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鄧大軍為挺進大別山,付出巨大代價,為何沒在大別山站穩腳跟?

2023-12-10歷史

1947年底,國共內戰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華北、華東等地,中共軍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迫使國民黨軍隊不斷撤退和縮小防線。

在華中地區,中共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十萬大軍南下大別山,意圖開啟戰略空間,牽制國民黨軍隊在其他戰區的主力。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挑戰,國民黨國防部長白崇禧親自出馬,擔任九江指揮所主任,統一指揮五省軍隊,圍剿中共軍隊。

白崇禧

他滿懷信心,認為自己能夠在大別山消滅劉鄧大軍,為國民黨軍隊扭轉局勢。

那麽,在這場戰役中,白崇禧能否實作他的目標?劉鄧大軍能否從困境中突圍?雙方在這場戰役中都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和收獲?

大別山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政治格局

大別山是中國東部最寬廣的山脈之一,地處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橫跨了24個縣區,位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充當著天然的屏障作用,對於國共兩黨在華中地區的戰略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大別山地區地形復雜,山高谷深,林木茂密,道路崎嶇,交通不便。這對於進攻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對於防守方來說則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同時,大別山地區也有著復雜的政治格局。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地區曾經是中共紅四方面軍(後改編為新四軍)的一個重要根據地之一。

然而,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裏卻落入了國民黨桂系勢力的掌控之下。桂系勢力在這裏實施了民團保甲制度,每個鄉鎮、村寨都設立了民團組織,並配備了一定的武裝力量。

但桂系勢力與國民黨中央政府並不密切合作,也不服從其他國民黨派系的指揮。

在大別山地區的軍事部署和作戰計劃

1947年8月7日,為了打破戰略僵局,牽制國民黨軍隊在華北、華東的兵力,配合中共華東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的作戰,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治委員帶領6個縱隊12萬人奮不顧身地南下大別山。他們冒著隴海路和黃泛區的危險,強行渡過淮河,進入了大別山地區。

負責大別山地區防務的是國民黨武漢行政主任程潛,但他僅有兩支川軍和交警第4總隊被視為正規軍,而長江以南幾乎沒有其他正規軍部隊。

面對中共軍隊突如其來的進攻,程潛緊急調集了歐震第3兵團、張軫第4兵團、熊綬春第14軍和胡璉第18軍等部隊前來提供增援。其中,歐震第3兵團實力最強,擁有6個師的兵力,並且配備了美式榴彈炮和日式火炮。

然而,無論是程潛還是歐震,都無法有效指揮大別山地區的桂系部隊。桂系部隊由李品仙第21集團軍和夏威第8綏靖區所率領,他們在安徽經營了十年之久,對當地地形和民情非常熟悉。

李品仙

但他們與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其他派系之間存在著利益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願意聽從他們的命令。

因此,在大別山地區確實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情況,即有資格指揮的程潛卻不敢主動指揮,而有責任指揮的歐震卻沒有資格指揮。同時,讓本來名不正言不順的「地頭蛇」李品仙和夏威指揮也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白崇禧決定采取以下措施:他認為中共軍隊進入大別山的目的是為了牽制華北和華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而不是為了渡江南下。

因此,他下令以張淦指揮的第3兵團作為主力,從東部向西部深入大別山地區。同時,他派遣張軫指揮熊綬春的14軍和胡璉的18軍駐守大別山北麓,以阻擊中共軍隊的北返。

為了加強作戰力量,白崇禧要求蔣介石增加對他的火力支援,並與其他戰區進行協調,以確保各方能夠相互配合行動。他希望透過這樣的部署和協調,能夠有力地對抗中共軍隊的活動,並保衛該地區的穩定和國民黨軍隊的戰略利益。

白崇禧和蔣介石

白崇禧的計劃旨在針對中共軍隊的行動,同時充分利用其他戰區的資源,以增強對大別山地區的進攻力量。

這樣的安排有助於提高作戰效率,協調各方勢力,並為解決大別山地區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當然,具體的作戰計劃還需要進一步制定和執行,以期取得更好的戰果。

白崇禧

在大別山地區的主要戰鬥和戰果

國民黨軍隊對大別山的總攻於1947年12月1日發動,為了轉移國民黨軍隊的註意力,劉伯承司令員派出王宏坤第10縱隊向西突圍,沿著信陽方向進入桐柏山地區。

但白崇禧早已洞悉他的意圖,命令第14軍和第20軍在柳林設下埋伏,對第10縱隊發起猛烈的攻擊,造成了中共軍隊的重大損失。劉伯承試圖破壞白崇禧的攻勢計劃的企圖失敗了。

此時,毛主席下令讓粟裕第4兵團和陳賡第3兵團立即在中原地區加強進攻,以迫使白崇禧集團分散兵力。

在淮西休整了兩個多月後,粟裕部隊分成三路,突襲了平漢路鄭州至許昌段和隴海路開封至商丘段的鐵路。

粟裕

在粟裕部隊的協同作戰下,陳賡的兵團也對平漢路許昌至確山段展開了大規模突襲。戰場上火光沖天,中原地區陷入了激烈的戰鬥之中。

粟裕和陳賡相繼攻占了許昌、漯河、蘭封等地,給白崇禧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打通被扭曲成迷宮的平漢路,蔣介石下令孫元良的第2兵團從鄭州向南前進。

而李鐵軍的第1兵團則從豫南出發,帶領著15個師向北挺進,與孫元良的第2兵團協同作戰,對粟裕和陳賡進行南北兩面夾擊。

李鐵軍和陳賡是黃埔軍校的同學,一接到命令,李鐵軍立即日夜兼程,殊不知卻掉入了陳賡設下的陷阱中。

在祝王寨和金剛寺,李鐵軍的部隊被全部殲滅,他感到驚慌失措,急忙逃跑了。

大勝之下,粟裕和陳賡決心擴大戰果,一舉拿下20軍把守的確山。這是粟裕和陳賡兩位傑出的指揮家第一次攜手作戰,他們的部隊信心十足,陳賡更是主動請纓擔任攻城總指揮。

陳賡

然而,作為華野第1縱隊司令員的葉飛和第4縱隊司令員的陶勇,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幾個月前,在與20軍的藤縣戰鬥中,他們親身目睹了這支川軍部隊所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

縱使華野兩個最頂尖的縱隊連續一周都未能攻下一個縣城。而該軍的軍長楊幹乃是四川軍閥楊森的侄孫,他在指揮上表現出了卓越的洞察力和英勇的戰鬥能力。

盡管他沒有接受過黃埔軍校的訓練,但與大多數黃埔將領相比,仍舊是一位不容忽視的對手。

因此,葉飛和陶勇意識到攻下確山需要很大的困難,一旦陷入僵持戰局,等待國民黨援軍的到來,形勢將會變得不妙。

最終,確山戰役還是展開了。

華野負責攻擊山頭,中野負責攻打城市。正如葉飛和陶勇所預料的那樣,戰鬥進展異常困難,經過三天的激戰,幾個制高點仍然處於拉鋸狀態,陳賡的突擊部隊多次進退。

兩個野戰軍初次合作,面對巨大的困難,指揮層面遭遇到了巨大的困境,結果導致戰局越來越混亂。胡璉的第18軍迅速接近,加上確山戰役的失敗,迫使粟裕和陳賡不得不撤離圍攻地區。

正是因為確山戰役的失利,導致毛主席毛主席希望粟裕和陳賡南下湖北的計劃破滅,也使得白崇禧無法實作從大別山抽調兵力的願望,大別山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

由於得不到充足的補給,中野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殲滅戰,除了高山鋪等幾個僅有的勝仗外,在與桂系部隊的交手中幾乎是十戰九負,面對胡璉的18軍更是能避則避。

如此一來,野戰部隊只能地方化,利用遊擊戰保存自己,部隊的士氣不斷下降,逃兵也越來越多。

鄧小平、劉伯承

面對日益艱難的形勢,鄧小平於1948年1月15日致電毛主席,表示桂系部隊的威脅實在太大,但以中野目前的力量無法殲滅桂系一個軍,不能給國民黨軍隊以沈重打擊,因此不得不考慮撤出大別山。

為解大別山之圍,毛主席寄希望於讓粟裕兵團渡江南下。1月22日,粟裕給毛主席發出了那封著名的「子養電報」,列舉了渡江南下作戰的種種不利因素。

1月26日,鄧小平再次向毛主席提出撤離大別山。 經過反復權衡思考,毛主席最終於2月7日回電,同意中野撤離大別山。

撤離過程中,陳再道的第2縱隊被國民黨軍隊發現,白崇禧隨之令桂系王牌第7軍和第48軍開赴大別山北麓,與胡璉第18軍一起實施封鎖,這導致陳錫聯第3縱隊、王近山第6縱隊不得不化整為零,閃轉騰挪,直到3月下旬方才撤出大別山。

除去部份留守地方武裝人員外,中野全軍至此只剩不到6萬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卻沒有站穩腳跟。

在大別山地區的得失成敗和影響

大別山戰役是國共內戰中最慘烈、最復雜、最具影響力的一場戰役。它對國共雙方在華中、華北、華東等地的戰略部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國民黨方面來說,白崇禧在大別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他成功地阻止了中共軍隊渡江南下的可能性,也打擊了中共軍隊在華中地區的發展。

同時,還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指揮水平,贏得了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的信任和尊重,他的部隊也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和經驗。

蔣介石

不過,白崇禧的勝利也有其局限性和代價。他沒有能夠徹底殲滅中共軍隊,而是讓他們逃到了淮西地區,與粟裕、陳賡等部隊會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戰略集團。

他也沒有能夠解決桂系部隊與其他派系部隊之間的矛盾和分歧,而是加深了他們之間的隔閡和不信任。並且還因為過於專註於大別山戰役,而忽視了中共軍隊在華北、華東等地的活動,導致國民黨軍隊在這些地區失去了主動權和優勢。

對於我軍來說,大別山戰役是一場慘痛的失敗。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損失了近半數的兵力,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導致在華中地區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挫折,部隊也遭受了士氣和信心的低落。

然而,這次失敗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我軍透過大別山戰役,鍛煉了自己的作戰能力和指揮水平,也總結了自己的教訓和經驗。

不僅如此,我軍還透過撤離大別山,與其他戰區的部隊取得了聯系和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戰略集團,加強了對中原地區的進攻,迫使國民黨軍隊分散兵力和註意力,為之後的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大別山戰役是一場曠日持久、慘烈激烈、影響深遠、難有定論的戰役。它不僅反映了國共雙方在內戰中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也預示了內戰後期的走向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