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福爾摩斯的餐桌,鋪滿了文明的紅利

2023-12-24歷史

文明的切片。

福爾摩斯的傳奇故事,始於貝克街221B公寓裏的一次早餐。

那是1881年清晨,餐桌上擺著牛奶、吐司和水煮蛋。拋光的銀質咖啡壺香氣隱隱,宣告故事開始,也暗藏時代之韻。

那些餐桌上的食物,便是文明的切片。 食物背後,已開始有系統的影子。

麵包和蛋糕由食品店店員送來,豌豆粥和水果餡餅來自街頭小販,水果和蔬菜聚集在考文特花園集市。而在不遠的艦隊街,擠奶女工淩晨1點便集結上車。

馬車碾過倫敦的夜色,前往郊區牧場。清晨6點,女工帶鮮牛奶歸來,散發全城。

遠方,蒸汽商船穿行大洋,新鮮食物不斷出現。糖來自加勒比海,培根來自丹麥,冷凍牛肉來自阿根廷,人造鮮奶油來自荷蘭。

1876年盛夏,世界上第一艘冷藏船,從澳洲雪梨港出發,數月後抵達倫敦,開啟船艙,寒氣撲面,40噸羊肉冷凍如初。

不久後,460艘冷藏船奔波大洋,美洲的食物擺上歐洲的夜宴。工程師舉起紅酒,驕傲宣布,「現在食物可以橫渡大西洋了!」

所有驕傲的背後,都是技術的底氣 。冷藏船得益法拉第發現的氣化制冷,鹽價親民是因抽水機鹹水製鹽。

蒸汽機能加快甘蔗榨汁和稻米脫殼,屠宰場肉類加工則依賴著傳送帶提速。

世博會上,明星發明屬於面粉機,它讓平民可以吃上麵包;巴氏殺菌法普及後,牛奶才得以廣泛食用。

十九世紀前,因牛奶常被細菌汙染,炎熱季節幾小時就變質,城市居民多敬而遠之。滅菌和冷藏技術普及後,1900年,喝牛奶已是全歐習慣。

那杯牛奶背後,科技即開拓,它打破四海的界限,拓展食物的疆域,豐盛人類的餐桌。 福爾摩斯那張餐桌上,其實鋪滿了工業文明的紅利

紅利之外,當年的食物其實難言健康。

為了延長葡萄酒儲存,商人會投入樹脂或石膏;麵包要揉進大量明礬,以顯高級;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鉛防腐,流行說法稱「鉛是無害的」。

倫敦街頭販賣的五顏六色糖果,紅色用了氧化鉛,綠色用了含銅化合物,黃色用了鉛鉻黃,這些顏料都可能導致食用者失明。

穿過中世紀漫長的黑暗,歐洲的餐桌文明剛剛邁過果腹階段 ,有關食物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法國著名化學家馬塞蘭·貝特洛,破解了食物中所有化學反應,證明鹽糖感覺並非神賜。他曾遠眺千禧年,預言食物變革將翻天覆地。

1883年,東方快車咆哮出發,穿越廣袤的大陸。

車上最令人向往的是豪華餐車。人們享用著英吉利牛奶、多瑙河鱘魚、羅馬尼亞魚子醬、土耳其香料飯,最後還會配上羅馬尼亞紅酒。

餐桌之外,萬山倒掠,奔馳向未來遠處。

1999年,總理前往美國進行WTO談判,帶回來一頭兩歲大的荷史坦公牛, 取名為「龍」

那公牛出身名門,到中國後被送入中國農業大學研究,不久後科學家複制出「大隆」和「二隆」,並肩改良中國奶牛。

此時,一場社會大討論聲浪正盛,報紙上稱「日本一代人平均身高增高,全靠喝牛奶」,「飲食健康,強壯民族」成為全民口號。

咆哮九十年代的商業大潮,逐步改變國人的餐桌文明。到了2005年【家有兒女】,劉星一家的餐桌已極為豐盛。

冰箱塞得滿滿當當,中餐有雞鴨魚肉,西餐有果醬麵包,早餐必備牛奶,劉星曾偷偷倒掉,宋丹丹震怒「 別的事能商量,牛奶,必須喝!

晚餐多為面食,還誕生過劉星分肉餅的名場面:

媽媽一個我一個,爸爸一個我一個,小雪一個我一個,小雨一個我一個,最後大家一人一肉餅,剩下都是劉星的。

歡笑之外,國人餐桌背後已有強大供應鏈支撐, 人間煙火背後是現代文明

東北大米借專列進京,散入家洛夫等超市;陽澄湖的螃蟹乘專機抵京,保溫泡沫箱鋪滿貨場。

在山東壽光,大貨車車隊黃昏出發,連夜趕往北京新發地市場。每天零點,數百萬斤蔬菜送達,清晨便擺上北京街巷菜攤。

一同在零點抵達的還有河北廊坊的豬肉。豬肉有著層層檢疫證明,並蓋有廠家編號,如有問題,可一路倒查源頭。

相對於英國工業時代的混沌,現代文明的餐桌,食品生產逐漸科學。 北京地區購買雞蛋,蛋身常能看到18位元編碼

那編碼記錄著產蛋時間、批次、雞齡、質檢員工號,可一路追蹤到雞舍裏的雞籠。

科技力量開始左右餐桌。雞蛋編碼由電腦儲存打印,平谷農業基地用上了奈米燈殺蟲。

1997年,伊利引入利樂包裝生產線,盒裝牛奶得以全國流通。2008年,伊利奶車已裝GPS系統,如中途無故停車或運輸超時,質檢人員便會開封檢驗。

那杯牛奶背後,科技即質感,它壓縮日夜的時限,追溯食物的軌跡,守護著人類的餐桌。

隨同技術一起進步還有理念。1997年,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出,倡議膳食搭配,清淡少鹽。2007年修訂增加了每天足量飲水,保持鍛煉。

有機食品自此走紅,低脂粗糧反復風行,北京開始出現素餐館,2006年央視【天天飲食】改版,喊出口號:吃出時尚,吃出健康。

京城夜色中,川菜的麻香混著燉菜的熱氣,煎炒烹炸呼應萬家燈火 。商業的積澱、科技的引入、健康的追求共同寫入那個時代的餐桌文明。

2010年,陳曉卿黃河釣魚,準備嘗黃河鯉魚,結果手機落入黃河。

那手機裏存著5000多家飯店美味,那些錦繡美味,卷入時代波瀾之中。

去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再度更新,強調奶及奶制品攝入,攝入量從每天300克,增至每天300至500克。

餐桌文明已發展至新階段,營養精確定量,新品層出不窮,且關聯著多領域科技創新。

在呼和浩特西南五十余公裏,詩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草原上,伊利投資7億元,建成全球智慧化最高的生態智慧牧場。

在占地超萬畝的牧場內,奶牛從育種開始,便配以基因篩查等科技。每頭牛出生後,會戴上電子耳標,每日食欲、活動、產奶、睡眠都匯入大數據中。

牧場工作人員開啟手機App,便能即時掌握每頭奶牛動態,細致到哪頭奶牛最近吃的少,需調整飼料。

牧場內人蹤已少,機器人忙碌其間 ,無人擠奶機器人、飼餵機器人、推料機器人等各司其職。

物聯網在系統指揮下監控全場,溫度、濕度、光照自動調整。飼料可智慧投餵,並可全程追溯。

科技感在牧場無處不在 。擠奶廳,轉盤式擠奶裝置緩慢旋轉,令奶牛產生停留錯覺。

擠完奶後,奶牛會被自動驅離出轉盤,鮮奶透過管道進入降溫系統,迅速制冷至2-4℃,儲存至奶罐中。

在全自動奶粉工廠,液態奶經高溫噴槍變成固體粉末,原輔料在管道自動傳輸,AGV小車左右穿梭,機械手臂上下抓取,恍如置身未來之中。

敕勒川長風浩蕩,無數隱形的鎖被攻破開啟,食物正飛速前進演化。

攻克益生菌常溫下失活的技術壁壘後,伊利推出安慕希AMX益生菌酸奶,常溫下能在每包中添加10億CFU全球知名LGG活性益生菌,最大程度保證菌種活性。

創新采用紅參萃取及凍幹技術後,伊利上新輕慕紅參奶粉,含人參皂苷、胺基酸類等多種微量元素,已風靡小紅書。

常溫下,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為10%,然而伊利技術突破,將其提高到超90%,極大提升中國食品科技的全球話語權。

基於技術突破推出的金典活性乳鐵蛋白有機牛奶,已成新的增長點,而在紐西蘭,伊利的乳鐵蛋白工廠已開工,建成投產後,乳鐵蛋白產能將局全球前三。

那杯牛奶背後,科技即創造,它解鎖營養的密碼,改進自然的規則,前進演化著人類的餐桌。

今年12月,伊利召開2024年客戶大會,主題為「萬物向新,眾行致遠」。 創新戰鼓轟隆,誌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伊利正用科技創新,引領食物前進演化,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推動這個時代的餐桌文明。

人對食物的追求,就是文明前進演化的軌跡。

寫過「不要溫和走進那個良夜」的詩人狄蘭·湯瑪斯,寫過一首關於食物的詩:

在這塊麵包裏,

燕麥也曾在風中快活;

人打破太陽,也扯下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