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東蓀:投毛主席棄權票,給特務出賣誌願軍情報,最後結局怎樣?

2024-01-30歷史

張東蓀:投毛主席棄權票,給特務出賣誌願軍情報,最後結局怎樣?

1949年9月,臨近新中國的成立。9月21日至30日,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共有576名代表參與。

9月30日,會議進入新政府領導人選舉階段,毛主席獲得了575票,僅差一票達到全票透過。當選結果宣布後,與會者普遍認為毛主席是在自謙,沒有為自己投票。

然而,實際上,毛主席確實為自己投了一票贊成票,而投棄權票的是另一位代表。這位代表名叫張東蓀,當時擔任中國民主同盟秘書長。

盡管張東蓀為毛主席投棄權票的行為引起了不少爭議,但也還能夠理解。

然而,到了次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東蓀泄露軍事機密給美軍的事件就不再是簡單的「引起爭議」了。那時,他被視為「叛國賊寇」,廣泛受到譴責。

那麽,他為何要采取這樣的行動,他最終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早年經歷

張東蓀生於1886年12月9日,出生在浙江杭州,原名張萬田,「東蓀」為其字。

1905年,19歲的張東蓀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結識了梁啟超。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弟子,曾參與過著名的「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但他名聲大噪。他主張以「孔學」、「佛學」等傳統文化為主體,再融入西方理論。

張東蓀的文化觀點與梁啟超相近,盡管他主張進行西方文化改良,但並不贊成完全拋棄傳統文化。兩人可謂誌同道合。

回國後,張東蓀參與了梁啟超組織的進步黨,並加入了成立的「憲法研究會」,兩人還共同創辦了講學社。

1916年,張東蓀接任【時事新報】主編職務,取代了好友張君勱,使該報成為梁啟超憲法研究會的代言人。

隨後,張東蓀創辦了【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在當時取得相當的影響力。

1920年4月,張東蓀參與了陳獨秀組織的秘密集會,著手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

然而,由於政見不同,張東蓀結束了組織。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他的思想曾與中國共產黨對立,推崇起源於英國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持強烈反感。

「基爾特」即「工會」之意,該主義主張國家與工會之間應有明確分工,並具有平等地位。

正因如此,張東蓀天真地認為階級對立並不存在,不支持階級之間的鬥爭。這種思維模式為他日後的「叛國案」埋下伏筆。

在抗日戰爭時期,張東蓀積極參與抗日活動,與中國共產黨暗中展開合作,他的家曾是中國共產黨秘密聯絡點之一。

1941年,張東蓀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即中國民主同盟的前身,並當選為中央委員和常務委員。

盡管張東蓀在此時無黨無派,但明顯傾向中國共產黨,同時強烈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與好友張君勱斷交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

1946年,蔣介石主持的「偽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旨在制定憲法。

張君勱研究憲法,執意參加,但張東蓀拒絕並斷絕了與好友的關系,對國民大會持強烈反感。

1949年1月,張東蓀作為傅作義的談判代表之一,促成了北平(北京舊稱)的和平解放,成為他生命中的巔峰時刻。

毛主席對和平解放北平表示肯定,張東蓀為此感到自豪,稱「余生著書十余冊,實不抵此一行也。」

隨後,張東蓀步入政界,然而,他奇特的思維方式導致他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使得他的政治生涯極為短暫。

棄權投票與泄露機密事件 1949年9月,即將迎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張東蓀當選為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國家領導人的選舉環節中,大多數人認為毛主席應該獲得全票透過,但在最終統計中卻出現了一票缺失。

毛主席對此事並不過於關註,直言「缺一票就缺一票嘛,也不是什麽大事,每個人都有不選我的權利。」

盡管毛主席對此事不以為意,但事件仍引起了關註。最終人們發現,投棄權票的竟然是當時中國民主同盟秘書長的張東蓀。

那麽,張東蓀為何要在大家都投給毛主席的情況下,獨自選擇投棄權票呢?這涉及到他的政治立場。

前文提到,張東蓀的主張是「支持西化,卻又不完全拋棄傳統文化」,這已經顯示了他喜歡采取「中間路線」的個性。

盡管他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與中國共產黨多次展開合作,但對中國共產黨推翻國民黨統治的行為卻持反對態度。他倡導建立一個「折中的社會」,推行「折中的社會制度」。

正因如此,他對當時中國社會制度的現狀感到不滿,因而選擇在投票時給毛主席投了棄權票。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外交上奉行「親蘇反美」的政策,對此,張東蓀感到難以理解。

早在和平解放北平之後,毛主席曾批評過張東蓀的政治主張,但他並未有所反思。

在張東蓀看來,中國若要謀求發展,就必須避免與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發生沖突。

他依然認為應該透過「折中的方法」來處理國際事務,以免卷入美國的戰爭。然而,這種觀點顯然是過於幼稚的,也凸顯了張東蓀的書生氣質。

隨後,張東蓀計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聲望向美國傳達「中國無意與美國為敵」的想法,但這樣的願望最終只能在美國民間傳播。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雖然戰火初僅局限於北韓半島,但全球卻感受到一場風雨欲來的不安。張東蓀深感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生活充滿焦慮,寢食難安。

然而,一個人的出現為張東蓀提供了實作他所謂政治主張的機會。這個人名叫王誌奇,聲稱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這一訊息讓張東蓀欣喜若狂,他迅速詢問王誌奇是否能傳達他的立場給美國政府。

王誌奇滿口答應,原因何在?因為他實際上是美國政府派來的特務,看中了張東蓀的利用價值。

於是,張東蓀一再強調中國無意與美國為敵,希望美國不要發動戰爭,並期待王誌奇能將這些想法傳達給美方。

在這一時期,張東蓀試圖成為中美兩國之間的「調停人」,但這顯然是他一廂情願的設想。

韓戰爆發後不久,美國介入其中,越過「三八」線,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面對北韓的求援,毛主席徹夜未眠,發出指令,決定同美帝國主義進行堅決鬥爭。

於是,抗美援朝戰爭於1950年10月19日拉開序幕,我方以強烈的姿態投入戰鬥。

在這一時刻,張東蓀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持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根本無法與美國對抗。

盡管抗美援朝戰爭最終以我方勝利結束,但當時的張東蓀對我軍勝利並不抱太大希望。

此時,他將目光轉向王誌奇,與其取得聯系,並認為這是他「救國救民」的絕佳時機。

與王誌奇見面後,張東蓀展示了一份全國政協委員名單,用筆圈出了與他有合作可能的人名,盡管「可與合作」更多地是他的主觀看法。

不僅如此,張東蓀還將中國政府財政預算、收入來源、誌願軍出兵的具體日期和路線等國家機密全部透露給了王誌奇。

王誌奇的身份是美國特務,如果他透過王誌奇的渠道將這些機密檔送到美國政府手中,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盡管張東蓀在主觀上否認有叛國意圖,堅稱自己並未叛國,但他的行為已經不容置疑地成為了叛國罪。

當時的保密法尚未完善,但出賣國家機密的如此嚴重行為必將讓張東蓀聲名狼藉。

那麽,張東蓀將迎來怎樣的命運呢?

書生謀國成笑談 泄露國家機密後,張東蓀未意識到自己被人利用,反而自以為是,以為可以透過自己的行為「拯救中國」。

幸運的是,王誌奇後來被公安機關逮捕,對罪行供認不諱。於是,張東蓀的國家機密泄露行為也被揭穿。

他立刻成為眾矢之的,被指責為「漢奸巨賊」,全國人民都希望能夠迅速制止他。

有人建議以「叛國罪」將張東蓀逮捕並判刑,有人主張直接將其處決……

最終,在考慮到抗日戰爭期間張東蓀的貢獻後,毛主席認為他並不應該付出生命的代價,決定「將他養起來算了」。

這裏的「養起來」實際上是寬大處理,但是即便毛主席發話要從輕處理,張東蓀也難逃一劫。

中國民主同盟直接將張東蓀除名,他也被迫辭去所有職務,結束了他短暫的政治生涯。

此時,他仍然是北大哲學系的教授,但這個職務也已經名存實亡。他只能每天在家中培養花草、閱讀報紙,過起了提前的晚年生活。

隨後,張東蓀撰寫了一首詩:「深感清詩記我狂,夢回猶自對蒼茫;書生謀國直堪笑,總為初心誤魯陽。」這首詩帶有三分自嘲、三分無奈,以及三分悔憾。

最後一句需要特別解讀。這裏的「魯陽」是傳說中的人物,據說他揮戈可使太陽回歸,成語「揮戈返日」正是由此而來,寓意為扭轉危局。

顯然,從張東蓀的角度看,他「書生謀國」雖然頗具可笑之嫌,卻也包含了揮戈返日的意向,主觀上他只是想要拯救國家。然而,無論他如何為自己辯護,向敵國特務泄露國家機密的行為無可推脫。

盡管張東蓀最終被「養起來」,但他的晚年卻過得十分淒慘,一家人陷入了「三死一瘋」的境地。

1968年,年屆82的張東蓀和他的長子張宗炳一同被捕。5年後,張東蓀因病去世,享年87歲。

他的長子張宗炳在長時間的監禁後,釋放後不久便陷入了精神失常。次子張宗燧和三子張宗颎也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相繼離世。張東蓀一家的最終結局令人唏噓。

對於張東蓀,存在很多爭議。盡管他確實有過叛國行為,政治主張也顯得過於天真,但也有人對他的愛國之心表示肯定,認為他的主觀動機是想要避免國家卷入戰火,他的泄密行為或許帶有「好心辦壞事」的成分。

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僅僅基於主觀意願認為自己在做正確之事是不夠的。特別是在國家大事上,更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