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千人敵、萬人敵是不存在的——在古代一人一戰的殺敵記錄是多少?

2024-02-02歷史

可能會讓有些朋友脫口而出的答案,自然就是李元霸了。

能拿得動李元霸這對鐵錘的,都能在奧運會上整個舉重冠軍了

按照【說唐演義全傳】中的說法,這位隋唐第一條好漢擅使一對重達800斤的鐵錘(擂鼓甕金錘是【興唐傳】裏才有的),胯下騎乘追風白點萬裏龍駒馬,能日行一萬、夜走八千(平均時速約375km/h,比復興號營運車速還快),頭戴一頂束發烏金冠,身穿一副鐵水穿成寶甲,在隋末唐初那個天下大亂、英雄輩出的年代可謂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什麽宇文成都、裴元慶、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扛得住李元霸一錘還沒死沒傷的,這個牛都能吹一輩子。

英雄豪傑尚且如此,那些雜魚小兵就更不用提了。在四明山一戰中,李元霸單人獨騎擊敗十八路反王麾下的230萬人馬;紫金山一戰中又匹馬雙錘直面180萬大軍,兩柄鐵錘簡直化身戰術核武器,將180萬軍隊殺得就剩下65萬……

話說中國歷史王朝中養兵最多的北宋,巔峰時期全國的正規軍也不過140萬出頭,差不多就夠李元霸一天打的;再做另一個比較——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時的全國人口總數大約是4600萬人,10年後的唐武德年間就剩了不足800萬,我們取其中間值2700萬作為紫金山之戰時的人口總數,那麽就意味著李元霸一戰殺掉了大隋朝全國人口的4.3%……

這樣的人物、這樣的事跡,也只能存在於小說中或異世界裏,所以以上只能算是個笑談。

小說裏的人物和故事,樂呵一下就行,當真就不必了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裏,人類這種生物是有能力上限的。那些在很多人印象中「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名將、悍將,真正在戰場上的殺敵數量其實遠低於我們的想象。別說什麽萬人敵、千人敵了,要是在紛亂的戰場上,在沒有重重護衛以及堅甲利兵的加持下,還能在幾個敵人的圍攻之下全身而退的,都是頂了不起的英雄豪傑了。

而一人一戰殺敵最多的記錄,也不過「區區」數百人而已。

01

在秦末楚漢爭霸的那場著名的鴻門宴中,猛將樊噲憑借著挺身救主和狂啃大豬肘子而名垂青史。話說在漢太祖劉邦的麾下,百戰百勝有韓信,出謀劃策有張良,打理後方有蕭何,陰謀詭計有陳平。但要是到了擼起袖子直接開掐的場合,漢軍上下有一個算一個,還真沒誰敢說自己比樊噲還猛的。

可以說在秦末漢初那個時代,要是單拼武力值的話,除了項羽外恐怕也沒誰敢跟樊噲硬剛。

說樊噲是漢初最能打的,除了已死的項羽估計別人沒意見

那麽這位漢軍第一猛將戎馬一生到底取得了多麽輝煌的戰績?幸好太史公在百忙之中抽空記了一筆:

「從,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也就是說樊噲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隨劉邦起兵開始,到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基本退居二線為止,在他15年的征戰生涯中共親手斬得176個敵人的首級,抓了288個俘虜;在他獨自領兵的戰役中,還曾打敗過7支軍隊、攻破5座城池、平定了6郡52縣,俘獲丞相1人、將軍12人,其他雜官11人。

看到樊噲的戰績,會不會有人突然覺得自己「也行了」?或者是不屑一顧的吐槽一句——漢初第一猛將,就這?

好吧,樊噲的殺敵數量看上去有點拿不出手,那就換西楚霸王項羽試試?

畢竟排除掉那些在小說和傳說中被無限強化甚至是編造出來的變態人物,項羽是在正史中公認最能打的第一條好漢——「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讀史管見·卷一】)嘛。

只可惜太史公給項羽作傳時,沒有像樊噲那樣對其戰績做出一個全面的統計(估計也不可能搞到這個數據),但在字裏行間還是能讓我們感受到項羽非人般的強大。

在真正的歷史上,敢說自己比項羽能打的,基本都是在吹牛

在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麾下僅余28騎,而漢軍的追兵則有數千人之多。

正常情況下面對如此絕望的局面,正常人都會產生絕望的情緒,繼而投降或是自我了斷。可項羽畢竟不是正常人,在他眼中看到的不是必敗的結局,反倒是還可一戰的良機。於是項羽不但決定反擊,而且面對百余倍之敵居然還敢分兵,然後單槍匹馬殺入敵陣,親手斬將二員、殺敵百余,而己方僅陣亡二人而已: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即便在烏江邊那個真正的絕境中,項羽垂死掙紮,仍「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而自身僅「身亦被十余創」(參照同上)。可能是殺人殺過癮了或是殺膩歪了,項羽這才橫劍自刎。

項羽就如同一頭雄獅,而作為他的對手,就只能接受自己是頭綿羊的現實。

而像這樣一戰殺敵超過百人的戰績,項羽共有過3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故此項羽在正史中的地位極高,堪與其並列的唯有遠古戰神蚩尤。

項羽3次「百人斬」的戰績無人可比,能在一生中一戰殺敵百人以上的例子其實也極其少見——恕我才疏學淺,翻了半天資料,有確切記錄的也只找到了兩人而已。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中,「一身是膽」的趙雲在當陽之戰中為救少主劉禪在曹營中反復沖殺,「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名將都幹掉了50多,雜魚小兵起碼得10倍於此不止吧?那麽趙雲豈不是比項羽還猛?

趙雲在曹營殺個七進七出的故事,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過

但在正史中,這一切都沒發生。趙雲固然保護了劉禪,順手還捎帶了個甘夫人,但他在戰鬥中的表現也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三國誌·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而在曹魏郎中魚豢撰寫的【魏略】中,趙雲甚至連護衛少主的事跡都是不存在的——大耳朵爸爸自己撒丫子跑了,小耳朵兒子壓根沒人理睬。於是倒黴的阿鬥不但被人販子拐賣到了關中,還在當地娶了媳婦。後來直到劉備拿下了益州,才透過張魯牽線找回了兒子。

但趙雲在敵營中殺了個「七進七出」的事跡還是有原型的,那就是曹魏及西晉名將文鴦。

文鴦,本名文俶(在【三國演義】中叫文淑),是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之子,素有驍勇之名。嘉平六年(公元255年)大將軍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時任鎮東大將軍的毌丘儉和文欽等人起兵勤王,遭司馬師親率大軍鎮壓。當勤王軍戰敗、司馬師窮追不舍時,文鴛的表演開始了:

「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資治通鑒·卷七十六·魏紀第八】)

文鴦是真猛,堪比沒被逼瘋的項羽,但相比小說中的趙雲還是差了點意思——畢竟子龍兄懷裏還揣著個拖油瓶不是?

真正馬踏敵營如入無人之境的,是文鴦

而能跟「狂化」狀態的項羽相比的,則是北宋名將楊業。

沒錯,就是那個在小說中「楊家將」的開山鼻祖,他也堪稱是史上唯一一個在現實世界裏跟故事傳說中一樣兇猛的大狠人。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趙炅分兵三路北伐契丹,欲一戰收復燕雲十六州。其中西路軍分別以名將潘美和楊業為正副主帥。

結果因為東路的曹彬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導致宋軍全線後撤。又因潘美錯誤判斷戰局以及王侁爭功擅動,導致楊業被圍陳家谷口,最終戰至力竭後重傷被俘,絕食而死。

在人生的最後一戰中,如同項羽般陷入絕境的楊業可能是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爆發出超人般的強大戰鬥力,殺起契丹人來如同砍瓜切菜般酣暢淋漓:

「楊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手刃數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契丹國誌·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話說在熱兵器時代一個士兵蹲在戰壕裏抱著桿步槍,理論上只要沒被幹掉就能打到地老天荒——畢竟扣動扳機又能消耗掉多少力氣?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則截然不同,每殺死一名敵人,都需要消耗巨大的體力去揮動刀槍砍刺。即便是遠端攻擊也沒什麽兩樣,一名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要是連續射出十幾支箭的話,胳膊基本也就廢了。

所以古代軍隊打仗,也許能連續打上一整天,但那是建立在不斷的指揮排程,對兵力及時進行輪換的基礎上的。可楊業被契丹人四面圍攻,哪有多少輪換休息的本錢?「自日中至暮」怎麽說也得有4、5個小時吧,那就意味著楊業在不斷的戰鬥廝殺中,差不多一分鐘就能消滅一至兩名敵人。

「楊無敵」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那是真的猛

要是換成我這種廢宅,估計掄出去一刀身體就得被掏空,用不了一分鐘就得口吐白沫全身脫力,可想而知楊業之驍勇善戰、之耐力悠長是有多麽的非人——如果葉隆禮(南宋人,【契丹國誌】的編纂者)沒有誇張的話,楊業可能是信史中唯一可與項羽相提並論的猛將。

02

像項羽、楊業乃至樊噲、文鴦這樣的猛將能在戰場上化身殺神、以一當百,最關鍵的因素卻並非是他們的天賦或者是戰鬥技能,而是「外掛」。

一名將領全身上下的行頭足以裝備幾十名士兵不止,能以一敵十、敵百是應該的

簡單說,就是護衛、堅甲和利兵這三樣東西。

事實上即便項羽和樊噲在戰場上相逢,像影視或小說裏邊司空見慣的「鬥將」情節發生的機率也是極低的。在千軍萬馬中二人就算撞到一塊,估計也就有過個一招半式的機會,別說分出個勝負了,沒準連對手是誰都沒看清就交錯而過了。

哪怕二者實力相差懸殊,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畢竟身為一方勢力的重要人物,都享受很高的安保措施——在侍衛沒死絕的前提下,哪能讓主將先跳出去打生打死?

比如項羽和韓信,前者的武力足以秒殺後者,但誰敢說韓信打仗不如項羽?

所以說是否為名將,其實跟武力值關系不大。那麽那些所謂「智勇雙全」的名將本身的殺敵能力又有多強?

在這裏可以拿三國時的蜀漢名將姜維做個例子。

在遊戲【三國誌14】中,姜維的各項基本參數非常均衡,比如統率91、武力89、智力90,堪稱「六邊形戰士」。即便是個人戰力,也能位列準一流行列。

在遊戲中,姜維的武力值算得上是準猛將了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伐蜀,劉禪不但自己降了,還下令姜維不得抵抗。後者無奈之下,選擇向心懷異誌的鐘會投降。

然後姜維就不斷攛掇鐘會造反,結果事情敗露。在最終的殊死一搏中,往日擅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姜維也不得不親自上陣廝殺,終於在史書中展露了一把砍人的本事: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既格斬維,爭赴殺會。」(【三國誌·卷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鐘傳第二十八】)

在殊死一戰中「手殺五六人」——這就是在遊戲中武力值89的水平。

而且這種對決在理論上還是不公平的,因為姜維相比對手內建「外掛」。

簡單的說,這個外掛就是甲胄。

話說甲胄這玩意看起來平平無奇,在許多影視劇中只要是一片箭雨落下,甭管你穿著鐵甲皮甲,都得跟紙糊的一樣死滿一地。但事實上,這純粹是胡謅八扯。

不服的,「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了解一下?

在冷兵器時代,刀劍、弓箭等兵器在大多數王朝中並不禁止民間私有,長矛大斧等重型武器雖在禁止之列,但對犯禁者的處罰往往也並不嚴厲。真正受到重視、一旦私自持有就有掉腦袋風險的,唯有弩和甲胄,尤其是後者。

擁有一套制作精良的甲胄,在戰場上就是無敵的保證

因為古代糟糕的技術水平,像唐宋等強大王朝10年的鋼鐵產量,都趕不上現在的一個村辦鋼鐵廠,這就導致相較兵器更加耗費鋼鐵的甲胄變得極其昂貴和稀缺。事實上哪怕像漢唐這樣以軍功赫赫馳名古今的強大王朝,其正規軍在鼎盛期的披甲率也很難超過50%的水平(強調一下,不講防護面積的披甲率就是在耍流氓),否則當時的政府財政根本負擔不起。

那麽披甲與無甲,或者披掛了精制甲胄與湊合事的爛甲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在隋末唐初的虎牢關一戰中大放異彩的唐將李道玄就曾親自下場給我們做過一把示範:

「淮陽王道玄挺身陷陳,直出其後,復突陳而歸,再入再出,飛矢集其身如蝟毛,勇氣不衰,射人,皆應弦而仆。」(【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九·唐紀第五】)

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敵我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仍然敢主動發動進攻,憑恃之一就是其麾下的3500名玄甲騎兵裝備精良,堪稱武裝到了牙齒,根本就不是竇建德手頭那10多萬烏合之眾能比的。像那位李世民的堂弟、大唐淮陽郡王李道玄在敵陣中殺了個幾進幾出,渾身上下中箭無數,形同刺猬一般,但在甲胄的保護下依舊活蹦亂跳。相反他以弓箭回射,則是射中一個掛一個。

你打我沒事,我打你必掛——這仗讓老竇同誌還怎麽打?

這就是甲胄的威力。事實上讓一個普通士卒披掛上精制的鎧甲,打出如姜維那般「手殺五六人」的戰績其實也沒啥難度。相反要是把將領身上的這層「外掛」扒掉,那些所謂猛將、悍將的威懾力就會大打折扣。

三國時曹魏的頭號猛將典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典韋之死就是吃了「裸睡」的虧

典韋之於曹操,形同樊噲之於劉邦,皆是兩軍中的頭號打手。像在濮陽之戰中,曹軍面對呂布的三面圍攻陷入頹勢,典韋率數十壯士慨然應募破陣,提出的要求只有兩樣——人均披掛兩層重鎧,武器只要長矛大戟。正是在這樣的堅甲利兵的加持下,典韋形同殺神降世,打得呂布大敗而逃:

「太祖募陷陳,韋先占,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時西面又急,韋進當之,賊弓弩亂發,矢至如雨,韋不視,謂等人曰:‘虜來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三國誌·卷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可是到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繡反叛並夜襲曹營時,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當時典韋為了掩護曹操逃走獨守營門,可能是因為倉促應戰等原因導致甲胄不全,盡管那對重達80斤的鐵戟仍然在手,但一接戰便「被數十創」。此後典韋雖奮起余勇「前突賊,殺數人」,但終因傷勢過於嚴重而當場陣亡。

試想要是典韋甲胄齊全,甚至能像在濮陽時那樣「重衣兩鎧」,說不定還真能守住營門。甚至弄不好反殺出去、破了項羽的殺敵記錄也未可知。

因此在古代當大將的,要麽被重重護衛以至於敵人根本夠不著,甚至可以「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打完一場又一場的大戰,要麽就是有堅甲利兵加持,天然的占盡優勢,一仗下來不能「手殺五六人」的,基本都屬於沒臉見人的貨色。

03

在一場兵力、士氣、裝備和訓練水平大致相當的戰鬥中,想親手殺死一個敵人其實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我沒見過殺人,但見過殺豬。

殺豬和殺人不是一回事,但並非全然沒有可比性

5、6個膀大腰圓的漢子,面對一頭垂死掙紮的肥豬居然沒能按住,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後頭滿院子追。最終在束手無策之下只能亂刀齊下,倒黴的肥豬「被數十創」仍豕突狼奔,直到血流光了才掛掉。

於是那一年殺豬沒吃到血腸,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那頭肥豬活著時極其佛系,我踹它幾腳都懶得動彈一下。可一旦面臨生死大劫懶豬就變得勇不可當,估計真想秒了我都不費啥勁。

豬如此,人其實也沒啥兩樣。在戰場上這條法則就可以簡單總結為「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比如商鞅變法後被軍功授爵刺激到了的秦兵——在他們的眼中,敵人已經不再是敵人,而是一顆顆可以換取爵位、田宅、錢財和老婆的首級,像熟透了的果子等待他們去摘取。於是腦子裏只剩下「戰功」二字的秦人一到了戰場上,就化身成為山東六國口中的瘋子,連盔甲都嫌累贅,光著膀子嗷嗷喊著就發起不要命的沖鋒:

「秦被甲百餘萬。山東之士被甲蒙胄而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資治通鑒·卷三·周紀第三】)

在這樣的秦銳士的戈矛之下,所謂的魏武卒、齊技擊、趙邊騎、韓材士、楚舟師、燕死士不過是土雞瓦狗、待宰羔羊罷了。

在秦人脫光膀子的那一刻,他們已經不可戰勝了

在這樣的秦銳士面前,哪怕把項羽、楊業、文鴦、樊噲、典韋這樣的殺神集體穿越過去,也根本無法再復制他們那些逆天的戰績。

而歷史上那些一戰殺敵百余甚至數百人的戰績,其實也有著一定的偶然性和運氣的成分。

比如讓文鴦一戰成名的「七進七出」那一戰。這一戰的起因本就是大將軍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導致毌丘儉和文欽等人憤而勤王,這就導致了正宗的魏軍心有疑慮、士氣低迷,而叛亂的魏軍反倒是眾誌成城,心氣十足。同時司馬師也倒黴催的「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晉書·卷二·帝紀第二】)——主將的眼珠子都爆了,還咋指揮?正是有了自亂陣腳的魏軍配合,文鴦才能形同閑庭信步般在敵營中進出自如,而自身毫發未損。

相比之下項羽的運氣就沒文鴦那麽好,但追擊他的漢軍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話說自垓下之戰後,楚漢相爭的結局已經註定,只要再把項羽抓住或弄死,就算大功告成。

七十二拜都拜了,就差最後一哆嗦了的時候,漢軍的想法反而多了起來。

有的想在項羽身上搶功,有的不想死在勝利來臨前的最後一刻,有的可能已在謀劃戰後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美好生活,有的也許只想摸魚……於是在項羽生命的最後一刻到來前,他面對的敵人其實已經形同一盤散沙。

也正因為如此,狂化的項羽才能完成殺敵數百人的壯舉。也正因為如此,在項羽死後為了爭奪他的殘屍,漢軍自相殘殺又死了好幾十人。也正因為如此,若非項羽麾下就剩下了28騎,而是28000甚至2800人,沒準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項羽臨死前的大爆發,也有漢軍配合的功勞

楊業能在陳家谷口大殺四方,除了決死的意誌外,也有契丹人自亂陣腳的因素存在。

在北宋的一頭一尾,都跟契丹人打得不可開交,而且負多勝少,給人以宋弱遼強的印象,其實並不完全準確。

起碼在北宋開國之初,宋軍的實力沒差到哪兒去,相反其布防嚴密的步兵大陣卻讓契丹人十分頭疼。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無論是匈奴、鮮卑、突厥還是契丹等遊牧民族打仗都是老一套,即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優勢玩騎射。要是射贏了就窮追猛打,要是射輸了跑得比兔子還快,要是一時難分勝負就放風箏,爭取在運動作戰中將以步兵為主的漢人軍隊拖累、拖瘦、拖垮,然後再痛打落水狗。

如果漢人軍隊不為所動或者拖不垮,那麽這幫遊牧騎兵其實也沒什麽好辦法。你說縱馬掄刀近戰肉搏?對不起,除了漁獵牧耕啥都會一手的女真人外,還真就無人奉陪。為啥?別看這幫吃肉喝奶長大的胡人看上去彪悍強壯,但因為生存環境惡劣以及人口稀少等因素,導致他們惜命怕死得很。見勢不妙撒腿就跑才是他們的本能和看家本領,即便被逼上絕路後第一選擇也是投降,殊死抵抗、困獸猶鬥什麽的,純粹是想多了。

更何況跟紀律嚴明、服從性強的漢人軍隊正面硬剛的話,天生散漫且缺乏集體意識的遊牧民族很難取得上風,更不會去做這種傻事。

所以在漢唐等強勢王朝,漢人軍隊最頭疼的從來不是怎麽打贏胡人,而是如何找到並追上這幫比兔子還能逃的家夥。而到了兩晉以及五代十國這樣的弱勢王朝,胡人才能耀武揚威,顯得很厲害的樣子。

胡人真正擅長的是騎射和逃命,正面硬剛從來都非其所長

契丹人其實也是這副熊樣。岐溝關之戰就是耶律休哥不停的風箏曹彬,待後者冒進糧絕導致士氣低迷時再設伏取得大勝。而等楊業被圍陳家谷口時,已是內無糧草外絕援兵,看上去毫無活路,於是契丹人就飄了,放棄了擅長的騎射,又是一擁而上試圖爭功。

話說打仗可不是街頭鬥毆,楊業也並非孤身一人,有軍陣加持和堅甲利兵護身,打出很高的交換比並是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而無論項羽也好,楊業也罷,要是刨除一切外部因素讓他們再來一次以一敵數百,哪怕開再多的外掛也是沒法打贏的。

畢竟現實不是異世界或小說,人力有時而窮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