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十大考古參評計畫|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

2024-02-06歷史

發掘單位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計畫概況

南海東連太平洋相,西通印度洋,是一個東北—西南向的邊緣海,平均水深約1212公尺,最大深度約5377公尺,海底地形依次發育有大陸棚和島架、大陸坡、島坡、深海盆地等地貌單元。南海西北陸坡位於海南島東南部,西鄰越南陸架,東南為西沙群島的北部島礁,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就位於這個海域。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發現於2022年10月,深度約1500公尺(圖1)。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籌部署和工作安排,2023年5至6月、9至10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對二處沈船遺址進行了二個階段的深海考古調查,分別使用「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透過「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執行了41個潛次的調查(圖2)。在一號、二號沈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水下測繪永久基點(圖3)。

圖1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2 布放「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

圖3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水下基點

透過物探掃測及水下搜尋探明了二處沈船遺址的分布範圍,對二處沈船遺址進行了多角度、多種類的影像記錄,完成了遺址三維雷射掃描(圖4)和一號沈船遺址核心區、環形散落區、部份條形散落區和二號沈船遺址核心區、散落區的攝影拼接,調查中使用了長基線定位系統、柔性機械手、潛載抽沙、吹沙裝置等多種新型技術和裝備,提取出水一批文物標本(圖5),采集了大量海底沈積物、底層海水及海洋生物等樣品。

圖4 三維雷射掃描

圖5 柔性機械手提取文物

主要發現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由核心區、環形散落區和條形散落區組成。核心區為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陶瓷器、鐵器等構成的堆積,長約37公尺,寬約11公尺,堆積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約3公尺(圖6)。環形散落區、條形散落區皆由散落的船載物品構成,遺物較少。

圖6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核心區陶瓷器堆積情況

一號沈船船體位於核心區,方向約350°,上部結構不存,殘存船體大部份被掩埋覆蓋,僅在部份位置暴露有隔艙板、底板等,可見10個分艙,船體結構不明(圖7)。

圖7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核心區遺物堆積及船板攝影拼接圖

一號沈船遺址遺物包括並不限於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數量超十萬件。其中陶器以罐為主,多醬釉,部份陶罐內裝滿小件器物;瓷器在表層堆積中占比最大,有青花、青釉、青白釉、紅綠彩、琺華、紫釉、黃釉、綠釉、藍釉、素三彩、白釉等;銅器有盤、鎖、器座、燈台、環、勺、銅錢等;鐵器有鍋、錨等;目前發現的竹木器多為木箱,有的木箱外包金屬,大小各異,內裝銅盤、銅鎖等。

從一號沈船遺址提取文物543件(套),代表性器物有青花碗、盤、碟、罐(圖8)、玉壺春瓶、執壺,紅綠彩碗、盤、杯,青釉盤、玉壺春瓶、荷葉蓋罐(圖9),青白釉碗、罐、盤(圖10),白釉碗、杯、盒、帶蓋缽(圖11)、香爐,藍釉高足碗(圖12),琺華梅瓶(圖13)、罐,綠釉梅瓶(圖14),素三彩鶴形壺、象形壺(圖15)、螺形壺(圖16),銅盤、銅錢等。

圖8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青花人物紋罐

圖9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青釉荷葉蓋罐

圖10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青白釉盤

圖11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白釉帶蓋缽

圖12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藍釉高足碗

圖13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琺華梅瓶

圖14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綠釉梅瓶

圖15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象形壺

圖16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出水螺形壺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位於一號沈船遺址東北約12海裏處,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核心區為大量排列整齊、碼放有序的原木堆積,長約21公尺,最寬約8公尺,方向25°,核心區西北部及東部各有一處由少量原木和陶瓷器散落形成的堆積。二號沈船暫未發現船體,僅在核心區原木堆積中發現一根疑似船構件的條木(圖17)。

圖17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核心區攝影拼接圖

二號沈船遺址遺物以原木為主,另有少量的陶器、瓷器、鉛錫器、螺殼、鹿角等。從二號沈船遺址提取遺物36件,主要有烏木(圖18),青瓷碗(圖19)、罐,青花瓷碗,醬釉陶罐、瓶,蠑螺殼(圖20),鹿角等。原木經初加工,被截成一定長度,整體呈黑色,質地較硬,青釉瓷器胎體較厚,素面無紋,青花瓷碗紋樣有喜上梅梢、海螺等。

圖18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出水烏木

圖19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出水青釉碗

圖20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出水蠑螺殼

透過器形、裝飾紋樣等對比分析,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的青花瓷器與景德鎮明代中期窯址及福建老牛礁、西沙群島盤石嶼一號、菲律賓利納號等明代中期沈船和吉林扶余明代中期墓葬的同類器物相近,其年代為明正德年間,二號沈船遺址青花瓷器裝飾的仙人乘槎紋樣具有典型的明弘治特點,其年代為明弘治年間。

明代中期繼續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間海外貿易,「朝貢貿易」不斷萎縮,但民間私人貿易屢禁不止,反而與日俱增和興盛。在這種背景下,一號沈船滿載外銷的陶瓷器,二號沈船裝載了從海外輸入的木材,在同一海域首次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推測一號、二號沈船皆為民間私人貿易商船。

明代中期海外貿易多采用轉口貿易的方式。一號沈船的大宗貨物——青花瓷器、琺華器等產自景德鎮,推測一號沈船的始發港可能為福建或廣東,經華南沿海沿岸航行後,從海南島東部穿南海西北陸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抵達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中轉地點。二號沈船遺址的遺物以原木為主,另有少量醬釉陶器、青花瓷器、青釉瓷器、蠑螺殼等。經檢測,原木樹種為柿屬烏木,主要生長於斯裏蘭卡、印度南部等印度洋地區。蠑螺屬夜光蠑螺,主要分布於海南島南部、西沙群島、南沙群島、菲律賓、馬來群島等海域。夜光蠑螺螺殼大,光澤度好,可用於制作工藝品、裝飾品、樂器或法螺,醬釉陶罐、「仙人乘槎」「喜上梅梢」「海螺」紋青花碗為中國明代中期的典型器物和傳統裝飾紋樣。從遺物數量和種類看,烏木和蠑螺殼可能為船載貨物,陶瓷器則為船上生活用品。根據二號沈船遺址的位置看,其航行路線可能是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中轉地點裝載原木後經越南中南部,穿過南海西北陸坡海域,經海南島東部,目的地為中國沿海港口。

一號沈船遺址船體上部結構不存,海床表面僅在部份位置暴露有隔艙板、底板,二號沈船遺址海床表面僅發現一根疑似船構件的條木,這些船板上皆發現大量海洋生物蛀蝕的孔洞,因此一號、二號船暴露在海床表面以上的船體缺失的原因之一可能來自於海洋生物的長期蛀蝕。

學術價值與意義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不僅是中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填補了中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為航線航路、海洋貿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助於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對闡釋中國海洋文明特質,推動文明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考古調查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於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沈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誌著中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對於中國深海考古的發展具有重要裏程碑的意義。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張涵清

復審 | 馮朝暉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