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士榘為何感慨,山東的部隊之間有隔閡?最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2024-04-11歷史

對於「山頭」,毛主席曾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山頭主義是中國社會的產物,是中國革命特殊情形的產物,應該承認這個東西。我們領導革命要從認識山頭,承認山頭,照顧山頭,到消滅山頭,克服山頭主義。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山頭基本無法避免。而在抗日及解放戰爭中,華東地區的「山頭」可謂是最多的,曾出現過多次爭執,讓參謀長陳士榘都忍不住感慨彼此之間存在隔閡。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別說打勝仗了,光是內耗都會讓部隊瓦解。幸好,毛主席及時作出調整,讓局勢瞬間往好的發展方向。

說起來華野「山頭」多的源頭,主要在於黨組織在山東發展得太坎坷了,先後有好幾股力量涉足,因此情況就特別復雜。

最早在1921年,王盡美和鄧恩銘等人聯合創立了山東的第一個黨組織,同時他們二人也是「一大」代表。

可惜,當時反動派和日寇都將目光放在山東,導致我山東省委屢屢遭到破壞,慶幸當地百姓有極高的愛國熱情,每次還是擁護著省委進行重建。

並且在高壓的環境下,山東人民依然掀起了陽谷坡裏、蒼山、膠東等多次起義暴動。明知可能會失敗,仍有勇士前赴後繼,可見山東的群眾基礎有多好!

1936年,中共北方局命黎玉前往山東,去重建屢遭破壞的省委機關,並伺機發展革命武裝。

這項任務非常艱巨,中國共產黨的主力部隊基本都在陜北,南方多省也有規模不一的遊擊隊,只是都相距山東太遠,這就註定黎玉得不到外界支援。

好在黎玉工作能力很強,他非常善於發動群眾,硬是讓他把農民武裝給拉起來了。

全面抗戰爆發後,由於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匆忙撤退,導致多個地區出現權力真空,土匪、潰兵、日寇等等各方勢力交織,百姓苦不堪言。

黎玉明白,這種時候需要有人勇敢地站出來。於是,山東省委接連領導了多次起義,陸續開辟膠東、魯中、魯西、湖西、魯南等小規模抗日根據地。

這些根據地的成立不僅保障了百姓的生活安全,也讓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的勢力愈發擴大。

到1938年4月黎玉回延安匯報工作時,山東省委已擁有25個團、2萬余人的正規軍事力量,另還有1萬多民兵。

這麽好的群眾基礎,讓毛主席非常高興,立即指示將這些部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支隊(後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打出共產黨的旗號來。

同時,主席認為山東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在這裏建立起牢固的統治,就能形成晉冀魯豫、晉察冀、山東三大戰略區相互依托之勢,進退有據。

因此,毛主席決定派主力115師前往。同年11月,中央讓115師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部開赴山東,麾下多支部隊陸續挺進。

12月,在中央的指示下,山東人民抗日遊擊支隊改編為山東縱隊,從延安新調過去的張經武任總指揮,黎玉任政委。

1939年3月,陳光、羅帥率師部抵魯,此時115師在山東的兵力有8千多人,但地方武裝山東縱隊已高達4萬多人,呈強枝弱幹的局面。

且這兩支部隊互不統屬,都是直接歸總部領導,這就帶來很多麻煩。時任115師參謀長的陳士榘在回憶錄裏就說過:

「115師作為外面來的部隊,到達以後占據了根據地的繁華縣城,山東地方武裝有些不大服氣,他們覺得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根據地,被別人坐享勝利果實;

而115師的一些官兵認為自己是主力部隊,理應得到地方武裝的協助,自己應該拉第一把小提琴。兩支部隊由此產生了一些隔閡。」

中央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的武裝力量已隱隱形成兩個中心,長此以往,對發展很不利。

為解決該問題,1939年4月,八路軍總部組建第一縱隊,由徐向前擔任司令員、朱瑞擔任政委,統一指揮115師和山東縱隊。

那時山東可謂一團亂麻,除了115師、八路軍第一縱隊、山東縱隊這三個部隊番號外,上面還有兩個機關:山東軍政委員會、中共中央山東分局。

朱瑞擔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郭洪濤擔任中央山東分局書記,他們二人又都在對方的機關擔任委員。

這要是兩個機關給下面部隊發出不同指示,接命令的人一個頭兩個大。

好在山東還有一個威望超群的人——徐向前,作為紅軍時期的四方面軍總指揮,他軍事能力強、地位極高,眾人都佩服。

所以那時山東工作基本都以他為主,連國民黨都稱呼山東八路軍為「徐向前部」。

徐帥也確實有能力,他認真分析當地的局勢:山東屬於魯蘇戰區管轄,戰區司令是於學忠,這位是東北軍舊部,麾下有正規部隊51軍和57軍,不會為難八路軍;

戰區副司令兼山東省主席是沈鴻烈,手裏有一支部隊實力不強的新四師,但沈鴻烈是政客,經常扣發停發八路軍的軍餉補給;

保安司令是秦啟榮,此人極端反動,有句評價「死在秦啟榮手上的抗日軍民比日本軍隊要多得多」可看出他的作風。

徐帥針對三人的特點制定政策:拉攏於學忠,孤立沈鴻烈,打擊秦啟榮。

於學忠本來對八路軍的感情就很矛盾,他也知道國民黨在後頭針對八路軍做得太過分,徐向前以此來問責後,於學忠嘆口氣表示中立,八路軍基本上就不會有滅頂之災了。

沈鴻烈雖然仇視八路軍,但他手裏沒兵,徐向前讓各部繼續發展,他也無可奈何。至於秦啟榮,八路軍只要遇到他就進攻,將他的力量越打越小,威脅也隨之減弱。

一套組合拳下來,中國共產黨的發揮空間就大了。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徐帥在1940年奉命回延安籌備七大,後七大即便延期,他也因為身體問題沒能再回山東。

徐帥的離開,讓山東部隊再次分散,時任山東分局書記和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的朱瑞就成山東的最高領導,可朱瑞跟115師還是搞不來。

1940年9月的桃峪高幹會議,朱瑞嚴厲批評115師,說「工作除衛生外無甚進步,需要前面有人拽、後面有人推」,使羅帥、陳光非常難堪。

此事標誌著山東內部矛盾公開化,中央為解決這個問題,嘗試讓朱瑞負責組織工作,羅榮桓負責軍事工作,但還是沒能徹底化解。

最終毛主席點名羅榮桓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15師師長兼政委、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山東分局書記,實行一元化領導,情況才好轉。

到抗戰結束,山東發展出八個主力師、16個警備旅和獨立旅,實力在眾多根據地中名列前茅。後來主席稱贊:就用了一個羅榮桓,整個山東的棋就盤活了,全國也被盤活了。

但這團結也僅限於抗戰末期那幾年,日本投降後,羅帥帶領主力去東北,不過也有一部份留在山東。

而原新四軍的陳毅、原晉察冀的宋時輪等空降過來,葉飛、賴傳珠縱隊因東北戰局變化,被迫留在山東作戰,又是一輪新的磨合。

解放戰爭之初,陳毅指揮部隊六戰五敗,被眾多原山東八路軍的高級將領質疑;葉賴縱隊也不適應山東的環境,鬧著要去東北或回蘇中,情況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毛主席再度進行人事調動,讓善於指揮作戰的粟裕率部與山東會合,軍事由粟裕來指揮。鑒於粟裕資歷較淺,就由陳老總坐鎮負責其他領導工作。

有這番調整後,華東局勢才慢慢變好,接連打出魯南、萊蕪、孟良崮等一系列大勝,陳粟也成了解放戰爭中的黃金搭檔。不得不說毛主席用人還是非常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