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總理出訪必帶一個行李箱,曾引起外界各種猜測,真相卻令人淚目

2024-01-07歷史

深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在新中國成立時就擔任了首任外交部部長。周恩來總理經常會因國家大事而到處去其他國家存取。

周恩來憑借著帥氣的臉龐、氣質不凡的言行舉止和高超的外交智慧,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在周恩來每次出國存取時,他都會攜帶一只皮箱。

每次到達出訪國家為他安排的住處時,這只箱子都會引起他人的註意。

這只箱子幾乎不會和周恩來分開,同時也被周恩來身邊的安保人員嚴密監視,這無疑給它鋪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顯然,這只箱子裏面盛裝的物品是不能輕易展示於人的。

這只箱子引起了國外的諸多猜測: 有人說這只箱子裏面是中國的核按鈕;也有人說這裏面裝的是中國的絕密檔;還有人說箱子裏面裝的是用於援助別國的錢財......

那麽,這只神秘的箱子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從一個箱子折射出的偉人形象

根據史料的記載,這只箱子裏裝有一條舊棉被、一套破舊的睡衣、幾雙帶有破洞的襪子。

因為周恩來用不慣國外賓館萊恩排的高級被褥,另外也不想給國際友人添麻煩,因此出訪的時候將自己常蓋的棉被裝進箱子裏。

這條棉被的被面只是一塊綠色的平紋布,被裏則是粗糙的白布,中間則夾著一個非常薄的棉花套。

而說起這套破舊的睡衣,可以追溯到建國的那一年,起初這套睡衣中還有著棉絨,而在歲月的摧殘下裏面的棉絨早已被磨光,這是因為周恩來長期在睡前進行靠床辦公的習慣導致的。

因此,在這件睡衣的背部,也是千瘡百孔。

起初,這件睡衣的背部只是出現了一個很小的破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很小的破洞越來越大,很快變成了一個大洞。

後勤人員只好一次次的縫補,以至於後來整個睡衣的背部都要被更換掉,然後繼續縫補。

從周恩來這件睡衣上,真實地體現出什麽叫「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除了睡衣,還有幾件布滿修補程式的內衣、內褲,這些內衣內褲由於布滿了修補程式,無法用洗衣機進行洗滌,否則將直接變成破布條。

另外就是被磨得發亮的毛巾和擦腳巾,布滿了很多破洞,看起來就像一張漁網一樣。

在這只箱子裏,還有大三元打滿修補程式的襪子。周恩來因頻繁的外事活動,需要經常步行,因此他的腳掌上布滿了老繭,同時穿在他腳上的襪子也難以幸免。

周恩來的襪子每個星期據說至少要縫補一次,如此高的縫補頻率,漸漸使為他縫補襪子的工作人員的縫補技術變得爐火純青。

讀到這裏,想必會有細心的讀者會問:這只是再簡單、樸素不過的幾件生活物品而已,為什麽要對外嚴格保密呢?

答案就隱藏在前文的講述中:這些物品都太過於破舊了,根本無法見人。

身為一個具有幾億人口的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居然攜帶著如此簡陋的生活物品,一旦被國外知曉,將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對中國的外交形象非常不利。

所以,每天清晨,周恩來起床之後,工作人員將他的棉被和睡衣疊好,放到箱子裏鎖好,避免被外國人發現。周恩來結束了一天的外事活動,回到賓館休息時再將箱子開啟,將這些物品一一拿出。

而這一系列看似「保密」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外界的種種猜測。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歷史將證明,中國人民正是靠著一針一線的艱苦奮鬥,節省出大量的金錢,用於國家的建設和支援那些需要的國家。

周恩來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簡樸?

然而,這只是周恩來簡樸的生活方式中的冰山一角。

在平時的生活中,周恩來從來都是精打細算地花費每一分錢,拒絕浪費一針一線,將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發揮到了極致。

自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周恩來曾十幾年內沒有置辦過新衣服。

1963年年底到1964年年初,周恩來對十余個國家進行存取,這些國家遍布了歐洲、亞洲等地區。

期間中國駐埃及大使陳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箱子裏的衣物,不禁質問工作人員為什麽不換新的衣物,工作人員哭笑不得地向她解釋周恩來拒絕換新的衣物和被褥,而且無論身邊人怎樣建議,都無法說服他。

無奈之下,徐克立自掏腰包為周恩來買了三件新襯衫,結果被周恩來轉手送給了衛士長成元功。

周恩來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同樣是「高標準,嚴要求」。

每次周恩來出訪別國時,身邊的工作人員都不會使用一分錢的外匯購買國外的商品,每次都是空手去空手回來,這也被他們戲稱為「免費旅遊」。

然而,在接見外賓時,卻一改樸素的形象,換上了嶄新的衣服,將自己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呈現給各個國家的外賓。

在197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秘密訪華的前夕,為了表示對即將存取中國的季辛吉和尼克森的尊重,周恩來為自己定做了一身全新的中山裝。

後來,這套中山裝成為了周恩來的壽衣,陪著他走完了人生中最後的旅程。

對於換新衣服的問題,周恩來表示偌大的中國只有他一個總理,也不會缺這一身衣服,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缺衣服,而是要提倡勤儉節約,發揚優秀的傳統美德,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另外,不僅僅是周恩來本人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就連周恩來的晚輩們也保持著這個優良傳統。

周恩來有個侄子,叫做周爾輝,周恩來曾送給他一條舊褲子,這條褲子周爾輝穿了很多年,破了就補,補完之後繼續穿,周而復始,一直穿到這條褲子沒有辦法再補為止,後來周爾輝讓妻子將其改小,讓孩子們繼續穿。

後來,這條褲子被人們戲稱為「三代褲」。

周恩來還有一個侄子,叫做周爾萃,在建國後成為了一名空軍飛行員。1959年,周恩來邀請周爾萃到西花廳的家中吃飯。

只見一碗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粥被端上了飯桌,這讓憧憬著饕餮盛宴的周爾萃屬實驚掉了下巴。

周恩來告訴他即便是當上了飛行員,生活條件有了質的改善,也不要忘記條件艱苦的過去,這種粥也被稱為「金銀飯」。

後來,周爾萃才得知,周恩來家中平時的飯菜都是最為清淡的,很少能夠吃到葷菜,就連魚也是極少見到的。

即便是吃到了魚,也要分為幾頓飯吃完,堅決不浪費一分一毫。

三、揭秘:周恩來形成勤儉節約思想的原因

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就是一名熱血的愛國青年。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1917年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在1918年,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了日本,此時在日本的周恩來首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

當時日本國內,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有日本的馬克思主義者創辦了相關刊物,很快周恩來便成了此類刊物的狂熱讀者。

隨著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周恩來積極響應,全力參加運動。

後來,周恩來開始了自己的歐洲之行。

在歐洲期間,一邊參加著自己的革命實踐,一邊繼續拜讀著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刊物等,久而久之,周恩來變成了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戰士。

1921年,回到國內的周恩來將自己拜讀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內容和當時社會形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判之後,認定社會主義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最終周恩來堅定地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人生信仰。

在之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周恩來從革命的實踐出發,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他這種勤儉節約的思想正是在這種信仰的影響下形成的。

當然,周恩來形成勤儉節約的思想,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也不無關系。

眾所周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究其形成的原因,在於當時社會生產力遠不如今天這樣發達,幾乎沒有剩余的勞動產品,因此當時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省吃儉用。

另外,在中國古代,奴隸制和封建制對人們的壓迫,使無數的人長期掙紮於饑寒交迫之中,清貧的生活使他們形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而周恩來自年幼時期,便在母親的影響下廣泛閱讀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深知「勤儉節約方可致富」的道理,也深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周恩來的故鄉——江蘇淮安,淮安以河、漕、鹽、權為名,奢靡之風十分盛行,人們普遍具有強烈的攀比心理,就連婚喪嫁娶都不惜以貸款來撐場面。

在此背景下,周恩來的家中也難以幸免,在周恩來的母親去世之後,周家經常靠著典當和借錢的方式勉強度日。

但好在周恩來並未受這種思想的毒害,加之當時在淮安很流行儒學,儒學中的勤儉節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周恩來。

後來,在進入南開大學後,周恩來則完全成了一名狂熱的「儒家信徒」,這是因為當時的南開大學十分註重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傳統文化的影響,為他形成勤儉節約的思想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在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周恩來也十分註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在這種自我修養的影響下,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在周恩來身上都有所體現,譬如嚴於律己,公私分明,勤於學習等,這些對周恩來形成勤儉節約的思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周恩來深知「成由節儉敗由奢」的奧義,勤儉辦公也是他一貫的思想認識。

位於中南海的西花廳,是周恩來的辦公室和住所,這間屋子非常簡樸,屋內沒有一件豪華的家具,只有書櫃、辦公桌等最為普通的辦公用品。

唯一一件能被稱得上是家具的物品,則是一張沙發椅,還是1972年毛澤東送給周恩來的。

後來,有外國人為周恩來編寫傳記,在寫到有關周恩來的勤儉節約思想的內容時,是這樣描述的:「他的毛巾從來不丟棄,不能用就用來當做擦腳毛巾,再不能用就當做擦鞋布。」

周恩來十分崇尚勤儉節約,這一習慣源自於他的嚴於律己。多年的革命戰爭,使新中國面臨著一窮二白的困境,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很多計畫都需要建設,因此對於資源的節約非常必要。

而作為新中國的總理,必須堅持勤儉治國,躬親實踐,將勤儉治國的思想融入到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之中。

周恩來所有的親屬都是普通人,既沒有當官,也沒有發財,這是因為周恩來一直都反對他的親戚搞特殊化。

另外,周恩來也是一個十分勤學、善於思考的人。

前文講到,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歐洲,周恩來從未忘記讀書,這其中就包括了當時十分流行的馬克思主義類書籍、刊物等,這使周恩來最終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偉大信仰。

這不僅僅來源於周恩來廢寢忘食般的學習精神,更來源於他善於思考的優秀品質。

他在對當時的中國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思潮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比較和判斷後,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並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這也為他後來形成勤儉節約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後來參加革命之後,周恩來也從未停止過學習、思考的腳步。

即便是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在臨睡前也要強迫自己閱讀,哪怕是身邊的工作人員多次催促也不肯放下書本。

周恩來在每次外出的時候,都要隨身攜帶幾本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閑暇的時候讀上一會。

周恩來不僅僅自己堅持學習,還經常教導身邊的同誌要堅持學習,堅持思考。

另外,周恩來經常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作風落實到極致。

周恩來經常和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勞動人民的勤勞、節儉,深深地影響了周恩來,他還將向人民群眾學習作為自己的修養原則。

以上幾點,都是周恩來形成勤儉節約思想的重要原因。

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的首任國務院總理,堅持以勤儉節約的思想建設、治理新中國,值得每一名中國人學習。

在物質生活極為富足的今天,這種優秀的精神品質仍然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