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羅馬的崇禎帝,西方最慘的君主,明明很努力卻拿到了亡國劇本

2024-04-13歷史

君十一

明思宗朱由檢,雖然今天對他評價不一,但誰也不能否定他一生鞠躬盡瘁,為振興大明所做的努力,最後在北京殉國,踐行了天子守國門的祖訓。西方同樣有一個倒黴皇帝,他就是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十一)。君十一也是以前皇帝弟弟的身份登基的,上台伊始也為東羅馬鞠躬盡瘁, 但此刻東羅馬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一個城,他想跑也沒地方跑,只能成了亡國之君,最後和首都君士坦丁堡共同滅亡。

一、東羅馬衰弱的外部因素

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羅馬。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東羅馬(也稱拜占庭帝國)成了唯一正統,直到1453年滅亡。東羅馬帝國共存在了1058年,有107位君主,有65次皇位爭奪戰。期間,東羅馬有過繁榮,甚至一度打回羅馬。但隨著東羅文尼部問題的出現,東羅馬不可避難地衰弱了。

時間進入公元1000年以後,東羅馬國內外環境都出現了巨大問題,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東羅馬的滅亡。

外部因素,最直接的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人的進攻。

鄂圖曼人進攻君士坦丁堡

其次就是東羅馬沒有朋友。英國史學家布萊斯在【神聖羅馬帝國】中說:東羅馬帝國「孤傲地屹立,沒有朋友」。

如同南宋將都城叫作臨安,隨時準備北伐一樣,作為羅馬帝國的直系繼承人,東羅馬人民也都自稱自己為羅馬人,它的歷代皇帝都以光復故土為己任,東羅馬的軍事重心始終放在西方,這就給了西方國家巨大壓力。

而西歐隨著查理被教皇加冕,蠻族國家也取得了羅馬正統,從天命、道義上,西方和東羅馬可以分庭抗禮了。在這種背景下,西方不僅不會救東羅馬,還熱衷於坐看東羅馬的滅亡。

比如羅馬帝國大本營義大利的諸城邦經濟實力充足,軍力強大,尤其是熱那亞、米蘭、威尼斯等地的海軍戰力頗強,但他們只想趁著東羅文尼外交困之際攫取利益,甚至和鄂圖曼人分享戰利品。

東羅馬滅亡後,西方世界的第一反應,不是發動宗教戰爭驅逐異教徒,而是認為東羅馬人是罪孽深重、腐化墮落的教會分裂者,亡國是罪有應得。因此西方沒有人會為了幫助東羅馬捐款、組建十字軍。

東羅馬人民

二、東羅馬衰弱的內部因素

和外部因素相比,東羅馬衰弱的內部因素最為致命。和明朝末期政治鬥爭頻繁、土地兼並嚴重一樣,東羅馬也存在這些問題。首先政治鬥爭上,東羅馬歷來有政治鬥爭傳統,宮內鬥爭、中央地方鬥爭、貴族內部鬥爭相互疊加。在鄂圖曼人的入侵下,東羅文尼部又分成了親西方派、親鄂圖曼派、東正教本土派。三派之間鬥爭不斷。

而東羅馬的統治根基就是城市工商業者和自耕農,這也是東羅馬兵力的主要來源。但東羅馬對他們並不愛惜,越到後期,東羅馬越專制,它剝奪了羅馬帝國時期給與工商業城市的自治地位,取消了市民權利,皇帝不再稱第一公民,這一切都讓市民離心離德。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連東羅馬的龍興之地尼西亞都造反了。尼西亞是一個信東正教的希臘人的工商城市,東羅馬興國就源於此,但1326年淪陷,東羅馬自此放棄了這裏。這裏的居民馬上當起了羅奸,為鄂圖曼人效忠,成了鄂圖曼人繼續侵略東羅馬的帶路黨。可見東羅馬在城市中人心的喪失。

此外,城市工商業者內部的腐朽僵化也是一大因素。中世紀行會制、師徒制流行於東羅馬。行會制是一種封建時代的壟斷,師徒制則有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這一切都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城市中小工商業者瀕臨破產。

和城市相對應的就是自耕農的破產。關於東羅馬自耕農破產,原因還是封建時代的老一套,上層腐朽,土地兼並,稅收加重,農民為了生存就投充到地方大封建主或宗教門下,國家掌握的稅收人口減少,而為了彌補財政,國家只能繼續加稅。然後就是惡性迴圈。

上述一切都促成了東羅馬的滅亡。

東羅馬軍隊

三、東羅馬「思宗」君士坦丁十一世

東羅馬皇帝約翰八世在位時,鄂圖曼帝國已經極其強大,東羅馬在內外困境下,皇帝能控制的領土僅剩君士坦丁堡一城,其余未淪陷的城市,已經被各個半獨立的軍閥控制,只是名義上還歸屬東羅馬。

東羅馬僅能對首都進行有效控制,其余海外領地只有海路勉強通行

君十一,姓名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帕裏奧洛格斯,約翰八世的弟弟,被分封在摩裏亞,這裏是除君士坦丁堡外,東羅馬皇帝唯一能控制的領土。1443年,他進攻雅典,迫使雅典賠款,但因為鄂圖曼的幹涉,帕裏奧洛格斯被迫回師,此後就駐紮在摩裏亞。直到1448年,兩個君士坦丁信使帶來了約翰八世的死訊,並邀請他回君士坦丁堡擔任皇帝。和朱由檢一樣,帕裏奧洛格斯的前途也是十分兇險的。但為了國家,君十一還是接受了登基的要求,於1449年1月6日登基。

君士坦丁堡城墻

上台後,君十一和前代那些屍位素餐,昏聵無能的君主完全不同,如同明思宗朱由檢附體一樣,他每天起早貪黑,處理政務,想要解決帝國的諸多弊端,以至於國務大臣們都嘆服皇帝的勤勞。但此刻的東羅馬僅剩君士坦丁堡一地,兵員枯竭,財政不足,貴族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節,君十一的諸項努力皆無功績。對外方面,據說,每天無論有多忙,君十一都要看一會地圖,因為他早已拋棄幻想(當時東羅馬透過向鄂圖曼人輸送歲幣的方式,維持了暫時的和平),準備和鄂圖曼人一決雌雄。此外,他頻繁向西方派遣使節,意圖以宗教良心換取西方的援助。

為了抗奧,君十一答應了羅馬教廷讓東正教和基督教合並。但是,和崇禎將與後金議和問題交給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意外將之泄露,致使議和失敗一樣,教會合並問題也泄露了,結果遭到高傲的東羅馬人民強烈的反對,這樣西方的援助也就不存在了。

鄂圖曼大軍

四、君王死社稷

1453年,鄂圖曼10萬人並320艘戰艦由皇帝默罕默德二世率領,自水陸兩處再攻君士坦丁堡。隨後穆罕默德勸降君十一,讓他交出城池,可以分封他到摩裏亞。面對鄂圖曼的勸降,他表示「君王死社稷」,寧可死也要守住首都。面對10萬人的進攻,君士坦丁堡還有5萬居民,君十一憑借超人的努力竟然集合7000人對抗。至5月29日,終因寡不敵眾,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了。當日,君十一失蹤。關於君十一的下落,目前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殉國,一個是逃亡。

君十一在跑馬場的戰前動員

殉國說是目前的主流,但關於如何殉國還有爭議。最通常的說法是,城破之日,君十一穿上盔甲,沖向敵陣,最後戰死城頭。這種說法主要是後世拜占庭史研究者們的猜測。約翰在【伊斯坦堡:帝國之城】中寫道:天色漸亮,人們看到鄂圖曼的晨星月牙旗飄揚在城樓上,於是大叫城市失守了,訊息散播開來,人們都湧向內城,君十一極力阻止人流逃亡,最後有人看到他沖上了慕魯斯·巴查圖流斯的據點上,和他忠實的將軍約翰一起戰鬥,英勇搏殺。最後皇帝的屍體沒人認出來,有傳言說他被一些忠誠的希臘人悄悄掩埋在維法的一個教堂。在這段描述中,一個堅韌不屈、英勇頑強的皇帝形象躍然紙上。

除了戰死說還有上吊說,和崇禎自掛東南枝一樣,有個自稱親眼目睹君士坦丁堡淪陷的威尼斯人巴爾巴洛說,鄂圖曼人攻破聖羅曼努斯城門,發現了在城門上上吊的皇帝。

土耳其海峽

而鄂圖曼人則說沒有找到君十一的屍體,所以演化出了逃亡說。15世紀,亞美尼亞的修士寫了【君士坦丁堡淪陷的挽歌】,在這裏寫道:城破之日,君十一孤立無援,便決定撤退,最後乘坐法蘭克人的船只逃跑了。

文史君說

君非亡國之君,崇禎和君十一無疑都是悲劇皇帝,作為末代君主,他倆的命運有驚人的相似。明明如此努力,卻仍避免不了滅國的命運。其實更客觀地講,崇禎的開局可比君十一強太多了,君十一上位時東羅馬就剩君士坦丁堡一個城了,而崇禎可是還有忠於朝廷的多個省份,所以君十一無疑比崇禎更具悲劇性。

參考文獻

布萊斯:【神聖羅馬帝國】,商務印書館,2000年。

奧斯特洛格爾斯基:【拜占庭帝國史】,青海人出版社,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註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