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地圖上的綠營番外——清代的丁銀收入和「攤丁入畝」

2023-12-07歷史

極盛期的清朝疆域簡圖

最近在看【清會典】,除了綠營兵制外,還希望將其他方面透過圖片與表格分享給大家,來一起學習、閱讀「枯燥」的歷史文獻。今天就來簡要講講清政府的丁銀收入和「攤丁入畝」。

清代地丁銀的納稅主力

清代的丁銀稅收制度承襲自明代,但掌控者從地方變成了中央,主要是對關內各省和盛京奉天府地區的成年男丁征收的「人頭稅」。

由於和田賦一樣,作為中央財政收入的常項。清廷相當重視對丁冊的編修,通常令各州、縣五年一次,將境內人丁匯聚成冊,送往閣部中央,以便朝廷掌握最新數據。

可在實際征收中,由於一貫的「暗箱操作」,富者通常少交不交,貧者則是全交多交,一些少田、無產者甚至都掏不起這筆款項。平常年份倒還好說,老百姓尚能得過且過;但一遇災荒,便流民四起、餓殍遍野,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定。也是在這種反復沖擊下,才推動了後續「攤丁入畝」的進行。

其實,早在康熙朝的中、前期,朝廷就將浙江的鹽鈔銀,以及浙江、湖北、山東的匠班銀攤入田畝中征收。但直到其執政的晚期,才以康熙五十年的丁冊為基數,將各省的丁稅定額化;再結合境內州、縣的具體情況,攤入田畝中和田賦一起征收。讓田多者多交、田少者少交、無田者不交,大大緩解社會矛盾。

攤丁入畝,各省需要繳丁稅的成年男丁基數

乾隆時期,各省丁稅及定額

打響變革第一槍的是,康熙五十五年的廣東。但高潮還是清雍正時期,自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陸續在直隸、福建、山東、河南、浙江、陜西、甘肅、四川、雲南、安徽、江西、廣西、湖南、湖北,以及對部份煮鹽竈戶推行了「攤丁入畝」的政策。

「攤丁入畝」的行程

乾隆十八年,直隸、山西、陜西的賦稅對比

少數地區省份則是在乾隆時期才執行此項政策,如:乾隆十二年的台灣府、乾隆四十二年的貴州省。而山西更是從乾隆十年,分區陸續推行「攤丁入畝」,可直到道光二年仍舊沒有全省執行。究其原因,相比臨近的直隸、陜西,山西是地少賦重,田裏已經沒有空間容納攤進來的稅賦。但它的落幕,還是在清末東北建省之時。

乾隆十八年,中央各省成年男丁戶數、口數

透過「攤丁入畝」的執行,清政府在名義上廢除了「人頭稅」,降低了廣大少田、無田者的稅賦;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口流動,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再加上番薯、馬鈴薯等作物的推廣種植,使得中國人口總數再上一個量級,奠定了今天人口大國的地位。

但我們也要看到,「攤丁入畝」同之前歷朝歷代的稅收改革一樣,本質上是方便稅賦的征收。作為繳費基數的康熙五十年丁冊,其數目雖不比乾隆朝,可已能漢唐時期相提並論,收到的丁稅其實並不少。況且,滋生的人丁,朝廷仍可透過調節鹽稅,彌補少收的「人頭稅」。處於封建時代的平民百姓,依舊逃脫不了「稅上加稅,耗外有耗」的歷史怪圈。

資料來源:

【大清會典】

【大清會典則例】

【大清會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