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17年2月,一塊麵包就壓垮了沙俄?俄國構築輕工業體系勢在必行

2024-02-28歷史

1905年日俄戰爭以後,沙俄雖然也任用了斯托雷平進行改革,但由於尼古拉二世對其「始亂終棄」,斯托雷平落了個王安石的下場,這場改革也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在這種千瘡百孔的局面之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居然還想著對外擴張。在他們的思維當中,只要能對外擴張領土,那內部的所有矛盾都可以逐一化解。

為啥呢?道理很簡單,領土擴大了,那麽增加的耕地、牧場包括農奴就多了,大機率還能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那麽經濟上就能獲得補給。經濟轉好,那國內的矛盾就算不上什麽矛盾了。但凡能讓家人填飽肚子,俄國人就可以忍受一切苦難。

所以說,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以後,一邊策劃著繼續入侵蒙古、新疆、東北的大片地盤,一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士兵可以沒有武器,但家人們的餐桌上不能沒有麵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累計出動了1580萬名士兵。這數據有多嚇人呢?要知道當時沙俄總計人口1.7億左右,平均每10個人裏,就有1個需要前往前線。這裏面還要排除老人、小孩以及女性。

可以說,沙俄但凡有點勞動力的男人,都被弄到了一戰前線。這對俄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失去了大量勞動力,那沙俄的運轉顯然會停擺。

沙皇明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還是覺得,只要打贏了這一仗,那一切問題都將不會是問題。至於前線士兵,沙皇有充分的信心,在他們多年的奴化教育下,這些人壓根不會因為苦難而反叛。只要家人還有口吃的,那他們就會在前線賣命。

結果現實根本沒讓尼古拉二世等到獲勝的那一天。沙皇的如意算盤,為何會失算了呢?這事兒還要從一塊麵包說起。

當時列寧看到上千萬的俄國人去往前線,平均每3個人手裏才有一件像樣的武器,絕大多數人手裏拿著的都是燒火棍後,感慨萬千,他似乎也覺得,他們這個民族在這一代已經沒有希望了,忍受這麽大的苦難,卻依舊不敢反抗,還有什麽希望可言呢?

結果意外發生了,1917年2月,聖彼得堡的麵包店,出現了麵包脫銷的情況。大量前來購買麵包的民眾,排起了長隊,卻遲遲等不到麵包。

這可把民眾們氣壞了,他們的父親、丈夫、兄弟、兒子,已經為了沙皇的千秋功業上了戰場,而他們居然還要因為沙皇的千秋功業餓肚子,這誰能忍?

於是乎,大家紛紛走上了街頭,開始抗議這一情況了。事情越發不可收拾,工廠裏的大量勞工也走上了街頭,聖彼得堡街頭陸陸續續聚聚了數十萬人。

當時國家杜馬緊急要求沙皇盡快組閣,可沙皇卻覺得國家杜馬出賣了自己,因此果斷宣布解散國家杜馬。

這下沙皇把最後可能幫自己的人,也推到了對立面。在國家杜馬成員們的幫助下,軍隊也站在了工人和婦女兒童這一邊,沙皇徹底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在3月宣布退位。沙俄洛馬諾夫王朝就這麽垮了。

誰能想到當年不可一世的洛馬諾夫王朝,會因為一塊麵包走下神壇呢?歷史教訓,顯然是要吸取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沙俄的綜合實力還是蠻強的,當時他們每年的鋼鐵產量接近500萬噸,糧食產量8700萬噸,石油產量接近700萬噸,煤炭產量3.6億噸,鐵路總裏程超過了7萬公裏。工業化程度位列世界第五,算是非常強了。

但是和德國比起來,沙俄還真是差了不少。尤其是到了戰場上,俄軍接二連三敗給德軍。無奈之下,沙皇只好采取了最原始的辦法,比人數。

沙皇將1580萬男子先後派上戰場以後,導致國內的生產嚴重滯後。這就好比是多米諾骨牌,推倒了第一塊,後面就跟著倒了。

大量士兵上了戰場,雖然穩住了前線局面,但所耗費的軍費也是不敢相信的。軍費開支巨大,外加國內生產滯後,直接導致沙俄經濟開始呈現斷崖式下降。

物價飛漲,盧布貶值,工廠停工,幾乎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不過當時的沙俄同時還是一個農業大國,那麽農業能不能拯救沙俄呢?

不好意思,根本沒可能。 缺少大量青壯年,已經讓沙俄的農業一蹶不振了,恰好這一年沙俄又遇上了大暴雪的天氣,導致沙俄的農業雪上加霜。

後方空虛,前線吃緊,這種局面之下,沙俄不崩盤才怪。一塊麵包自然無法讓沙俄崩盤,但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卻是將沙俄淪陷的關鍵。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這話一點也不假。如果沙俄當年暫時不參戰,好好休養生息,按照斯托雷平的改革,繼續搞個幾年,那局面或許就完全不同了。

即便是參加了戰爭,沙俄也不應該投入那麽多人力物力,以至於直接影響到了自身內部的經濟發展。難怪當時國家愛杜馬的人就坦言,沙皇這是在一步步把自己送往絞刑架。

對北極熊來說,解決經濟問題,戰爭可以一直打下去

對於俄烏戰爭來說,北極熊為什麽敢於發動這場戰爭?無非有這麽幾點原因:

  • 第一,北極熊的民眾,依舊十分吃苦耐勞,只要能讓家人吃飽穿暖,那麽讓他們承受怎樣的苦難,其實都能忍著。 時隔百年,很多東西在俄式教育之下,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 第二,北極熊的經濟在千禧年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騰飛。 透過大力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北極熊賺得盆滿缽滿,已經具備了打持久戰的基礎。
  • 第三,北極熊即便自身經濟實力不足, 但依舊可以從部份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得到持續戰爭的經濟補助,比如說將大量石油天然氣賣給印度,人家吃定了印度會考慮唇亡齒寒的道理。
  • 第四,北極熊對自身軍事實力的自信。 這種自信源於蘇聯時期的底子,而蘇聯解體後,北極熊繼承了其70%左右的遺產,包含了大量軍備。
  • 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外加強大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印度等國的經濟支持,在他們看來,收拾一個昔日的小弟,完全不在話下。誰能想到,關鍵時刻,西方會無限制地支援小弟呢?

    即便如此,他們也完全不用擔心,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避免了沙皇時代犯下的錯誤,那就是不考慮麵包,只考慮軍事。

    拿下烏東包括凱瑞米亞,不僅可以讓北極熊獲得大量的土地,還有土地上的工廠、資源等財富,以及土地上大量的人口。這些財富可以補給北極熊物資,人口也能補給北極熊的兵力。這是沙皇時代的傳統套路。

    除此以外,北極熊的石油、天然氣也有了銷路,這使得他們賺取了大量外匯。 而這些外匯又能購買絕大多數他們民間所需要的東西,維持民間的基本問題。

    這麽一來,沙皇時代的弊端,他們就完美地避開了。如今的北極熊,士兵們手裏有充足的武器,百姓們的餐桌上也有足夠的麵包。那這場戰爭,只要北極熊不喊停,或許真的要打很長時間。但這樣的情況真的能長久嗎?

    吃一塹長一智,北極熊已經在提前布局了

    目前北極熊的資源還是有銷路的,畢竟石油、天然氣,這些東西是硬通貨,拿到任何國家都可以直接換錢。只要北極熊給出的價格合適,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如果北極熊給出的價格,低於他們的成本價,那買賣就做不成了。畢竟每賣出去一桶就要虧一桶的錢。

    這可不是人員薪資不斷削減這麽簡單,開采石油的技術成本、裝置成本,是遠勝人工成本的。人可以忍受苦難,但技術裝置不能,既然不掙錢,倒不如不開采了。

    那麽他們還有什麽拿得出手的財產嗎?恐怕沒有了吧?

    這一點人家自己也考慮得很明白,一味地依靠別人是不行的,萬一哪天別人反水了,北極熊哭的地方都沒有。

    為此,趁著現在關系還好的時候,北極熊已經在大量引進輕工業產品生產線了。他們的強項是重工業,一直都沒怎麽發展輕工業。所以很容易被人家卡脖子。

    趁著這次機會,他們在與東方國家貿易的過程中,也開始慢慢發展起了自己的輕工業。一旦他們的輕工業生產線成型,那他們就不需要繼續依靠東方國家或者任何一個隊友了。目前北極熊建設大規模服裝廠的產業,已經開始落地了。前不久他們的話事人還親自穿上了北極熊自己生產的羽絨服,看樣子這一塊已經不需要東方國家的支持了。

    手裏有資源,有強大的軍備和足夠的糧食,如果還能實作輕工業產品全面生產,那他們或許真的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了。

    當很多專家還在高喊著唇亡齒寒論的事後,豈不知人家正在借助你的手,實作自己的產業全面化。到時候人家的輕工業成規模發展以後,雙方產業重疊了,也就不需要你了。只要時機成熟,定然會把你賣個好價錢,畢竟人家才不信什麽唇亡齒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