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司馬炎對力勸劉禪投降的譙周,進行了怎樣的安置?其結局怎樣?

2024-07-24歷史

司馬炎對力勸劉禪投降的譙周,進行了怎樣的安置?其結局怎樣?

公元263年,蜀漢國祚走向終結。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一位名叫譙周的大儒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力勸蜀漢後主劉禪投降,為蜀漢的滅亡畫上了句號。然而,歷史的車輪並未就此停止。譙周在勸降之後,又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轉折?司馬炎對這位"功臣"又是如何安置的?譙周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讓我們追隨譙周的足跡,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面紗,一窺三國末期權力更叠下的命運變幻。

書香世家 益州大儒

譙周,一個在三國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出生於漢獻帝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1年。譙家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小譙周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對經典典籍了如指掌。

隨著年歲漸長,譙周的學問越發精進,不僅通曉經史,還對天文歷法頗有研究。在蜀地,他的名聲日漸響亮,成為了當地的一位大儒。

劉備入蜀之前,譙周就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了。有一天晚上,譙周觀察天象,發現有祥瑞之兆。他立馬找到諸葛亮和許靖等人,一起勸說劉備稱帝。

劉備稱帝後,譙周的仕途也開始了新的篇章。建興年間,劉禪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兼益州牧。諸葛亮為了籠絡益州本地人才,便任命譙周擔任勸學從事,負責益州的教育事務。

諸葛亮去世後,譙周又升任為典學從事,正式成為益州大儒。這個時候的譙周,可以說是蜀漢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了。

然而,譙周和諸葛亮之間的關系很有意思。雖然都是蜀國大臣,但他們卻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而譙周則是益州本地集團的代表。

這種利益集團的矛盾,在劉備稱帝時就已經存在了。雖然劉備和劉禪能夠在益州稱帝,得到了各方勢力的支持,但內部的矛盾始終沒有調和好。

譙周和諸葛亮最大的分歧就在於北伐問題上。諸葛亮認為武力征戰有利於穩定蜀國局勢,還可能擴大蜀國的實力。但譙周卻持不同觀點,他主張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等國力強盛了自然就能征服敵人。

因此,譙周成為了蜀國最堅定的反對北伐的大臣之一。從諸葛亮到姜維,他始終都是積極的反對者。

建興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的八月,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訊息傳到成都。後主劉禪下令禁止任何人到前方為諸葛亮奔喪。

譙周當時正在家中,聽到這個訊息後,二話不說就動身前往軍中。等他到達時,才聽說劉禪下了禁令。這件事說明,雖然譙周反對諸葛亮的北伐政策,但對諸葛亮為人處世的品質還是很敬重的。

同年,蔣琬升任益州刺史,譙周也得到了提拔。延熙元年,也就是公元238年,劉禪冊立兒子劉璿為太子。譙周被調任太子府為官,成為皇室家令。

在太子府任職期間,譙周經常能看到劉禪的日常生活。他發現劉禪經常外出遊玩,沈醉於聲色。譙周看不下去了,就上疏給劉禪,勸他要尊奉先帝劉備的作風,少些享樂行為。

劉禪對譙周還是比較器重的,聽了他的勸諫後不但沒生氣,反而提拔他為中散大夫,並且繼續讓他教導太子。這說明譙周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了。

延熙年間,譙周又一次站了出來。他認為尚書令陳祗和大將軍姜維常年出兵伐魏,導致蜀國國力下降,百姓生活越來越困難。於是,他在朝堂上與陳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蜀漢末年 譙周勸降

景耀六年,也就是公元263年,對於蜀漢來說是個災難性的年份。這一年,魏國大將鄧艾率軍偷襲成都,一路勢如破竹。

蜀漢朝廷頓時亂作一團,群臣們爭相獻策,有人主張死守,有人主張突圍,還有人主張投降。在這個關鍵時刻,譙周站了出來。

譙周對著劉禪侃侃而談,他說:"陛下啊,現在魏軍已經兵臨城下,我們的軍隊已經潰不成軍了。繼續抵抗只會讓百姓遭殃,不如投降保全性命。"

劉禪聽了,一時間還拿不定主意。譙周見狀,又繼續說道:"陛下,您想想,我們蜀漢建國以來,一直都是以仁義治國。如果現在繼續抵抗,只會讓百姓流血犧牲。投降不僅可以保全百姓,還能保住陛下的性命。"

譙周的這番話,說得劉禪心裏直打鼓。他接著又說:"魏國現在國力強盛,我們已經無力抵抗。如果投降,說不定還能保住一些權力,繼續為百姓謀福利。"

劉禪被譙周說得心動了,但還是有些猶豫。這時,譙周使出了殺手鐧。

他說:"陛下,您想想先帝劉備。他當年在荊州時,不也是投降了曹操嗎?後來不也東山再起,建立了蜀漢嗎?現在我們投降,未嘗不是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啊!"

這番話可算是說到劉禪心坎裏去了。劉禪一拍大腿,說:"譙周說得對啊!那就按你說的辦吧!"

就這樣,在譙周的勸說下,劉禪決定投降。他命人準備了降書,還有自己的印璽,準備獻給魏國。

當時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片混亂。有的大臣還在堅持抵抗,有的已經開始準備投降了。譙周在這個時候可謂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不僅說服了劉禪,還四處遊說其他大臣。他對那些還想抵抗的大臣說:"現在大勢已去,再抵抗下去只會讓更多人喪命。投降才是明智之舉啊!"

在譙周的勸說下,越來越多的大臣也開始傾向投降。就這樣,蜀漢的滅亡似乎已成定局。

鄧艾率軍進入成都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座已經準備好投降的城市。劉禪帶著文武百官,捧著降書和印璽,在城門口恭候多時了。

鄧艾看到這一幕,也是大吃一驚。他原本以為要打一場硬仗,沒想到蜀漢就這樣不戰而降了。這其中,譙周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蜀漢就這樣滅亡了,譙周的"功勞"可以說是巨大的。他不僅說服了劉禪投降,還勸說了其他大臣,讓整個蜀漢幾乎是不戰而降。

對於魏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他們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蜀漢。而對於譙周來說,他的行為雖然在後世飽受爭議,但在當時卻被視為"功臣"。

譙周的這番"功勞",很快就傳到了洛陽魏國朝廷的耳中。司馬昭聽說後,對譙周的"貢獻"贊不絕口。

他說:"這個譙周啊,真是個人才!不費一兵一卒就讓蜀漢投降,這樣的人才我們可得好好用啊!"

就這樣,譙周在蜀漢滅亡後,反而因為勸降有功,得到了魏國的重用。他的人生,也因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功臣譙周 司馬炎安置

蜀漢滅亡後,譙周的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本在蜀漢朝廷中擔任重臣的他,一夜之間成了亡國之臣。

但誰能想到,這個亡國之臣反而因為勸降有功,得到了魏國的重用。司馬昭聽說譙周的"功勞"後,立馬決定要重用這位"人才"。

司馬昭二話不說,直接封譙周為陽城亭侯。這個封號可不得了,要知道在當時,能夠獲得侯爵稱號的人可不多。

譙周這一下子從亡國之臣變成了魏國的功臣,可以說是時來運轉。但是,譙周並沒有立即前往洛陽就任新職。

他似乎對自己的未來還有些顧慮。畢竟,從一個國家的重臣變成另一個國家的臣子,這種身份的轉變可不是那麽容易接受的。

就在譙周猶豫不決的時候,魏國發生了巨變。司馬昭病逝,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大權。

司馬炎上台後,立即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動作。他先是廢黜了魏帝曹奐,自己登基稱帝,建立了晉朝。

新朝建立,百廢待興。司馬炎開始大規模地任用人才,其中就包括了譙周。

司馬炎派人送信給譙周,催促他盡快赴洛陽任職。信中說:"譙先生,您的才能朝廷都知道。現在新朝建立,正需要您這樣的人才。請您盡快來洛陽,為新朝效力。"

譙周收到信後,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他收拾行裝,帶著家人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蜀地,踏上了前往洛陽的路。

到了洛陽後,譙周立即覲見了司馬炎。司馬炎見到譙周,笑著說:"譙先生,您可來了。我聽說您在蜀漢時就是個大儒,現在正好可以為我們晉朝效力。"

譙周連忙回答:"陛下擡愛了。臣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願意為新朝盡一份力。"

司馬炎聽後非常高興,當即宣布封譙周為散騎常侯。這個官職可不一般,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可以說是朝廷重臣了。

譙周這一下子從陽城亭侯變成了散騎常侯,官職一下子提高了不少。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司馬炎對譙周才能的肯定,也是對他勸降"功勞"的獎賞。

但是,譙周的新職務並不是那麽好做的。作為一個前朝大臣,他在新朝中的處境可想而知。

很多老臣對譙周這個"降將"不太友好,經常在朝堂上給他使絆子。但譙周憑借自己的才學和智慧,總能化解這些危機。

有一次,一位大臣在朝堂上指著譙周的鼻子說:"你這個叛徒,有什麽資格在這裏做官?"譙周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勸降是為了避免更多的百姓遭殃。現在新朝建立,我願意為百姓謀福利,這有什麽不對嗎?"

這番話不僅堵住了那位大臣的嘴,還贏得了司馬炎的贊賞。司馬炎對身邊的人說:"看看,這就是譙周的才能。不愧是大儒啊!"

就這樣,譙周在晉朝朝廷中逐漸站穩了腳跟。他不僅保住了自己的官職,還成為了司馬炎的重要謀士之一。

每當朝廷遇到難題時,司馬炎總會召譙周商議。譙周的建議往往能夠切中要害,解決問題。

有一次,朝廷討論要不要對北方的遊牧民族用兵。很多大臣主張出兵,但譙周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說:"陛下,我們剛建立新朝,國力還不夠強盛。與其冒險出兵,不如先休養生息,等國力強大了再說。"

司馬炎聽後連連點頭,最後采納了譙周的建議。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晉朝因此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失敗,保存了實力。

就這樣,譙周在晉朝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他不僅是一個官員,更成為了司馬炎的智囊團成員之一。

譙周晚年 著書立說顯才

譙周在晉朝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但他並沒有滿足於此。作為一個學者,他始終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著書立說的願望。

在朝廷的空閑時間裏,譙周開始潛心著書。他決定要寫一部關於三國歷史的著作,以此來記錄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譙周的這個決定可不是心血來潮。他曾經親身經歷了蜀漢的興衰,對三國歷史有著獨特的見解。

他開始收集各種史料,詢問親歷者的回憶,甚至還親自走訪了一些戰場遺址。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他的著作顯得格外珍貴。

譙周的著作名叫【三國誌】,共65卷。這部著作不僅記錄了三國時期的重大事件,還對很多歷史人物進行了生動的描繪。

在【三國誌】中,譙周對劉備、諸葛亮等蜀漢人物的描寫尤為精彩。他雖然勸降投敵,但對蜀漢的評價卻相當公正。

比如,在描寫諸葛亮時,譙周寫道:"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型,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這段話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治國才能。

譙周的這種公正態度,讓【三國誌】成為了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後世的很多歷史學家,都對譙周的這部著作贊不絕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譙周漸漸結束了朝廷的核心。但他並沒有閑著,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著書立說上。

除了【三國誌】,譙周還寫了【古史考】【續漢書】等多部著作。這些著作涵蓋了從上古到晉朝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史的百科全書。

譙周的這些著作,不僅展現了他深厚的學識,也為後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很多後世的史學家,都把譙周的著作作為重要的參考。

晚年的譙周,雖然不再參與朝政,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卻越來越高。很多年輕的學者,都以能夠得到譙周的指點為榮。

有一次,一個年輕學者找到譙周,請教寫史的方法。譙周告訴他:"寫史要實事求是,不能憑空臆測。要多讀書,多調查,才能寫出真實可信的歷史。"

這番話,成為了後世史學家的座右銘。很多人在寫史時,都會想起譙周的這番教誨。

譙周的晚年,可以說是頗為安詳。他每天都在書房裏讀書寫作,偶爾和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討論學問。

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譙周的思維依然敏捷。他經常能夠對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讓人佩服不已。

有一次,一位朋友問譙周:"您認為三國時期最偉大的人物是誰?"譙周想了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很難說誰最偉大。不過,如果非要選一個,我會選諸葛亮。"

這個回答,顯示了譙周的公正和客觀。盡管他曾經勸降蜀漢,但他依然能夠客觀評價蜀漢的人物。

譙周的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後世的很多史學家。他們在寫史時,都盡量保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

晚年的譙周,雖然身體漸漸衰弱,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鑠。他每天都要讀書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譙周去世的時候,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但最終卻以一個學者的身份畫上了句號。

譙周去世後,朝廷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司馬炎親自為他寫了墓誌銘,稱贊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

後世的人們,雖然對譙周勸降蜀漢的行為有不同看法,但對他的學術成就卻是公認的。他的【三國誌】,成為了研究三國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譙周的一生,經歷了三國鼎立到晉朝統一的大時代變遷。他的人生軌跡,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從蜀漢重臣到晉朝大儒,譙周的一生可謂傳奇。但無論如何,他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是無法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