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最冷的槍——誌願軍從鐵原的「冷槍熱戰」到上甘嶺的「冷槍冷炮」

2024-01-05歷史

前序: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境外與美國為首的世界最強軍事集團對抗較量的重大歷史事件,其影響無論對中國、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極其深遠的。

「禦敵於國門之外」,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不得不打的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

東北是當時是新中國第一大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命脈所在,喪失北韓作為戰略緩沖區的狀態下,將讓新中國陷入極大的戰略被動。

強敵壓境,把希望寄托於敵人不主動開槍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 因此,尚未完全安定的新中國不得不集中有限的國力、軍力去打這一場被動的戰爭。

毛澤東力排眾議決定出兵北韓,既發揚了國際主義,仗義出手援助兄弟之國,更多考量的重心則放在如何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上。他明確要求「要把國防線從鴨綠江推進到德川、寧遠及其以南。」

因此,當美國政府先命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無理幹涉中國內政,後徹底無視中國政府的警告,向北悍然越過三八線的時候,也同時揭開了中、美兩個大國宿命般的對抗歷程。

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是外國列強想什麽時候打進來就什麽時候打進來的百年屈辱歷史,中國軍隊從來沒有獲得過敬畏。而抗美援朝之後,列強們就再也不敢輕易談論對中國開戰這個話題。

這場戰爭讓中華民族從真正意義上一洗鴉片戰爭以來的奇恥大辱,第一次正面擊敗世界最強軍事集團,打出了國威軍威,讓民族自尊拔地而起。

剛剛從百年屈辱走出來的新中國,如果沒有這一場戰爭的淬煉,是不可能贏得全世界的尊重和民族自立,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

而那些年的誌願軍戰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軍人,是他們在北韓戰場的血與火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頑強的民族性格。

他們從不跟自己的祖國講條件,從沒有任何奢求,決不會因為沒有空中支援放棄進攻,決不會埋怨炮兵火力不夠,決不會怪罪沒有足夠的給養。

他們只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而依然沖鋒不止,只要一息尚存,就決不會放棄陣地;他們甚至可以在零下三、四十度左右的嚴寒裏整夜潛伏而身上只有單衣;他們可以在烈火中一動不動;他們中的每一個戰士都隨時準備著拿起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

但光靠頑強的品格和敢於犧牲的精神這些不可或缺的可貴因素,顯然不足以取得一場現代化戰爭的勝利。

中國軍隊在沒有空軍、只能夜間作戰的情況下,用最簡陋的武器裝備把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第一流軍隊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過了三八線,除了頑強的意誌和驚人的勇氣, 最主要的首先是領袖廣闊、深遠、正確的戰略眼光和導向;第二是將領們準確、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活多變、具有針對性的戰術打法;第三是作戰部隊強悍的執行力、群體技戰術水平胡個人作戰能力。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將以上因素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巔峰狀態。

從純軍事層面看,迂回、穿插、夜襲、近戰是中國軍隊面對強敵時,以弱勝強的法寶。但在北韓血戰場上除了這些, 針對不同情況不同戰術打法外,還有新的情況產生的新的戰術打法也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如同教科書般呈現在世界軍事研究領域的課桌上,成為世界軍事經典案例。

比如,高強度的進攻,需要的是運動戰。但在相持階段的陣地戰時期,面對世界戰爭史上自熱兵器時代以來最密集的炮火,「坑道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誌願軍自身的傷亡。

另外就是冷槍戰術。誌願軍的火力和彈藥量遠遜於對方,要節省彈藥,就要提高射擊精準度。重武器控制的是面,而輕武器控制的是點。 相比重武器多於我方的敵人,我們必須讓輕武器發揮威力,做到以「點」帶「面」。

相對於高密度、高強度的「冷槍熱戰」,高密度、低強度的「冷槍冷炮」戰術卻是揚長避短,在本來自身裝備原因而並不占優的陣地戰中占據了絕對主動,以最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傷亡,給敵人造成了最大限度的殺傷。

神奇之處在於,其戰績絕對不亞於一場大的戰役,這就是創造了奇跡的「冷槍熱戰」和價效比極高的「冷槍冷炮」戰術。

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有三個軍憑借驕人的戰績,昂首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等主力的行列。

他們分別是 在鐵原阻擊戰中,靠眼花繚亂的靈活戰術和犧牲精神完成戰略性阻擊而打成王牌的第63軍;靠上甘嶺戰役英勇頑強而威名遠播的第15軍;還有集「冷槍冷炮」之大成者、給敵人造成極大傷亡的第24軍。

而三個王牌軍在眾多戰術中,無論是高強度、高密度的激烈碰撞,還是低強度、高密度的陣地對峙形勢下,都有一個共同的作戰特點——「最冷的槍」。

從「冷槍熱戰」戰術到「冷槍冷炮」運動,可以說始於鐵原第63軍188師,興於上甘嶺第15軍45師,後在第24軍72師發揚光大,正式作為一種「價效比最好」的戰術範例推廣全軍。

當然,也成為一種世界軍事經典戰術案例。

一,揚長避短:

縱觀為期三年的韓戰,雙方軍隊高強度、大規模全力以赴的對抗和碰撞,是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 日近八個月時間舉行的、波瀾壯闊的五次大的戰役。

之後的兩年多,則是邊談判邊武力較量的局部陣地戰。( 有關韓戰其他詳情,本文作者多篇文章另有詳述

在此期間交戰雙方此消彼長,比拼意誌,激烈性和殘酷性一點都不次於五次戰役。經常把局部陣地戰,越滾越大,打成了戰役級規模,比如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

五次戰役中中國軍隊的運動戰,是一種智慧、謀略和勇氣、頑強的結合體,那更是一種千錘百煉、以弱勝強的致勝法寶。 即把敵人拉長拉散後,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部,然後各個擊破,靠的是大範圍的穿插迂回,分割包圍並殲滅敵人。

中國軍隊在沒有空軍和缺少重武器、只能在夜間作戰的情況下,憑著簡陋的裝備和薄弱的後勤補給,把擁有世界上最為強大軍事力量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一度打到三七線,並最終穩定在三八線,靠的就是這種不可復制的運動戰。

高明的戰術和基層部隊強悍的執行力缺一不可,向來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憑著這種自信,誌願軍統帥彭德懷甚至認為,即便是現有簡陋的裝備,只要能讓士兵吃飽肚子,可以有相對充足的彈藥,也照樣能把「聯合國軍」趕下臨津江餵王八去。

事實證明,隨著戰線越拉越長和美國空軍卓有成效的空中絞殺,三八線成了誌願軍後勤補給所能達到的極限。

然而,被稱為「戰術大師」和「輕步兵之王」的中國陸軍只能靠運動戰取得勝利嗎?

日本有關軍事研究部門總結道:「中國軍隊在韓作戰的各種戰術可謂登峰造極。尤其是針對新的情況創造性地發明新的打法,有效地做到了揚長避短,令人嘆為觀止。讓聯合國軍眼花繚亂的是,中國人光一種追擊戰術,竟然高達40多種……」

1951年6月中旬,第五次戰役後期堪稱奇跡的鐵原阻擊戰中,誌願軍十九兵團第63軍編制不全的三個師,面對戰爭史上最密集的火力覆蓋, 在平原地區阻擊數倍於己的 、有著世界第一流空軍助陣的世界最強重裝甲裝備部隊達十三天之久。

這是一場需要用生命換取時間的戰略性阻擊,也是一場精彩絕倫、又慘烈無比的巔峰之戰。 第五次戰役由於誌願軍脆弱的後勤補給斷裂,攻出去的誌願軍需要全線退回三八線以北,集結構築防線需要時間。

如果沒有鐵原阻擊戰以空間換取時間,誌願軍將會全線退守鴨綠江,局勢再控制不好的話,中國東北也將不保。 而要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了官兵們鋼鐵般的意誌和無懼犧牲的精神,憑借的就是爐火純青、層出不窮的戰術。

三個師按倒品字形布陣。首先登場的第189師打破常規,蔡長元師長將189師分成200多個單位,分別堅守200多個地點,像是在陣地上灑滿了釘子,形成奇特的「釘子戰術」。敵人進入其中,就會受到各個單位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不得不分散攻擊點。

在一般的軍事阻擊常規中,這種戰法屬於大忌。形不成強有力的力量,美軍如集中力量突破一點,就會輕易突破。這種戰法,由於兵力分散,也註定要承擔很大的犧牲。

但當時的一切,都沒有時間重要。

這樣一來, 美軍機械化推進、飛機轟炸和重炮轟擊的優勢瞬間喪失殆盡, 不得不分散攻擊點,完全遲滯於189師布下的「泥沼」而拔不出腳,陷入了顧此失彼的「拔釘子」的苦戰並損失慘重。

吃盡苦頭的美軍後來將這個讓自己寸步難行並傷亡慘重的戰術,稱之為「飛舞的鏈條」

三天三夜,第63軍189師成功地將美軍最銳利、兇猛的第一波攻勢遲緩下來,自身傷亡三分之二, 卻替隨之登場的第188師完成預備防禦陣地第構築,爭取到了時間

美軍進展遲緩並無可奈何,繼續進攻前只能用美軍作戰操典允許限額五倍以上的「範弗裏特彈藥量」,來宣泄自己寸步難行的憤怒,將誌願軍陣地後方的鐵原城幾乎夷為平地。

但接下來,他們遇上了更加讓自己頭疼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九兵團63軍188師。

鐵原阻擊戰三個師的相互配合是一個體系,都各自發揮出了自身的優勢和特長。而相比善於大範圍穿插和迂回、高強度進攻的189師,此時的鐵原需要的是一支特別能堅守的部隊。

第189師師長蔡長元在鐵原擺了個「飛舞的鏈條」,在寬達25公裏的正面陣地上苦鬥三日,面對敵人東、南兩個方向的攻擊,用一個師打成一個團的代價, 將美軍最兇猛的重機械化進攻動能消耗並遲滯下來 算得上交出一份悲愴但合格的答卷

該第188師上場了,他們又能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透過硝煙俯瞰鐵原戰場,我們看到中國將軍的一顆顆精妙絕倫的落子。

第188師師長張英輝的答案是一個藏在地下的「八卦陣」,和地面之上「最冷的槍」。

「冷槍熱戰」正式登場。

而188師正是憑借這種揚長避短的戰術打法,硬是在這場戰略性的阻擊戰中,打出了名垂軍史的「光輝十日」……

二,冷槍熱戰:

「冷槍」就是現在軍事術語中的「狙擊」戰術,出色的狙擊手、專業的裝備和指揮助手缺一不可。

只不過,從紅軍到誌願軍的發展歷程中,根本沒有過這個名稱的兵種,也沒有專業的精準射擊訓練,槍法好的有的靠天賦,大多數則是彈藥奇缺逼出來的。

解放戰爭以來,由於我軍多註重戰略性的大型戰役,以運動戰為主,個體精準射擊也沒有放到一個重要的戰術層面考慮。但不同情況不同對待,每一個部隊都有其靈魂和戰術特長。

第188師脫胎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冀中軍區第九分區,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紅色經典小說【敵後武工隊】的原型。其作戰風格刁鉆,長於滲透,善打遊擊戰,對地道戰和麻雀戰特別拿手。

所謂麻雀戰與現代狙擊戰術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方法近似。它是遊擊戰中,以隱蔽射擊為特點,以襲擾為目的的一種作戰方式。

士兵們射擊的精準程度,完全是因為當時條件的艱苦。八路軍彈藥來之不易,即使是主力部隊,一般每個戰士配備通常只有十發左右子彈,有時候全部打完還要受批評。

即使是少量的機槍和「花機關」(衝鋒槍),一般都是用點射而舍不得用連發。因此,提高每一顆子彈的有限率,已刻入每一個戰士的骨髓之中,實際上也等於被迫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此時的張英輝師長在鐵原的東南方,采用地道戰加麻雀戰相結合的打法。

一方面擺出了一個八橫八縱的大型地道加塹壕陣地,另一方面用類似麻雀戰的打法來打正規戰。 也就是坑道加冷槍,用現代戰術術語說,是陣地戰加狙擊戰的戰術。

不同之處在於,現代正規狙擊戰術,是在相對靜止的作戰狀態下,一般適用於特種作戰的個體有限狙擊。

而此時的188師是大部隊在高強度對抗當中的「冷槍熱戰」,所有戰士都是狙擊手,在美軍坦克陷入反坦克塹壕後,對後面的步兵進行高密度、快移動的、以輕武器為主的冷槍作戰。

據當時參加過鐵原阻擊戰第二階段的美軍士兵回憶,只要對方槍一響,這邊就有人倒黴。

188師的地道加塹壕也挖得十分科學而巧妙。都是每隔3到4公尺左右就必須拐彎的蛇形塹壕縱橫連線,每個拐點有一個機槍工事做火力掩護,正面配備簡陋的反坦克武器小組,有效打擊陷入塹壕不能動彈的美軍裝甲部隊。

這個戰術讓美軍重裝甲部隊造成很大損失。據統計,鐵原阻擊戰第二階段被188師摧毀的美軍坦克和裝甲車一百多輛,沒有發揮出任何突破先鋒的作用。

再加上前面第189旅三日三夜的有效阻擊,將美軍排山倒海的進攻節湊降了下來,進入一種相對遲滯狀態,因此給第188師的「冷槍熱戰」創造了條件。

誌願軍第188師都是打地道戰和麻雀戰的行家裏手,面對敵人的重火力,充分發揮了自身輕武器的優勢,在坑道、塹壕裏面竄蹦跳躍, 一般戰士用點射打擊敵人進攻時坦克後面的士兵,一些神槍手則專門瞄準美軍的指揮員、通訊兵、炮火觀察員等實施精準射擊。

一開始美軍坦克陷入塹壕,其他坦克趕來救援拉出時,驚訝地發現在對方稀疏的槍聲中,自己的步兵卻接二連三地不停倒下。

有時要救援一輛坦克,往往要付出幾輛坦克和十幾人的傷亡。而大多數情況下,陷入塹壕的坦克還沒來得及被其他坦克拖出,就會遭受對手反坦克手雷、雷管或瑪祖卡的襲擊。

於是,在鐵原戰場上經常出現反差對比極大的作戰模式——第188師陣地上一開始是美軍高密度、震耳欲聾的「範弗裏特彈藥量」的炮火覆蓋。但到美軍沖鋒時,誌願軍只有稀疏的步槍聲音。

但就是在這些莫辛納干騎槍單調的吭吭聲中,美軍步兵卻傷亡慘重,經常趴在地上不敢擡頭,就連掉頭就跑的勇氣都沒有。

沖在前面的坦克則不寒而栗、步履艱難。有時即使是連坦克帶士兵突破某處防線,落在戰線後方的誌願軍戰士仍然會冷靜射擊,直到犧牲……

通常在防禦戰中,一挺機槍和一門迫擊炮遠比一個出色的神槍手更能發揮作用。所以,一般的軍事常識中,狙擊戰術在特種作戰或小規模遊擊戰中,才能發揮其優勢。

但那只是一般的軍事常識。 第188師在平原地區正面阻擊實力世界第一的美軍重裝備機甲部隊瘋狂進攻,整整堅守了十天。這個奇跡被軍史譽之為「光輝十日」。

在這個戰場用這個戰術,打出了赫赫有名的「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郭恩誌。作為第188師563團8連連長,帶領40名戰士用「最冷的槍」,創造出斃敵800余人的驕人戰績。

奇跡般整整十天的堅守,證實了中國誌願軍第188師用「最冷的槍」 ,在高強度、高密度的戰場上也照樣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氣勢如虹的重裝甲美軍,在需要用空間換取時間的作戰中,顯示了其有效性、實用性、針對性和它的威力。

三,推廣全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中國古代軍事術語,完美地形容了美軍在鐵原戰場上,分別遇到誌願軍第63軍三個師時的戰鬥狀態。

第63軍阻擊美軍十三天,靠地道和塹壕,以及「冷槍熱戰」的第188師正面硬抗了十天。

當然不能說第189師正面堅守才三天就不如188師。事實上,正是第189師「飛舞的鏈條」將美軍風頭最勁、最猛烈的進攻節奏遲緩了下來,也為188師構築防禦工事爭取了時間,也為「冷槍熱戰」創造了條件。

更不能忽略的是,相對於189和188兩個師的正面硬抗,第187師在側翼的阻擊。

與戰略上的「紙老虎」之說不同,戰場上的美軍是世界上最善於總結和創造的軍隊之一。先前針對誌願軍的運動戰,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發現了誌願軍後勤補上的硬傷,就總結出了誌願軍的「七天攻勢」的弱點,和極具針對性的「磁性戰術」。

鐵原大戰打到第十天,美軍對於掘壕固守的誌願軍,除了「範弗裏特彈藥量」的瘋狂傾瀉外,他們發現能夠在大雨滂沱中燃燒的凝固汽油彈是最有效的武器。

於是,整個鐵原城的西南處成了一片火海。據有個誌願軍老兵的回憶:「美軍凝固汽油彈一炸開,地道和地上都會串連成了一條火龍,根本躲無可躲,身上沾到火就別想撲滅,那種慘烈畫面你無法想象。鐵原,應該叫血原……」

巨大的傷亡也使第188師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第187師隨之成為鐵原戰場上最後的中方主角,而目前187師的兵力也僅僅只剩一個團。

打到這個時候,整個第63軍在鐵原城前方的防禦空間已經基本用光,整個陣地已經被壓縮成了窄窄一條。在這樣的情況下,僅靠意誌是不可能守住陣地的。

守不住,就不守了!徐信師長拿出了一個方案——反攻!

傅崇碧軍長一拍桌子,同意了這個瘋狂的想法,並把軍直屬火箭炮營、和軍部警衛營以及勤雜人員全部交給了徐信。

原軍部警衛營了早被派上了前線。坐鎮63軍的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誌下來時看到空空如也的軍部也是倒吸口涼氣,一咬牙把兵團警衛營抽調出來「借」給了63軍。這才沒過了幾天就又被傅崇碧「借」給了徐信……

徐信把全軍的火炮集中起來,一起向美軍的「鋼鐵城堡」開火。 幾天沒有誌願軍成建制的炮擊使美軍放松了警惕,只針對步兵襲擊做了防範。 猝不及防的誌願軍炮火把美軍上百輛坦克圍成的營地炸成一片火海,把美軍準備第二天使用的彈藥也全部打炸。

驚天動地的爆炸中,誌願軍突擊隊分三路殺進美軍大營,美軍花巨大代價十幾天突破的防線被一夜收復,但少得可憐的兵力使突擊隊也沒有能力再做進一步反擊。

眼看機不可失,嘗到甜頭的徐信跑到軍部跟傅崇碧要兵,希望第二天晚上再來一次。面對巨大誘惑的傅崇碧也只回答了一句:「徐信,你看我跟你去怎麽樣?……」

撼天動地的鐵原阻擊戰終於落下帷幕,63軍的阻擊正面擋住了美軍的戰略性攻勢。

與此同時,第20軍58師在史倉裏華川、第15軍在芝浦裏、北韓人民軍第一、第三軍團在戰線兩翼的阻擊,也讓美軍找不到突破點。 誌願軍利用鐵原阻擊爭取到的時間,已經在鐵三角底部的伊川構築好了完備的防禦體系。美軍再也無法承受巨大的傷亡,無奈停止了攻擊,轉入防禦。

心緒激蕩的彭德懷穿越百裏防區,到伊川看望剛剛撤下來僅剩不到三分之一的63軍將士,這是他一生征戰生涯中,極其少有的。

看到許多撤下來的戰士只剩一條褲衩和一支彈倉空空的步槍,很少感情流露的彭德懷一度哽咽:「祖國人民感謝你們!我彭德懷也感謝你們……」

隨著規模空前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誌願軍第63軍雖然損失慘重,但因此而昂首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等主力的行列。( 第五次戰役詳情見本文作者【第五次碰撞—深度解讀韓戰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第五次戰役】

自此之後的兩年多,隨著戰場形勢和停戰談判形勢的要求,戰爭形式的重點轉移到了邊談判邊武力較量的陣地戰。

按軍事常理而言, 對於擁有制空權的裝備精良、且從不限制彈藥量的美軍來說,陣地戰是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的戰法。 而對放棄運動戰、重火力嚴重不足的誌願軍來講,沒有任何優勢。

但隨著進入相持階段的正規陣地戰,面對百倍於我的美軍密集火力, 第188師的戰術也被誌願軍副司令員楊得誌推廣到了全軍並行揚光大,給面對裝備占優的強敵,打前所未有的陣地戰創造了條件。

首先是塹壕戰引申的坑道戰 就是在高地的反斜面挖規模不等的戰壕和防炮洞,然後將之連線起來。敵人轟炸時躲進洞裏,炮火停止後再進入戰壕 。要求坑道厚度普遍達10到15公尺,有的可以達到30到50公尺,至少兩個出口。根本不怕炸彈,可以達到防空、防化、防彈、防毒等要求。

這個打法在此後的陣地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中朝聯軍傷亡大振幅降低。

舉例說明,美軍秋季攻勢中,第六十四軍一個連利用坑道戰,一天內不僅抗住了美軍三萬多發炮彈和幾百枚航空炸彈的轟炸,還擊退敵步兵22次進攻,殺傷聯合國軍700余人,自己僅傷亡21人。

此舉開始推廣到了全軍。十個月後,除了東、西海岸修建了大量坑道工事以防止美軍登陸外,正面戰場的鐵原、上甘嶺等200公裏地區的坑道連線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工事。據不完全統計,全軍共構築坑道1250公裏,戰壕、交通壕6240公裏,相當於一個不可逾越的「萬裏長城」。

1951年夏秋作戰時,美軍平均發射40到60發炮彈即可殺傷誌願軍一人。到了1952年下半年,美軍要平均發射600發炮彈才可殺傷誌願軍一人。

既然我們打陣地戰重武器不占優,那就充分發揮輕武器的威力。

與坑道戰相配合的戰術, 就是低強度、高密度的冷槍戰術。

如果說美軍在鐵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冷槍的厲害,在即將到來的相持階段中突然驚訝地發現,中國士兵除了運動戰,在美軍占優的對峙型陣地戰中,用爐火純青的輕武器也照樣能把他們打到痛入骨髓……

四,「狙擊兵嶺」:

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主持國防部日常工作。鄧華於6月就任誌願軍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全面主持誌願軍工作。

彭德懷歸國前,在北韓召開了最後一次作戰會議。會議其中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命令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三兵團第15軍,以堅守防禦的形式接替第26軍在五聖山、西方山、鬥流峰一線的防線。

彭德懷專門叮囑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和第15軍軍長秦基偉:「五聖山是北韓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裏無險可守!你們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負歷史責任!」

從軍事角度上看,打陣地戰是裝備精良、彈藥充足的一方占絕對優勢。這對要打堅守防禦的第15軍來說,無疑是個極其艱巨的挑戰。

因為之前的第26軍采用的戰術是「運動防禦」,也就是不死守陣地,敵人進攻時就放棄,然後趁敵人立足未穩給它一頓炮火,再發起沖鋒奪回陣地。對於反攻不利的局部陣地就索性放棄換個山頭再打。其宗旨 主要以陣地為誘餌,達到大量殺傷敵人的目的。

而第15軍如今根據形勢發生變化,軍事目的也發生改變而變為堅守。重裝備和火炮弱於敵人的情況下,針對性地加強構築堅固的坑道。 六個月時間修築坑道的同時,第15軍戰士們也沒閑著,用充分發揮輕武器威力的戰術——「最冷的槍」,讓美軍吃盡了苦頭。

秦基偉把防禦重心放在了美軍便於重機動部隊進攻的西方山方向,在五聖山方面則由第45師防守。

五聖山的前哨陣地是兩個高地,分別是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南山高地由美軍占據),兩個高地中間有個以前只有十幾戶人家、如今已經荒廢的小村莊,叫做上甘嶺。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從這兩個高地爭奪戰開始越滾越大,最後打成了戰役級規模的「絞肉機之戰」、美聯社口中的「北韓戰場上的凡爾登」、林彪所說的「肉磨子」。

在此之前,美軍兩任「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和克拉克出於華盛頓「不想大打」的戰略意圖,一再否定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的幾次進攻方案。一是大打怕讓談判徹底破裂;二是怕損失超過戰果利益;三是怕激怒誌願軍發起大的反攻(第六次戰役確是早有計劃)。( 有關詳情見本文作者【不戰而屈人之兵——深度解讀引而不發的抗美援朝第六次戰役之謎】

但為什麽克拉克又後來同意範弗裏特的「攤牌行動」方案,發起「三角形山戰役」,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兩個高地太過於讓他們難受,尤其是537.7北山高地,讓他們飽受冷槍之苦而損失慘重。

範弗裏特的「攤牌行動」只是想用兩百人代價、一天時間拿下兩個高地,因為後面海拔一千多米五聖地勢險峻,是不可能拿下的,這也是秦基偉把戰力最強的部隊放在西方山的原因。但範弗裏特不斷碰壁導致不斷投入兵力,打成了一場惡性賭博,最終徹底失敗,其傷亡超過了預先計劃的百倍以上。( 上甘嶺戰役詳情見本文作者【啊!這就是上甘嶺——從韓戰的宏觀角度全面讀懂那場慘烈對決】

而第45師雖然在戰役中基本打光,但卻將第15軍打成了解放軍的王牌部隊。

美軍將597.9高地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前由15軍第45師135團8連、外加9連一個排駐守,為一個加強連兵力; 而537.7高地是兩個南北相對、形同駝峰的山嶺。南、北高地相距只有150公尺左右,北山高地由135團1連駐守。

上甘嶺戰役爆發之前的六個月時間內,正是第15軍45師135團用「最冷的槍」,將537.7北山高地打成了美軍口中的聞風喪膽的「狙擊兵嶺」(Sniper's Ridge), 成了美軍如芒在背的一根刺,急欲拔之而後快。

第135團1營1連線管537.7北山高地後,就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召集槍法出眾的戰士開始了冷槍戰法,以輕武器徹底壓制了重武器。

其中最為出色的是一個叫鄒習祥的神槍手,他以206發子彈殲滅203名敵人,創下了命中率高達98.5%的輝煌紀錄。獲「冷槍英雄」稱號和二級戰鬥英雄、以及一等功臣榮譽。

後來爆發的上甘嶺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25498人,第15軍殲敵19921人,其中40%以上是冷槍殲滅的,僅45師135團就冷槍斃敵3558人。

「最冷的槍」在本應該敵人重火力占優的陣地戰中壓制了美軍,占據了主動,極大地打擊了敵人的士氣,到最後對面陣地上的敵人白天不敢出工事,夜間不敢亮燈光,所有的活動變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上個廁所都像個受驚的兔子……

起「狙擊兵嶺」這個地名,象征著美軍官兵銘心刻骨的恐懼。

同熱戰相比, 低強度、高密度的冷槍戰術在壓制對手、大量殲敵的同時,自身傷亡少得可以忽略不計,有著極強的價效比。 隨即從537.7北山高地推廣到了整個五聖山陣地,緊接著又蔓延到西方山、鬥流峰的第15軍全軍陣地。

上甘嶺戰役還沒打響,布防在金化到鐵原的光美軍第七師、第四十師就有1000人倒在冷槍之下,而十五軍僅傷亡35人。

只不過在對峙階段的陣地戰中,如此成功的戰績被後來驚天地、泣鬼神的上甘嶺戰役沖淡了風頭。 因為此役一舉奠定了北韓半島的南疆北陸界,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歷史座標和世界戰爭史上一場經典戰役範例。

第15軍也因此役成為中國軍隊英勇頑強的代表和標兵而進入一等主力行列。

因此, 鐵原阻擊戰中的第63軍188師、上甘嶺戰役前的第15軍45師,雖然使用了冷槍戰術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戰果,但被靈活多變的戰術和英勇頑強的意誌而掩蓋,並未因「最冷的槍」而成名。

真正使「最冷的槍」成體系而集大成者,靠「冷槍冷炮」殲敵最多、後上升到一種運動而推廣全軍的,是接防第15軍陣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4軍。

美軍一場新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四,性格部隊: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痛定思痛,再也沒有發起過營以上的進攻,戰線更加趨於穩定。這也是中美兩個大國迄今為止最後的大規模軍事碰撞(後來的金城戰役是專門針對南韓軍的)。

美方在談判桌上一直談了想打,打了又想談。身為世界第一強國,卻采取了所有世間能想到的無賴手段拖延停戰談判,但始終不敢使談判破裂。

但戰場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使美方在談判桌上一次又一次地放低姿態、減少條件。鑒於美方此舉,中、朝方為了配合談判,也下令各部隊保持克制,盡量不首先發起大規模的攻擊行動來影響談判。

如此便不可避免地使基層部隊開始束手束腳,如此一來對面的敵人卻開始肆無忌憚地猖狂起來,他們在陣地上大搖大擺地走動,隨意向誌願軍陣地開槍,而誌願軍戰士們卻一定要等到指揮員的命令才可以扣動扳機。

但兩軍對峙,不能大打,又不能不打,對基層部隊而言,這個尺度確實很難把握。

誌願軍戰士們越來越覺得窩囊和憋屈。但時間長了,總會有先憋不住的人和部隊。憋不住的人和部隊一定是有性格的,有性格的人和部隊那就絕對會有精彩的故事發生。

而這一次憋不住的人和部隊不僅總結創新了誌願軍新的戰術,也造就了一個新的王牌軍誕生。

1953年年初,第15軍撤離了防區,開赴東海岸元山地區,做防止美軍登陸作戰的準備。第24軍接替了防禦陣地。

那支首先憋不住的部隊就是第24軍72師215團。

第24軍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是赫赫威名的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外號「王老虎」,這支部隊也被稱之為「老虎縱隊」。

而第215團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大功團」。曾在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中飛兵激渡,神奇地出現並首先拿下國民黨軍重要的後方基地垛莊,堵死了張靈甫整編74師的退路,堪稱神來之筆。( 詳情見本文作者【虎嘯孟良崮,揮師斬禦林——粟裕在強敵環伺之下的「猛虎掏心 」】)

每一支部隊都性格不同,第215團性如烈火,打仗猛、功勞多,犯錯誤出事也多。情緒高漲時能做出其他王牌團做不到的事情,有時候不對勁時還不如新部隊。

老首長王必成有的是辦法,有任務時就把第214團放在它的身邊。第214團是南方遊擊隊組成的老紅軍團,足智多謀、沈穩幹練、善於總結。有老大哥團在旁邊看著,能彌補215團不足之處,很少再有太出格的事情。

正式的「冷槍冷炮」運動就是發源於第24軍72師215團。

上甘嶺陣地上的主坑道離茅房要穿過40多米的戰壕。有個戰士拉肚子,在穿越這段戰壕時,每次跑出來都遭到對面有一群正在曬太陽的美國大兵的哄笑,有時甚至開槍威脅戲戲弄,讓這個戰士非常氣惱。

平時本來就讓美軍炮火封在坑道裏就憋了一肚子火,現在蹲茅坑的時候,那些美國兵還戲耍性地用槍打茅坑周圍的土和門板,終於使這位精確射手的忍耐程度到達了極點,回去拿槍出來三槍打掉兩個美國大兵,其余美軍都躲了起來。

這個戰士不愧是215團的人,脾氣上來一不做二不休,打兩個和二十個一樣都是犯錯誤,索性開始不停地尋找有利位置打冷槍,有時移動到美軍陣地範圍內,不到半天被他幹掉八個美國大兵。

回來後耷拉個腦袋跟著連長到團部準備承認錯誤並接受處分,誰知團長姚保錢根本沒有任何責怪之意,反而對他擊斃了八個美國大兵十分感興趣,還獎勵了他一支嶄新的莫辛納干騎槍,並讓他傳授其他戰士射擊技巧。

這個戰士叫做張長山,曾受到彭總的接見,退伍時特批了那支槍帶回家,還另外配備了70發子彈,後來響應號召上交了政府。說來也巧,他跟後來214團打成「冷槍之王」的張桃芳還是老鄉。

姚保錢團長此舉等於給全團開了個口子。至此,第215團就此進入了一場無組織的冷槍運動狀態。

五,最冷的槍:

第24軍脫胎於新四軍,他們在從南方水網的作戰過程中,對麻雀戰和後來的運動戰比較得心應手,對地道戰不熟悉。因此在上甘嶺作戰時,不可能像冀中老八路那樣對坑道非常適應。

如今,本來就特別不願意長時間呆著坑道裏的215團戰士,這回可是如同脫離樊籠一樣,成了一大群滿山遍野亂跑的羊。這些早就憋不住的215團戰士們開始是在自己陣地上打冷槍,後來跑到兩軍交界的地方打,有點戰士甚至繞到敵人背後去打。剛開始沒有適應的美軍一時傷亡慘重。

時間長了, 「特別過分」的事情也出現了,有些215團戰士的居然跑到兄弟部隊防禦正面去打,導致了沒有打冷槍的友鄰部隊同樣遭到了美軍火力報復,這樣讓友鄰部隊忍耐不住,也開始加入了冷槍作戰。

每天數著戰果特別開心的姚保錢團長這回捂不住了,只得上報。從第72師師長萬海峰,到第24軍軍長皮定均,看到一個多月以來讓人瞠目的斃敵數位,馬上高度重視起來。

隨即命令一線部隊,廣泛開展這種既不主動進攻,又能大量殲敵的冷槍運動。

同第215團各自為戰相比,善於總結的214團後來居上,打成了「冷槍英雄團」而全軍聞名。他們利用集體力量,發明出更為先進和厲害的冷槍戰術:

首先,是改變單人作戰模式,組建「冷槍小組」,每個小組三個人——主射手、觀察員和掩護手,分別配備步槍、望遠鏡和衝鋒槍。第二,是成立機槍小組參與冷槍運動。

改換戰鬥模式後,有效率增加幾倍以上,戰績很快遠遠超過了冷槍運動發起者第215團。還打出了全軍聞名、到現在依然讓我們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冷槍之王」張桃芳。

入伍才三個月的張桃芳相當傳奇,參與冷槍運動以來,不到十八天,就斃敵71人,團裏第一個突破斃敵百名大關的神槍手,第24軍「百名精確射手」第一名,當然,他的記錄全軍也是最高,至今無人能破。

張桃芳接下來更加如有神助,創造了32天之內,用436發子彈,斃敵214人。戰後榮立特等功,後被誌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至於張桃芳位列世界十大狙擊手之說,我沒有找到確實證據。但嚴格來講,張桃芳不能被稱之為「狙擊手」,其它國家的狙擊手也無法與其相比,因為張桃芳用的是一支沒有瞄準鏡的普通M1944莫辛納干騎槍。

第24軍各師各團圍繞軍部提出的「百名狙擊手」目標,各個單位展開了比、學、趕、幫、超活動。同時,各團舉辦了神槍手訓練班,以老帶新,包教包學,包學包會,包會包精,湧現出大量精確射手。

如74師221團的陳柏金,用了75天的時間,375發子彈,斃傷敵120人,戰後榮立了一等功。另外,還有208團的田福祥,209團的石玉生,215團的張國富等人,把24軍的冷槍運動推向了高潮,作戰效果極大、意義影響極大。

團體最優還是第214團。第24軍「百名精確射手」中,第4連一個連隊竟占了四個位置。除了張桃芳,費興海等3名戰士也位列其中。反而真正創造冷槍運動的215團,除了很開心的回憶之外,並沒有獲得有關冷槍運動的特別榮譽。

「最冷的槍」打得紅紅火火,炮兵也忍不住了,冷槍運動打成了「冷槍冷炮」運動。

殲滅1000公尺以內的目標用步槍,800到3000公尺,則用冷炮殲敵,一般是使用輕型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等武器裝備攻擊敵方集群人員、工事、車輛與坦克等目標。

冷炮也打出了殲敵400多人的神炮手唐章洪等戰鬥英模。

這樣以來,陣地戰中本來憑借重武器占優的「聯合國軍」陣地,被誌願軍的「冷槍冷炮」徹底壓制,相當於被「關了禁閉」。

可以走出工事在陣地上曬太陽、悠閑散步的變成了誌願軍。

光拿第24軍72師舉例,冷槍冷炮運動一個多月殲敵6300余名,擊毀敵火炮11門、地堡21個。雖然加入冷槍運動遠遠晚於打出「狙擊兵嶺」的第15軍45師,更晚於創造「光輝十日」的第63軍188師,但卻將此戰術發揚光大,開展最好、影響最大,成了冷槍冷炮運動的集大成者,憑借無可比擬的驕人戰績,使全軍昂首進入了解放軍一等主力行列。

後記:

創造輝煌戰績的「冷槍冷炮」運動隨即被推廣全軍。

於是,在三八線正面200多公裏長的陣地上,活躍著成百上千個誌願軍冷槍小組,打出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狙擊作戰。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誌願軍「冷槍冷炮」運動共斃傷「聯合國軍」5.2萬余人,相當於一次大戰役的殲敵數位。

對美國人來說,這是個極其可怕的數位。因為投入北韓戰場的地面部隊人數已經占到美國整個海外軍事力量的三分之二。而作為美國戰略重心的歐洲戰場的兵力,顯然開始捉襟見肘。

巨大的傷亡成為美國不能承受之重,面對中國無窮無盡的戰爭人力資源,和讓他們眼界大開的各種戰術,以及相持階段「最冷的槍」,主動致函中朝方面,表示願意同意中、朝方所有條件,以重新開啟談判。

而就在這個時候,原先被美國吹捧為「民主鬥士」、「自由楷模」的傀儡李承晚卻跳了出來大呼反對停戰。艾森豪不得不耐著性子致信李承晚,承諾停戰後給予南韓以經濟援助。

誰知李承晚這次罕見地犯了倔脾氣,高叫「反對任何妥協」、「單獨打下去,進軍鴨綠江」等口號,在漢城、釜山鼓動組織大規模反對停戰的遊行,並單方面結束停戰談判。

毛澤東當即指示:「我們必須在軍事行動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勢,給敵方以充分壓力,使類似事件不敢再次發生,並便於我方掌握主動。」

美國遠東軍司令克拉克聽到這個訊息,氣憤之余兩手一攤:「讓中國軍隊去教訓一下李承晚吧!」

主持國防部工作的彭德懷這時回到北韓正準備簽署停戰協定。聽取了誌願軍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楊得誌等人建議後,向中央軍委發電,建議推遲停戰協定的簽定,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南韓軍以沈重打擊。

毛澤東立即回復表示同意:「再殲滅偽軍萬余人極為必要!」

一場針專門對南韓軍的大型戰役、也是韓戰最後一戰即將展開……

有關金城戰役見本文作者【一場酣暢淋漓的戰役,一次驚世駭俗的特戰行動—誌願軍狂飆掃金城】。

深度挖掘歷史,精彩故事不吐不快。歡迎關註「逸峰角度」。

鑄劍為犁——「難中之難」的新疆和平解放,全憑這位「光桿司令」

尋找楊子榮——揭秘文藝作品背後一個傳奇英雄不為人知的生前身後

血戰砥平裏——從宏觀角度,把韓戰的攻防轉換一次性整理清楚

以打促和、亮劍津門——堪稱「兵家絕唱」的平津戰役之精妙布局

席卷陳官莊,一戰定乾坤——深度解析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最後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