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孫中山派蔣介石赴莫斯科商談,最終達成的協定揭秘

2024-01-01歷史

孫中山於1918年5月陷入了生活的低谷,由於辛亥革命的失敗和護法運動的受挫,他不得不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在這段困頓的時期,他一方面開始整理「黨務」,另一方面著手尋求新的救國之路。就在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的訊息傳到了中國,給了孫中山極大的鼓舞,激發了他尋求俄國援助的想法,希望能汲取俄國的革命經驗,為中國的革命事業開辟新的道路。隨後,他更派遣蔣介石親自前往莫斯科商談援助和合作的事宜。那時的孫中山是如何考慮的?

最終又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呢?中國在20世紀二十年代,政治動蕩、社會變革、民族覺醒,成為顯著的時代特點。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未能確立有效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難以維持對相應省區的絕對控制。各種政治派別和軍閥之間的權力鬥爭和內戰頻繁上演,導致國家四分五裂、陷入混亂。同時,外國列強在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軍事幹涉,嚴重削弱了中國的主權和尊嚴。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思潮和運動,體現了人民渴望改變現狀的意願和追求。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是一場針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倡導科學、民主、進步的思想,為人民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礎。當時的孫中山希望向俄國求援,主要是因為他面臨著北洋政府和軍閥的巨大壓力,其革命力量又缺乏武器、資金和人員,他急需一個強大的外國盟友來支持他的北伐和統一中國的目標。

他認為蘇俄是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典範,對蘇俄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表示了贊賞和欽佩。他認為蘇俄在「以弱勝強」方面樹立了榜樣,成功推翻了沙皇專制,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體制,實作了國家的現代化和工業化。他希望中國也能像蘇俄一樣,透過革命改變落後和半殖民地的狀況,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1923年的春天,孫中山正和他的親信們商討著北伐的計劃。

孫中山派遣李章達向蘇俄政府提議簽訂軍事合作協定,以顯示他認識到必須依靠外援才能與北洋政府和軍閥對抗的決心。孫中山在信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蘇俄政府在經濟、武器援助,以及外交、軍事支持方面支持國民黨,同時在國際舞台上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尊嚴。李章達得知這一訊息後,迅速前往莫斯科,經歷了一段漫長而困難的旅程,直到1923年6月才終於抵達蘇俄首都。他會面了蘇俄外交部長契訶夫,並轉交了孫中山的信函。

契訶夫對孫中山和中國革命表示同情和尊重,但也表達了一些疑慮和擔憂。他關切地詢問孫中山能否代表中國中央政府,控制各地局勢,保障蘇俄在華利益,以及接受蘇俄的政治和思想指導。李章達聽後頗感失望與不安,但仍努力向契訶夫解釋並說服,強調他們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和意誌。契訶夫對此感到動搖和感動,決定向蘇俄政府報告孫中山的計劃,並建議與之合作。最終,經過數月的等待和努力,蘇俄政府決定向國民黨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武器。

李章達得知這一好訊息後,激動地向孫中山發去電報,告知他此事,並請派遣全權代表前往莫斯科與蘇方商討實施西北軍事計劃的具體方案。孫中山收到李章達的電報後,喜出望外。他深知自己的計劃終於有了希望和可能。因此,他決定派遣蔣介石作為全權代表,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與蘇聯方面進一步磋商。為此,他親自擬寫了一封信給蔣介石,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蔣介石收到孫中山的來信後,迅速啟程前往莫斯科。

在莫斯科,蔣介石詳細介紹了孫中山和他討論過的軍事設想,並希望蘇聯方面能夠派遣更多顧問前往華南,模仿紅軍編練部隊。正是在蘇聯顧問的協助下,黃埔軍校得以建立,為國民黨培養了大批高級將領。蔣介石和蘇聯之間的協定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二是蘇聯對中國的政治指導。蔣介石希望蘇聯能夠提供大量武器、裝備、顧問和教官,並協助在中國西部建立一個龐大的作戰單位,以推翻北洋政府和軍閥勢力,實作國家統一。

而蘇聯則期望蔣介石承認蘇聯在華特權,並在貿易上給予優惠條件。此外,蘇聯還希望蔣介石接受他們的政治和思想指導,並遵守蘇聯的原則和紀律。他們還希望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緊密而持久的合作關系,並利用他們為蘇聯服務。然而,對於一部份條款,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盡管蔣介石此行收獲頗豐,但他想要讓蘇聯直接出兵援助的計劃並未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