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用教員的思想解析三國:袁氏集團犯了哪些戰略錯誤?

2024-04-16歷史

袁紹是東漢末年諸侯中的大麥克,這個大麥克是怎麽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的?今天就用教員的思想,剖析袁氏集團究竟踩了哪些坑,又犯了哪些戰略性錯誤。

提起袁紹集團的覆滅,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確實是改變歷史走向的戰爭之一,但後人誇大了這次戰爭的意作用。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雖然傷筋動骨,但根基尚未動搖,仍然坐擁冀、青、並、幽四州,硬實力在各路軍閥中仍然最強。

同時,袁紹除了地盤大、實力強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心依附,袁紹深得河北人民的擁戴。

總之,官渡一戰之後,袁紹的實力確實下降了,但衰而未落;曹操是實力確實上升了,但大而未強。這種實力對比的格局,決定了雙方戰略相持的態勢。

曹操對當時的情形看得相當清楚,所以官渡之戰後,並沒有立刻向袁紹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而只是在袁紹的勢力範圍邊緣搞一些襲擾性的小動作。

可惜的是,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袁氏集團的創始人和精神領袖袁紹死了,隨著袁紹的下世,袁氏集團內部的另一顆雷爆了,袁紹的兩個兒子陷入了爭奪權位的內鬥。按照安排,小兒子袁尚接替了袁紹的權位,但大兒子袁譚不服氣,自封為車騎將軍,率軍駐紮在黎陽。

用今天的話說,袁譚和袁尚都是過於關註自己的局部利益,缺乏大局觀。 用【矛盾論】的觀點來解釋,就是沒有抓住當時的主要矛盾。 當時的主要矛盾,仍是袁氏集團和曹氏集團之間的矛盾,這個很容易理解,如果袁氏集團這棵大樹倒了,那就意味著遊戲結束了。

看到袁家哥倆鬥得有模有樣,曹操意識到機會來了,公元202年9月,迅速向袁氏集團根據地發動軍事進攻,但這次軍事行動並未占到什麽便宜,不得不休戰退兵,這也從側面說明袁氏集團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公元203年3月,曹操再次對袁氏集團發動軍事進攻,這次倒是有些進展,一口氣打到了袁氏的大本營鄴城,但仍然突不破鄴城的堅固城防,曹操還是沒有占到實質性的大便宜。

兩次用兵都沒有達到目的,曹氏集團內部開始反省討論,郭嘉提出一個建議,那就是退兵,退兵的目的是減輕袁氏哥倆的外部壓力,繼續給他們創造窩裏鬥的條件。

用【矛盾論】的話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會互相轉換的。如果曹操不退兵,老袁家哥倆只能抱團取暖、一心抗敵。 如果曹操退了兵,袁氏集團的外部生存壓力就會極大減小,老袁家哥倆之間的矛盾就會上升為主要矛盾。

果不其然,曹操走後沒多久,老袁家哥倆就開始兵戈相見、鬥得不可開交,更可笑的是,袁譚竟然要和曹操結盟,見過傻的沒有見過這麽傻的。

最終的結果,就是曹操得了漁翁之利,袁氏哥幾個被逐一擊破,至此,曹操才算是真正統一北方,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

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10月左右,曹操攻入袁紹的鄴城的時間是公元204年8月,也就是說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又用了4年的時間才真正啃下袁氏集團這塊骨頭,在整個過程中,曹操把【矛盾論】的精髓套用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