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河上的「栗大王」

2024-06-08歷史

點選藍字 △ 關註我們

栗毓美(1778年—1840年),字含輝,號箕山,又號樸園。他是清代道光年間著名河臣,【清史稿】贊其為河臣之首。在他作為河道總督的五年內,黃河沒有出現較大決口。因其治河功績,被封為「栗大王」並立廟祭拜。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位精於河務、體恤愛民、廉潔奉公的治水能臣——栗毓美。

推行「拋磚築壩」

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上任河東河道總督。透過實地查勘,他了解到,黃河下遊河寬灘廣,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灘,將灘面沖成許多串溝,這些串溝積水成河,進而潰毀堤壩。

為了解決水災,栗毓美提出要修築河壩。但黃河泛濫之地多在河南,修築河壩所用石材的產地卻在太行山,開采運輸所費甚大。

栗毓美 透過走訪發現, 當地百姓多用磚築房屋,磚窯較多。 為了節約治河開銷,他就地取材,用磚代替石料修築堤壩。 實踐證明, 一塊石料所費可購磚兩塊, 節省了成本 而且磚較石料更耐洪水沖擊 推行「拋磚築壩」後「三年未生一新工」,為清代國庫節省官銀130余萬兩。

風雨危險必躬親

身為治河總督,栗毓美經常實地考察。 每逢風雨將至,他便立即動身前往黃河岸邊。一旦水災發生,他便第一時間指揮搶險。 因此,他很受當地人民愛戴。

有一年,黃河在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泛濫,導致兩岸墻倒屋塌、人員傷亡, 栗毓美脫下官袍,身著便衣,冒著生命危險到決口處檢視險情,並帶領全縣人民堵住了黃河決口。

此後,他一面上書朝廷免雜稅皇糧,一面組織群眾疏通河道、整修農田,使當地百姓生產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清史稿記載:「毓美治河,風雨危險必躬親,河道曲折高下鄉背,皆所隱度。」

廉潔奉公 心系百姓

清朝時期,本地治河所需費用須由當地百姓攤派。栗毓美深知河患頻發,民生多艱,不忍心百姓再添負擔,自己便多次捐資為當地百姓減負,甚至將自己的俸銀大部份捐於義學和貧民。

他曾捐銀購買石塊五百方,用於加築堤壩、加固堤身,還曾捐出一千八百兩用於補貼河工。 當他的父去世時,栗毓美由於廉銀俸祿大多花費在當地河工上,只能舉債料理父親的身後事。這在當時「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成風的背景下,可謂是清流。道光皇帝稱贊道:「栗毓美辦事實心,連年節省帑金數十萬,一旦病故,誠為可惜。」

栗毓美一生心系百姓,廉潔奉公。後人為了紀念他,為他修建了祠廟,拜他為「河神」,稱為「栗大王」。至今,河南、山東、安徽等地還建有栗大王廟。「栗大王」是清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敕封的最後一位河神,也是對栗毓美生前治河功績的最高褒獎。

栗毓美一生勤奮,事必躬親

嚴於律己,廉潔奉公

時至今日

仍具有表率作用

時值端午假期

也提醒各位水利人

風清氣正

廉潔過節

文案 | 鄧婉穎

參考資料 | 【栗毓美:清代治河名臣】【治河名臣栗毓美】【栗毓美:清代治河名臣】【治河廉賢栗毓美】

稽核 | 陳銳

監制 | 樊弋滋

責編 | 王子月

校對 | 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