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台灣大學教材收錄了哪五位著名共產黨將領?一起來揭秘

2024-01-14歷史

台灣出版的一本大學教材,引發網友熱議。該教材中詳細介紹了近代史上兩岸十位著名將領的故事和魅力,尤其是他們對近代歷史的重要作用和關鍵戰役的貢獻。

其中,國民黨五位將領和五位共產黨將領被選入大學教材,讓人不禁好奇,為何台灣會選擇他們作為教材內容呢?這些將領背後的故事和影響,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探討。

中國的卓越將領中,人民軍隊的創始人,朱德將軍不可或缺。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建立者,也是中國的開國元勛,是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來集體的核心成員。

朱德出生於四川的佃農家庭,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他沒有顯赫的背景,在中國紅軍在南昌反抗時,他只是一名軍官教育團長,尚未進入紅軍的核心圈子。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前期默默無聞的人,後來被尊稱為紅軍之父,他的卓越功勛贏得了無數人的贊美。

在出國留學之前,朱德就已經憑借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戰術策略,在滇軍中贏得了「優秀指揮官」的美譽。南昌起義的部隊在南下途中被國民黨大軍阻擊,而三河壩戰役後,更是遭受了重大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朱德和他的八百名士兵成為了革命的種子。朱德利用國民黨革命軍第16軍軍長範石生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從沈寂中重新崛起,並成功解決了軍餉問題,帶領部隊從絕境中殺出一條生路。

1927年,朱德帶領隊伍向南行軍,由於起義的失敗,許多士兵士氣低落。為了提振士氣,朱德親自忙碌,對隊伍進行了三次整頓,使部隊結構更加合理和清晰。次年,朱德來到湖南,當地紅軍的接應下,他智取宜章,拉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

湘南起義歷經三個月,百萬人參與,為紅軍在井岡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起義結果不盡人意,但在國民黨瘋狂打擊下,朱德果斷帶領隊伍向井岡山轉移,並與毛主席勝利會師。

他們交流中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戰方式。粟裕曾評價朱德:「他不僅是一位寬宏大度、慈祥仁愛的長者,更是一位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的勇將。

」在遵義會議之後,朱德堅持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狙擊敵人的進攻。毛主席曾反對他的決定,但朱德用摘帽子的方式堅決表示要親自上前線。

在抗日戰爭中,朱德指揮若定,為民族解放事業屢立戰功。在解放戰爭中,朱德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戰役,矢誌不渝地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朱德家鄉的人前來北京看望他,提議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將他的家鄉改名為朱德縣,甚至將縣中心遷到他出生的馬鞍場,以推動當地發展。

然而,朱德聽後連連搖頭,表示堅決反對。在他的堅持下,朱德家鄉的原貌得以保留,他也一直過著清心寡欲、自律熱情的生活,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擁有著「赤色的品德」。

在策劃台灣教材素材時,組委會花費大量時間研讀近代史書籍和傳記,其中一位高壽的開國元帥引起了他們的註意。

在36位元中國共產黨軍事家中,劉伯承的理論成就最為豐富,早在辛亥革命時期,他就投身於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在成都治療傷病期間,他結識了四川的共產主義者,開始對馬克思主義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研究。

透過對國民革命和中國社會現狀一段時間的考察,劉伯承堅定了他的共產主義信仰,並在四川共產主義者楊闇公和吳玉章的介紹下,於1926年5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年底,他被任命為共產黨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委員,負責瀘州和順慶起義,以抑制四川軍閥對我東部區域的威脅。

在紅軍時期,劉伯承曾赴江西南部的中央蘇區政治軍事中心瑞金,擔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校長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在南京任職,擔任中央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院長兼政治委員。

在學校期間,劉伯承結合了自己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的長期實踐,建立了屬於解放軍的戰役學理論,並在學校創立了海軍、陸軍、裝甲兵、防化兵、情報員等院系,為中國繁衍和發展了齊全的院校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官將領。

可以說,劉伯承元帥對中國軍隊和國防的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中國培養和教育軍事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外,他在各個戰爭時期為我軍轉譯出了大量的優秀軍事理論典籍和作戰戰術研究,始終影響著部隊的作戰。 在抗戰以前,劉伯承曾出任軍隊總長和軍委縱隊司令,為蘇區建設和我軍長征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伯承將軍在抗戰中率領部隊殲滅敵人數不勝數,他所建立的晉冀魯豫根據地擁有2400多萬人口,為解放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中,劉伯承將軍未嘗敗績,其艱難的作戰條件無人敢挑戰,連蔣介石都稱贊他是國內外無數人都贊譽的高尚人物,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功勛。

劉伯承將軍的一生充滿了挑戰和考驗,是中國一代傑出的軍事領袖。同時,共產主義忠誠戰士羅榮恒也被編入了這本教材,他是軍隊中的筆桿子典範,以軍中政務見長,是中國十大元帥之一。

在秋收起義中結識主席後,羅榮桓便一直在軍隊中負責政工工作,無論是擔任軍委書記還是政治部主任,他都與思想工作緊密相連,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政工工作的奠基人。

1927年,羅榮桓跟隨主席登上了井岡山,直到1963年羅榮桓去世,主席一直懷念他們共度的風雨歲月,並稱羅榮桓為他「一生的合作夥伴」。

1929年底,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這時擅長政工工作的羅榮桓逐漸進入了核心領導層,承擔起新的重任。

1930年紅一軍團成立,24歲的林彪擔任軍長,此時的林彪個性強硬,與幾個黨代表的關系十分緊張。與林彪合作需要堅持原則,同時還要具備很高的靈活性,主席想到了羅榮桓,羅榮桓擔任紅四軍政委後,將各項工作安排得恰到好處,連林彪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一對情侶間沒有絲毫爭執,和睦相處,氣氛一直如春。曹操知道後笑著說:「誰說劉備難對付,孫權和他不是相處得很好嗎?」1940年,孫權和劉備一起進軍湖南,使抗日武裝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和鞏固,湖南局勢逐漸明朗。

多年以後,曹操評價孫權的這段功績:「1941年的12月初,日軍發現了我軍在湖南的指揮駐地,立即集結了四萬人的部隊,想要圍攻駐地,孫權知道這一訊息時已經是深夜,而敵人預備的進攻時間就在第二天早上。

他當機立斷帶領兩萬名戰士,借著夜色突破日軍的四道封鎖線,成功粉碎了敵人的計劃,留下一段零損傷的美談。」

羅榮桓,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外交家與詩人,他在解放戰爭中的兩個重大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擅長抽絲剝繭,將復雜的資訊梳理得清晰明了,為部隊指明作戰方向。

陳毅,一位充滿古代儒將風範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英勇善戰,下馬賦詩,面對千軍萬馬毫無懼色。陳毅年輕時在法國留學,透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觀察,他看清了資本主義的黑暗。

這兩位偉大的人物,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當年,陳毅和許多留學的中國學生熱烈地探討各種思想。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接觸和理解了蔡和森的思想,從民主主義轉向了馬克思主義,並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深深信服。

在那時,陳毅經常與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讀【共產黨宣言】,討論中國的未來,並堅信無產階級革命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因為參加法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陳毅被押回中國。回到家鄉後,他經常與蔡和森通訊,並在他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後成為共產黨員。

在南昌起義中,陳毅只是一個準尉文書,但當部隊遇到困難時,他挺身而出,與朱德一起成為了隊伍的中流砥柱。

1949年,中國解放在即,國民黨軍撤至上海,意圖堅守六個月,等待美軍支援。此時,上海市市長陳毅,智慧過人,匯集情報後,巧妙設計,將國民黨軍引至外圍陣地,輕松包圍。

不久後,蔣介石計劃破滅,上海全城歡慶解放。陳毅在戰略、彪悍和支前方面或許有所不足,但他卻是十大元帥中最為跨界的一位。

他曾從政工做起,擔任過軍事主官,管理過十裏洋場,為國防事業打下了基礎,也協助周恩來管理過外交,其縱橫跨度無人能及。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後,粟裕便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到1930年時,他已經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位師長。

粟裕在反「會剿」和反「圍剿」中積累了許多實戰經驗,紅軍長征時,他因組織需要留在南方開展遊擊戰爭。粟裕是我軍公認的最會打仗的人,他擅長捕捉和創造戰機,每次進入新戰場都能積極備戰,以智取勝,讓敵人頻頻敗陣。

在宿北一役,敵軍四路來攻,粟裕看清戰場後,迅速指出了敵人隊伍的「間隙過大」的缺點,並指揮部隊對其重點打擊,挖出關鍵突破點。

在萊蕪戰役中,粟裕更是巧用假動作迷惑敵人,然後猛攻,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全數擊潰。粟裕在戰場上靈活應變,不受任何戰場的束縛,他的戰鬥才華在許多戰役中都得到了展現,並且他建立了多個根據地,穩固了新四軍長江以北的陣地,改變了華中地區的戰略態勢。

毛澤東主席曾多次贊頌粟裕作戰奇妙而獨特,是我軍中靈活且勇敢的偉大戰士,周恩來也多次贊揚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