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引言:諸葛亮一生最害怕四個人,兩個在曹魏,兩個卻是自己人

2024-07-24歷史

智者的恐懼,凡人的困擾

天下英雄,唯才是舉。諸葛亮出身卑微,卻憑借過人的智慧和遠見,最終成為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軍師和丞相。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被後世冠以"臣佐之寶"的美譽。然而,就連諸葛亮這樣的智者,也難免有所忌憚和顧慮。

諸葛亮早年遊學四方,生活頗為清貧。幸得劉玄德三顧茅廬,方得施展抱負。自那時起,他便輔佐劉備打下蜀國基業,後親自執掌大權,統帥百萬雄師。表面看來,諸葛亮前程似錦,權傾一時。實則他每日如履薄冰,時刻提心吊膽。蜀漢建基維艱,內外交困,諸葛亮正直無私,常為國家和百姓著想,因而愈加憂心忡忡。

尤其令諸葛亮困擾的,是他在軍中的處境艱難。初入劉備麾下時,諸葛亮人微言輕,幾無地位。關羽張飛等人根本不屑一顧這位寒門出身的讀書人。諸葛亮只能謹小慎微,直到漸漸立下功勞,才慢慢在軍中樹立威信。即便如此,他也時常忐忑不安,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諸葛亮深知蜀漢基業孤傲,內憂外患不斷。他雖身居高位,實則如芒刺在背,前途未蔔。一味自恃聰慧過人恐怕難逃一死,唯有居安思危,方能長治久安。是以諸葛亮一生最為忌憚的,正是那些可能使蜀漢覆滅、百姓陷於水火的種種阻力和威脅。這不啻是智者的恐懼,也是凡人必須面對的種種困擾。

自家人的阻力——關羽和劉備

談何容易,卻說諸葛亮初入劉備麾下之時,處境可謂是艱難萬分。關羽張飛等人向來瞧不起讀書人,對諸葛亮根本不屑一顧。雖然諸葛亮自號"臥龍先生"、自比"管仲樂毅",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他不過是個寒酸書生而已。

當年諸葛亮在桑陽躬耕織麻,過著貧賤不能自由的生活。三顧茅廬之後,劉玄德方才收攬這個人才,諸葛亮亦由此躊躇滿誌,準備一展大略。然而他萬沒想到,一入軍中,竟遭到關羽張飛等人的冷眼相待。

關羽是個驍勇善戰的猛將,平生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滿腹經綸的儒生。他見諸葛亮斯文掃地、相貌平平,便對其不屑一顧,直呼其為"書生"、"秀才"。關羽在軍中聲望極高,諸葛亮初入營地,自然受盡白眼。若非有劉玄德撐腰,恐怕諸葛亮連安身立命的機會都沒有。

除了關羽的藐視之外,諸葛亮更忌憚的是劉備的城府手腕。劉備固然將諸葛亮視為心腹謀士,但二人的關系,卻也頗為微妙。劉備曾數次問諸葛亮"何以報德",言下之意,已有防範之心。諸葛亮豈敢托大,只得百般謹慎,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一次,劉備正在問旗指揮作戰,諸葛亮也在一旁陪侍。忽見旗竿影動,懼諸葛亮胡亂插話,劉備即展顏一笑,意味深長地說:"此事關系重大,還是待我另作決斷吧。"諸葛亮雖心有戚戚,卻也只得噤若寒蟬。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軍中的處境是何等艱難。

身為一介書生,諸葛亮想要獲得名將的信服並非易事。就連主公劉備,也是半信半疑,時常忌憚這位謀臣會不會孤註一擲,置自己於不顧。正是這種種阻力,令諸葛亮在初入劉備麾下時,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親朋好友的猜忌

除了關羽等勇將的藐視,以及劉備的戒備之心之外,諸葛亮還面臨著另一重阻力——親朋好友的猜忌。

諸葛亮出身寒微,早年遊學四方,結識了不少同門好友。當年他在桑陽縣躬耕織麻度日時,遠離是非場,安享清貧生活。然而一旦出山輔佐劉備後,處境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劉備對諸葛亮器重有加,不僅將其留在身邊,更委以重任,托付大權。這讓諸葛亮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讀書人,一躍成為執掌軍國大權的丞相。身份的巨大轉變,引起了不少舊日好友的非議和猜忌。

有人認為諸葛亮飛黃騰達,是因為運氣貴人多著;也有人認為他投靠劉備,是出於權力和地位的私心;更有人質疑他是否還記得當初的為人操守。種種流言蜚語,紛至沓來,讓諸葛亮悶聲勿吭。

面對親朋好友的猜忌,諸葛亮只能保持謹慎小心的態度。他明白,自己的處世立場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擺脫舊有身份並非一蹴而就。為了避免給人可乘之機,諸葛亮不得不格外留心言行,時刻註意自身的儀表舉止。

有一次,諸葛亮的故交袁淵來到蜀國途經成都,諸葛亮特意安排了一場親筆手書的聚會。當天晚上,袁淵親筆提筆,寫下"隴西之人,得非常人也"八個大字,並贊嘆說兩人能夠就此事展開談論。然而諸葛亮只是平淡地回應了幾句,並未對此深入探討。從這件小事可見,諸葛亮已經刻意與舊日好友保持一定疏離,避免讓人產生任何懷疑和猜忌。

總之,親朋好友對諸葛亮的猜忌,也成為他必須時刻防範的一大隱患。一旦有人辱罵或中傷,很容易就會影響到他在軍中的聲譽和地位。所以諸葛亮不得不格外謹慎,生怕稍有疏忽,就會給人可乘之機。

強敵的威脅

除了自家人的阻力和親朋好友的猜忌之外,諸葛亮還面臨著另一大隱患——來自曹魏和東吳兩大強敵的威脅。

曹魏的丞相曹操是一代梟雄,赫赫有名。他手中兵精馬強,號令天下,聲威赫赫。諸葛亮雖然智勇雙全,卻也難敵這位當世英傑。

有一次,曹操大軍壓境,直撲漢中。諸葛亮不得不親自出陣招降曹軍將領。當時曹操的虎將華雄等人已紛紛背叛主公,歸順漢室。不少人都勸說諸葛亮趁機痛下殺手,一舉殲滅曹軍殘余。然而諸葛亮深知曹操英勇無匹,決不能小覷。果然,曹操屢次出奇制勝,最終全軍而歸。

面對這般強敵,諸葛亮不得不時刻提高警惕。他明白,雖然眼下蜀漢處於上風,但曹魏實力並未削弱,曹操尚在棋館運籌帷幄。一旦有所疏忽大意,蜀漢可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所以諸葛亮每每夜不能寐,惴惴不安。

另一大隱患,就是東吳孫權。孫權與曹操旗鼓相當,實力雄厚。他統帥江東大軍,占據會稽山嶽之地,形成了與蜀漢及曹魏三足鼎立的態勢。

孫權與諸葛亮本是同門師友,卻也是生死對頭。兩人年少時曾在同一座廟宇學習,交情匪淺。但到了後來,為了權力和地位,孫權卻不惜與諸葛亮反目成仇,兩軍對壘,你死我活。諸葛亮深知孫權狡猾多端,決不能因為舊情而疏忽大意。

更令諸葛亮忌憚的,還有孫權府中那位年輕有為的謀士——陸遜。這人聰明絕頂,足智多謀,被人稱為"東方小伶人"。諸葛亮每每措辭謹慎,生恐被對方捉住把柄,一舉坐實犯了大錯。

面對這兩大強敵的威脅,諸葛亮無時無刻不在提高警惕。他深知,若是稍有疏忽大意,蜀漢可能就會遭受重創,所有的艱苦都將付諸東流。正是出於這種憂患意識,諸葛亮才會如此謹慎從事,小心翼翼,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臨危受命的重擔

除了上述種種阻力和威脅之外,諸葛亮最忌憚的,還有臨危受命時所肩負的沈重責任和重擔。

公元223年,漢昭烈帝遭司馬師流矢夜襲,蜀漢處於危難之中。諸葛亮奉命繼位,擔任攝政,統帥蜀漢百萬雄師。這一重任,對諸葛亮而言,實在是沈重萬分。

一方面,諸葛亮雖深得先主劉備的信任,但畢竟出身寒微,底蘊有限。他懷揣著"生民之有夷",不願意看到朝野上下再起是非紛爭。另一方面,他也深知,一旦掌舵失利,蜀漢可能就會分崩離析,前事造就的一切功績也將付諸東流。

就在諸葛亮入主後不久,便接連遭受重創。先是丞相傅僉被刺身亡,隨後代郡獻帝割據稱帝,再接著便是權臣費祎篡位稱僭。諸葛亮目睹了這一切動亂,內心無比焦慮。

他明白,蜀漢孤懸一隅,內憂外患不斷,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全軍覆沒。因此諸葛亮不得不斡旋權衡,在爨宇內鬥和勤王內戰之間進行周旋。他積極主張"姑息養誌、俶仆無失、無紛爭之路",以期維護蜀漢的統治基礎。

可即便如此,諸葛亮仍無法避免一些內耗。當年他曾主張削藩台,遭到不少藩王的強烈反對。最後不得不借助兵力,以武力手段將這些豪強一一平定。諸葛亮深知,這種做法無疑加劇了蜀漢的內憂,令國力進一步削弱。

更令諸葛亮憂心忡忡的,是蜀漢的對外戰略。蜀漢雖然一度占據優勢,但畢竟孤懸一隅,無法與曹魏東吳兩大強敵正面交鋒。諸葛亮不得不周旋於這兩大敵手之間,時而聯曹攻吳,時而借助孫權之力。這種相持陣勢,令蜀漢國力日漸萎縮。

就在諸葛亮準備發動總攻之時,他卻遭遇了意外,不治而終。臨終前,諸葛亮依舊牽掛著蜀漢存亡,囑咐大軍"當務之急,先取樂土,以利運籥"。由此可見,這位丞相扛著多麽沈重的擔子,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