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麽與長城齊名?

2024-04-02歷史

▲ 蜿蜒於廣西興安縣境內的靈渠。攝影/盛久永

-風物君語-

一條改變中國南方格局的運河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

同為秦始皇嬴政發動興修的浩大工程, 靈渠 長城 一樣,從一誕生就擔負著家國使命,但她們肩負的責任卻完全不同: 長城為阻,她為通 ——她 首次連通中國長江、珠江水系 ,為五十萬「南取百越之地」的秦軍運送糧草,嶺南因此得以被納入秦朝版圖, 使秦代疆域擴大近一倍

▲ 小小的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制圖/Paprika

完成 政治、軍事 任務後,靈渠又化身古代中原與嶺南 文化、經濟 交流溝通的要道,使兩廣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2000多年後的今天,她依然發揮著重要的 水利功用 ——澆灌沿岸 2688.53公頃 的農田,使溶江平原成為遠近聞名的糧倉;同時 防洪排澇 、為興安縣提供源源不斷的 生活、經營用水

▲ 在靈渠邊上洗衣、洗菜的居民,靈渠是他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攝影/壹米網線

靈渠,位於 廣西興安縣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境內,她似乎有些「貌不驚人」——雖說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但 36.5千米 的「體量」,與全長1797千米的京杭大運河一比,便顯得「微不足道」。「一條水渠而已」,走馬觀花的遊客這麽說。

▲ 靈渠景區內樹木蔥蘢、飛橋流水,是當地人常去的休閑之所。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確實,靈渠是有些 ,但「 水善利萬物 」,她開啟的卻是一個 廣袤的世界

若無大智慧,難鑿「小」靈渠

沒有京杭大運河的體量,更沒有「同胞姊妹」長城的名聲,甚至連「靈渠」這個名字也鮮有人知。

▲ 興安秦皇宮前執矛的秦代士兵雕塑。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靈渠那麽小,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到底怎樣發揮重要作用?是誰修建了靈渠?她從一誕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嗎?靈渠憑什麽有資格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這一美譽?

2000多年前就不能有奇思妙想嗎?

公元前221年, 嬴政 滅六國、成帝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六王雖畢,四海未一,誌在天下的嬴政,負手站於鹹陽宮殿的台階上,將目光投向了南北兩個方向:南,有百越;北,有匈奴。

▲ 建於秦漢時期的古嚴關,由於地勢險要,歷來「嶺南戰事,嘗系於此「。攝影/壹米網線

既有「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南取百越之地,便是順理成章之事。3年後,雄心勃勃的嬴政大手一揮,「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進入嶺南腹地。隨著戰線深入,運往南方的糧草在漫漫途中消耗過甚,而且當時的「高速公路」馳道只修到長沙郡(今湖南),滔滔湘江水將運糧船送到 海洋山 下(今興安縣境內)時,便無路可去。同時,越人利用復雜的地形展開遊擊戰,使得秦軍屢遭設計、處境艱難。

▲ 山嶺連綿、嶺谷相間,廣西多有此種地貌。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前方戰事吃緊,催糧的快報一封接一封傳回來。 怎麽辦?

山重峰疊, 如果能修築一條河渠,溝通湘水與漓水就好了 。於是,負責秦軍糧草監察、督辦的 祿 開始了靈渠的籌劃 。史載「祿仕秦以史監郡」,他也被後世稱為「 史祿 」。

▲ 株洲湘江盧淞大橋。 圖/圖蟲·創意

由於東南、西北兩邊高,中間低的特殊地勢,又處於長江水系的 湘江 和珠江水系的 漓江 之間的分水嶺,興安便出現了「 湘水北去,漓水南流 」的奇特現象。經過一番勘查,史祿發現,距離湘江上源 海洋河 1.7千米處,有一條漓江的支流 始安水 ,可是這兩河之間卻橫亙著一條 臨源嶺 ,如果挖穿這條寬300余米,高20余米的土嶺,就可以連通湘江、漓江二水。

▲ 一灣碧水,懷抱群山,兩岸人家,安居樂業。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還沒來得及欣喜,史祿就皺起了眉頭——即使挖穿了土嶺,這兩條河之間還有近 7公尺的落差 ,這個落差足以使原本水量就不多的始安水全部傾入湘江,從湘江而來的船只,根本無法進入始安水,更無法進入漓江。

如何讓一條河流向另一條高出7公尺的河?

▲ 閃閃發光的漓江。 攝影/王文偉

對現代人來說,這件事易如反掌,可是對於2000多年前的史祿來說,這卻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築一座7公尺高的大壩,將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嗎?不要說當時的技術難以做到,即使做得到,前方戰事緊迫,時間上也根本不允許。

否決了這個方案的史祿靈機一動,沿著海洋河繼續往上遊勘查,果然蒼天不負有心人,在海洋河與始安水相距 4200公尺 處,兩水高差僅 1.1公尺 ,而且那裏有海洋河形成的靜水區,這裏江面開闊,水流平坦,非常適宜 攔河築壩 。在這裏修築大壩,將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再將始安水疏浚擴寬,運送糧草的船只便可直達漓江!

▲ 桂林興安靈渠滾水壩,因為豎立的石頭像魚鱗一般排列,也叫「魚鱗壩」。 圖/圖蟲·創意

史祿緊蹙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了,立刻下令「以卒鑿渠而通糧道」。靈渠鑿成後,秦軍從遙遠的鹹陽出發,經陸路到達漢江,順流而下,過洞庭,取道湘江,溯江而上,經靈渠入漓江,再南下珠江,很快便一舉平定百越。同年,秦始皇設 桂林、象、南海 三郡。

四海之濱,終為王土。

▲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戰爭促使了靈渠的出現,靈渠也促進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此後她也被多次用於戰爭,但戰爭並不是她的全部。而且,隨著歷代的不斷修葺,她也在一點點發生著變化,終於長成如今我們看到的秀麗模樣。

靈渠,到底有多「靈」?

巨大的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精小的靈渠也不是一天築成的。

嬴政幻想「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秦,很快就滅亡了。當年被他派去平定百越的 趙佗 ,在秦末的兵荒馬亂中反戈一擊,合並嶺南三郡,建立了 南越國 。直到漢建國67年後,漢武帝第一次想要收復嶺南之地,卻因「水道多絕,南行」而作罷。又24年後,漢武帝「派歸義越侯 為戈船將軍,出零陵(靈渠),下離水(漓江)」,終使南越滅亡,嶺南重歸中原王朝版圖。

▲ 百裏漓江,風光無限好。 攝影/壹米網線

公元41年 ,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區)兵亂,漢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 馬援 ,一路經由長沙、桂陽等地「征兵十萬,伐之」。兩萬多樓船,十萬人的軍隊,何其聲勢浩大?為保證船隊順利透過,馬援 對靈渠進行了維修和疏浚 ,「開湘水為渠六十裏穿度城」。

▲ 四賢祠碼頭。四賢祠,是元朝廉訪史也兒吉尼為紀念秦監禦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唐桂州防禦使魚孟威「四賢」所建的祠堂。 攝影/壹米網線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地方割據與頻繁戰亂,使得靈渠殘破不堪,「年代寢遠,陡防盡壞。江流且潰,渠道遂淺」,遇到朝廷緊急差遣,必須要征集沿岸數十戶人家拉纖,才能使船只「以圖寸進」。

隋亡 立後,靈渠將迎來歷史上41次維修中 最重要的一次維修

▲ 靈渠天下第一陡,是經過改造的古陡門。攝影/壹米網線

公元825年 ,桂管觀察使 李勃 ,對靈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這次整修,吸取了當時先進的水利技術成果,在海洋河築成了今日的 大、小天平 ,以及它的主要結構之一 鏵嘴 ,同時修築了 南、北渠 上的 陡門

▲ 圖中葉形部份之後為靈渠主要樞紐之一,鏵嘴,至今依然起著重要的分水導流作用。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大、小天平 ,其實就是 攔河壩 ,是靈渠的核心,因為它特殊的 「人」字形結構 ,能夠「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叫做「天平」。斜向南渠的一段,將水匯入南渠,長 127公尺 ,稱為「 小天平 」;斜向北渠的一段,將水匯入北渠,長 343.3公尺 ,稱為「 大天平 」。

▲ 滾水壩,起到緩沖水流沖擊力的作用。 攝影/壹米網線

許多人認為,是大、小天平實作了海洋河水「南三北七」的分水,實際上,根據水的力學原理, 在靈渠,分水比例主要是靠南、北渠道的彎度和坡度來實作的 。大、小天平雖然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最主要作用是 截斷海洋河水,形成渼潭,解決兩大水系的高度差問題

而位於大小天平前的 鏵嘴 ,前銳後鈍,呈不等邊四邊形,則起到了一定的 緩沖水流作用 ,與大、小天平結合在一起,起到了分水導流的作用。如果這兩處崩壞,「則湘水無涓滴入漓,則田廬受害矣。」

▲ 陡門工作原理示意圖。繪圖/五月

至若 陡門 ,其實就是 閘水設施 ,目的在於 壅高水位,保證船只順利通行 。靈渠陡門最多時有 36座 ,南渠 31座 ,北渠 5座 ,它們把渠道分成若幹段,船只來時,開啟兩段之間的閘門,架陡杠、塞水拼、陡簟等堵塞陡門,水位升高後,用錘擊開陡門,往來船只便「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現了 爬山越嶺 的奇觀。

▲ 桂林山水。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至此,大、小天平與鏵嘴、陡門等樞紐工程,與渠系工程,共同形成了一個功能完整的水利工程。

▲ 靈渠的渠道工程與主要樞紐工程示意圖。 制圖/Paprika

回溯歷史,從選址時盡可能地縮短路線,到修築時盡可能地維持航行所需水源,再到整體盡可能地少工程量, 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整修,都充滿了匠心獨運的智慧 ;從奇妙溝通兩大水系,到完美地解決兩河高度差,再到沿用2000多年依然神奇地影響著人類生活, 她的精巧,及其背後中國古人治水、用水的智慧,更讓人嘆為觀止

雖是「小身板」,卻有大影響

從建成之後,到上世紀40年代,靈渠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2000余年的歷史中,她承擔了中原腹地和南方邊陲軍需民用的繁重 運輸任務 ,對 鞏固中國南部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湘桂鐵路。圖/圖蟲·創意

直到民國年間,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後,這條 繁忙了2000多年的水路 ,才逐漸清閑下來。但清閑並不意味著無用,在2000多年時光的打磨下,靈渠早已成為 集航運、灌溉為一體的經典水利工程 ,深深嵌入了中華文明之中。

離開軍事,靈渠還有啥用?

作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靈渠在保持 軍事作用 的同時, 經濟地位 也逐漸提高,成為 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聯系、往來物質交換的重要通道 ,也是嶺南對外發展的主要通道。

▲ 桂林市區段的漓江。攝影/壹米網線

靈渠,是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漢代起,珠江去往中原的兩條主要航線,都要經過靈渠。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中原物產輸入嶺南,嶺南及南海諸島國的土特產遠銷中原,大都要走靈渠,興安縣也逐步發展為嶺南與中原物產的集散轉運地,商賈雲集,水運繁忙。

▲靜默的靈渠,曾容納過多少歷史風雲?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唐代 的時候,滿載南方地區玳瑁、珍珠、象牙、沈香、蕉葛、蚺蛇膽的船只,都是經由靈渠進入長江,再由大運河轉運來的。 宋代 時,靈渠已可以連通 3條水路聯運線 ,將嶺南地區的食鹽、瓷器、稻谷,北運臨安,這種繁榮一直持續到 清代 。「夫陡河雖小,實三楚、兩廣之咽喉,行軍饋糧,以及商賈貨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

▲ 靈渠兩岸有水鄉的寧靜氣息。攝影/壹米網線

那時,靈渠曾出現一天之內「 過往船舶兩百余艘連檣直下 」的繁榮景象,其沿岸商業也繁榮異常,「 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行 」。誠如清代詩人查禮所寫的一樣,「 往來自此邀其惠,楚粵舟航鹹利濟 」。

▲ 行走在靈渠,凸凹的魚鱗壩總讓人有歷史滄桑的慨嘆。攝影/壹米網線

而靈渠短短 36.5千米 的水道上,比較有影響的 碼頭便有4個 :渡頭江碼頭、畫眉塘碼頭、三裏陡碼頭、鹽阜碼頭,而且分工明確,前兩個為客運碼頭,後兩個為貨運碼頭。最繁忙的三裏陡碼頭,高峰時期,停泊在那裏的船只便有一二十艘。 嶺南的鹽、茶葉、筍幹從這裏運往北邊,北邊的陶器、布匹則從這裏進入嶺南

▲ 靈渠附近的市集,兜售的多為水產。攝影/壹米網線

大大小小的船只,運送著往來南北的貨物,也運送著失意的文人和被貶黜的官宦,無意之中,他們為嶺南帶去了 中原文化、嶄新的思想 ,同時,嶺南的山水與文化,也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靈渠曾默默迎來送往多少文化大家?

唐朝 時,被流放嶺南的官吏與文人,往來必須出入靈渠,像 柳宗元、張九齡、李商隱 等,都是經由靈渠進入嶺南的,後來被升遷後,也是經由靈渠出去的。

▲究竟是船行水上還是船入畫中?攝影/壹米網線

至於被陳寅恪稱贊「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的 宋代 ,更有 蘇東坡、黃庭堅、範成大、張孝祥、劉克莊 等文化大家,乘坐大船小筏,沿水路經由靈渠進入嶺南。宋以後的幾百年間,多少人把「 此心安處即吾家 」掛在嘴邊,這句詩便是蘇東坡在嶺南時寫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家。」這是嶺南對「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的反哺。

▲ 中國南方地區的水邊,常見這種山水與建築相映成畫的絕美風景。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到了 明代 ,身背行囊的 徐霞客 ,在靈渠留下了腳印,也把靈渠寫入了他的【 粵西遊記 】裏。而早於徐霞客200多年,被明太祖封為靖江王的 朱守謙 ,在此世襲罔替14代,歷270余載。這個家族酷愛 梅瓶。 梅瓶其實就是盛酒的器具,因為瓶口狹小,只能插進梅枝,故名梅瓶。歷代靖江王的地宮裏遍布著精致的梅瓶。王室的偏好,帶動了這一地區對梅瓶的追捧,以至於數百年後的今天, 桂林博物館擁有全國數量最多、最精美的梅瓶

▲ 青花「連年有余」魚藻紋梅瓶,明·宣德,現藏於桂林博物館。攝影/壹米網線

有明一代,還有「吳中四傑」之一 楊基 、「大明第一才子」 解縉 、「金陵三俊」之一 顧璘 等明代著名文人,以及 嚴嵩、董傳策 等官宦,也在這裏留下了人生起伏、官場失意的背影。像解縉的【 興安渠 】,嚴嵩的【 興安萬裏橋 】等,都是他們留給靈渠的文化見證。

▲ 萬裏橋,昔日南北往來必經之道,因距長安萬裏而名。攝影/壹米網線

明代之後,清代大文豪 袁枚 ,被靈渠附近的旖旎風光驚艷,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 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 】:「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 煙水朦朦的靈渠,流淌著說不盡的詩意。圖/圖蟲·創意

靈渠,這條2000多年前的運河,因戰而生,績在止戈。她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千古偉業,溝通南北水網、促進南北的文化交融,興商旅貿易,養農田作物,渠水所到之處,福澤一方,綿延萬世,是當之無愧的「 世界水利工程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