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入朝,史達林從不信任到深受震動:蘇聯空軍馬上參戰!

2024-01-24歷史

1950年10月,毛主席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派遣軍隊奔赴北韓,與美國軍隊進行英勇的對抗。

1950年,新中國剛剛誕生,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們面臨著更大的挑戰。1950年10月10日,周恩來在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會面,主要商討了中國即將出兵援助北韓的問題。

原本史達林已經同意出兵,但隨後又反悔,對周總理說:「讓蘇聯出動空軍配合中國的援救行動存在很多困難,我們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輕易出兵」。

毛主席等人對蘇聯的推辭感到非常憤慨。

1. 北韓戰場上,中國誌願軍在彭德懷的領導下,成功殲滅敵軍3.6萬人,這一壯舉震驚世界。但是,蘇聯為什麽會改變初衷,決定出兵援助北韓?

這其中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1950年,周總理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大會上揭示了這一切。 2. 在韓戰中,彭德懷率領的中國誌願軍,以少勝多,成功殲滅敵軍3.6萬人,這一壯舉震驚世界。

然而,蘇聯為什麽會改變初衷,決定出兵援助北韓?這其中的真相令人深思。1950年,周總理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大會上,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3. 在北韓戰場上,彭德懷領導下的中國誌願軍以3.6萬敵軍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蘇聯為什麽會決定出兵援助北韓?

這背後有何隱情?1950年,周總理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大會上,對此進行了深刻的闡述。

韓戰進入白熱化,美國政府不顧中國警告,指揮軍隊越過三八線,北韓半島統一的希望愈發渺茫。為應對這一情況,中蘇兩國領導人對北韓的求救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為了避免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沖突,史達林在考慮將中國納入對抗美國的行動。盡管蘇聯正處於戰後恢復階段,史達林依然想在保持國際關系穩定的同時,尋求中國在北韓問題上的援助。

在援助北韓問題上,毛主席與各位領導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盡管意見不合,但毛主席最終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立場。

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主席做出了出兵援助北韓的決定,並指定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司令員。

為達成此決定,周恩來總理親赴莫斯科與史達林會面,向其表明中國將援助北韓,並請求蘇聯空軍提供協助。

周總理聽後大怒,可史達林卻堅持聲稱,當初北韓人民向中國和蘇聯求助時,蘇聯已經承諾負責提供空中支援,中國負責出兵。

正是基於蘇聯的保證,毛主席才決定援助北韓。但現在,關鍵時候蘇聯卻出爾反爾。

史達林的行動動機非常直接,周總理在察覺到他的強硬立場後,立刻回國向毛主席匯報並尋求解決方案。毛主席聽到後,雖然十分憤怒,但隨後冷靜下來,開始策劃應對策略。

毛澤東主席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出兵援助北韓的決定。1950年,他率領中國誌願軍跨過鴨綠江,投身北韓戰場。

正如毛澤東所預見的,美國對於有國家援助北韓並沒有預見到,因此在誌願軍加入北韓戰場時,美軍毫無戒備。

在不久後,抗美援朝真正的第一仗開始了。在接下來的雲山戰役中,彭德懷在會議中表示:「我曾經擔憂中國軍隊會遭遇困難,但現在看來,讓39軍對美國騎兵第一師發動攻擊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從結果來看,盡管我們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持,但我們仍然可以采用夜戰、近戰的戰術來取得勝利」。

在第一次戰鬥中,我軍成功消滅了1.9萬敵軍,有效地阻止了美軍的進攻。盡管士兵們士氣高昂,彭德懷卻突然下令停止進攻。

對於這個命令,誌願軍們都表示出困惑和不解,他們覺得應該趁勝追擊,繼續打擊敵軍。然而,彭德懷卻解釋道:

"自負的麥克亞瑟開始了自己的冒險。誌願軍在聽取彭德懷的建議後,立刻撤退並隱藏在北韓的大山之中。

看到誌願軍的撤退,麥克亞瑟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認為中國只是表面上援助北韓,不會真正與他對抗。

他自大地命令軍隊向鴨綠江方向前進。"

彭德懷指揮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38軍封鎖了敵軍退路。長津湖戰役後,美國軍隊意識到中國誌願軍不僅做出了實際努力,而且派遣了大規模部隊來支援北韓。

在掩護鴨綠江大橋運輸任務中,兩國配合默契,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勝利讓史達林對中國軍隊的實力深信不疑。

長津湖之戰中,美軍派出了最強的航空兵力,包括4艘大型航母、兩艘護航航母和1艘輕型航母,以及500多架艦載機和陸基飛機。

盡管中國航空發展相對落後,但誌願軍在第二次戰役中表現出色,殲滅敵人3.6萬,甚至導致美國司令員意外死亡,讓史達林感到驚喜。

蘇聯在長津湖戰役中目睹中國誌願軍的英勇表現,立刻決定向他們增派援軍。原本形勢不妙的美軍,在蘇聯開始援助中國誌願軍後,美國空軍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當誌願軍與蘇聯空軍開始強強聯手時,美軍的失敗似乎已經無可避免。

1. 史達林之所以選擇不援助北韓,是因為他深思熟慮後認為這符合國家利益和國情。他不敢冒險行事,而是做出了他認為最有利的決定。

2. 史達林在援助北韓的問題上,權衡了國家利益和實際國情,選擇了不援助,他認為這是最佳選擇。 3. 史達林認為,援助北韓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風險和損失,因此他選擇了不援助,這也是他從國家利益出發的決策。

4. 史達林在援助北韓的問題上,經過了深思熟慮,考慮到國家利益和實際國情,最終選擇了不援助。 5. 史達林認為援助北韓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和損失,因此他從國家利益出發,選擇了不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