦穆公立即發動進攻鄭國,試圖裏應外合,一舉將鄭國變成秦國在中原的飛地。秦國行軍的訊息被走漏,駐紮在鄭國的軍隊損失慘重,而出征的軍隊在班師的途中又被晉國攔截,全軍覆沒,史稱「殽之戰」。此戰,標誌著秦國稱霸中原的夢想破滅。

此戰後,鄭國又倒向了晉國。後來,晉襄公趨勢,趙盾執政,晉國國內矛盾重重。於是楚穆王又開始趁機北伐,對鄭國發動了進攻。鄭國難以抵抗,損失慘重,立即向晉國求救。趙盾忙於打擊政敵,進行大清洗,無暇對外,因而忽視了鄭國。鄭國見狀,又立即向楚國投降。

隨後,楚穆王又進攻宋國和陳國,這些小國也見風使舵,投降了。可楚穆王不久就去世了,楚國的北進暫時終止。鄭國一看形勢發生了變化,又立即投靠了晉國。

前610年,晉國召開了會盟,但晉國卻拒絕鄭國參加。趙盾給出的理由是鄭國反復無常,多次和楚國勾搭在一起。鄭國的政治家子產見狀,立即給趙盾寫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解釋鄭國處於大國之間,為了活命只能搖擺不定。子產的話直接了當,趙盾也只能承認這種局面。其實對於鄭國來說,晉國也是反復無常的國家,因此鄭穆公說「晉不足與也」,反而是南邊的楚國還多少有些道義。因此不久,鄭國又倒向了楚國。

前608年,晉國糾集幾個國家的軍隊對鄭國開戰,試圖狠狠教訓下這個反復無常的小國。但楚國的軍隊也到達了鄭國,雙方在北林交戰,晉國慘敗。鄭國有了楚國的支持後,又大力進攻宋國,宋國慘敗。此後晉國又糾集軍隊進攻鄭國,但依然不敢和楚軍交戰,無果而終。

前606年,楚莊王帶領大軍進攻陸渾戎,問鼎中原,標誌著霸業基本建立起來。但晉成公也帶領大軍進攻了鄭國,鄭國無法抵禦,投降了晉國。楚莊王沒有發兵救鄭國,因為楚國爆發了鬥椒之亂,楚莊王回去鎮壓叛亂了。鎮壓叛亂後,楚莊王以孫叔敖為宰相,楚國國力繼續上升。此後,楚莊王連續幾年對鄭國發動了進攻,鄭國也是故技重施,直接投降。

前602年,晉國主持黑壤會盟,並要求鄭國參加。鄭國認為自己兩邊都不敢得罪,於是去會盟了。楚莊王大怒,對鄭國發動戰爭。但這一次,晉國和鄭國聯手,擊敗了楚國的軍隊。鄭國的老百姓那是一個興高采烈,因為這幾乎就是有史以來鄭國第一次擊潰大國的軍隊,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飆升了。但鄭襄公十分冷靜,他覺得楚國後面肯定要報復,於是在楚國大軍還沒有開動就直接對楚國投降了。

新鄭

可鄭襄公剛和楚國和解,晉國又帶領大軍殺了過來。沒辦法,晉國只能又歸附晉國。反正,誰的軍隊先到,就先向誰投降。要是雙方的軍隊都到了,那就等雙方決戰後再看投降於誰。

決戰很快也到來了,也就是前597年,楚國和晉國的大軍在鄭國對峙,最終楚國大軍取得了勝利,楚莊王正式稱霸中原。楚莊王又趁勝吞並了蕭國,並對宋國進行了滅國戰爭。還好這次宋國堅持下來了,不然中原大半就被楚國吞並了。

晉國和楚國來回在鄭國打來打來,這樣的歷史還會再不斷重復,如果一直說下去,那就真的沒有意思了。所以,後面同樣的故事,我就不用重復了。不管鄭國、宋國等國家如何搖擺不定,最終吃虧的都是這些小國。長期的交戰,導致百姓死亡,農業生產被破壞。宋國和鄭國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

與此同時,晉國和楚國長期爭霸,基本都是圍繞著鄭、宋兩國展開,實質上也沒有取得什麽利益。相反戰爭還消耗了兩國的國力。到了春秋後期,晉國內部卿大夫的傾軋越發嚴重,而楚國則面臨吳國的威脅。於是,兩國就開始進行了和平談判。

第一次談判是前546年,宋國的執政向戌請求各國到宋國結盟,實作了「弭兵之會」。這次會議的結果就是晉楚和平,而鄭、宋、魯等夾在兩國中間的小國必須同時向兩國繳納貢賦,而齊、秦等較大的國家則不用繳納貢賦。如此,兩國相當於平分了霸權。

「弭兵之會」暫時停止了中原的戰爭,使得鄭宋等國暫時免除了戰爭的威脅,是有利於北方的穩定的。但鄭宋等國必須同時給晉、楚繳納貢賦,加重了小國的負擔。但這也沒有辦法,相比於戰爭,繳納貢賦已經是最佳的選擇了。

不過,第一次「弭兵之會」沒有幾年,晉楚就爆發了鄢陵之戰。此戰楚國失敗,並兩國的國際國內環境都沒有發生改變,於是「弭兵之會」還是繼續得實行。前546年,雙方在宋國結盟,有14個國家參與,這是第二次「弭兵之會」。從此之後,中原地區在春秋時代基本沒有發生戰爭了,戰爭轉移到了晉國內部有以及東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