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岸英犧牲後,毛澤東為什麽和江青關系疏遠

2024-01-01歷史

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主席也讓他們跟隨自己,姓李。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盡管此時沒有了威脅,但主席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因為他的緣故而受到特殊待遇,因此,他一直讓自己的兩個女兒沿用姓李。

李訥和李敏的名字均源於【論語】中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雖然兩人同為毛澤東的女兒,但卻是異父同母。在毛澤東生前,兩姐妹的關系相當融洽,相處無間。

那麽,難免會有人對她們在毛澤東去世後的生活狀態產生好奇心。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兩姐妹的初次會面李訥出生於1940年,她是毛澤東子女中唯一一個與毛澤東共同生活長大的孩子。

毛澤東總是抽出時間陪伴她,牽著她的手一起外出遊玩。每次看到李訥,毛澤東都會笑成月牙,露出親切和藹的笑容。

由於在領袖身邊成長的經歷,李訥的良好行為和品性常常受到人們的贊賞。當然,李敏的品行與李訥不相上下,但她的童年經歷卻遠不如李訥那般美好。

李敏出生於1936年,比李訥大四歲,是毛主席和賀子珍同誌的孩子。遺憾的是,在李敏出生不久後,賀子珍同誌舊病復發,身體日益虛弱。

之後的一年,無法忍受疾病折磨的賀子珍,決定獨自前往蘇聯進行治療。

於是,未滿周歲的李敏被迫與母親賀子珍分離。作為一位革命的領路人,毛主席常常忙於國事,奔波於戰場,幾乎沒有時間陪伴他的女兒。

1940年,毛主席收到了正在蘇聯求學的兒子的來信。信中提到了賀子珍的生活困境,更令人痛心的是,賀子珍與毛主席的另一個孩子,不滿一歲的幼子,不幸去世,這對於獨在異鄉的賀子珍來說,無疑是一次沈重的打擊。

毛岸青在莫斯科的兒童院裏指著墻上的一張照片對年幼的妹妹李敏說:「看,那就是我們的父親,毛澤東,一位偉大的革命領袖。

」自此,毛主席便將李敏送到了蘇聯,希望她能給媽媽賀子珍帶去親情的陪伴,讓她在異國他鄉不會感到孤單。然而,那時李敏還很小,對父親的印象只停留在他人的描述之中。

在哥哥的指引下,李敏的目光落在了毛主席威嚴的面容上。那時的她雖然不敢相信毛主席就是自己的父親,但內心深處仍充滿期待,希望早日能與父親相見。

在蘇聯的7年裏,李敏和母親賀子珍雖然生活艱辛,但卻充滿了快樂。1947年,中央候補委員王稼祥到蘇聯治療,了解到賀子珍和李敏的遭遇後,便幫助她們回到了中國。

然而,李敏並沒有立即回到毛主席身邊。她先用俄語寫了一封信給父親。毛主席專門找了一個轉譯來閱讀信件,當他收到信時,自豪地對周圍的人說:「我們家來了一個會說洋文的可愛寶貝!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兩人透過幾封信件進行了交流。李敏對於能見到被他人所描述的父親充滿了期待。在國內生活了兩年後,李敏終於實作了自己的願望,見到了那位傳說中的父親。

1949年的夏天,毛主席將手中的工作檔放在一旁,站在雙清別墅的陽台上向遠處凝望。他時不時低頭看著手表,當指標緩緩移動,雙清別墅門口卻沒有半點動靜。

毛主席開始在屋內來回走動,口中不停地自言自語:「怎麽還沒人來?」

主席在翹首以盼誰呢?當然是在1940年以後未曾謀面的女兒李敏了。在主席焦慮地等待時,一輛汽車疾馳而至,車內坐著一位紮著雙馬尾的女孩,她的臉上洋溢著一絲緊張,這位小女孩就是李敏。

當汽車平穩地停在雙清別墅前時,李敏更加緊張,她的小手顫抖地放在身上,不知道該放在何處才好。

在李敏心中焦慮不安的時候,毛主席也註意到了門口的動靜,於是迫不及待地下樓。李敏原本以為毛主席會對她進行嚴厲的批評,但事實卻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毛主席見到李敏後,眼眶微微泛紅,迅速走到她身邊,緊緊地擁抱著他的大女兒。然而,此時李訥正在上學,沒能第一時間見到姐姐。

傍晚分時,李訥像往常一樣放學後來到父親的住所,準備向他請教問題。問題還沒有說出口,毛主席便握著李訥的小手,說道:「你的姐姐回來了,你想見見她嗎?

李訥突然想起了父親的話,說她將有一個在蘇聯的姐姐,最近會回來。她立刻跑出去,向李敏的住所飛奔,毛主席看著她瘦小的背影,感到十分欣慰。

李訥敲著李敏的門,興奮地叫道:「姐姐,快開門,我們一起去玩!」她的友善讓李敏有些不知所措。李敏比李訥大幾歲,她一直擔心自己會因為分走父親的愛而與妹妹產生矛盾。

李敏即將返回毛主席身邊時,主席便告知李訥要和姐姐和睦相處。當時李訥已經九歲,李敏則十三歲。年齡相近的姐妹常能玩耍在一起,李敏也很喜歡年紀小幾歲的妹妹。

盡管關系親密,姐妹間難免會有些小矛盾。主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李敏回到毛主席身邊後,李訥就每天跟在姐姐身邊。

早晨醒來,李訥的第一件事就是跑進姐姐房間,看她是否起床。如果姐姐已經起床,她們就一起刷牙洗臉,並共享早餐。

姐妹倆雖然年齡相仿,但是因為教育背景的差異,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並不相同。比如有一次,她們因為對蔣介石的態度產生了爭執。

有趣的是,這個爭執的起因也有些特別。姐姐李敏表示:「盡管蔣介石人在台灣,但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份,他是中國人。

」然而,妹妹李訥並不認同姐姐的觀點:「蔣介石不是中國人,他是個壞人,否則就不會和我們打仗了。」

聽聞李訥年幼時說出了如此認真的言辭,李敏試圖向她解釋,黨派之間的爭鬥並非像國家間的爭鬥那樣簡單。雖然兩黨觀點相左,但都是中國的政黨,不能因為蔣介石的行為就否定他是中國人。

然而,李訥年紀尚幼,思維比較簡單,無法接受姐姐的觀點。在她看來,中國人都是好人,壞人不能被稱為中國人。

不久後,這對姐妹的爭論引起了毛主席的註意。

閱讀一張報紙的毛主席,聽到姐妹倆的爭論後,對李訥說:「在這個問題上,你姐姐的觀點是正確的。外國人如果想要帶走蔣介石,我們是不會答應的。

」姐妹倆同時問道:「為什麽呢?他不是壞人嗎?」毛主席耐心地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我們中國必須保護每一個中國人。

李訥眼神中閃過一絲黯然,但她很快恢復了冷靜。李敏擔憂妹妹會因此感到失落,馬上轉移了李訥的註意力。畢竟,小孩子的喜怒情緒變化迅速,一會兒就過去了。

姐妹倆很快就把之前的事情拋到了腦後。李敏是一位優秀的姐姐,她早已經展現了作為姐姐應有的寬容和包容。只要她察覺到妹妹情緒低落,就會立刻去安慰和開導她。

李訥也深深地熱愛著姐姐,她明白姐姐在外面經歷了很多艱辛。因此,無論有什麽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她都會毫不猶豫地與姐姐分享。

在處理孩子矛盾時,大多數人都會讓年齡大的孩子讓著年齡小的,但是毛主席卻有著獨特的處理方式。他不會強迫妹妹盲目服從姐姐,也不會因為姐姐年長而偏袒不懂事的妹妹。

毛主席的處理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理性、公正的父親形象,他的存在無疑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從不濫用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來指揮孩子們,而是尊重他們各自的個性和意見,這也是他的一大特點。

相反,他會努力保證公平胡中立,引導兩個女兒進行理性分析。得益於毛主席的公平,兩姐妹的關系非常好,即使成年後也是如此。

雖然偶爾會發生爭論,但最終總能和解。李訥:姐姐非常照顧我,總是偷偷地給我錢在毛主席的子女中,李敏的後半生可以說是過得相對幸福的。

1959年,她與孔令華舉行了婚禮,婚後的生活非常美滿。

孔繼寧和孔冬梅是毛澤東的外孫和外孫女,他們由李敏撫養長大。這兩個孩子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才華,他們的母親李敏也有著幸福的婚姻。

相比之下,李訥的情況有所不同。她與第一任丈夫的性格不合,最終選擇了離婚。雖然她已經有了孩子,但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離婚後,李訥和兒子回到了北京,他們在一個小胡同的四合院裏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互相依靠和支持。

盡管父親毛主席提供了援助,但生活仍然充滿挑戰。然而,這並不是她生活中最艱難的時期。接下來的兩個重大打擊使她的生活陷入了低谷。

1976年,偉大的毛主席離世,這對李敏和李訥造成了深深的創傷,因為父親的離世對她們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之後,李訥的母親也被捕,她遭受了一個接一個的打擊,她本來就不好的身體狀況變得更加嚴重。

在李訥陷入困境時,她的異母姐姐李敏總是伸出援手,甚至偷偷塞錢給她。因為擔心李訥母子的生活和健康,李敏常常去探望她們。

當她看到家中破舊簡陋的設施,以及孩子因營養不良而消瘦時,心中充滿了悲痛。看到這一幕,李敏對李訥充滿了同情,她決定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她們。

於是,李敏開始頻繁地帶去食物和生活用品,並盡力為她們母子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李訥是個頑強且有著極強自尊的人。李敏明白,直接給錢可能會被她婉拒,所以她常在妹妹不註意的時候,暗中將錢放進她的包裏。

在姐姐的幫助下,李訥的生活漸漸得到了改善。她一直將姐姐慷慨的援助銘刻在心。她深深理解,如果沒有姐姐的無私援助,自己無法度過那段艱難的時期。

這份恩情,她永生難忘。

若非姐姐始終不離不棄的陪伴與激勵,她或許無法在1984年開啟人生新的篇章,與王景清共享美好的生活。姐姐的存在為她帶來了破繭成蝶的力量與依托。

在80年代,她們共同回到了父親成長的湖南韶山,追尋父親的足跡。在那裏,她們重走了父親曾經的路,見到了許多老家的親友,也了結了內心的一份思念。

孔東梅深情回憶,母親與姨媽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只要有機會相見,母親總會顯得特別開心,並親自下廚準備美味佳肴,表達對姨媽的思念與祝福。

在每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2003年3月,李敏和李訥重逢。許久未見的姐妹倆熱情地相擁,看著妹妹身體狀況日漸好轉,精神狀態也非常好,李敏高興地對她說:「你還是和以前一樣,身體棒棒的。

有人總愛對我們之間的關系心存猜疑,甚至有時候是毫無根據的揣測。李訥經常提到姐姐李敏,她對此表示無奈。"但這並不正確,我和姐姐的感情非常融洽,她經常會關心我。

"而在李敏創作的【我的父親毛澤東】一書中,她也寫到了與妹妹李訥之間深厚的姐妹情,這種自然的流露徹底擊碎了一些關於她們關系不和的無稽之談。

她們不僅是姐妹,與兩位嫂子也感情深厚。夏天的一天,李訥身體欠佳,大嫂劉思齊和二嫂邵華一同前來看望。見面後,姑嫂們熱情交談,氣氛十分溫馨。

盡管毛主席已不在人世,但這個家庭的親情未變。她們以實際行動傳承了毛主席家的家風,這定會讓毛主席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