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稱皇帝之前,那些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只是稱王,除非是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因此,在那個時代,「帝」的地位要高於「王」。
而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君主不滿足於過去的爵位,紛紛稱王,而真正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卻只能看著這些諸侯以下犯上。
隨著時間的流逝,戰國七雄中的秦國和齊國越發強大,而兩國剛好一個地處西邊,一個地處東邊,因此在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稱西帝,並主動尊齊湣王為東帝。只是當時貿然稱帝,會招來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因此齊湣王聽從謀士的勸說,放棄帝號,並合縱攻打秦國,迫使秦昭襄王也只能取消帝號。
那麽當時的齊國到底有多強?為何能讓秦昭襄王願意主動與其共同稱帝?
自從田氏代齊後,在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提高,尤其在齊威王和齊宣王的領導下,齊國的國力十分強悍,是東邊當之無愧的霸主。
在齊湣王即位之初,就擊敗老牌強國楚國,使得楚國不得不依附於齊國。另外的燕、趙、魏、韓,也根本不是齊國的對手。因此在齊湣王在位的時期,天下基本就是齊國與秦國比拼的時代。
在公元前298年,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圍困秦國,更是攻破了函谷關,逼得秦國簽下城下之盟,割地求和。這放在秦國的歷史當中也是少見的。
因為國力強盛,因此齊湣王充滿著雄心壯誌,他聽信蘇秦給他描繪的美好藍圖,開始東征西討,這也讓齊國四面樹敵,為後來齊國差點滅國埋下伏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齊國確實是逢戰必勝,攻無不克,非常強大。
在公元前288年,當時的秦昭襄王想要更進一步,自立為帝,但是擔心一枝獨秀會引來諸侯聯軍的討伐,尤其是齊國同樣是一個超級大國,他不願意招惹這樣的存在,因此主動派人尊齊湣王為東帝,更是相約共同攻打趙國。
秦昭襄王的這個提議讓齊湣王非常心動,因為他也覺得一個王位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當時縱橫家蘇代聽聞這個訊息,打算保存趙國,因此以利害關系勸諫齊湣王。齊湣王聽從了他的勸說,更是聯合三晉和楚國攻打秦國,逼迫秦昭襄王取消帝號。
秦昭襄王願意與齊湣王共同稱帝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因為 齊國國力強大,得到秦昭襄王的認可。
其二就是秦昭襄王需要有人共同承擔稱帝的風險。
大家都是王,地位好歹是等同的,而今你稱帝的,那豈不是高人一等,這必然會遭到其余諸侯的聯合針對,不利於秦國未來的發展。秦昭襄王願意尊齊湣王為東帝,就是希望齊國能分擔壓力。
此外,齊國地處東方,與秦國並不接壤,兩國也不會有太多的利益沖突。而尊齊湣王為帝,可以交好齊國,實施連橫來破解其余國家的合縱。
由此可見,當時的齊國確實強大,能得到秦昭襄王如此重視。但也正是齊國太過囂張,四處樹敵,造成不久後的五國聯合伐齊,齊國更是差一點滅亡。雖然田單得以力挽狂瀾,但是齊國國力終究恢復不到鼎盛。此後,超級大國只有秦國一國,天下大勢也變得十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