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先發僅見的戰國【武安·特大型圜錢】暨鑒賞

2024-02-28歷史

特大圜錢銘武安 極罕珍式殊難得

錢,乃為戰國中晚期先後鑄於周王畿、魏、秦、趙等地的圓形圓孔錢,其鑄相制式面背無廓,穿口正面大於背面,形制大小、面值不等,面文各不相同,主鑄材質青銅。關於圜錢,在之前的若幹泉譜錄載之中,大約有十余種,面文不一,有珍有普,其中有東周、西周以及共屯赤金三種圜錢曾被封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古代尤其是高古時代,其時鑄制的錢品,由於時間久遠,匿藏無定處,發現具有漸進性,以至於我們到今天仍然難以窮盡。換言之,就圜錢而言,根據愚之收藏實踐來看,新老泉譜以及人們所見之品,遠遠不止十余種,事實上還有不少雖早有出土現世,然卻由於各種原因而被秘藏,乃至於百十年來也未曾公開披露出來。

同時,我們還知道,圜錢與布幣的鑄期基本上處於一個時代,有的鑄期與布幣是疊加在一起的。因此,正如我在前多篇關於圜錢的文章中所說一樣,布幣上的一些文字,出現在同期鑄地相同的圜錢上,就成為成為事實。

譬如,在戰國中晚期所鑄之尖足布中,就有以「武安」為銘文者。果不其然,再檢點愚之收藏,曾有幸於早年獵獲以「武安」為銘文的圜錢,迄今為止,該銘文的圜錢從未見公開披露,而檢索諸泉譜,也不見其蹤影。

盡管如此,經過實物實證,三相一材皆難以否定其真實性。時至今日,到了讓其公開亮相於世的時候了。是故,特將其帳中點選出列,拍照亮其相,先發於此公展鑒賞,以證其實,以饗泉界泉好矣。

首識書相。 清晰可識,本品面文「武安」二字,篆書書體,右左橫讀,光背。其字書寫中規中矩,筆劃纖細,結構合規,乃與戰國中晚期尖足布上的「武平」銘文字型形態以及風格一樣,古樸自然,無異無邪。藉此,品文識書,無需再表,從其銘文及其書相察之,本品出自其時官爐當為無疑,其門得開。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武安」尖足布,鑄者為趙國,鑄期也在戰國中晚期。而圜錢也鑄於戰國中晚期,時間上與上述布幣是疊加的。因此,在圜錢這一制式出現後,時相同鑄者仍然采用布幣上的銘文(記地)為圜錢銘文,則順理成章,絲毫不奇怪。

次觀鑄相。 輾轉本品,其鑄制可謂規整有加,圓形圓孔,無廓平背,其中,面孔斜入大於背孔,乃為到代圜錢制式之典型特征。其直徑約為48.67公釐,重約23.15克,鑄體肉厚敦實,地章平整,穿輪幹幹凈凈。文字筆劃纖細,深竣清晰,鼓凸彰顯自然有度,毫無做作之態。藉此,觀鑄識體,無需再表,本品之鑄相顯示,其時官爐優品,鑄相優良,其門再開,無話可說。

再察銹相。 展目本品,可見其呈現為半生半熟坑之銹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於陜西鹹陽坑,已有近四十余年時日。可見其身銹痂裹縛,皮殼疊嶂,包漿凝重,分布自然。銹痂紅斑點染綠銹,皮殼更是老而彌堅,好一派橫秋老氣,千年磨礪之特征鮮明,可謂一目了然。察其材質泛紅,乃青銅質地確定,銅色陳舊而無比自然,無需贅述。藉此,辯銹識漿,本品銹相可謂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其門洞開,不在話下矣。

如是,一番鑒賞審視,此枚「武安」特大型圜錢,三相一材,實乃一眼開門,無可置疑,乃真實到代之物,偽臆不可得之。顯而易見,此銘文圜錢的發現,為圜錢的銘文再添一種,無論研究還是收藏皆意義重大,極具價值。尤其是,它將使我們能進一步地深入了解戰國圜錢的鑄制情況,一改譜載圜錢銘文品種長期以來皆無大的改變與充實之情況。

俗話說,真有真相,假有假貌,無論賊偽如何制假臆造,其三相一材,皆難完全亂真,面對當今偽臆作坊胡作非為的情況,只要我們端正心態,認真細致加以辨析,其偽相必會露餡,最終是無法蒙混過關的。

原創圖文,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