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修建惠女水庫的「鐵娘子」走了

2024-06-07歷史

楊亞賞是建設惠女水庫的一等功臣

近日,84歲的楊亞賞在惠安縣凈峰鎮逝世。她被稱為惠安「鐵娘子」,是建設惠女水庫的一等功臣,在1960年作為民兵代表參加全國民兵代表大會時,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惠女們用獨輪車為壩基運送土方

她創造了工地最高紀錄 被稱為「鐵娘子」

1940年,楊亞賞出生在惠安縣凈峰鎮蓮峰村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早逝,姐姐出嫁,她與母親相依為命。新中國成立後,楊亞賞得以到小學讀書,並加入了共青團。

1958年,18歲的楊亞賞原本在村裏擔任出納員。聽到縣裏在號召青年投身建設烏潭水庫之後,她毅然辭掉工作,帶著村裏的幾十個姐妹踏上修建水庫的征途。

水庫建設初期,施工全靠肩挑人扛,擔任一中隊隊長的楊亞賞帶領著姐妹們夜以繼日,每天除了勞動還是勞動。大壩進入全面填土階段,運土任務非常繁重,水庫建設指揮部組織了一場「工地運土日破萬方關」的勞動競賽。楊亞賞憑著一股子幹勁與爭第一的決心,創造了一天內單人運土近20立方米的最高紀錄,眾人稱她為「鐵娘子」。彼時,工地上贊揚楊亞賞的歌謠廣為傳唱:「惠安婦女頂呱呱,賽過唐朝樊梨花!」

1959年1月31日,楊亞賞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評為水庫工地的一等功臣。同年,毛澤東主席發出「要大辦民兵師」的號召,參加水庫建設的一萬多名惠安女組建成民兵建制,楊亞賞被任命為排長,兼任團總支委。

1960年4月,楊亞賞被推選為烏潭水庫民兵代表,作為福建代表團的一員進京出席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1962年,水庫大壩落成後,楊亞賞回到老家,擔任生產隊長,一如既往地以黨員身份嚴格要求自己,盡心完成黨和人民交辦的任務。

她們成為修建水庫主力軍 締造「惠女精神」

楊亞賞是萬千惠安女的典型代表。70多年前的惠安,全縣50.7萬畝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設施的只占7%,是遠近聞名的「地瓜縣」,眾多惠安男人為生計外出奔波。1958年,福建省委決定在惠安、南安交界的晉北山區修建一座大型水庫,以解決周邊縣區幹旱問題。短短兩個多月,首批征集的民工便達到1.5萬人,其中惠安女1.3萬人。

惠安女成為修建水庫的主力軍,她們當中年紀大的五六十歲,年紀小的只有十五六歲。她們義無反顧地背上鋤頭、畚箕和地瓜幹,翻山越嶺奔赴荒涼的建設工地。在那裏,她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鬥誌昂揚,在艱苦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裝置技術條件下,風餐露宿,披荊斬棘,手推肩挑,揮汗如雨,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沖天幹勁和頑強毅力,投入烏潭水庫的建設當中。

為表彰惠安女在水庫建設中作出的卓越貢獻,烏潭水庫被正式定名為「惠女水庫」。1960年2月,水庫大壩工程竣工後,全國婦聯專門發來賀電,其中提到:用「惠女」命名水庫是黨和人民對英雄的惠安婦女勞動功績的最高獎賞,是惠安婦女的光榮,也是全國婦女的光榮。

1963年6月4日,【福建日報】在【惠女頌】社論中高度贊揚惠安女不怕艱辛、勇於拼搏,首次提出了「惠女精神」這一概念。惠安女在建設惠女水庫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艱苦奮鬥、尊重科學、無私奉獻、拼搏創業」的惠女精神由此誕生。

61年來,惠女精神猶如一顆種子在一代代惠安人心裏生根發芽,激勵著一代代惠安人愛拼敢贏、團結奮鬥,鼓舞著一批又一批的惠安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各條戰線上建功立業、續寫傳奇。(配圖為資料圖片)(融媒體記者 林誌安 通訊員 陳偉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